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極目但睹荒野途迳艱危。
二人驅之不得休息。
至于朱門牆闼甚華。
達入至堂下。
堂上有一貴人。
朱衣冠帻據傲床座。
姿貌嚴遠甚有威容。
左右兵衛百許。
人皆朱衣柱刀列直森然。
貴人見達乃斂顔正色曰。
出家之人何宜多過。
達曰。
有識以來不憶作罪。
問曰。
誦戒廢不。
達曰。
初受具戒之時實常誦集。
比逐齋講恒事轉經。
故于是有虧廢。
複曰。
沙門時不誦戒此極非法。
貴人敕向錄達人曰。
可送置惡處。
勿令大苦。
二人引達将去行數十裡。
稍聞轟磕其聲沸天。
而前路轉闇。
次至一門高數十丈。
色甚堅黑蓋鐵門也。
牆亦如此。
達心自念。
經說地獄此其是矣。
乃大恐怖悔在世時不修業行。
及入門裡撓聲轉壯。
久久靜聽方知是人叫呼之響。
時有火光乍滅乍揚。
見數人反縛趨進。
後有數人執叉刺之。
流血如泉。
入門二百步許。
見有一物。
形如米囤。
可高丈餘。
二人執達擲置囤上。
囤裡有火焰燒達身。
半體皆爛。
痛不可忍。
自囤墜地。
悶絕良久。
二人複将達去。
見有鐵镬十餘。
皆煮罪人。
人在镬中随沸出沒。
側有人以叉刺之。
或有攀镬出者。
兩目潰突舌出尺餘。
肉盡折爛而猶不死。
諸镬皆滿。
唯一尚空。
二人曰上人即時應入此镬。
達聞其言肝膽塗地。
乃請之曰。
君聽貧道暫時禮佛。
便至心稽首願免此苦。
伏地食頃祈悔特至。
既而四望無所複見。
唯睹平原茂樹風景清明。
而二人猶導達行至一樓下。
樓形高小上有人。
謂曰。
沙門受輕報殊可欣也。
達于樓下忽然不覺還就身時。
後魏崇真寺僧慧嶷王前見判五僧事(洛陽伽藍記) 崇真寺僧慧嶷。
死經七日時。
與五比丘閻羅王所閱過。
嶷以錯召放令還活。
具說王前事。
意如生官莫異。
其五比丘者亦是京邑諸寺道人。
與嶷同簿而過。
一比丘雲。
是寶明寺僧智聰自雲。
生時坐禅苦行為業得升天堂。
複有比丘雲。
是般若寺僧道品自雲。
誦涅槃經四十卷亦升天堂。
複一比丘雲。
是融覺寺僧昙谟最稱。
注講涅槃華嚴經二部恒領衆千人解釋義理。
閻羅王曰。
講經衆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驕己淩人。
比丘之中第一粗行。
昙谟最言貧道立身已來實不驕慢。
唯好講經敷演義理。
王言。
付司即有青衣十人。
送最向于西北。
入門屋舍皆黑侶非好處。
複有一比丘雲。
是禅林寺僧道弘自言。
教化四輩檀越造一切經人中金像十軀閻王曰。
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場。
志念禅誦不預世事。
勤心念戒不作有為。
教化求财貪心即起。
既懷貪心則三毒不滅。
付司依式還有青衣送。
與昙谟最同入一處。
又一比丘雲。
是靈覺寺寶真自雲。
未出家之前。
曾作隴西太守。
自知苦空。
歸依三寶。
割舍家資。
造靈覺寺。
寺既得成。
舍官入道。
雖不禅誦。
禮拜不阙。
閻羅王曰。
卿作大守之日。
曲情枉法劫奪民财。
以充己物。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
何勞說此。
亦付司準式。
