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

關燈
相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三世諸佛所行之因。

    所謂十般若波羅蜜是百萬阿僧祇功德本。

    佛及菩薩亦攝在中。

    是故十法為金剛智慧海藏。

    出一切光明功德之行。

     佛子。

    十般若波羅蜜者。

    從行施有三緣。

    一财。

    二法。

    三施衆生無畏。

    戒有三緣。

    一自性戒。

    二受善法戒。

    三利益衆生戒。

    忍有三緣。

    一忍苦行。

    二忍外惡。

    三第一義谛忍。

    精進有三緣。

    一起大誓之心。

    二方便進趣。

    三勤化衆生。

    禅有三緣。

    一定亂相不起。

    二定生一切功德。

    三定利衆生。

    慧有三緣。

    一照有谛。

    二無谛。

    三中道第一義谛。

    願有三緣。

    一自行願。

    二神通願。

    三外化願。

    方便有三緣。

    一進趣向果。

    二巧會有無。

    三一切法不舍不受。

    通力有三緣。

    一報通。

    二修定通。

    三變化通。

    無垢慧有三緣。

    一無相智。

    二一切種智。

    三變化智。

    佛子。

    從十智生一切功德行。

    七财。

    信施戒聞慧慚愧。

    資用成佛故說财。

    四攝。

    利益濡語施法同事。

    法辯義辯語辯樂說辯。

    于此四辯法中無障無礙。

    故名無礙。

    從無礙智生智名依故。

    依了經不依不了經。

    依法不須人。

    依義不須語。

    依智不須識。

    從智生十力四無畏六通三明百萬億阿僧祇功德。

    次第生智。

    能緣八世谛一切法四谛二谛十二緣。

    諸法緣成。

    假法無我。

    有法相待。

    一切相虛。

    相續名一。

    空不可得。

    因生集起。

    即法非緣。

    實實集有名生成法。

    法假造法。

    受名起用名聚法。

    是故八有為法。

    一切法本智所照處。

    複從是智能除五蓋貪嗔睡掉疑。

    四食觸識思段食。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十惡五逆。

    八倒三障。

    八難十三煩惱。

    六道三界。

    六十二見。

    四流四縛四取。

    九煩惱七識住四結。

    一切所除皆名不善。

    佛子。

    十智境所除一切功德。

    皆名佛因。

    汝應受應行。

    佛子。

    汝先言果者。

    是五賢菩薩修諸道法。

    證一大果為法性體。

    其體者。

    非有非無非大非小。

    非身非心非相非三世。

    非天非人非名字。

    非常樂我淨。

    非六道非六識入。

    非數量法過一切法相。

    非福田非鬼神。

    非動靜非生滅。

    非第一非五色。

    非六大非土田。

    非法界非三界。

    非縛解非明闇非得法。

    寂然無為一切法外。

    心行處滅其處難量。

    就有谛中修劫量行而有果報。

    佛子。

    有二法身。

    一果極法身。

    二應化法身。

    其應化法身如影随形。

    以果身常故應身亦常。

    佛子。

    古昔諸佛二身道同。

    佛子。

    一切菩薩二身俱是無常身。

    佛子。

    一切凡夫亦有二身。

    一報身二方便身。

    報身不共有。

    方便身共一切衆生有。

    佛子。

    一切菩薩一切衆生皆有二身。

    一切諸如來常作如是說。

    故名決定了義。

    佛子。

    佛義功德身者。

    諸佛道同果法不異。

    所謂十号。

    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禦丈夫九天人師十佛陀。

    具向十德故。

    為一切衆生所供養。

    複次十八不共法。

    所謂身無失。

    念無失。

    口無失。

    無異想。

    無不定心。

    無不知已舍。

    心念無減。

    欲無減。

    精進無減。

    智慧無減。

    解脫無減。

    解脫知見無減。

    身業随智慧行。

    口業随智慧行。

    意業随智慧行。

    智知過去未來現在無礙無障。

    複有十力。

    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果力天眼力宿命力結盡力。

    慈悲喜舍我是一切智人。

    我漏已盡無漏。

    出煩惱道煩惱障道。

    天身天眼天耳漏盡宿命他心。

    五眼五分法身。

    無罪三業佛寶法僧。

    滅谛解脫靈智一乘。

    金剛寶藏法身藏自性清妙藏。

    三達三無為三明。

    一谛一道獨法大樂無為。

    佛子。

    一切聖果無量功德藏中。

    不可說不可說果。

    是果一道。

    佛子。

    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理無不周。

    居中道第一義谛清淨國土。

    無極無名無相。

    非一切法可得。

    非有體非無體。

    其一照相一合相一體相一覺相。

    淨明無二。

    佛子。

    是果獨法圓滿常住。

    一果體相有無量義。

    義有無量德。

    德有無量名。

    義果者。

    所謂滅谛常樂我淨。

    十八不共一切功德。

    皆名義果。

    故名果果。

    佛子。

    義德名是三。

    皆教化故。

    有如是三句之義。

    若賢人一切衆生。

    有解是三句者。

    是人已為三世諸佛受佛職位。

    佛子。

    其果不可說不可知。

    而就名相法中說名相法。

    是故一果名體。

    義名果果。

    是義果者。

    出圓果故。

    名果果。

    佛子。

    吾說此因果。

    百千劫說不可盡。

    汝諸大衆。

    善自受持。

     菩薩璎珞本業經大衆受學品第七 爾時敬首菩薩敬禮于諸佛。

    奉承大衆教。

    略問于要義七會之所說。

    信順三寶藏。

    為法法不絕。

    不為世名利。

    願令法久住。

    白佛言。

    世尊。

    佛上已說若因若果若賢若聖一切功德藏。

    今此大衆有十四那由他人。

    誰能不起此坐受學修道。

    從始至終一一具行次第。

    入菩薩位者。

    時釋迦牟尼佛頂髻。

    放一切佛光一切菩薩光。

    複集十方各百億佛土其中佛及菩薩。

    一切皆集已。

    即于是衆中告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法慧菩薩。

    功德林菩薩。

    金剛幢菩薩。

    金剛藏菩薩。

    善才童子菩薩言。

    汝見是大衆中敬首菩薩。

    能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

    一切菩薩所修明觀法門。

    汝等七菩薩。

    各領百萬大衆。

    應受觀學如是法門。

    佛子。

    我今更重說如是明觀法。

    所謂六入次第道。

    谛聽善思修諸智慧。

    戒敕于衆受用伏行。

    佛子。

    若一切衆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

    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佛子。

    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中。

    諸根不具黃門淫男淫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

    皆有心向故。

    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

    當先受正法戒。

    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

    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

    是戒能除一切大惡。

    所謂七見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