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世所希有。

    執仗釋種。

    即還家中告其女曰。

    今者太子。

    施諸童女珠寶珍奇嚴好之具。

    汝可往取。

    其女報曰。

    我之家中豈無此耶。

    何用他物。

    父告女曰。

    然彼太子雖施珍寶。

    或因愛樂便以為妃。

    女曰。

    若因此時便為妃者。

    縱取餘女我必當得為其太妃。

    父又告曰。

    必當如斯可便速去。

    于是耶輸陀羅。

    即以種種珍飾莊嚴其身。

    與諸從女亦複嚴好。

    相随而去。

    路傍諸人。

    皆共愛仰耶輸陀羅。

    不觀餘者。

    耶輸陀羅入菩薩宮。

    雅步從容端身而進。

    不觀左右。

    于太子前立。

    時彼太子。

    先以珍寶施諸女盡。

    更無遺餘。

    獨有一金指環。

    見耶輸陀羅即舉其指。

    然耶輸陀羅。

    先與菩薩從久遠來。

    恒為因緣常相愛樂。

    即升師子座上。

    從太子指取其指環。

    群臣諸人遞相謂曰。

    此耶輸陀羅。

    族姓尊貴顔容具足。

    于諸女中最為殊勝。

    堪為太子宮中侍衛。

    群臣諸人同議斯已。

    向淨飯王具陳此事。

    時王即遣二萬婇女。

    圍繞耶輸陀羅。

    入太子宮内。

     複次菩薩常法。

    出現世界必生一樹。

    名曰善堅。

    其初生時。

    一夜之中便高百肘。

    其初生夜。

    未見日光形質柔軟。

    可以爪甲掏而令斷。

    見日光已即便堅硬。

    雖加刀斧及以猛火。

    不能摧損。

    釋迦菩薩既出世已。

    于劫比羅及以天示二城之間。

    有一大河。

    名盧奚多。

    其河岸邊而生此樹。

    河水泛漲洪波鼓激。

    流沙圮岸土石随散。

    其樹善堅根須盡露。

    後因猛風摧倒。

    橫在盧多河中。

    便如大堰。

    堰水不流。

    其劫比羅城漸被侵沒。

    天示城中又複枯涸。

    天示城王見斯事已。

    則令使者告淨飯王曰。

    今此大樹橫在水中。

    彼此俱弊。

    王之國中有諸童子皆悉勇健。

    願王敕之令除此樹。

    時淨飯王報其使曰。

    我今何能處分斯事。

    劫比羅國有一大臣。

    名曰闡陀。

    前白王曰。

    願王令我撿校斯事。

    我有方便。

    令王子等不假王言。

    自除此樹。

    王曰可爾。

    闡陀大臣。

    即于河岸一叢林間。

    灑掃清淨堪為遊觀。

    請諸王子往林嬉戲。

    諸王子等各乘寶車。

    與諸童子前後圍繞。

    既至林已。

    各敷床座縱誕歡樂。

    時有一雁飛空而度。

    提婆達多。

    即挽其弓射之。

    令落其雁。

    落在菩薩座前。

    菩薩爾時。

    收捧其雁為拔其箭。

    以藥療之應時平複。

    提婆達多。

    即令使者告菩薩曰。

    今彼之雁我先射得。

    可還我來。

    菩薩爾時告彼使曰。

    我久發菩提心。

    一切有情是我先有。

    雲何此雁是汝先有。

    提婆達多。

    從久遠來恒與菩薩結諸怨恨。

    聞此語已即懷嗔恚。

    然菩薩此身。

    與一切有情。

    怨結已盡。

    唯提婆達多一人。

    尚有餘習。

    今因此雁為最後之身。

    與提婆達多為初首鬥诤。

    天示城王。

    既請淨飯王除樹不得。

    即自令其國内人衆共拔其樹。

    爾時諸人施功用力叫聲沸鬧。

    菩薩聞已問左右曰。

    彼是何聲。

    闡陀大臣具陳彼樹堰水之意。

    菩薩聞已即告衆人。

    我當往彼為除此樹。

    時彼菩薩并童子等。

    即共往彼。

    路傍孔中出一毒蛇。

    烏陀夷見此毒蛇。

    恐害菩薩。

    即拔利刀斬為兩段。

    蛇吐毒氣著烏陀夷身變為黑色。

    因此名為黑烏陀夷。

    是時諸童子等。

    争騁勇力拽善堅樹。

    提婆達多。

    鼓氣而前盡力拽之。

    才動而已。

    難陀童子擎少離地。

    菩薩以手擲置空中。

    其樹乃為兩段。

    各分兩岸。

    爾時菩薩告諸人曰此善堅樹。

    是其冷藥能除熱病。

    汝等各應細截斬分。

    若有鬼氣癰腫。

    将此塗之并得除差。

    時諸童子并即乘車。

    歸劫比羅城。

    至城門所遇占相師。

    作是言曰。

    菩薩于此日中不出家者。

    必登轉輪王位。

    時有釋迦女。

    名喬比迦。

    住鐘聲聚落。

    在于高閣上遊觀。

    菩薩入城遙見女。

    遂以腳指以壓其車。

    車便不轉。

    其女遙見菩薩念于心。

    菩薩手中先有鐵杵。

    以指撚之遂便微碎。

    喬比迦女觀視菩薩。

    以腳指捺樓。

    其閣遂穴。

    諸人見已作是念言。

    此之釋女。

    必能善得菩薩之心。

    時淨飯王聞此語已。

    即迎喬比迦女。

    并二萬婇女侍從入宮。

    菩薩常法。

    将欲遊觀園苑。

    即敕禦者。

    我之好乘汝速裝飾。

    我欲乘之遊觀園苑。

    禦者受教。

    嚴飾上乘至菩薩前。

    白菩薩曰。

    我已嚴飾上乘。

    唯願知時。

    菩薩登車遊觀。

    逢一老人。

    氣力羸弱形體損瘦。

    腰背偻曲行步倚杖。

    身體戰掉須發變色。

    不如餘人。

    菩薩見已告禦者曰。

    彼是何人。

    腰背偻曲形體羸瘦憔悴若此。

    禦者報曰。

    此名老人。

    此人不久要當身死。

    菩薩問曰。

    我于後時當如是不。

    禦者報曰。

    太子之身還當如是。

    菩薩聞已愁憂不樂。

    即告禦者。

    可速還宮。

    我至宮中思量是事。

    我當雲何得免斯苦。

    禦者依命即還宮内。

    既至宮已。

    菩薩爾時端坐思惟。

    作是念言。

    如此老法。

    不久之間即至我身。

    我雲何免。

    即說頌曰。

     忽遇如此衰老者  形體枯瘦倚杖行 我身亦為老所縛  雲何得免斯苦事 爾時淨飯王。

    見菩薩卻回宮中。

    問禦者曰。

    太子出城遊觀林泉。

    生歡喜不。

    禦者對曰。

    我見太子無有歡喜。

    王曰。

    何故不喜禦者答曰我與太子出城。

    門外見一老人。

    形體羸弱顔容枯悴。

    倚杖前行身體戰掉。

    太子見已即問我曰。

    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