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下

關燈
一事。

    凡啖食衆生。

    是一切衆生冤家如是。

    冤家遍滿六道。

    若欲修行。

    皆為障難。

    一理中障二事中障何者理中障。

    以業因緣自生障難。

    令此行人愚癡無慧。

    不知出要無有方便。

    設值善知識不能信受。

    設複信受不能習行。

    事中障者此諸冤對。

    或在惡鬼毒獸中。

    或在神龍天魔中。

    如此處處來作留難。

    設遇善友深心信受。

    适欲修行。

    便複難起。

    或引入邪道。

    或惱令心亂。

    修戒定慧。

    修諸功德。

    常不清淨。

    常不滿足。

    皆是舊冤起諸對障。

    如是之事。

    又宜深思。

    弟子蕭衍又敬白諸大德僧尼。

    弟子蕭衍于十方佛法僧前。

    與諸僧尼共申約誓。

    今日集會此是大事因緣。

    非直一切諸佛在此一切法僧在此。

    諸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迹摩醯首羅散脂大将十方一切八部龍神有大神足。

    有大威德。

    皆應在此側塞虛空。

    如是幽顯莫不鑒觀。

    古人有言。

    非知之難。

    其在行之。

    弟子蕭衍今日當先發誓以明本心。

    從今已去至于道場。

    若飲酒放逸起諸淫佚。

    欺诳妄語啖食衆生。

    乃至飲于乳蜜及以酥酪。

    願一切鬼神先當苦治蕭衍身。

    然後将付地獄閻羅王。

    與種種苦。

    乃至衆生皆成佛盡。

    弟子蕭衍猶在阿鼻地獄中。

    僧尼若有飲酒食肉者。

    而不悔過者一切大力鬼神。

    亦應如此治問令增廣善衆清淨佛道。

    若未為幽司之所治問。

    猶在世者。

    弟子蕭衍當如法治問驅令還俗随時使役。

    弟子蕭衍更白諸大德僧尼。

    向已粗陳魚肉障累招緻苦果。

    今複重欲通白一言。

    閻浮提壽雲一百二十。

    至于世間罕聞其人。

    遷變零落無間宿少。

    經言。

    一念頃有六十刹那。

    生死無常暫有諸根。

    俄然衰滅。

    三途等苦倏忽便及欲離地獄。

    其事甚難。

    威德清淨猶懼不免。

    況于毀犯安可免乎。

    諸大德僧尼當知此事。

    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于魔行心不決定。

    多有留難。

    内外衆魔共相娆作。

    所以行者思念。

    魚肉酒是魔漿故不待言。

    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

    内無正氣。

    如是等人法多衰惱。

    若心決定蔬食苦到。

    大悲熏心。

    如是等人多為善力。

    所扶法多堪能。

    諸大德今日已去善相開導。

    令未得者今去皆得若已集行願固志力若未曾行願皆改革今日相與共為菩提種子。

    勿怪弟子蕭衍向來所白。

    于時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

    集華林殿前。

    令光宅寺雲法師升座講涅槃經四相品四分之一。

    陳食肉者斷大慈種義。

    禦親席地在高座北。

    後又集義學僧尼二百人。

    于華光殿。

    令諸律學沙門升高座。

    禦地鋪而坐制旨。

    問曰。

    集大衆求律中意。

    聞諸僧道。

    律中無斷肉法。

    又無忏悔食肉法。

    諸律師從來作若為開導。

    使人緻有此疑。

    律師法超奉答。

    教是一而人取不同。

    律雖許三種淨肉。

    意欲永斷。

    何以知之。

    先明斷十種不淨。

    次令食三種淨肉。

    末令食九種淨肉。

    如是漸制。

    便是意欲永斷。

    又問僧辯。

    答但教有淺深。

    階級引物。

    理當是過。

