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有得。
後心亦然。
是故始心非今心。
今起非始起。
今起非始起故。
于今方有。
始心非今心故。
于今無得。
無得于今。
今得假得。
中道第一義谛心。
念念寂滅入萬法明門。
從十信乃至十向。
自然流入平等道。
無得一相真實觀。
一照相入初地道。
佛子。
複從是地正觀一照智中。
入百萬阿僧祇功德門。
于一相觀中一時行。
乃至第十地。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垢地。
佛子。
複從是地以一照智。
了一切業因業果法界無不一觀。
以智知一切衆生識始起一相住于緣。
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名惑。
以此二為住地故。
名生得善生得惑。
因此二善惑為本。
起後一切善惑。
從一切法緣生善惑名。
作以得善作以得惑。
而心非善惑。
從二得名故善惑二心。
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
以此四住地。
起一切煩惱故。
為始起四住地。
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
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
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雲何。
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
唯佛知始知終。
是無垢菩薩一切智齊知自地。
常住第一義谛中。
自然流入妙覺海地。
佛子。
住是妙覺地中。
唯現化可名。
有無量義有無量名其出一體所謂妙果常住清淨至若虛空。
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名數。
不可名入界分可得。
佛子。
我說菩薩次第六入法門無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門一切菩薩無不入者。
我今此座有十四億人。
不離本座入此六入法門。
佛子。
我本初得道時。
在此樹間說十世界海法門。
有九十億人亦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普光堂說十佛國土。
有百萬億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帝釋堂說十。
住有五百萬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焰寶堂說十。
行有千萬人入此六入明。
門複至第四天法光堂說十回。
向有十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第六摩尼堂說十地。
有百萬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祇洹林說入法界品。
有十二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今複至此第八會座。
為十方無極大衆敬首菩薩一切衆。
說六入明門一切大衆受持若一無二無别。
菩薩璎珞本業經集散品第八 佛告敬首菩薩及此會十四億那由他人大衆。
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
一切大衆皆應發三菩提心。
如是三告佛子。
應受應持應發心時諸大衆中有百千天子。
聞是法門發初住心。
舍凡夫法修行伏忍。
得入十住明觀法。
複有十千信男信女。
入清淨十行法門。
複有八萬大梵天王。
得初地明觀法。
複有八部阿須輪王。
各舍本形入十信心行十善行。
複有八萬第十地人現成正覺。
佛子。
爾時十方無極佛刹一切大衆。
聞佛說璎珞中六入法門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各各發無上菩提心還歸本國。
複有色界無色界。
各各還修神通歸本所住處。
轉宣菩薩璎珞法門化授天人。
複有六欲天人還歸本天。
廣為諸天人說本行無量。
時諸大衆各各受持讀誦解其義味。
還本土說菩薩之本行諸佛之本業受持已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慧海金剛藏道華等八千菩薩。
皆為十方諸佛國中第一弟子。
汝應為十方無明衆生。
受持讀誦解其義味。
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
開空慧道入法明門。
爾時有五十萬大菩薩皆一生補處。
從座而起受持佛語經劫不滅。
複有萬梵天王亦即從座起受持佛語。
複有無量天女從座而起受持佛語。
爾時他方無極刹菩薩此國菩薩。
已變化神通入如幻三昧。
踴在虛空歡喜無量。
得聞受持璎珞功德經。
心心受行成佛不舍衆賢聖門。
時佛複現百萬變化神通無量光無量清淨身。
重囑此金剛藏海璎珞經。
汝諸大衆。
受持受此經法。
是經是過去無量百千佛心中所行法。
汝等受持供養。
是時一切大衆。
一時從座放千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
歡喜受持菩薩不可思議璎珞經。
頂受供養禮佛而退。
複有六欲天子十千國王聞佛法座離散。
一時号泣涕出流恸聲滿三千。
無不悲泣從座而去。
複有八十億大菩薩。
皆以四無量心有無一等無為無相受持佛語。
各入無盡法化三昧歡喜而退。
複有十千始行賢者。
入九觀定四禅四空定盡滅定七淨十戒心入定見道度疑。
正道行知見行斷知見。
得入法故禮佛而退。
爾時座中有八千菩薩各從座起。
一金剛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
未來世中說經菩薩法輪下。
其聽法者受化奉行法用。
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快發斯問。
佛子。
先當為聽法者與授菩薩法戒。
然後為說菩薩之本行六入法門。
佛子。
次第為授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得四不壞信心故。
然後為授十戒。
不殺不盜不妄語不淫不沽酒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不悭不嗔不自贊毀他不謗三寶。
是十波羅夷不可悔法。
佛子。
受十戒已。
複為聽者教供養法師。
常以天上無量華香。
百千燈明百千天衣璎珞。
百千妓樂百味飲食屋宅經書。
一切所須之物皆悉給與。
弘通法師。
當如敬佛如事父母。
如事火婆羅門法。
佛子。
如事帝釋父母師僧。
日日三時禮敬為法舍身沒命。
乃是佛子。
如是求法之人。
乃可為說菩薩之本行。
百千萬佛轉授璎珞法門。
時十億大衆歎言。
未來世中無法無三寶無賢人。
時劫從惡世起故。
其說法者其聽法者甚難甚難。
複從坐起各各悲泣。
号聲大恸地轉海波。
三千倒覆。
二十八宿日月不現。
是時大衆還攝神力佥然而敬。
受持讀誦解說義句。
十劫不滅無窮無盡。
各各歡喜奉行。
作禮而退。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
