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上

關燈


    五百蝙蝠于中穴居。

    時有商侶止于樹下。

    既屬風寒。

    人皆饑凍。

    聚[卄/積]樵薪蘊火其下。

    煙焰漸熾枯樹自然。

    時商侶中有一賈客。

    夜分已後誦阿毗達磨藏。

    彼請蝙蝠雖為火困。

    愛好法音忍而不去。

    于是命終随業受生俱得人身。

    舍家修學乘聞法音聰明利智并證聖果。

    迦尼色迦王與脅尊者。

    招集五百賢聖。

    于迦濕彌羅國作毗婆沙論。

    斯并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

    餘雖不肖是其一數。

    斯則優劣良異飛伏懸殊。

    仁今愛子可放出家。

    功德之大不能詳述。

    時阿羅漢說此語已。

    示神通事因忽不見。

    梵志深生驚異。

    遂放子出家也。

     宋彭城寺慧琳毀法被流目盲事(慧休附) 慧琳姓劉氏。

    秦郡人。

    善諸經及莊老。

    诽諧好語笑長于制作。

    故集有十卷。

    而為性傲誕頗自矜伐。

    其師道淵學行僧也。

    宋文帝甚器之。

    淵嘗詣傅亮。

    琳先在坐。

    及淵至不為緻禮。

    淵怒之彰色。

    亮遂罰杖二十。

    琳後著白黑論诋诃釋教。

    顔延之及宋炳難駁琳論。

    各萬餘言。

    琳既自毀其法被斥交州。

    因患目盲。

    數歲憤結而卒。

    其論備在梁沙門僧祐弘明集具之。

     慧休字茂遠。

    俗姓湯。

    住長幹寺。

    流宕倜傥嗜酒好色。

    輕釋侶慕俗意秉筆造牍。

    文辭斐然。

    非直黑衣吞音。

    亦是世上杜口。

    于是名譽頓上才鋒挺出。

    清豔之美有逾古歌。

    流轉入東。

    皆良詠紙貴賞歎絕倫。

    自以微賤不欲罷道。

    當時有清賢勝流。

    皆共賞愛之。

    至宋世祖孝武始敕令還俗。

    補楊州文學從事。

    意氣既高。

    甚有慚愧。

    會出補勾容令。

    不得意而卒。

    出沈約宋書。

     梁僞沙門智棱罷道毀法失音舌卷事(道學傳王斌附) 智棱俗姓賈。

    幼出家事沙門道乘。

    為師聰悟過人。

    長于諧谑。

    善涅槃淨名。

    尤攻數論。

    莊老二書彌所留意。

    後值寇還俗。

    生計屢空。

    而為道士孟悉達往來提誘給以資費晨夕曉喻使作黃巾。

    棱愧其為惠因從之。

    既夙有聲聞。

    便為道宗。

    解西升妙真及諸大義皆棱之始也。

    而道家諸經略無宗指。

    棱遂參佛教為之潤色。

    武帝未舍道時頻引棱。

    于五明殿豎義。

    棱暮年于妙門館。

    為諸道士講西升經。

    在席者數百人。

    而盛引佛經剖析符會。

    抗辭正氣欣然自得。

    俄而失音。

    舌卷下唇齒相去數寸。

    但流淚而已。

    遂死于講座焉。

    識者聞之以為破法之驗也。

     又有王斌者。

    亦少為沙門。

    言辭清辯兼好文義。

    然性用躁誕多違戒行。

    體奇性異為事不倫。

    常著草屦來處上座。

    或著屧逍遙衢路既頻忤僧衆。

    遂反缁向道。

    以藻思清新乃處黃巾之望。

    邵陵王雅相賞接。

    号為三教學士。

    所著道家靈寶大旨總稱四玄八景三洞九玄等數百卷多引佛經。

    故有因緣法輪五道三界天堂地獄餓鬼宿世十号十戒十方三十三天等。

    又改六通為六洞。

    如郁單之國雲棄賢世界。

    亦有大梵觀音三寶六情四等六度三業三災九十六種三會六齋等語。

    又撰五格八并為論難之法。

     唐京師普光寺明解罷道身死托夢求福事 明解字昭義。

    姓姚吳興武康人也。

    童幼出家住西京普光寺。

    為性聰敏。

    少有文藻。

    琴書丹青時無與競。

    頗種三絕。

    然矜名淺識。

    滞酒荒情。

    蓋為文俠者所知。

    貞淳者所棄。

    每見無學問僧多号之驢子。

    顯慶五年天皇大帝造西明寺。

    搜集龍象以居之。

    其取一人令弘福寺靈閏法師詳擇可否。

    時有僚宰數人。

    俱來閏所。

    共薦明解。

    閏曰。