青衣送入黑門。
似非好處。
慧嶷以錯召不問。
放令還活。
具說王前過事。
時人聞之奏胡太後。
太後聞之以為異事。
遣黃門侍郎依慧嶷所陳。
訪問智聰等五寺。
并雲有此死來七日。
生時行業如嶷所論也。
唐玄法寺僧玄真破齋受罪事 行真俗姓邵。
藍田人也。
幼奉名師。
早懷識悟。
尤攻轉讀。
有聲裡邑。
嘗為患熱過中至極。
頻犯破齋。
未遑改肅。
至永徽三季。
于勝光寺聽閏法師講涅槃經。
到五月十七日。
忽于晝寝之間。
冥若殒逝。
遍身稍冷。
氣息漸微。
傍人候之不敢驚觸。
經一宿乃稣。
流汗戰栗自說雲。
見冥責破齋罪。
令應受餓鬼之身。
真悲恨無計。
答雲。
苦患熱病非是故心。
若蒙恩澤。
當為設施百僧會。
從今已往不敢破齋。
因爾得還罄舍衣資。
如言設會。
後經歲月雅志不全。
以顯慶五年八月。
閏法師又于玄法寺講涅槃經。
真被攝如先冥官嗔責問。
汝敢再來邪。
令二人将向北。
乃有坑澗數重荊棘繁密。
二人驅之使從中過。
血肉流離略無完處。
既度坑棘見千餓鬼。
形容憔瘦針咽刺毛争食膿血。
旋睹己身其狀如彼。
真驚悔投地不覺稱佛。
起未卒間了無前相。
二人還引向王前王曰。
所見如何。
真叩頭自責。
誓永修改。
于是放歸更無退轉。
新羅國禅師割肉酬施主事(新錄) 隋末新羅國有一禅師。
失其名。
景行精著多在一檀越家。
偏受供養。
往來不絕。
可向十年。
檀越信力堅深家途豐渥。
朝夕四事身心俱盡。
禅師年老緻終依法埋殡。
不盈數日其家園中枯木忽生軟菌。
家人采以為臛。
味同于肉。
大小歡慶日日取之。
遍木随生給用無盡。
歲月稍久親鄰鹹悉。
後西鄰一人逾垣夜竊以刀割取。
忽聞木作人聲雲。
誰割我肉。
我不負君。
其人驚問。
汝是誰耶。
答曰。
我是往某禅師。
緣我道行輕微受主人重心供養業不能消。
來此償債。
君能為我乞物。
還主人吾即得解脫。
鄰人先憶識之。
故怪歎嗚呼。
即告主人。
主人聞此崩号殒絕對木忏悔。
謝愆誓相免放。
鄰人為乞一百碩米。
來與主人。
于是園中不複生也。
有新羅僧達義。
年将八十。
貞誠懇到托迹此山。
餘敬其德時給衣藥。
義對餘悲泣具述此由雲。
餘來亦割肉還師也。
唐相州辯圭弘亮求福事(出新錄) 相州李思一。
永徽三年五月内死。
經一宿而稣。
說雲。
以年命未合即死蒙王放歸。
于王前見相州滏陽縣法觀寺僧辯圭。
又見會福寺僧弘亮及慧寶。
三人并在王前答辨。
冥官雲。
慧寶死時未至。
宜放歸修功德。
辯圭弘亮今歲必死。
後果如言。
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房召二僧問之。
辯圭來曰。
我為破齋今受大苦。
語弟子等。
為我作齋救拔苦難。
弟子等即為設齋。
巫即報雲。
已得免罪。
弘亮來雲。
我為破齋兼說人好惡長短。
今被拔舌痛苦。
不能多言。
唐西京勝業寺僧慧約見諸僧受苦事(出新錄) 釋慧約樹果二人。
俱少小出家。
住京勝業寺。
以垂拱三年。
俱為内庫直歲。
忽于五月中被冥官捉将見王。
王問。
汝等生時作何業行。
約答曰。
誦法華經三四卷。
王合掌敬之雲。
且放還。
遣人将觀受苦之處。
行向西南到一大門。
北院見一行長舍。
以闆為牆。
東西相當。
作孔如枷孔無異。