後心亦然。
是故始心非今心。
今起非始起。
今起非始起故。
于今方有。
始心非今心故。
于今無得。
無得于今。
今得假得。
中道第一義谛心。
念念寂滅入萬法明門。
從十信乃至十向。
自然流入平等道。
無得一相真實觀。
一照相入初地道。
佛子。
複從是地正觀一照智中。
入百萬阿僧祇功德門。
于一相觀中一時行。
乃至第十地。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垢地。
佛子。
複從是地以一照智。
了一切業因業果法界無不一觀。
以智知一切衆生識始起一相住于緣。
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名惑。
以此二為住地故。
名生得善生得惑。
因此二善惑為本。
起後一切善惑。
從一切法緣生善惑名。
作以得善作以得惑。
而心非善惑。
從二得名故善惑二心。
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
以此四住地。
起一切煩惱故。
為始起四住地。
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
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
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雲何。
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
唯佛知始知終。
是無垢菩薩一切智齊知自地。
常住第一義谛中。
自然流入妙覺海地。
佛子。
住是妙覺地中。
唯現化可名。
有無量義有無量名其出一體所謂妙果常住清淨至若虛空。
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名數。
不可名入界分可得。
佛子。
我說菩薩次第六入法門無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門一切菩薩無不入者。
我今此座有十四億人。
不離本座入此六入法門。
佛子。
我本初得道時。
在此樹間說十世界海法門。
有九十億人亦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普光堂說十佛國土。
有百萬億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帝釋堂說十。
住有五百萬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焰寶堂說十。
行有千萬人入此六入明。
門複至第四天法光堂說十回。
向有十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第六摩尼堂說十地。
有百萬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複至祇洹林說入法界品。
有十二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
今複至此第八會座。
為十方無極大衆敬首菩薩一切衆。
說六入明門一切大衆受持若一無二無别。
菩薩璎珞本業經集散品第八 佛告敬首菩薩及此會十四億那由他人大衆。
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
一切大衆皆應發三菩提心。
如是三告佛子。
應受應持應發心時諸大衆中有百千天子。
聞是法門發初住心。
舍凡夫法修行伏忍。
得入十住明觀法。
複有十千信男信女。
入清淨十行法門。
複有八萬大梵天王。
得初地明觀法。
複有八部阿須輪王。
各舍本形入十信心行十善行。
複有八萬第十地人現成正覺。
佛子。
爾時十方無極佛刹一切大衆。
聞佛說璎珞中六入法門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各各發無上菩提心還歸本國。
複有色界無色界。
各各還修神通歸本所住處。
轉宣菩薩璎珞法門化授天人。
複有六欲天人還歸本天。
廣為諸天人說本行無量。
時諸大衆各各受持讀誦解其義味。
還本土說菩薩之本行諸佛之本業受持已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慧海金剛藏道華等八千菩薩。
皆為十方諸佛國中第一弟子。
汝應為十方無明衆生。
受持讀誦解其義味。
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
開空慧道入法明門。
爾時有五十萬大菩薩皆一生補處。
從座而起受持佛語經劫不滅。
複有萬梵天王亦即從座起受持佛語。
複有無量天女從座而起受持佛語。
爾時他方無極刹菩薩此國菩薩。
已變化神通入如幻三昧。
踴在虛空歡喜無量。
得聞受持璎珞功德經。
心心受行成佛不舍衆賢聖門。
時佛複現百萬變化神通無量光無量清淨身。
重囑此金剛藏海璎珞經。
汝諸大衆。
受持受此經法。
是經是過去無量百千佛心中所行法。
汝等受持供養。
是時一切大衆。
一時從座放千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
歡喜受持菩薩不可思議璎珞經。
頂受供養禮佛而退。
複有六欲天子十千國王聞佛法座離散。
一時号泣涕出流恸聲滿三千。
無不悲泣從座而去。
複有八十億大菩薩。
皆以四無量心有無一等無為無相受持佛語。
各入無盡法化三昧歡喜而退。
複有十千始行賢者。
入九觀定四禅四空定盡滅定七淨十戒心入定見道度疑。
正道行知見行斷知見。
得入法故禮佛而退。
爾時座中有八千菩薩各從座起。
一金剛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
未來世中說經菩薩法輪下。
其聽法者受化奉行法用。
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快發斯問。
佛子。
先當為聽法者與授菩薩法戒。
然後為說菩薩之本行六入法門。
佛子。
次第為授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得四不壞信心故。
然後為授十戒。
不殺不盜不妄語不淫不沽酒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不悭不嗔不自贊毀他不謗三寶。
是十波羅夷不可悔法。
佛子。
受十戒已。
複為聽者教供養法師。
常以天上無量華香。
百千燈明百千天衣璎珞。
百千妓樂百味飲食屋宅經書。
一切所須之物皆悉給與。
弘通法師。
當如敬佛如事父母。
如事火婆羅門法。
佛子。
如事帝釋父母師僧。
日日三時禮敬為法舍身沒命。
乃是佛子。
如是求法之人。
乃可為說菩薩之本行。
百千萬佛轉授璎珞法門。
時十億大衆歎言。
未來世中無法無三寶無賢人。
時劫從惡世起故。
其說法者其聽法者甚難甚難。
複從坐起各各悲泣。
号聲大恸地轉海波。
三千倒覆。
二十八宿日月不現。
是時大衆還攝神力佥然而敬。
受持讀誦解說義句。
十劫不滅無窮無盡。
各各歡喜奉行。
作禮而退。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