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大海。
爾時菩薩複漸前行。
至犁田村見彼耕人。
塵土坌身遍體流汗。
手執牛杖盡皆有血。
複見其牛。
皮背穿爛饑渴所逼。
羸瘦困苦喘息不住。
為諸虻蠅唼食膿血。
諸小蟲等滿其瘡食。
或為犁刃傷割其腳。
菩薩遊曆耕種之所。
皆見如此諸苦惱事。
菩薩從無量劫來。
深種慈悲。
遇此苦業便生憐愍。
即喚耕田人等。
而問之曰。
汝屬何人。
諸人報曰。
我等皆屬太子。
菩薩告曰。
今放汝等任自存活。
不須系屬于我。
耕田牛等亦便放舍。
任逐水草養其軀命。
于時菩薩念此苦事。
從車而下。
于贍部樹間。
入第一無漏相似三昧。
左右侍從圍繞菩薩。
各坐樹下瞻侍菩薩。
時淨飯王自念。
食時将至。
太子何為不還宮内。
即欲自往看其太子。
便命車辂登之而行。
至耕田所周回諸處。
尋覓太子于贍部樹下。
見入三昧。
于時日已西傾。
一切林影皆随日轉。
唯太子所坐之樹。
猶蔭太子。
其陰不移。
時淨飯王。
見是事已即自念言。
今我大子甚大威德。
日已西傾。
一切林影皆随日轉。
唯大子所坐之樹。
猶蔭大子。
其陰不移。
歡喜踴躍生恭敬心。
曲躬低頭前禮太子。
請從定起共登寶車。
漸次還宮。
至屍林下見諸死人。
或黃或淤臭穢狼藉。
太子見已重加憂念。
于寶車中結跏趺坐。
專心思惟。
漸至劫比羅城。
時曆數者即占。
太子至七日内不出家者。
必登轉輪王位。
占知是事。
即以其頌。
奏淨飯王曰。
太子不出家 盡于七日中 于彼日出時 必登金輪位 七寶自在王 太子當如此 海内無勞役 怨敵自平定 太子若出家 無畏坐林間 證彼一切智 度脫諸衆生 爾時菩薩既至城内。
有一釋迦種。
名不過時有其一女。
名曰鹿王。
于樓窗中遙見菩薩。
贊歎頌曰。
安樂乳母生 安樂父能養 彼女極安樂 當與汝為妻 菩薩聞此。
其心寂入涅槃聲義。
唯聞言曰。
汝最勝人當思惟寂靜涅槃。
菩薩聞此涅槃聲。
愛念歡喜。
聞妙聲故。
即脫頸上珠璎。
擲于空中。
以威力故。
遂落鹿王女頸上。
諸人見此皆大歡喜。
白淨飯王具陳上事。
王聞此語。
即令二萬婇女迎鹿王女。
将入太子宮内。
彼時菩薩有三夫人。
一名鹿王。
二名喬比迦。
三名耶輸陀羅。
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
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
前後圍繞在于宮内。
時淨飯王。
聞曆數者頌。
即喚甘露等兄弟四人。
集居一處。
遞相議彼曆數之頌。
若七日内不許出家。
登輪王位者。
我等宜應于七日内守護太子。
仍令兵衆于四城門勤加防衛。
作是議已。
即于劫比羅城。
築七重城塹。
皆安鐵門。
一一門上盡挂鳴鈴。
若有開閉。
其鈴聲聞四面周回各四十裡。
菩薩所在樓閣之上。
皆令伎女作諸音樂歌舞圍繞。
大臣猛将領四種兵。
嚴更警候營守城外。
菩薩宮中諸門常閉。
縱有使命須往來者。
于城樓上别置梯道。
令五百人擎之來去。
其内宮門開閉之時。
皆出異聲令淨飯王聞。
若聞門聲。
諸宮女等盡執仗刃。
劫比羅城外百官吏人。
亦複勤加遞相防守。
時淨飯王。
自将四兵守城東門。
其斛飯王。
自将四兵守城南門。
其白淨王。
複将四兵守城西門。
甘露飯王。
亦将四兵守城北門。
大名釋迦。
領諸猛士巡行城内。
至城東門問守門人曰。
誰守此門。
淨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嚴更者好。
睡眠者惡。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說此頌已。
即至南門。
問守門者曰。
何人守此。
斛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勤加者好。
睡眠者惡。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說此頌已複至西門。
問守門者曰。
是何人守。
白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勤加者善。
睡眠者惡。
複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複至北門。
問守門者曰。
是何人守。
甘露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策勤者善。
睡眠者不善。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還至中營。
問守營人曰。
何人知更。
營人報曰。
是某知更。
策勤者善。
睡眠者不善。
即說頌曰。
策勤莫違法 實語莫妄語 妄語入黑暗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如此巡已即至天曉。
于淨飯王所白其王曰。
七日之中一夜已過。
唯餘六日。
王便報曰。
既餘六日勤加守護。
六日若過。
我之太子登金輪王。
我等諸人鹹皆随從。
飛騰虛空觀四天下。
如此警候乃至六日。
唯餘一夜。
天帝釋有常法。
觀念之時窮于下界。
即說頌曰。