孔孔之中皆有僧頭當。
見同寺僧大諒。
身猶見在頭出孔中。
即見約果。
啼哭驚喚不可具言。
其大諒嘗撿挍修葺殿中三大像。
私用像物故被追攝。
每孔邊皆有獄率。
形狀可畏。
執刀刎之。
血污狼籍。
獄率安頭唱活還即頭出孔中。
如是不久乃經一二十度。
次西行。
又見殺生食肉受罪之處。
無數衆僧被割截。
聲呼難堪被害。
所食衆生鹹來索命。
分啖食血。
又見同寺寺主僧智感都維那阿六。
被縛極急。
勘當食肉用僧物罪。
約果忽然被推著深黑坑中。
俄而稣活。
遍體流汗心魂無主。
後不盈月日。
諒即身死。
感亦暴亡。
極受辛苦。
阿六發心忏悔不出戶。
讀一切經晝夜勤懇。
數見冥司使二黃衣人騎白馬來取。
到阿六門内一人雲。
大大發心日夜不舍讀一切經故當可放。
凡三四度來。
于是阿六并親見勤忏不已。
遂得無他。
南齊竟陵文宣王淨住子略(新錄) 南齊蕭子良。
撰淨住子二十卷。
中有檢挍三業門。
今略雲爾。
次複撿挍彌增悚恧。
何謂撿挍。
我此身從旦至中。
從中至暮。
從暮至夜。
從夜至曉。
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
有幾心幾善幾惡。
幾心欲摧滅煩惱。
幾心欲降伏魔怨。
幾心念三寶四谛。
幾心念報父母恩育。
幾心願代衆生受苦。
幾心發念菩薩道意。
幾心欲布施持戒。
幾心欲忍辱精進。
幾心欲禅寂念定。
幾心欲顯無相智。
幾心欲慈悲救攝。
幾心欲廣度五道。
幾心欲獎策勸勵行所難行。
幾心欲超求勝果辨所難辨。
幾心欲捍勞忍苦建立佛法。
幾心欲舍身命護持三寶。
幾心欲紹繼佛種使不斷絕。
幾心欲化諸外道使入正法。
幾心念諸聲聞所作已辦。
幾心念諸菩薩行地功德。
幾心專念求如來智。
幾心自念我當作佛。
幾心運想緣諸淨刹。
幾心發意觀地獄苦。
次複撿口。
從旦已來次第時刻。
已得演說幾句深義。
已得披讀幾卷經典。
已得理誦幾許文字。
已得幾回歎佛功德。
已得幾回稱菩薩善。
已得幾回稱贊随喜。
次複撿身。
如是時刻從旦已來。
屈躬俯仰禮佛。
幾拜乃至法僧其數多少。
已得幾回掃塔塗地。
已得幾回然燈散華。
已得幾回入佛堂殿。
已得圍繞幾十匝。
已得幾回拂除塵垢。
已得幾回整列供具。
已得頂戴幾許幢幡。
已得焚燒幾許妙香。
試作如是撿察故知。
會理甚少。
違道極多。
白淨之業裁不足言。
煩惱重障森然滿目。
闇蔽轉積解脫何由。
若回世俗語言戲朋聚遊适作此撿挍。
惡何由起唯得自救無暇。
豈複議及于人。
若複不作此撿挍。
亦複言我功德不少有許善。
便自謂人不能作而我能作人。
不能行而我能行。
若作如是撿挍者。
便可立知善惡淺深輕重多少。
如來大悲愍念衆生。
欲令遠苦得安隐樂故。
闡無量法門。
開人天正路。
而觸念違經曆心背律。
書禮箴誡棄舍不從。
順惡逆善念念增盛。
而欲以纖毫微福望免大苦。
豈得免乎。
今撿挍已畢。
實知惡重丘山善輕毛發。
便應各各責心口相訓。
心語于口。
汝常言法。
莫說非法。
口還語心。
汝常思法。
莫思非法。
心複語身。
汝勤行法。
莫行非法。
如是我心自制我口。
我口自制我心。
我心自制我形。
我形随順我口。
更相制勤。
豈不為美。
何複勞他心口。
制我心口。
若勞他心口。
制我心口者。
我甯不自愧我心口乎。
