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上

關燈
寺雲。

    有人告此處反逆。

    掩兵尋至。

    何得紛纭浪為聚集。

    時寺主義本語期雲。

    汝欲作惡緣破他法眼。

    若不急悔使汝兩目失明。

    或當著癫。

    期氣憤色變。

    逡巡返路。

    未經月餘往襄州市易。

    因患兩目疼痛。

    數日而終。

     西域須陀洹人得惡病身蟲口臭事 昔西域傳法羅漢優波笈多。

    将一弟子。

    乞食至旃陀羅舍。

    有旃陀羅子。

    得須陀洹果。

    身有惡病。

    一切身體為蟲所食。

    口氣臭穢。

    弟子問言。

    何緣須陀洹人而受此報。

    笈多答言。

    此人先世出家。

    其為維那時衆中有一羅漢。

    居此惡病。

    搔刮作聲。

    維那語。

    蟲食汝而作此聲。

    即牽臂出言。

    汝入旃陀羅室去。

    羅漢語言。

    汝當精進。

    莫往來生死受苦。

    于是維那即便忏悔。

    悔竟得須陀洹果。

    今此小兒是也。

     忿恚貪鄙錄五 西域沙彌貪味懷恨現身變作龍事 昔西域健馱羅國有阿羅漢。

    常受大雪山頂池中龍王請入宮供養。

    每至中食以神通力。

    并坐繩床。

    淩虛而往。

    有侍者沙彌。

    密于繩床之下。

    攀援潛至龍宮。

    龍王因請留食。

    以天甘露飯。

    供養羅漢。

    以人間味。

    而馔沙彌。

    羅漢飯已沙彌滌器。

    器有餘粒。

    駭其香味。

    即恨師忿龍。

    便起惡願。

    願所有福力。

    于今悉現斷此龍命。

    我自為王。

    沙彌發是願時龍王已覺頭痛矣。

    龍雖悔謝沙彌不受。

    既還至伽藍。

    更至誠發願。

    惡業所緻。

    是夜命終為大龍王。

    威猛奮發遂來入池。

    殺龍王居龍宮。

    有其部屬。

    以宿願故興暴風雨。

    摧拔樹木。

    欲壞伽藍。

    時迦膩色迦王怪而發問。

    其阿羅漢具以白王。

    王即為龍。

    于雪山下立伽藍。

    并起塔高百餘尺。

    龍每壞之。

    王恒修複。

    凡成壞七返。

    王恥之将填龍池。

    龍懼而謝曰。

    我以惡業受身為龍。

    龍性猛暴不能自持。

    今若更立伽藍。

    不敢摧毀。

    可每遣一人候望山頂。

    黑雲若起急即鳴鐘。

    我聞其聲。

    惡心當息。

    至今不絕焉。

     漢洛陽安世高同學法行受蟒蛇身事 釋法行。

    本安息國人。

    與神僧安世高為同學。

    性多嗔恚。

    分衛道次施主不稱每辄怼恨。

    高驟止之。

    罔有悛心。

    如此二十餘年。

    高将别行辭訣。

    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

    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後。

    而性多恚怒。

    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

    行既亡便為[邱-丘+共](居颙切又作宮)亭湖神。

    高既得道。

    便往其廟。

    廟舊有威靈。

    商旅舟人。

    特懷敬憚。

    高與三十餘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

    船中有沙門。

    可更呼上。

    客還驚愕請高入廟。

    神告曰。

    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嗔恚。

    今為廟神。

    周回千裡。

    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

    以嗔恚故堕此神報。

    今見同學悲忻可言。

    壽盡旦夕。

    而醜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

    當度山西澤中。

    此身滅後恐堕地獄。

    吾有絹千匹。

    并雜寶物。

    可為立寺營塔使生善處。

    高曰。

    故來相度。

    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醜異衆人必懼。

    高曰。

    但出衆不怪也。

