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法已。

    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是時世間有六阿羅漢。

    佛為第一。

     爾時佛在波羅痆斯城婆羅奈河邊。

    時彼城中有長者子。

    名曰耶舍。

    于日日中。

    令奏女樂受五欲樂。

    身心疲倦即便眠卧。

    諸伎女等圍繞而睡。

    爾時耶舍。

    中夜忽覺見諸伎女。

    九孔流溢種種不淨。

    頭發蓬亂衣服垢穢。

    手足繁鬧呓言喧雜。

    見此事已作是思惟。

    我于今夜在屍林耶。

    心生驚怖起蹑寶履。

    其履價直百千兩金。

    趨至門邊大聲叫喚。

    諸人當知苦來逼我。

    諸人當知苦來逼我。

    悲泣雨淚。

    時有非人。

    隐耶舍聲不令人覺。

    即為開門。

    爾時耶舍。

    出至大門亦發大聲。

    悲泣哽噎複作是言。

    諸人當知苦來逼我。

    時彼非人。

    隐耶舍聲不令人覺。

    便為開門。

    爾時耶舍。

    出至城門如前叫喚。

    時彼非人亦為開門。

    爾時耶舍出城門已至婆羅奈河邊。

    爾時世尊河邊經行。

    耶舍見水如前叫喚。

    佛聞其聲。

    告言童子。

    此處無畏。

    汝可渡來。

    于是耶舍脫留寶履。

    渡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

    即将耶舍至其住處。

    佛就本座。

    時彼耶舍。

    禮佛足已對如來坐。

    爾時世尊。

    即為敷演妙法示教利喜。

    諸佛常法。

    先說此法。

    所謂布施持戒生天之因。

    複說五欲所有過患。

    贊歎出家獨處山林。

    思惟觀察斷諸煩惱。

    演說廣大微妙之法。

    開示令解。

    諸有聽者聞說此法。

    歡喜清淨無有疑惑。

    佛觀知已更複為說出世之法。

    所謂苦集滅道聖谛。

    猶如浣衣先除垢穢。

    既清淨已色即易染。

    耶舍亦爾。

    初聞佛說心器清淨。

    便能了知四聖谛法。

    證預流果。

    見法得法極通達法。

    究竟堅法越一切悕望。

    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緣。

    于大師教餘不能引。

    于諸法中得無所畏。

    耶舍爾時得此法已心大歡喜。

    從座而起整衣服。

    頂禮佛足右膝著地。

    合掌白佛而作是言。

    世尊。

    我今入此微妙之法獲大勝利。

    從今已後乃至盡形。

    歸佛法僧。

    為五戒邬波索迦。

    不殺不盜不耶行不妄語不飲酒。

    作是語已退坐一面。

    時彼耶舍出城已後。

    妻從睡覺不見耶舍。

    處處尋覓莫知所在。

    告父長者曰。

    長者當知。

    今子耶舍不知所在。

    長者聞已作如是念。

    豈非我子被諸惡賊及以怨家将出城外作無利耶。

    作是念已。

    即于四方令諸馬使自持火炬。

    與諸人等處處尋覓。

    遂出城門漸至河側。

    見有寶履價直百千。

    便作是念。

    我子定非惡賊得去。

    既脫寶履明知渡河。

    長者即便渡河而去。

    漸至佛所于時世尊。

    遙見長者從外而來。

    即以神力令彼長者雖入衆中不見其子。

    時彼長者。

    既至佛所頂禮佛足。

    白言世尊。

    見我耶舍以不。

    佛言。

    長者。

    汝宜且坐。

    容于此處與子相見。

    時彼長者聞佛語已。

    起歡喜心得未曾有。

    禮佛雙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

    為說妙法示教利喜。

    諸佛常法。

    凡所演說。

    先開布施持戒生天之因。

    複說五欲所有過患。

    贊彼出家獨處山林。

    乃至令彼長者得預流果。

    其子耶舍。

    猶著俗時種種珍寶莊嚴之具。

    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

    即攝神力而說頌曰。

     調伏寂靜持淨戒  常以妙法自莊嚴 于諸含識無害心  是謂沙門苾刍行 于是時中。

    世間有七阿羅漢。

    佛為第一。

    爾時長者。

    忽見其子在佛前坐。

    見已告曰。

    童子汝來。

    共汝歸家。

    汝母相憶悲傷啼泣。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

    于意雲何。

    頗有已得無學智見證四谛法。

    彼人還家餐吐食不。

    長者答曰。

    不也大德。

    佛言。

    長者。

    汝今已得有學智見證四谛法不。

    答曰。

    已得。

    佛告長者曰。

    此耶舍童子。

    已得無學智見證四谛法。

    長者白言。

    我子耶舍獲大果利。

    得無學智見。

    證四聖谛理。

    所謂苦集滅道。

     爾時長者白佛言。

    世尊。

    願佛世尊至明日時。

    與子耶舍來我宅中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受其請。

    長者知佛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

    至時著衣持缽。

    與耶舍童子到長者宅。

    耶舍母妻在中門傍。

    待佛世尊及其耶舍。

    既見佛來。

    自以其手嚴飾床具敷設座已請世尊坐。

    爾時世尊即就其座。

    時耶舍母及妻。

    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

    即為說法示教利喜。

    先演布施持戒人天之因。

    次演修習斷諸煩惱。

    乃至證預流果。

    爾時其母及妻。

    既見法證法已。

    即從坐起禮佛雙足白言。

    世尊。

    我于今日得此妙法。

    盡此形壽歸佛法僧。

    永持五戒作邬婆斯迦。

    願佛世尊。

    今日食時受我供養。

    世尊默然而許。

    時耶舍母見佛許已。

    即于家中。

    辦諸清淨上妙飲食。

    于世尊前飾一香壇。

    奉諸香味而以供養。

    世尊食已灑掃清淨。

    重以香花周匝供養。

    在一面坐。

    如來爾時。

    重為說法即便而去。

    時波羅痆斯城諸長者等。

    聞第一長者子耶舍剃除須發被于法服随佛世尊而作弟子。

    其第二長者子。

    名曰富樓那。

    其第三長者子。

    名曰無垢。

    第四長者子。

    名曰驕梵拔提。

    第五長者子。

    名曰妙肩。

    聞耶舍出家。

    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