釋迦牟尼國王子 修六度行皆圓具 愛樂出俗處山林 以求無上真如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三
爾時菩薩複漸前行。
至犁田村見彼耕人。
塵土坌身遍體流汗。
手執牛杖盡皆有血。
複見其牛。
皮背穿爛饑渴所逼。
羸瘦困苦喘息不住。
為諸虻蠅唼食膿血。
諸小蟲等滿其瘡食。
或為犁刃傷割其腳。
菩薩遊曆耕種之所。
皆見如此諸苦惱事。
菩薩從無量劫來。
深種慈悲。
遇此苦業便生憐愍。
即喚耕田人等。
而問之曰。
汝屬何人。
諸人報曰。
我等皆屬太子。
菩薩告曰。
今放汝等任自存活。
不須系屬于我。
耕田牛等亦便放舍。
任逐水草養其軀命。
于時菩薩念此苦事。
從車而下。
于贍部樹間。
入第一無漏相似三昧。
左右侍從圍繞菩薩。
各坐樹下瞻侍菩薩。
時淨飯王自念。
食時将至。
太子何為不還宮内。
即欲自往看其太子。
便命車辂登之而行。
至耕田所周回諸處。
尋覓太子于贍部樹下。
見入三昧。
于時日已西傾。
一切林影皆随日轉。
唯太子所坐之樹。
猶蔭太子。
其陰不移。
時淨飯王。
見是事已即自念言。
今我大子甚大威德。
日已西傾。
一切林影皆随日轉。
唯大子所坐之樹。
猶蔭大子。
其陰不移。
歡喜踴躍生恭敬心。
曲躬低頭前禮太子。
請從定起共登寶車。
漸次還宮。
至屍林下見諸死人。
或黃或淤臭穢狼藉。
太子見已重加憂念。
于寶車中結跏趺坐。
專心思惟。
漸至劫比羅城。
時曆數者即占。
太子至七日内不出家者。
必登轉輪王位。
占知是事。
即以其頌。
奏淨飯王曰。
太子不出家 盡于七日中 于彼日出時 必登金輪位 七寶自在王 太子當如此 海内無勞役 怨敵自平定 太子若出家 無畏坐林間 證彼一切智 度脫諸衆生 爾時菩薩既至城内。
有一釋迦種。
名不過時有其一女。
名曰鹿王。
于樓窗中遙見菩薩。
贊歎頌曰。
安樂乳母生 安樂父能養 彼女極安樂 當與汝為妻 菩薩聞此。
其心寂入涅槃聲義。
唯聞言曰。
汝最勝人當思惟寂靜涅槃。
菩薩聞此涅槃聲。
愛念歡喜。
聞妙聲故。
即脫頸上珠璎。
擲于空中。
以威力故。
遂落鹿王女頸上。
諸人見此皆大歡喜。
白淨飯王具陳上事。
王聞此語。
即令二萬婇女迎鹿王女。
将入太子宮内。
彼時菩薩有三夫人。
一名鹿王。
二名喬比迦。
三名耶輸陀羅。
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
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
前後圍繞在于宮内。
時淨飯王。
聞曆數者頌。
即喚甘露等兄弟四人。
集居一處。
遞相議彼曆數之頌。
若七日内不許出家。
登輪王位者。
我等宜應于七日内守護太子。
仍令兵衆于四城門勤加防衛。
作是議已。
即于劫比羅城。
築七重城塹。
皆安鐵門。
一一門上盡挂鳴鈴。
若有開閉。
其鈴聲聞四面周回各四十裡。
菩薩所在樓閣之上。
皆令伎女作諸音樂歌舞圍繞。
大臣猛将領四種兵。
嚴更警候營守城外。
菩薩宮中諸門常閉。
縱有使命須往來者。
于城樓上别置梯道。
令五百人擎之來去。
其内宮門開閉之時。
皆出異聲令淨飯王聞。
若聞門聲。
諸宮女等盡執仗刃。
劫比羅城外百官吏人。
亦複勤加遞相防守。
時淨飯王。
自将四兵守城東門。
其斛飯王。
自将四兵守城南門。
其白淨王。
複将四兵守城西門。
甘露飯王。
亦将四兵守城北門。
大名釋迦。
領諸猛士巡行城内。
至城東門問守門人曰。
誰守此門。
淨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嚴更者好。
睡眠者惡。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說此頌已。
即至南門。
問守門者曰。
何人守此。
斛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勤加者好。
睡眠者惡。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說此頌已複至西門。
問守門者曰。
是何人守。
白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勤加者善。
睡眠者惡。
複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複至北門。
問守門者曰。
是何人守。
甘露飯王報曰。
是我知更。
大名将曰。
策勤者善。
睡眠者不善。
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還至中營。
問守營人曰。
何人知更。
營人報曰。
是某知更。
策勤者善。
睡眠者不善。
即說頌曰。
策勤莫違法 實語莫妄語 妄語入黑暗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
如此巡已即至天曉。
于淨飯王所白其王曰。
七日之中一夜已過。
唯餘六日。
王便報曰。
既餘六日勤加守護。
六日若過。
我之太子登金輪王。
我等諸人鹹皆随從。
飛騰虛空觀四天下。
如此警候乃至六日。
唯餘一夜。
天帝釋有常法。
觀念之時窮于下界。
即說頌曰。
釋迦牟尼國王子 修六度行皆圓具 愛樂出俗處山林 以求無上真如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