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

關燈


    白言。

    欲學無後世論。

    報曰。

    任汝所作。

    既受法已。

    若放學時。

    論說之事。

    如前廣說。

    其童子底沙後在王前共師論。

    各立兩宗。

    此摩吒羅最為年尊。

    可應先舉。

    其摩吒啰便作是念。

    彼婆羅門子。

    新學論成。

    恐難不得。

    今應捉彼錯處。

    作是念已。

    時摩吒啰即先舉出長五百頌。

    彼婆羅門子複頌答已。

    便捉過失。

    此是非言。

    此言非類。

    此說不可。

    彼遂默然而住。

    凡論難不如。

    無言答者。

    是為堕負。

    于時國王問大臣曰。

    此誰得勝。

    臣白王曰。

    底沙婆羅門為勝。

    時王告言。

    勝者賜其村邑。

    時諸大臣前白王言。

    若來論難得勝。

    即賜村邑。

    其摩揭陀國。

    不久總盡。

    應取摩吒啰村。

    與彼受用。

    時王告言。

    如是即奪摩吒啰受用所封。

    與彼底沙。

    其摩吒啰即命妻曰。

    賢首。

    宜速裝束。

    往詣餘方。

    其妻問曰。

    何故。

    時夫答言。

    我久承事國王。

    今論難之時。

    不護于我。

    奪我村邑。

    其妻裝束欲去。

    時諸親族既聞此事。

    即來問曰。

    邬波馱耶。

    何故裝束。

    答言。

    我久承事國王。

    論難之時。

    不護于我。

    是故餘去。

    親族報言。

    此住甚好。

    于親族中。

    請住于此。

    彼即頌曰。

     本國被人欺  外國住最勝 不被欺之處  是本國親族 時底沙婆羅門聞已。

    報言。

    邬波馱耶。

    我是客人。

    暫住即去。

    其邑受用。

    還當相與。

    時摩吒啰。

    雖蒙恩惠。

    亦不肯住。

    底沙又言。

    且宜住此。

    分取半邑。

    我亦取半。

    報曰。

    善哉。

    摩吒啰即命妻曰。

    賢首。

    我久承事國王。

    不護于我。

    今底沙極大恩造。

    與我半邑。

    我以此女。

    與彼為妻。

    妻曰。

    待長子俱瑟恥羅。

    其父即命子曰。

    我久事王。

    于論難時。

    不能護我。

    此底沙婆羅門。

    有大恩惠。

    分半邑與我。

    今嫁舍利。

    與彼為妻。

    子白父言。

    此之底沙。

    是父怨仇。

    奪邑将去。

    豈合為親。

    父便報曰。

    汝是愚癡。

    無所識知。

    父母正意。

    子不敢違。

    即依禮法。

    嫁女與彼底沙。

    時俱瑟恥羅便作是念。

    我今被欺。

    但由少學寡聞。

    然此底沙婆羅門。

    為解無後世論。

    今時得勝。

    我亦應學。

    作是念已即問。

    諸人何處方國明解無後世論。

    有人報曰。

    南方最善。

    彼即漸次而行。

    至南天竺。

    遍問國内。

    誰明無後世論。

    有人報曰。

    某甲梵志。

    彼既聞已。

    即詣梵志處。

    白言。

    尊者。

    我欲事仁為師。

    願哀納受。

    彼師即問言。

    欲求何事。

    答曰。

    欲學無後世論。

    梵志報言。

    我不教授俗人居士。

    彼即答言。

    若如是者。

    我今出家。

    梵志即與出家。

    便自要期。

    我若不解此論者。

    終不剪爪。

    爪既漸長。

    時人皆号長爪梵志。

    于時舍利與底沙婆羅門。

    歡娛欲樂。

    時有淨天。

    久種善根。

    當受最後身。

    不樂生死。

    專求涅槃。

    不求後有。

    持最後身。

    從淨天沒。

    便于舍利腹中受胎。

    當受胎時。

    其母夢有人持炬入己腹中。

    複登大山。

    騰在虛空。

    又見大衆而禮己身。

    是時舍利于夢覺已。

    即向夫說如是等夢。

    其底沙婆羅門。

    雖解夢書。

    不閑此事。

    即往明解夢書婆羅門處。

    說言。

    我妻昨夜作如是夢。

    彼即答言。

    其夢甚善。

    婆羅門記曰。

    當生善子。

    年至十四。

    即能善誦天帝等論。

    複于一切論難問答。

    得為最勝。

    所言登大山。

    騰虛空。

    衆禮等者。

    當得出家。

    有大威德。

    成就大戒。

    天人所敬。

    作是記已。

    後于異時。

    底沙婆羅門而與舍利論難。

    舍利得勝。

    時底沙作如是念。

    昔時論難。

    我已得勝。

    今時不如。

    此有何緣。

    複作是念。

    此應由胎。

    是彼威德。

    乃于後時。

    十月滿足。

    生一男子。

    形貌端嚴。

    色相具足。

    身紫金色。

    頂圓若蓋。

    垂手過膝。

    額廣平正。

    鼻高修直。

    廣說如餘。

    乃至宗親集會。

    欲與立字。

    當作何名。

    父曰。

    此兒宜可将詣外翁。

    當與立字。

    既至翁處。

    白言。

    大翁。

    此子當立何字。

    其翁告曰。

    既是底沙之子。

    宜可名為邬波底沙。

    使将兒還。

    底沙問曰子立何名。

    報曰名為邬波底沙。

    于時底沙便作是念。

    此子既與父族為名。

    我今更與母族為字。

    名舍利子。

    時人或雲舍利子。

    或雲邬波底沙。

    即以孩兒。

    付八乳母。

    時母養育。

    以上乳酪。

    及以醍醐。

    而供給之。

    速得長成。

    如蓮出水。

    既漸長大。

    令修學業。

    世間技藝。

    悉皆通達。

    四薜陀論。

    總蘊在懷。

    至年十六。

    善解帝釋聲明。

    能伏他論。

    後于異時。

    遂于父前。

    誦薜陀等論。

    子白父言。

    向所誦者。

    是何義趣。

    父曰。

    我今不知。

    答曰。

    此所誦者。

    是古昔仙人所作贊誦。

    時人雖不知義。

    仙人贊頌。

    非無義理。

    其舍利子。

    學既勝于諸人。

    其父先有五百弟子。

    悉歸舍利子。

    爾時舍利子教諸弟子。

    所有明論。

    無不周悉。

     爾時林圍聚落。

    有一大臣。

    名曰形影。

    于此而住。

    大富多财。

    受用豐足。

    娶妻雖久。

    了無子息。

    常希男子。

    在處祈求。

    所有山林樹神。

    無不祈請。

    如是廣說。

    時有最後生人。

    從天沒已。

    來托母腹。

    廣說如上。

    既誕子已。

    廣設親會。

    欲立名字。

    諸人報言。

    既是天抱将來。

    可名天抱。

    亦名目乾連。

    時彼長者即以孩兒。

    付八乳母。

    養育長成。

    如蓮出水。

    乃至廣說。

    六種法事。

    四薜陀論。

    悉皆通達。

    時彼天抱教五百弟子。

    學罷之時。

    五百弟子誦贊入城。

    其邬波底沙諸弟子等。

    亦誦贊入城。

    爾時底沙弟子報目連弟子曰。

    仁等何故錯誦論文。

    彼問如何。

    複問。

    仁等于何處學。

    答曰。

    我之師主。

    猶如日月。

    具一切智。

    在林圍聚落。

    有大臣子。

    名目乾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