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毗尼方廣經
關燈
小
中
大
所畏。
是聲聞毗尼。
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是菩薩毗尼。
少水果樹是聲聞毗尼。
園林堂閣法樂可樂。
是菩薩毗尼。
無六波羅蜜無四攝法。
是聲聞毗尼有六波羅蜜具四攝法。
是菩薩毗尼。
不斷一切習是聲聞毗尼。
滅一切習是菩薩毗尼。
又複天子。
略說有限所攝。
有少法功德有少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是聲聞毗尼。
無量無量所攝。
無量功德。
無量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是菩薩毗尼。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汝快說此菩薩毗尼。
文殊師利。
聽我少說成滿汝義。
文殊師利。
譬如二人。
一贊大海二歎牛迹。
文殊師利。
于意雲何。
是人能贊是牛迹中幾所功德。
文殊師利白言。
世尊。
大海無量。
牛迹甚少。
當何所贊。
佛言如是知聲聞毗尼猶如牛迹小無功德無可贊歎。
聲聞乘人亦複如是。
文殊師利。
于意雲何。
彼第二人能贊大海功德不也。
文殊師利言。
世尊。
而是大海有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佛言。
當知菩薩毗尼亦複如是。
譬如大海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當知大乘亦複如是。
說是法時。
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說是言。
世尊。
我等亦當修學如此菩薩毗尼。
調伏無量一切衆生。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汝今修學何等毗尼。
聲聞毗尼。
緣覺毗尼。
菩薩毗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
于意雲何。
頗有大海不納衆水。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
無有大海不納衆水。
文殊師利言。
如是天子。
菩薩毗尼猶如大海。
所有毗尼無不納受。
所謂聲聞毗尼。
緣覺毗尼。
菩薩毗尼。
一切毗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
所言毗尼。
毗尼者為何等義。
文殊師利言。
天子。
毗尼毗尼者。
調伏煩惱。
為知煩惱故名毗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
雲何當修調伏煩惱。
雲何知煩惱。
文殊師利言。
若自妄想。
若他妄想。
自他妄想不正憶念。
自想他想颠倒不實。
諸見所縛無明為首。
如是則能發生煩惱。
若不自妄想。
不他妄想。
不自他妄想。
專正憶念不自想他想。
斷于颠倒不住諸見。
除去無明不行二行。
如是則便不起煩惱。
煩惱不起是畢竟毗尼。
天子。
是名畢竟毗尼。
若以聖智知于煩惱。
虛妄詐僞是無所有。
無主無我無所系屬。
無來處去處。
無方非無方。
非内非外非中可得。
無聚無積無形無色。
如是名為知于煩惱。
天子。
如人知于毒蛇種性。
能寂彼毒。
如是若知結使種性。
能寂煩惱。
天子問言。
雲何名為煩惱種性。
文殊師利言。
妄想是煩惱種。
若不妄想則便不起。
若其不起則非煩惱。
若無煩惱則無窟宅。
若無窟宅則無所燒。
亦無所住。
若無所住名畢竟毗尼。
如是名為知煩惱種性。
天子問言。
雲何文殊師利。
是調伏煩惱。
為實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天子。
如人夢為毒蛇所螫。
以苦痛故服于毒藥。
蛇毒消除苦痛便差。
天子。
于意雲何。
如彼人者為蛇所螫。
為實不實。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
此是不實。
無有實故。
當除何毒。
文殊師利言。
毒蛇不實除亦不實。
應如是知。
諸聖毗尼亦複如是。
天子。
汝作是言雲何是調伏煩惱。
為實為不實。
天子。
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
若我實者煩惱亦實。
是中若我無我。
煩惱無煩惱。
都不可得。
若如是者當何調伏。
何以故。
天子。
一切法寂以無生故。
一切法寂不可取故。
一切法寂無形相故。
一切法盡無所有故。
一切法無盡以無生故。
一切法無生無所有故。
一切法無滅無有堅實故。
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
一切法無作無有我故。
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
一切法無主如虛空故。
一切法無來以無體故。
一切法無去以無際故。
一切法無住無住處故。
一切法無住無生滅故。
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
天子。
一切法無與畢竟調伏故。
寂調伏音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一切諸法以何為門。
文殊師利言。
不正修門增生死故。
正修行門獲涅槃故。
正修行門得自在故。
不正修門不得自在故。
疑惑門闇障礙故。
達解門無暗障故。
妄想門增煩惱故。
無妄想門無煩惱故。
識門有結使故。
無識門無結使故。
覺門多事務故。
寂門一切寂靜故。
見門增憍慢故。
空門滅憍慢故。
惡知識門生諸惡法故。
善知識門生諸善法故。
邪見門生諸苦本故。
正見門生諸善本故。
悭惜門貧窮故。
布施門大财封故。
毀戒門諸惡道故。
持戒門諸善處故。
诤訟門障諸法故。
忍辱門增勝法故。
懈怠門令心垢故。
精進門心無垢故。
覺觀門多亂鬧故。
禅定門心一處故。
無智慧門如癡羊故。
智慧門三十七助道分故。
慈門不障智故。
悲門質直無虛僞故。
喜門集法寶故。
舍門離愛憎故。
正念門不失本善根故。
斷門修正行故。
神足門身心輕故。
根門信為首故。
力門摧伏一切諸煩惱故。
覺門順覺諸法故。
八聖道門出過一切諸非道故。
複次天子。
菩提心門一切佛法故。
攝一切法門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攝衆生門演說法故。
善方便門處非處故。
慧度門到于一切衆生心行之彼岸故。