釋門自鏡錄卷上
二人驅之不得休息。
至于朱門牆闼甚華。
達入至堂下。
堂上有一貴人。
朱衣冠帻據傲床座。
姿貌嚴遠甚有威容。
左右兵衛百許。
人皆朱衣柱刀列直森然。
貴人見達乃斂顔正色曰。
出家之人何宜多過。
達曰。
有識以來不憶作罪。
問曰。
誦戒廢不。
達曰。
初受具戒之時實常誦集。
比逐齋講恒事轉經。
故于是有虧廢。
複曰。
沙門時不誦戒此極非法。
貴人敕向錄達人曰。
可送置惡處。
勿令大苦。
二人引達将去行數十裡。
稍聞轟磕其聲沸天。
而前路轉闇。
次至一門高數十丈。
色甚堅黑蓋鐵門也。
牆亦如此。
達心自念。
經說地獄此其是矣。
乃大恐怖悔在世時不修業行。
及入門裡撓聲轉壯。
久久靜聽方知是人叫呼之響。
時有火光乍滅乍揚。
見數人反縛趨進。
後有數人執叉刺之。
流血如泉。
入門二百步許。
見有一物。
形如米囤。
可高丈餘。
二人執達擲置囤上。
囤裡有火焰燒達身。
半體皆爛。
痛不可忍。
自囤墜地。
悶絕良久。
二人複将達去。
見有鐵镬十餘。
皆煮罪人。
人在镬中随沸出沒。
側有人以叉刺之。
或有攀镬出者。
兩目潰突舌出尺餘。
肉盡折爛而猶不死。
諸镬皆滿。
唯一尚空。
二人曰上人即時應入此镬。
達聞其言肝膽塗地。
乃請之曰。
君聽貧道暫時禮佛。
便至心稽首願免此苦。
伏地食頃祈悔特至。
既而四望無所複見。
唯睹平原茂樹風景清明。
而二人猶導達行至一樓下。
樓形高小上有人。
謂曰。
沙門受輕報殊可欣也。
達于樓下忽然不覺還就身時。
後魏崇真寺僧慧嶷王前見判五僧事(洛陽伽藍記) 崇真寺僧慧嶷。
死經七日時。
與五比丘閻羅王所閱過。
嶷以錯召放令還活。
具說王前事。
意如生官莫異。
其五比丘者亦是京邑諸寺道人。
與嶷同簿而過。
一比丘雲。
是寶明寺僧智聰自雲。
生時坐禅苦行為業得升天堂。
複有比丘雲。
是般若寺僧道品自雲。
誦涅槃經四十卷亦升天堂。
複一比丘雲。
是融覺寺僧昙谟最稱。
注講涅槃華嚴經二部恒領衆千人解釋義理。
閻羅王曰。
講經衆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驕己淩人。
比丘之中第一粗行。
昙谟最言貧道立身已來實不驕慢。
唯好講經敷演義理。
王言。
付司即有青衣十人。
送最向于西北。
入門屋舍皆黑侶非好處。
複有一比丘雲。
是禅林寺僧道弘自言。
教化四輩檀越造一切經人中金像十軀閻王曰。
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場。
志念禅誦不預世事。
勤心念戒不作有為。
教化求财貪心即起。
既懷貪心則三毒不滅。
付司依式還有青衣送。
與昙谟最同入一處。
又一比丘雲。
是靈覺寺寶真自雲。
未出家之前。
曾作隴西太守。
自知苦空。
歸依三寶。
割舍家資。
造靈覺寺。
寺既得成。
舍官入道。
雖不禅誦。
禮拜不阙。
閻羅王曰。
卿作大守之日。
曲情枉法劫奪民财。
以充己物。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
何勞說此。
亦付司準式。
青衣送入黑門。
似非好處。
慧嶷以錯召不問。
放令還活。
具說王前過事。
時人聞之奏胡太後。
太後聞之以為異事。