    公等國器名臣出言不易。

    宜求戒定慧學增長福田。

    何乃舉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等失色流汗逡巡俯退。

    明解因其緻憾。

    尤輕法化。

    俄而上征四科。

    不間道俗。

    解應诏自舉射策升第。

    喜謂友人曰。

    解今得舍驢子皮而複人身矣。

    因緻酒歡會。

    述志為詩曰。

    一乘本非有。

    三空何所歸。

    幸得金門诏。

    行背玉毫晖。

    未能齊物我。

    猶懷識是非。

    賴爾同心契。

    知餘志不違。

    幕齊雲葉。

    卷酒度榴花。

    飛寄語繩床執。

    辭君匡坐威。

    因題壁曰。

    老母在堂。

    袈裟去體。

    前途暗漆。

    浪稱明解。

    解惡之。

    未幾染疾自見。

    數十人形容詭異各執猛矩迎解。

    解大怖流汗。

    言未終而卒于東都擇善裡。

    即龍朔元年八月也。

    後托夢于相知洛州淨土寺僧慧整曰。

    明解為不遵内教今大受罪。

    非常饑乏願有故念賜惠一餐。

    慧整夢中諾覺已設食。

    其夜才睡。

    即見明解來愧謝之。

    至二年秋間。

    又托夢于畫工。

    我以不信佛法耽好外書。

    今大受苦。

    努力為我寫三二卷經。

    執手殷勤賦詩言别。

    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

    覺乃憶之。

    其為詩曰。

    握手不能别。

    撫膺還自傷。

    痛矣時陰短。

    悲哉泉路長。

    松林驚野吹。

    荒隧落寒霜。

    離言何以贈。

    留心内典章。

    畫工先不識字。

    忽覺乃倩人錄之。

    将示明解本生故舊。

    皆曰是明解文體也。

    莫不恻然。

     懈慢不勤錄七 晉沙門支法衡見鐵輪受苦事(冥祥記) 釋法衡。

    未詳氏族。

    雖懷慕道不甚精勤。

    後得病旬餘亡。

    經三日而稣活說。

    死時有人将去。

    見如官曹舍者數處。

    不肯受之。

    俄見有鐵輪輪有鐵爪從西轉來。

    無持引者而轉駛如風。

    有一吏呼罪人。

    當輪立。

    輪轉來轹之。

    翻還如此。

    數人碎爛。

    吏呼衡。

    道人來當輪立。

    衡恐怖自責悔。

    不精進今日當此輪乎。

    乃至心念佛。

    吏曰。

    道人可去。

    又以衡付船船官使衡持柁。

    複遇群狗争欲齧衡。

    衡大懼渴欲飲水。

    乃堕水中因便得稣。

    于是晝夜精思。

    為至行沙門。

     宋沙門僧規見稱量罪福事(冥祥記) 釋僧規未詳何許人。

    少出家頗以化物為務。

    而輕犯小戒。

    多遊俗家。

    時京兆張瑜常請僧規在家供養。

    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

    無病忽暴亡。

    二日而稣自說雲。

    五日夜二更中。

    聞門巷間曉曉有聲。

    須臾見有五人秉炬火執信幡迳來入屋。

    叱咀僧規規因頓卧恍然。

    五人便以走繩縛将去。

    行至一山都無草木。

    土色堅黑有類石鐵。

    山側左右白骨積填。

    過山數十裡。

    至三岐路。

    有一人甚長壯。

    被铠執仗問五人曰。

    有幾人來。

    答曰。

    正一人耳。

    五人又将規入一城。

    城外有屋數十。

    悉築壤為之。

    屋前有立木長十餘丈。

    上有鐵梁。

    形如桔槔。

    左右有土篑。

    大小數品。

    有一人衣帻并赤。

    語規曰。

    汝生時有何罪福。

    依實說之勿妄語也。

    規惶怖未答。

    赤衣人語一人如局吏者雲。

    可開簿撿其罪福也。

    有頃吏至長木下。

    提一篑土懸鐵梁上稱之。

    如覺低昂。

    吏謂規曰。

    此稱量罪福之稱也。

    汝福少罪多。

    應先受罪。

    俄有一人衣冠長者。

    謂規曰。

    汝沙門也。

    何不念佛。

    我聞悔過可度八難。

    規于是一心稱佛。