    但教未極。

    又問。

    其食肉者為是慈悲心無慈悲心。

    答此非慈悲。

    又問。

    律教欲使人出離不。

    答令人出離。

    又問。

    食肉得出離否。

    答不得。

    又問寶度律師如何。

    答曰。

    愚短所解隻是漸教。

    所以律文許啖三種淨肉。

    若涅槃究竟不許食肉。

    若利根者于三種淨肉教即得不食。

    若鈍根人方待後教。

    又問法寵比丘。

    若爾衆僧何故有食。

    答曰。

    不應食。

    但食欲情深。

    又問。

    雲何忏悔。

    答懇恻至心是為忏悔。

    又問。

    忏竟食不。

    答無明多者或亦不免。

    又問。

    先道忏悔而猶啖食。

    此是知而故犯。

    非謂慚愧。

    若使先時不知或是過誤後方起愧。

    乃是慚愧。

    又複慚愧不得重犯。

    如其重犯罪更彌大。

    帝與諸大德往返數翻。

    皆不能答。

    又敕景猷升高座。

    讀楞伽鴦掘摩羅涅槃等經。

    明斷肉義。

    唱經文竟設會畢出。

    其晚又敕右衛率周舍曰。

    法寵所言慚愧而食衆生。

    此是經中所明羅刹女婦雲。

    我念汝我食汝。

    法寵此心即是經之羅刹。

    又敕舍雲。

    僧辯所道自死肉。

    若如此說。

    鸱鴉鸠鴿處空不死那不見有一自死者。

    獐鹿雉兔充滿野澤。

    亦不曾見有一自死者。

    而覓死肉其就屠殺家。

    覓死魚必就其罟網處。

    經言買肉與自殺此罪一等。

    我本不自為。

    正為諸僧尼作離罪因緣。

    又敕舍雲。

    衆生所以不可殺。

    凡一衆生具八萬戶蟲。

    經亦說有八十億萬戶蟲。

    若斷一衆生命即是斷八萬戶蟲命。

    自死衆生又不可食者。

    前所附蟲雖已滅謝。

    後所附蟲其數複衆。

    若煮若炙此新附蟲皆無複命。

    利舌端少味害無量衆生。

    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觀。

    其中大者灼然共見。

    滅慈悲心增長惡毒。

    此實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

    又敕舍雲。

    衆僧食肉既犯性罪。

    又傷戒律。

    以此為言。

    有兩重罪。

    若是學問衆僧食肉者。

    此為惡業。

    複倍于前。

    所以如此。

    既親違經教。

    為人講說。

    口稱慈悲。

    心懷毒害。

    非是不知。

    知而故犯。

    言行相違。

    即成詭妄。

    論學問食肉。

    即罪有三種。

    所以貴于解義。

    正為如說修行。

    反複啖食魚肉。

    侵酷生類。

    作惡知識。

    起衆冤對。

    墜堕地獄。

    疾于鑽矛。

    凡出家人實宜深思。

    又敕舍雲。

    聲聞受律儀戒。

    本制身口七支。

    一受已後乃至睡眠悶等。

    律儀恒生念念得未曾得律儀。

    所以爾者。

    睡眠等非起惡心。

    故不損不失乃至常生。

    若起欲殺心。

    于聲聞法。

    雖不失身口戒。

    而于戒有損。

    非唯損不殺戒。

    亦兼污餘戒。

    至于手挾齒齧動身口業。

    則失身口戒。

    爾時律儀無作即斷不續。

    既失不殺戒亦污餘戒。

    所以爾者。

    旃陀羅人為屠肉時為何等人殺。

    正為食肉者。

    若食肉者即有殺分。

    于不殺戒即成有缺。

    若謂于善律儀受殺生分。

    于不殺戒無有缺者。

    是為不善律儀人持八戒齋。

    是惡律儀猶應相續。

    若惡律儀人持八戒齋。

    惡律儀不複相續者。

    是知善律儀人受諸殺分。

    是不殺戒即時便缺。

    别解脫戒不複解脫。

    惡律儀人無論持八戒齋。

    但起一念善心。

    惡律儀即斷。

