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由此業故。

    從此沒後生善趣中。

    皆悉明了。

    菩薩複作是念。

    一切有情。

    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

    輪轉苦海如何得免。

    複更念雲。

    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

    菩薩爾時為是義故。

    菩提樹下于夜分中。

    常以相應修習成熟。

    專心于覺分法中而住。

    發心為證無漏智通。

    即于苦谛如實了知。

    集滅道谛亦複如是。

    證斯道已。

    于欲漏有漏無明漏。

    心得解脫。

    既得解脫。

    證諸漏盡智。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應作已作不受後有。

    即證菩提。

    彼中謂見覺分菩提。

    世尊所作已辦。

    即入火界三摩地。

    此時菩薩以慈器仗。

    降伏三十六拘胝魔軍。

    證無上智。

    于時魔王罪者。

    弓從手落幢便倒地。

    宮殿皆動。

    魔王與諸三十六拘胝眷屬。

    心生懊惱而懷悔恨。

    便自隐沒。

    往劫比羅城告衆人曰。

    釋迦牟尼菩薩。

    修諸苦行登金剛座。

    于草鋪上今已舍命。

    時淨飯王及諸宮人群臣百寮。

    聞是語已。

    大苦惱心如火所燒。

    城中人衆及喬比迦等三大夫人。

    念菩薩德悶絕躄地。

    以水灑面良久乃蘇。

    悲泣哽咽不能自止。

    左右侍女勸喻裁抑。

    如是種種歎責無量時淨信天見魔欺妄。

    複知如來已成妙智。

    心生歡喜便普告曰。

    諸人當知。

    釋迦牟尼今不舍命。

    見證無上正智。

    時淨飯王及諸眷屬。

    并劫比羅城人衆。

    聞此語已不勝歡躍。

    時耶輸陀羅。

    聞世尊菩薩證無上智。

    生喜悅曰。

    誕一息。

    斛飯王亦生一息。

    于時月蝕。

    淨飯王見此盛事。

    甚大歡喜慶悅充滿。

    即敕城中除去瓦礫。

    以栴檀香水遍灑于地。

    于四衢道中置于香爐。

    然諸名香。

    懸彩幢蓋滿于街路。

    以鮮潔花周布地上。

    于四城門及街衢中。

    立檀施處。

    于時于東城門施會。

    沙門婆羅門外道梵志貧窮孤獨悭貪乞求。

    如此等類皆悉施與。

    南西北門及城中街衢亦複如是。

    會諸群臣。

    為耶輸陀羅所生之息。

    而立其名。

    内宮侍女前白王曰。

    此子生時羅怙障月。

    因此應以為名羅怙羅。

    時斛飯王。

    為其子故廣施如上。

    亦會親屬與子立名。

    問諸人曰。

    此子當立何字。

    親屬報曰。

    此子生日。

    劫比羅城人衆歡喜。

    可名此子為阿難陀。

    時淨飯王。

    觀羅怙羅而作是言。

    此非我釋迦牟尼所生之子。

    時耶輸陀羅。

    聞王此語深懷恐懼。

    即攜羅怙羅。

    往菩薩澡洗池邊。

    有一大石。

    先是菩薩力戲之石。

    以羅怙羅置此石上。

    合掌誓曰。

    此兒若是菩薩親生子者。

    投于池中不至沉沒。

    若非菩薩親生子者。

    入水即沒。

    作是願已。

    即抱其石并羅怙羅抛于池中。

    石便浮水。

    時羅怙羅落在水中。

    坐于石上。

    如輕綿在水随波來去。

    曾不沉沒。

    淨飯王聞已生希有心。

    将諸群臣圍繞侍衛。

    至彼池傍見羅怙羅。

    在于池中坐浮石上。

    歡歎喜悅。

    時淨飯王。

    自入池中抱羅怙羅。

    其石便沒。

    還于宮中倍加愛育。

    初菩薩以慈器仗。

    降伏三萬六千拘胝魔衆已。

    證無上正智。

    于時大地震動。

    普遍世界悉皆光明。

    所有大地黑暗之處。

    日月威光不能除者。

    蒙佛此光皆得明徹。

    其中衆生忽得相見。

    遞相言曰。

    非獨我等生于此間。

    更有衆生生于此處。

    攝頌曰。

     四種觸池  父子和合  釋迦出家 護河神禮 爾時梵界有二天子。

    觀見世尊坐菩提樹下。

    共相議曰。

    今佛世尊。

    住嗢律尼連禅河岸菩提樹下。

    初成正覺入火界三摩地。

    經于七日今猶在定。

    我等當共詣如來所香花供養。

    各說二頌歎佛。

    作是議已。

    如力士屈申臂頃即至菩提樹下。

    在世尊前頂禮雙足。

    其一天子說頌請曰。

     起起大慈悲  怨賊今退散 無罪大商主  應遊行世間 說善遊勝法  廣施諸實義 無量諸衆生  聞法皆受持 第二天子複說頌請曰。

     起起大慈悲  怨賊今退散 一切垢已除  應遊行世間 身心既清淨  如彼圓滿月 無量諸衆生  聞法皆受持 時二天子。

    說此頌已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

    從三摩地起說頌曰。

     欲界諸安樂  色界諸安樂 貪欲煩惱盡  此安樂最勝 我今舍重擔  永離于負重 有擔受多苦  舍擔則安樂 一切欲已舍  一切行已成 一切法已知  此人不複生 世尊在三摩地。

    于七日中既斷煩惱受解脫樂。

    無人供養。

    不飲不食無饑渴想。

    爾時有二商主。

    一名黃菰。

    二名村落。

    各有百兩車及多人衆。

    共為興販路由佛所。

    時二商主。

    先有知識命過生天。

    顧于商人作如是念。

    今佛在菩提樹下七日入定。

    斷諸煩惱受解脫樂。

    無人供養。

    我今應令此二商主為最初供養。

    于多世中受諸功德。

    今宜勸為此事。

    為知識故。

    作是念已。

    于夜分中。

    放大光明燭五百車。

    現其半身在虛空中。

    告二商曰。

    汝今當知。

    釋迦牟尼世尊。

    在寬廣尼連禅河菩提樹下初成正覺。

    于七日中解脫煩惱受彼安樂。

    不飲不食無人供養。

    汝等二人。

    事速供養。

    為最初供養。

    獲大利益。

    作此語已。

    天遂便隐。

    時二商主聞此語已。

    共相議曰。

    我等當知。

    世尊威德甚奇。

    今天為彼來告我等令使供養。

    作是議已。

    于佛世尊深心敬仰。

    持諸供物酪漿麨蜜往世尊所。

    到已禮足在一面立。

    白世尊曰。

    我等二人。

    多持酪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