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此骨。

    師子歡慶報彼鳥雲。

    外甥。

    我久苦痛今得除差。

    我欲一生供養承事。

    唯願外甥。

    日日來此。

    鳥聞此語歡喜而去。

    後師子王正食鹿時。

    其啄木鳥被鷹所逐。

    驚怖饑急飛投師子。

    說被鷹逐饑急怖事。

    願舅。

    賜我一餐之食。

    時師子王。

    以頌答曰。

     我當行殺害  惡性亦惡行 我牙齒鋒利  入我口得出 應當自忻慶  今複更何索 鳥聞此說亦以頌答。

     物堕海中失  夢得寤時失 承事惡人失  救濟無恩人 此更為大失  我從汝何索 鳥說頌已即便飛去。

    佛告諸苾刍。

    往時啄木鳥王者。

    即我身是。

    彼無恩師子王者。

    今提婆達多是。

    先不知恩亦不知報。

    今亦如是。

    汝等當知。

     世尊複告諸苾刍曰。

    提婆達多。

    複有無恩無報之行。

    汝等谛聽。

    往昔婆羅痆斯城有一貧人。

    常取柴樵賣以活命。

    其人複于一時。

    執持繩斧往趣林邊。

    将欲伐柴。

    即逢非時大暴風雨。

    七日不息。

    為避風雨漸次經曆。

    遂至山邊見一石窟。

    即欲入中将至窟門。

    見熊在内驚怖卻走。

    熊見驚走便呼彼雲。

    善男子來。

    汝勿怖我其人雖複聞彼熊呼。

    猶懷恐怖。

    躊躇而立不前不卻。

    熊見彼住即抱入窟。

    不令驚懼。

    與諸美果堪食樹根。

    養經七日至第八日。

    熊自出外看其風雨。

    見風雨歇。

    即與美果發遣令去。

    其人長跪合掌白言。

    我蒙供養身命得活。

    我從今後何以報恩。

    熊即報曰。

    汝但勿向外人道說。

    我在此住者。

    即為報恩。

    其人即便繞熊行道經一匝已。

    報其熊曰。

    我終不敢報餘人知。

    說此語已便即而去。

    其人行至婆羅痆斯城門。

    見一獵師欲行遊獵。

    先共相識。

    獵師問曰。

    汝多日不還家中。

    婦兒眷屬悉皆憂惱言。

    為被風雨漂。

    及虎狼食。

    将作汝死。

    已度大雨禽獸多死。

    汝今雲何得活。

    時采薪人說熊收養廣如上說。

    獵師問曰。

    彼熊今在何山何窟。

    願汝視我。

    時采柴人報獵師曰。

    我今縱死亦不能卻入山林。

    獵師報曰。

    多以巧言種種勸化。

    我若殺得。

    與汝多分。

    我取一分。

    其人即起貪心。

    遂便卻回。

    視彼熊處行至窟邊。

    遙指熊視。

    是時獵師于其窟門。

    多積柴薪以火。

    熏之。

    時熊被煙火逼困苦欲死即說頌曰。

     我此山中住  不害于一人 食果及樹根  常起慈悲念 我今命欲盡  當複作何計 自念過去業  善惡今得報 時熊說此頌已即便命終。

    時彼獵師知熊死已。

    即入窟中取熊剝皮分作三分。

    語彼樵人。

    汝取肉二分。

    我取一分。

    時采樵人以手取肉。

    當取肉時兩手俱落。

    獵師見以唱言。

    奇哉奇哉。

    獵師已肉亦不将行。

    便卻入城。

    以希奇事聞奏于王。

    說向國人。

    王既聞已親自往看。

    收取熊皮往詣寺中。

    打鐘集衆。

    遂将熊皮安僧衆前。

    王禮僧已。

    為諸僧衆說如上事。

    寺中上坐證阿羅漢果。

    以頌報國王曰。

     大王今當知  此非實熊身 是勝上菩薩  當獲無上果 應三世供養  大王須起塔 時王聞已敕諸大臣。

    取種種香木。

    往詣熊窟所焚燒其身起塔安置種種花香懸缯幡蓋灑掃供養。

    國王大臣及諸人等。

    共立制約。

    每一年中同集供養。

    共立制已禮塔而去。

    一切人民若有來禮彼塔及供養者。

    皆得生天。

    佛告諸苾刍。

    往昔熊者。

    今我身是。

    昔采樵惡人者。

    今提婆達多是。

    昔時早已無恩無報。

    今時亦複無恩無愧。

    汝等當知。

     爾時世尊複告諸苾刍。

    此提婆達多。

    複有無恩無報之行。

    汝等谛聽。

    往昔婆羅痆斯城有一貧人。

    常取柴樵賣以活命。

    其人後于一時。

    執持繩斧詣于山林。

    至一樹邊欲采其樵。

    遂逢大蟲驚怕卻走。

    上一大樹。

    不覺樹上有熊。

    見已複怕不敢更上。

    熊見驚怕漸下報言。

    汝不須怕。

    但依投我。

    樵人聞已亦不敢近。

    熊見悲愍自來執抱。

    于其樹上選安隐處。

    熊抱而坐。

    是時樹下大蟲報其熊曰。

    此是無恩衆生。

    後殃害汝。

    何須守護。

    當可擲于樹下。

    我須食之。

    若不得食我終不去。

     佛告諸苾刍。

    世間之法。

    有歸投者尚自守護。

    何況菩薩有來歸投而不守護。

    時熊報大蟲曰。

    此人投我。

    終不違信。

    蟲聞此語。

    為饑乏故亦不肯去。

    熊報樵人。

    我今抱汝疲乏暫睡。

    少時汝自警覺并守護我。

    頭枕樵人便起思念。

    我暫睡息。

    當為樵人說十頌法。

    作此念已熊即便睡。

    蟲見熊睡。

    報樵人曰。

    汝能幾時樹上而住。

    應可擲熊樹下我食即去。

    免害于汝當得還家。

    時采樵人聞此語已。

    即起惡念。

    此蟲好語。

    我于此處能幾時住。

    作此念已。

    便即擲熊樹下推落。

    覺已未至地間。

    即說十字。

     說已至地。

    蟲既得熊。

    遂便食啖飽足便去。

    樵人聞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