遣黃門侍郎依慧嶷所陳。
訪問智聰等五寺。
并雲有此死來七日。
生時行業如嶷所論也。
唐玄法寺僧玄真破齋受罪事 行真俗姓邵。
藍田人也。
幼奉名師。
早懷識悟。
尤攻轉讀。
有聲裡邑。
嘗為患熱過中至極。
頻犯破齋。
未遑改肅。
至永徽三季。
于勝光寺聽閏法師講涅槃經。
到五月十七日。
忽于晝寝之間。
冥若殒逝。
遍身稍冷。
氣息漸微。
傍人候之不敢驚觸。
經一宿乃稣。
流汗戰栗自說雲。
見冥責破齋罪。
令應受餓鬼之身。
真悲恨無計。
答雲。
苦患熱病非是故心。
若蒙恩澤。
當為設施百僧會。
從今已往不敢破齋。
因爾得還罄舍衣資。
如言設會。
後經歲月雅志不全。
以顯慶五年八月。
閏法師又于玄法寺講涅槃經。
真被攝如先冥官嗔責問。
汝敢再來邪。
令二人将向北。
乃有坑澗數重荊棘繁密。
二人驅之使從中過。
血肉流離略無完處。
既度坑棘見千餓鬼。
形容憔瘦針咽刺毛争食膿血。
旋睹己身其狀如彼。
真驚悔投地不覺稱佛。
起未卒間了無前相。
二人還引向王前王曰。
所見如何。
真叩頭自責。
誓永修改。
于是放歸更無退轉。
新羅國禅師割肉酬施主事(新錄) 隋末新羅國有一禅師。
失其名。
景行精著多在一檀越家。
偏受供養。
往來不絕。
可向十年。
檀越信力堅深家途豐渥。
朝夕四事身心俱盡。
禅師年老緻終依法埋殡。
不盈數日其家園中枯木忽生軟菌。
家人采以為臛。
味同于肉。
大小歡慶日日取之。
遍木随生給用無盡。
歲月稍久親鄰鹹悉。
後西鄰一人逾垣夜竊以刀割取。
忽聞木作人聲雲。
誰割我肉。
我不負君。
其人驚問。
汝是誰耶。
答曰。
我是往某禅師。
緣我道行輕微受主人重心供養業不能消。
來此償債。
君能為我乞物。
還主人吾即得解脫。
鄰人先憶識之。
故怪歎嗚呼。
即告主人。
主人聞此崩号殒絕對木忏悔。
謝愆誓相免放。
鄰人為乞一百碩米。
來與主人。
于是園中不複生也。
有新羅僧達義。
年将八十。
貞誠懇到托迹此山。
餘敬其德時給衣藥。
義對餘悲泣具述此由雲。
餘來亦割肉還師也。
唐相州辯圭弘亮求福事(出新錄) 相州李思一。
永徽三年五月内死。
經一宿而稣。
說雲。
以年命未合即死蒙王放歸。
于王前見相州滏陽縣法觀寺僧辯圭。
又見會福寺僧弘亮及慧寶。
三人并在王前答辨。
冥官雲。
慧寶死時未至。
宜放歸修功德。
辯圭弘亮今歲必死。
後果如言。
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房召二僧問之。
辯圭來曰。
我為破齋今受大苦。
語弟子等。
為我作齋救拔苦難。
弟子等即為設齋。
巫即報雲。
已得免罪。
弘亮來雲。
我為破齋兼說人好惡長短。
今被拔舌痛苦。
不能多言。
唐西京勝業寺僧慧約見諸僧受苦事(出新錄) 釋慧約樹果二人。
俱少小出家。
住京勝業寺。
以垂拱三年。
俱為内庫直歲。
忽于五月中被冥官捉将見王。
王問。
汝等生時作何業行。
約答曰。
誦法華經三四卷。
王合掌敬之雲。
且放還。
遣人将觀受苦之處。
行向西南到一大門。
北院見一行長舍。
以闆為牆。
東西相當。
作孔如枷孔無異。
孔孔之中皆有僧頭當。
見同寺僧大諒。
身猶見在頭出孔中。
即見約果。
啼哭驚喚不可具言。
其大諒嘗撿挍修葺殿中三大像。