六波羅蜜門大乘故
是聲聞毗尼。
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是菩薩毗尼。
少水果樹是聲聞毗尼。
園林堂閣法樂可樂。
是菩薩毗尼。
無六波羅蜜無四攝法。
是聲聞毗尼有六波羅蜜具四攝法。
是菩薩毗尼。
不斷一切習是聲聞毗尼。
滅一切習是菩薩毗尼。
又複天子。
略說有限所攝。
有少法功德有少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是聲聞毗尼。
無量無量所攝。
無量功德。
無量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是菩薩毗尼。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汝快說此菩薩毗尼。
文殊師利。
聽我少說成滿汝義。
文殊師利。
譬如二人。
一贊大海二歎牛迹。
文殊師利。
于意雲何。
是人能贊是牛迹中幾所功德。
文殊師利白言。
世尊。
大海無量。
牛迹甚少。
當何所贊。
佛言如是知聲聞毗尼猶如牛迹小無功德無可贊歎。
聲聞乘人亦複如是。
文殊師利。
于意雲何。
彼第二人能贊大海功德不也。
文殊師利言。
世尊。
而是大海有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佛言。
當知菩薩毗尼亦複如是。
譬如大海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當知大乘亦複如是。
說是法時。
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說是言。
世尊。
我等亦當修學如此菩薩毗尼。
調伏無量一切衆生。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汝今修學何等毗尼。
聲聞毗尼。
緣覺毗尼。
菩薩毗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
于意雲何。
頗有大海不納衆水。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
無有大海不納衆水。
文殊師利言。
如是天子。
菩薩毗尼猶如大海。
所有毗尼無不納受。
所謂聲聞毗尼。
緣覺毗尼。
菩薩毗尼。
一切毗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
所言毗尼。
毗尼者為何等義。
文殊師利言。
天子。
毗尼毗尼者。
調伏煩惱。
為知煩惱故名毗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
雲何當修調伏煩惱。
雲何知煩惱。
文殊師利言。
若自妄想。
若他妄想。
自他妄想不正憶念。
自想他想颠倒不實。
諸見所縛無明為首。
如是則能發生煩惱。
若不自妄想。
不他妄想。
不自他妄想。
專正憶念不自想他想。
斷于颠倒不住諸見。
除去無明不行二行。
如是則便不起煩惱。
煩惱不起是畢竟毗尼。
天子。
是名畢竟毗尼。
若以聖智知于煩惱。
虛妄詐僞是無所有。
無主無我無所系屬。
無來處去處。
無方非無方。
非内非外非中可得。
無聚無積無形無色。
如是名為知于煩惱。
天子。
如人知于毒蛇種性。
能寂彼毒。
如是若知結使種性。
能寂煩惱。
天子問言。
雲何名為煩惱種性。
文殊師利言。
妄想是煩惱種。
若不妄想則便不起。
若其不起則非煩惱。
若無煩惱則無窟宅。
若無窟宅則無所燒。
亦無所住。
若無所住名畢竟毗尼。
如是名為知煩惱種性。
天子問言。
雲何文殊師利。
是調伏煩惱。
為實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天子。
如人夢為毒蛇所螫。
以苦痛故服于毒藥。
蛇毒消除苦痛便差。
天子。
于意雲何。
如彼人者為蛇所螫。
為實不實。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
此是不實。
無有實故。
當除何毒。
文殊師利言。
毒蛇不實除亦不實。
應如是知。
諸聖毗尼亦複如是。
天子。
汝作是言雲何是調伏煩惱。
為實為不實。
天子。
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
若我實者煩惱亦實。
是中若我無我。
煩惱無煩惱。
都不可得。
若如是者當何調伏。
何以故。
天子。
一切法寂以無生故。
一切法寂不可取故。
一切法寂無形相故。
一切法盡無所有故。
一切法無盡以無生故。
一切法無生無所有故。
一切法無滅無有堅實故。
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
一切法無作無有我故。
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
一切法無主如虛空故。
一切法無來以無體故。
一切法無去以無際故。
一切法無住無住處故。
一切法無住無生滅故。
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
天子。
一切法無與畢竟調伏故。
寂調伏音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一切諸法以何為門。
文殊師利言。
不正修門增生死故。
正修行門獲涅槃故。
正修行門得自在故。
不正修門不得自在故。
疑惑門闇障礙故。
達解門無暗障故。
妄想門增煩惱故。
無妄想門無煩惱故。
識門有結使故。
無識門無結使故。
覺門多事務故。
寂門一切寂靜故。
見門增憍慢故。
空門滅憍慢故。
惡知識門生諸惡法故。
善知識門生諸善法故。
邪見門生諸苦本故。
正見門生諸善本故。
悭惜門貧窮故。
布施門大财封故。
毀戒門諸惡道故。
持戒門諸善處故。
诤訟門障諸法故。
忍辱門增勝法故。
懈怠門令心垢故。
精進門心無垢故。
覺觀門多亂鬧故。
禅定門心一處故。
無智慧門如癡羊故。
智慧門三十七助道分故。
慈門不障智故。
悲門質直無虛僞故。
喜門集法寶故。
舍門離愛憎故。
正念門不失本善根故。
斷門修正行故。
神足門身心輕故。
根門信為首故。
力門摧伏一切諸煩惱故。
覺門順覺諸法故。
八聖道門出過一切諸非道故。
複次天子。
菩提心門一切佛法故。
攝一切法門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攝衆生門演說法故。
善方便門處非處故。
慧度門到于一切衆生心行之彼岸故。
六波羅蜜門大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