    若一念不斷。

    多念亦應不斷。

    若多念斷是知一念時斷。

    善律儀人其事亦爾無論受諸殺分。

    有少殺分不殺律儀即時亦斷。

    菩薩人持心戒故知。

    無有食衆生理。

    若缺聲聞戒。

    終不免地獄等苦。

     悭損僧物錄十 西域聖者僧伽耶舍巡遊見僧受苦事(付法藏傳) 昔如來滅後數百年。

    有傳法聖僧僧伽耶舍。

    嘗遊海邊見一住處。

    堂閣嚴飾衆事奇妙衆僧滿中。

    經行禅念日至鳴鐘集堂。

    食訖所有肴膳變成膿血。

    缽器相打頭面破壞。

    血污身衣。

    而作是言。

    何為惜食今受此苦耶。

    舍前問。

    答言。

    長老我等先身迦葉佛。

    時同止一寺見客僧來。

    心生忿恚。

    藏惜飲食不分與之。

    由此悭惜。

    今受此苦耶。

    舍聞之生大怖畏。

    如是觀察俄登聖果。

     宋法豐減僧食死作餓鬼事(征驗傳) 釋法豐姓竺氏。

    炖煌人。

    往适龜茲。

    修理一寺。

    觸事周辯。

    時因号為法豐寺。

    既久專寺任。

    稍恃其功力。

    出内取與頗乖斟酌。

    辄減省僧食令不周足。

    久之遂亡。

    堕餓鬼中。

    常在寺院。

    至初夜後。

    作餓駝鳴。

    巡房聲叫。

    弟子寶慧聞而歎曰。

    是我師聲。

    因問那爾。

    豐曰。

    由減僧食料受餓鬼苦。

    苦劇難堪。

    願見濟度。

    弟子廣為齋忏。

    得生清勝雲雲。

     宋京師瓦官寺惠果如廁見鬼求救事 釋惠果。

    豫州人。

    少蔬素為業。

    誦法華經。

    嘗如廁。

    廁前見一鬼。

    緻敬于果雲。

    前身出家作維那。

    為觸穢淨廚。

    堕在鬼中。

    常啖糞穢。

    法師德素高明慈悲拯濟願示除苦之方。

    又雲。

    昔住此寺東行第三房。

    庭前有柿樹。

    當時埋錢三千。

    在此樹下。

    願取為福。

    言訖不見。

    果告衆。

    同掘得之。

    為造法華經。

    并設齋後夢見鬼。

    報雲。

    生天阖衆聞之。

    莫不誡懼。

     齊永興柏林寺弘明見小兒乞救事(高僧傳) 釋弘明本姓羸。

    會稽山陰人。

    少出家貞苦有戒節。

    誦法華經習禅定。

    明嘗于雲門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

    問曰。

    汝是何人。

    答雲。

    昔是此寺沙彌。

    為盜僧飲食。

    今堕廁中。

    願助方便使免斯累。

    明即說法勸化。

    領解方隐。

     周益州索寺慧旻盜僧财作牛事(征驗傳) 慧旻姓顧氏。

    少出家不修行業。

    善于興販。

    嘗當衆倉廚。

    私自食用。

    知僧财帛。

    方便割盜。

    後遇疾而終。

    遂托牛腹中。

    生已形容光偉蹄角圓好。

    衆共愛惜别加養飼。

    于一時駕車載竹将欲上坂。

    極力牽挽困而未登。

    遂兩膝屈地肘鼻流血。

    時綿州雙男師者不測人也。

    來在益州因行見之。

    嗟歎曰。

    此人也。

    乃以手撮牛角。

    問訊牛曰。

    何似旻公償債辛苦。

    于是淚下如雨。

    衆僧見之無不悲愍。

    遂報旻弟子共贖之。

    牛不食數日于是而終。

     禅師辄取僧少菜死作衆奴事(國清寺百錄僧照附) 天台山智者禅師。

    誡知事曰。

    昔有一寺師徒數百。

    晝夜禅誦時不虛棄。

    有一淨人。

    竊聽說法。

    系念存習忽踞坐竈前。

    寂然入定。

    火滅湯冷。

    維那恐廢衆食。

    來白上座。

    上座雲。

    此是勝事。

    衆宜忍之慎勿驚觸聽其自起。

    數日方覺往上座前。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