    衣冠人謂吏曰。

    可更為此人稱之。

    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脫。

    吏複為上篑稱之。

    稱乃正平。

    既而将規至監官前辨之。

    監官執筆觀簿遲疑未決久。

    之又有一人。

    朱衣玄冠佩印绶執玉版來曰。

    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

    監官愕然命左右收錄雲雲。

    須臾見反縛向者五人來。

    監官曰。

    殺鬼何以濫将人來乃鞭之。

    須臾有使者。

    稱天帝命喚道人來。

    既至帝宮。

    經曆所見略皆金寶精光晃煜。

    帝左右朱衣寶冠。

    帝曰。

    汝是沙門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收捕也。

    規稽首祈恩。

    帝曰。

    汝命未終今當還生。

    宜勤精進勿屢遊白衣家也。

    使者送規至瑜家而去也。

     宋龍華寺法宗不勤修造得病事(出冥祥記) 釋僧妙。

    居于江陵上明村。

    妙至大明年初。

    遊乞零陵。

    因居郡治龍華精舍販貨。

    蓄聚米至數千斛大明八年卒。

    龍華寺災焚蕩盡。

    妙臨終以财物付弟子法宗。

    令造講堂僧房。

    法宗立堂畢頗弛懈未時建房。

    至泰始三年正月。

    被疾甚笃。

    時有道猛比丘。

    随泉陵令高陽許靜慧在縣。

    縣即郡治之邑也。

    猛往看宗疾。

    入寺數步見一沙門著桃花布裙衣單黃小被。

    行且罵雲。

    小子法宗違我處分。

    不立僧房。

    費散财物雲雲。

    既而回見道猛。

    如驚羞狀以被蒙頭。

    入法宗房。

    猛常往來此寺。

    未嘗見此沙門。

    不欲幹突之。

    先告法超道人。

    說所聞見。

    超疑詐妄。

    撿問形狀音氣猛具言之。

    超曰。

    即法宗之師也。

    亡來數載。

    共歎怅之。

    其夕即靈語使急召法宗。

    宗既至數罵甚嚴。

    猶以僧房為言。

    音聲氣調不異平生。

    法宗稽謝畢問。

    和尚今生何處善惡雲何。

    妙曰。

    生處複粗可耳。

    但應受小谪。

    二年方可得免。

    兼有小枉橫。

    欲訴所司。

    為無袈裟不能得行。

    可急為制也。

    法宗曰。

    袈裟可辨未審和尚雲何得之。

    妙曰。

    請僧設供以袈裟為嚫我即得也。

    法宗如言飯僧嚫衣。

    道猛時在會。

    又見僧妙倚于堂戶之外拱手聽經。

    飯嚫既畢。

    猛即見袈裟已在妙身。

    仍進堂中。

    欲依僧次就坐。

    問猛年臘。

    猛曰。

    吾忘其年。

    是索虜臨江歲之二月也。

    妙雲。

    與吾同臘見大一月耳。

    乃坐猛下。

    猛即狹膝空一坐位。

    妙端默聽經。

    至坐散乃不複見。

    時一堂道俗百餘人。

    零陵太守羊闡亦預法集。

    自猛與妙講論往反。

    衆但聞猛獨言。

    所以鹹知驗實者。

    猛與妙不相識。

    說其形色舉動年臘宿少。

    莫不符同。

    法宗始疾危。

    困始命至靈語日。

    沉疾即愈。

    靈語所著蓋是弱僮而聲氣音詞。

    聽者莫辨其殊。

    故并信異之。

    初闡不甚奉法。

    因是大興敬悟連建福集。

    即其年設講于此寺持齋布施。

     宋沙門知達被神責及受罪事 釋智達。

    未詳何許人也。

    雖預道門行頗留俗。

    以永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殓。

    遂延二日氣息稍還。

    至三日而能言。

    自說始困。

    時見兩人皆著黃布褲褶。

    一人立于戶外。

    一人迳造床前。

    曰上人應去可下地也。

    達曰貧道體羸不堪涉道。

    此人曰。

    可乘輿也。

    尋而輿至。

    達既升之。

    意識恍然不複見家人屋舍及所乘輿。

    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