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尼戒經

關燈
欲。

    欲離九惱。

    住道甚久無窮無極。

    無有邊際亦無所住。

    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

    常以時食不得失度。

    過日中後不得複食。

    雖有甘美無極之味。

    終不複食。

    亦不教人犯。

    心亦不念。

    假使無上自然食來。

    亦不得食也。

    若長者國王過日中後。

    亦不服食。

    終死不犯。

    常思禅定。

    一切飲食雖有所食。

    裁自支命。

    欲令一切解深達願。

    得十種力以為飲食。

    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已受十戒。

    原道思純。

    能行是十事。

    五百戒自然具足。

    譬如人頭手足眼耳鼻口身意腹背不毀。

    諸根具足腸胃肺肝五藏諸節筋脈悉具。

    譬如樹根安隐具足不枯腐朽。

    莖節枝葉華實自然弘茂。

    沙彌尼如是。

    能備十戒之本。

    其五百戒皆悉周滿可逮神通無所不達。

    譬如好田種不腐敗。

    風雨時節五谷豐熟。

    人民得治。

    沙彌尼如是能尊十戒。

    五百戒則為舉矣。

    譬如國君風化普平萬民安甯。

    沙彌尼如是。

    若能具十戒者。

    五百之戒自然普備。

    若父母慈和。

    子孫眷屬奴客婢使自然率從。

     又沙彌尼常尊三寶敬師和上。

    過于父母百千萬倍。

    父母一世。

    和上度無極無限。

    念報反複不造反逆。

    常厭穢身如人閉獄堕墜溷廁。

    不貪女身不燒色欲。

    如于大火。

    譬若處賊。

    心念一切。

    如父如母如子如身。

    常慚本行懷态不快。

    乃獲斯身。

    當解本無。

    猶如幻化。

    無男無女從行得之。

    本無五道。

    況男女乎。

    求大乘者。

    了一切空如幻化夢影響野馬芭蕉深山之響緣對而生。

    本無所有。

    信色如影。

    痛癢如芭蕉。

    思想如野馬。

    生死如泡。

    識如幻非我。

    因緣合成無緣則無。

    獨來獨去。

    無一随者。

    欲為道者。

    權慧為父母樂法為兄弟。

    不離深義以為和上。

    慈悲喜護谛住正法。

    以為男女。

    六度無極以為伴黨。

    神通之慧以為車乘。

    不違經戒思惟空義。

    以為屋宅。

    又沙彌尼不得獨行。

    同類為伴。

    二人若三人。

    若無沙彌尼。

    當與清信女俱行。

    若婢使不得與大沙彌男子同床座坐。

    不妄語。

    又不得比寺居止。

    自不疾病。

    不得數往反檀越。

    請讀經乃說。

    不得自用。

    等輩相教随年恭順。

    不得慢恣轉相導說。

    若有過失屏處相谏。

    莫于衆中說聞善見善乃可宣揚。

    聞惡見惡不得傳說。

    唯可白和上。

    不得語餘人。

    常自克責。

    見善思及。

    見惡自察。

    悲哀彼人意不及故。

    若作沙彌尼求和上者。

    當得好聰明智慧奉順法者。

    世世能度人。

    譬若有船完具牢堅在所能度至于彼岸。

    若師不聰明。

    行不應法。

    非是大師。

    持作和上。

    譬如壞船乘欲度海中路而沒。

    既溺衆人。

    師亦并命無有遺餘。

    其初持法授人經戒。

    正則為師。

    聞大師欲以為和上。

    本作沙彌尼。

    不得彼者。

    遙稱名禮之以為師。

    未必面見。

    心近則近。

    心遠則遠。

    身雖相近心乖不同。

    相去億裡沙彌尼行路。

    不得與男子共行同道相随。

    不得與男子沙門比房同寺。

    各各别異法之大節焉。

     沙彌尼戒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