私用像物故被追攝。
每孔邊皆有獄率。
形狀可畏。
執刀刎之。
血污狼籍。
獄率安頭唱活還即頭出孔中。
如是不久乃經一二十度。
次西行。
又見殺生食肉受罪之處。
無數衆僧被割截。
聲呼難堪被害。
所食衆生鹹來索命。
分啖食血。
又見同寺寺主僧智感都維那阿六。
被縛極急。
勘當食肉用僧物罪。
約果忽然被推著深黑坑中。
俄而稣活。
遍體流汗心魂無主。
後不盈月日。
諒即身死。
感亦暴亡。
極受辛苦。
阿六發心忏悔不出戶。
讀一切經晝夜勤懇。
數見冥司使二黃衣人騎白馬來取。
到阿六門内一人雲。
大大發心日夜不舍讀一切經故當可放。
凡三四度來。
于是阿六并親見勤忏不已。
遂得無他。
南齊竟陵文宣王淨住子略(新錄) 南齊蕭子良。
撰淨住子二十卷。
中有檢挍三業門。
今略雲爾。
次複撿挍彌增悚恧。
何謂撿挍。
我此身從旦至中。
從中至暮。
從暮至夜。
從夜至曉。
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
有幾心幾善幾惡。
幾心欲摧滅煩惱。
幾心欲降伏魔怨。
幾心念三寶四谛。
幾心念報父母恩育。
幾心願代衆生受苦。
幾心發念菩薩道意。
幾心欲布施持戒。
幾心欲忍辱精進。
幾心欲禅寂念定。
幾心欲顯無相智。
幾心欲慈悲救攝。
幾心欲廣度五道。
幾心欲獎策勸勵行所難行。
幾心欲超求勝果辨所難辨。
幾心欲捍勞忍苦建立佛法。
幾心欲舍身命護持三寶。
幾心欲紹繼佛種使不斷絕。
幾心欲化諸外道使入正法。
幾心念諸聲聞所作已辦。
幾心念諸菩薩行地功德。
幾心專念求如來智。
幾心自念我當作佛。
幾心運想緣諸淨刹。
幾心發意觀地獄苦。
次複撿口。
從旦已來次第時刻。
已得演說幾句深義。
已得披讀幾卷經典。
已得理誦幾許文字。
已得幾回歎佛功德。
已得幾回稱菩薩善。
已得幾回稱贊随喜。
次複撿身。
如是時刻從旦已來。
屈躬俯仰禮佛。
幾拜乃至法僧其數多少。
已得幾回掃塔塗地。
已得幾回然燈散華。
已得幾回入佛堂殿。
已得圍繞幾十匝。
已得幾回拂除塵垢。
已得幾回整列供具。
已得頂戴幾許幢幡。
已得焚燒幾許妙香。
試作如是撿察故知。
會理甚少。
違道極多。
白淨之業裁不足言。
煩惱重障森然滿目。
闇蔽轉積解脫何由。
若回世俗語言戲朋聚遊适作此撿挍。
惡何由起唯得自救無暇。
豈複議及于人。
若複不作此撿挍。
亦複言我功德不少有許善。
便自謂人不能作而我能作人。
不能行而我能行。
若作如是撿挍者。
便可立知善惡淺深輕重多少。
如來大悲愍念衆生。
欲令遠苦得安隐樂故。
闡無量法門。
開人天正路。
而觸念違經曆心背律。
書禮箴誡棄舍不從。
順惡逆善念念增盛。
而欲以纖毫微福望免大苦。
豈得免乎。
今撿挍已畢。
實知惡重丘山善輕毛發。
便應各各責心口相訓。
心語于口。
汝常言法。
莫說非法。
口還語心。
汝常思法。
莫思非法。
心複語身。
汝勤行法。
莫行非法。
如是我心自制我口。
我口自制我心。
我心自制我形。
我形随順我口。
更相制勤。
豈不為美。
何複勞他心口。
制我心口。
若勞他心口。
制我心口者。
我甯不自愧我心口乎。
釋門自鏡錄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