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

關燈
哩多等。

    便告諸苾刍曰。

    汝等見此二人。

    大衆圍繞。

    而為上首不。

    答言。

    如是。

    我等已見。

    世尊複言。

    汝等當知。

    此二人等。

    于我法中。

    出家學道。

    于聲聞中。

    神通智慧。

    最為第一。

    時俱哩多。

    及邬波底沙。

    至世尊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願與我等。

    于善法中。

    出家近圓。

    成苾刍性。

    修持梵行。

     爾時世尊命彼二人善來苾刍。

    修行梵行。

    佛既語已。

    時彼二人。

    須發自落。

    袈裟著身。

    如曾剃發。

    已經七日。

    威儀具足如百歲苾刍。

    而攝頌曰。

     世尊命善來  諸根得寂靜 發落衣著身  威儀如百夏 時有衆多苾刍。

    食時著衣持缽。

    入王舍城。

    次第乞食。

    于其城内所是珊逝移諸弟子等。

    見諸苾刍。

    共相譏笑。

    而說伽他曰。

     佛于王舍城  摩揭陀最勝 珊逝悉度訖  汝今當度誰 時諸苾刍聞是語已。

    便失威德。

    情不歡喜。

    乞食得已。

    還至本處。

    飯食已訖。

    收衣洗足。

    至世尊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時諸苾刍白佛言。

    世尊。

    我等食時。

    王城乞食。

    所有珊逝移弟子等。

    種種譏嫌。

    具說上事。

    我等默然。

    無有威德。

    情懷不樂。

    佛言。

    彼若作如是語。

    汝應此答。

     凡度應如法  世尊教是正 汝等有何知  彼度是依法 若作此答。

    彼無威德。

    默然而去。

    時諸苾刍著衣持缽。

    入王舍城。

    次第乞食。

    時珊逝移諸弟子等。

    如上譏嫌。

    說伽他曰。

     佛于王舍城  摩揭陀最勝 珊逝悉度訖  汝今當度誰 時諸苾刍聞是語已。

    便說伽他答曰。

     凡度應如法  世尊教是正 汝等有何知  彼度是依法 時珊逝移弟子。

    聞是語已。

    威德俱失。

    默然退散。

    後于異時。

    摩吒羅婆羅門夫妻俱亡。

    底沙婆羅門。

    及妻舍利。

    命亦終殁。

    俱瑟恥羅從南方還。

    将無後世論。

    至那刺陀聚落。

    有守門人問曰。

    具壽。

    汝是俱瑟恥啰不。

    答言。

    如是。

    衆人得知。

    問守門人曰。

    摩吒啰婆羅門今在何處。

    答言。

    已死。

    又問其妻及底沙等。

    具答如前。

    又問。

    舍利子今在何處。

    答言。

    在王舍城。

    有一大師。

    名曰珊逝移。

    近出世間。

    于彼出家。

    俱瑟恥羅便作是言。

    婆羅門法。

    不應出家。

    此非善事。

    作是語已。

    漸次而行。

    至王舍城。

    問諸人曰。

    珊逝移大師今在何處。

    諸人答言。

    大師已死。

    所有弟子。

    悉于沙門喬答摩處。

    于彼出家。

    歎言甚善。

    彼既記言。

    當作轉輪聖王。

    彼若作王。

    舍利子應為大臣。

    爾時長爪梵志。

    聞是說已。

    即詣佛所。

    作如是語。

    沙門喬答摩。

    一切我法。

    所有見等。

    皆我不欲。

    所有事火。

    作如是見。

    作如是說。

    我所見者。

    悉離悉除。

    亦離變易。

    若離此見。

    不取相續。

    更不取餘見。

    沙門喬答摩。

    我如是見。

    我如是解。

    世人所見。

    多與事火相違。

    又說如是見解。

    皆住此道。

    汝喬答摩。

    作如是見。

    如是解不。

    又事火論曰。

    若沙門婆羅門等。

    能舍此見。

    不取餘見。

    如是此等。

    真沙門婆羅門。

    是微妙處。

    又事火者。

    皆住三見。

    雲何為三。

    一者一切不欲。

    二者一切欲。

    三者一切願不欲。

    乃至出家。

     佛告諸苾刍。

    于我聲聞弟子之中。

    明解聰利。

    俱瑟恥羅苾刍。

    最為第一。

    時具壽舍利子。

    斷諸煩惱。

    證阿羅漢果。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請世尊曰。

    此舍利子。

    先作何業。

    由彼業故。

    感得利智。

    深智。

    無疑惑智。

    佛言。

    諸苾刍。

    汝等應聽。

    其舍利子。

    先所作業。

    還應自得。

    非于餘處。

    廣說乃至。

    果報還自受等。

    乃往古昔。

    于一聚落。

    有婆羅門。

    娶妻未久。

    便誕一息。

    不經多年。

    複生一女。

    俱漸長大。

    父母遇病。

    皆悉身亡。

    時彼童子既遭憂戚。

    念往山林。

    即攜其妹。

    共至林所。

    采拾花果。

    以自支持。

    汝等苾刍。

    如大黑蛇。

    有五過患。

    雲何為五。

    一者多嗔。

    二者多恨。

    三者作惡。

    四者無恩。

    五者利毒。

    應知女人。

    亦有五過。

    一者多嗔。

    二者多恨。

    三者作惡。

    四者無恩。

    五者利毒。

    雲何名為女人利毒。

    凡諸女人。

    多懷猛利染欲之心。

    是時童女既至成人。

    欲心漸盛。

    告其兄曰。

    我今不能常餐花果。

    以自存命。

    可往人間。

    求請飲食。

    時兄将妹。

    共出山林。

    往婆羅門家。

    而行乞食。

    兩俱齊喚。

    主人出看。

    見而告曰。

    隐居之人。

    亦畜妻室。

    兄曰。

    此非我妻。

    是親妹也。

    即問兄曰。

    曾娉人未。

    彼報言未。

    若如是者。

    何不與我。

    答曰。

    此已遠離世間惡法。

    女心欲盛。

    報其兄曰。

    豈我林中食諸花果。

    不能活耶。

    然我不堪煩惱所逼。

    共辭林野。

    遠至人間。

    今可以我與婆羅門。

    兄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