    神從床下出頭。

    乃是大蟒蛇悲淚如雨。

    須臾還隐。

    高即取絹物。

    辭别而去。

    舟侶飏帆。

    蟒出身登山而望。

    衆人舉手然後乃滅。

    高達豫章以物造寺。

    俄而神即命過。

    報雲。

    得生善處。

    後人于山西澤中見死蟒。

    頭尾數丈餘。

    今浔陽縣有大蛇村是也。

     宋西鎮寺昙遂死作廟神事 竺昙遂。

    不知何許人。

    少遊放蕩。

    不修戒行。

    而矜傲自持長于奸宄。

    或一言緻犯便積年懷恚。

    同寺長少莫不被其嗔憾也。

    嘗一夕夢。

    婦人來語。

    君應作青溪廟神。

    後遇疾将終。

    謂同學曰。

    我平生多忤少于質直。

    更以福德淺薄。

    當受鬼神之身為青溪廟主。

    諸君有緣可垂訪也。

    及死果聞廟所有新神。

    諸道人往至廟中與相酬對。

    音響言笑猶若平生。

    乃請僧轉經。

    有慧觐沙門。

    舊恒讀誦。

    因為作數契。

    每訖吟沈。

    亦辄唱菩薩面。

    悲不自勝。

    皆為之流涕。

    因言。

    今受惡身非常醜穢。

    艱辛劇苦何可複言。

    弟子舊房戶限下有錢五千。

    可為追福。

    庶離斯苦。

    于是而别。

    僧為忏悔設齊。

    廟遂寂無神迹也。

     齊青州道攜悭财頻得重病事 道攜。

    俗姓王。

    不修戒行。

    廣營田業。

    積布絹绫绮。

    動盈萬計。

    而貪惜鄙吝不拔一毛。

    後忽得重病。

    隐處合便利不通。

    命将欲終。

    此寺有一法師。

    來為說法。

    心少開悟。

    遂舍所有三分之一。

    遍施才訖其病立即輕愈。

    病尋差已數日間。

    撿挍閣上見空無物。

    追憶财帛遂爾成狂。

    專唱賊雲。

    諸寺衆僧來劫我物。

    同侶開谏初無醒窹。

    法師乃遍告諸寺令還财物。

    攜見已叫聲方止。

    一兩日間舊病還發。

    困苦更劇。

    複請法師。

    重求改悔。

    法師诃責勸喻。

    令舍悭貪還施前物。

    病又再愈。

    既差之後。

    追憶錢物常懷恚恨。

    數日而卒。

    卒時目大如盞。

    遍體紅赤。

     齊宋州昙亮悭惜變作蛇身事 昙亮。

    俗姓傅氏。

    幼出家微聽習。

    籍以先福利養。

    豐委積聚綿絹數出萬餘。

    而悭愚自蔽身不衣食。

    有北州嚴禅師。

    戒行素立僧。

    每年常請名德轉藏經。

    一遍聞其富有。

    從行告乞。

    亮乃反發緻嗔罵雲。

    爾自有衣何故相惱。

    或有貧人從乞。

    亦複罵言。

    汝堕不勤緻貧困。

    自少迄老不舍毫厘後遇患。

    困笃寺僧往問。

    懸見即嗔雲。

    終無好心。

    隻須我物。

    三五日後寂無人省候。

    又于合瞑便即閉門。

    卧于櫃上數日。

    諸僧試觇之。

    乃見變或一蛇長二丈蟠在櫃上。

    便遣人送之。

    送已還返。

    後置深坑。

    遂絕不見。

     齊齊州道慧錢夜移走事(昙慧附出) 釋道慧。

    俗姓張。

    戒行多阙。

    專求帛貨。

    數十年成二千五百貫。

    純用麻繩手自穿系文文相向。

    背背相壓。

    期滿三千貫方将費用。

    後夢見一僧。

    來語曰。

    汝悭惜錢财不肯作福。

    襄州有李德勝。

    大營功德。

    今将汝錢送乞其人。

    令修福業。

    夢覺撿錢如言不見。

    遂懊惱吐血。

    明旦不出。

    比房往問。

    慧具陳其事。

    衆嗟怪之。

    慧遂往襄州尋李德勝。

    勝曰。

    誠有之。

    弟子夜聞聲如兩石鬥。

    至曉尋覓。

    于草[卄/積]下得一千五百貫文。

    竹叢下得一千貫。

    雖然師錢以何為記。

    慧以實告之。

    德勝将自撿驗果然不異。

    勝曰。

    财屬吾家。

    先用者得。

    師既不用。

    天神奪之見。

    送弟子令修福業。

    勝乃對慧分散一千五百貫。

    以營功德。

    一千貫與慧勸布施。

    告曰。

    若更悭惜不久還來。

    慧得錢亦即檀舍不敢留也。

     渤海沙門昙慧。

    有錢百貫文。

    面各兩兩相合。

    櫃内盛之。

    慧在别舍夢失其錢雲。

    是并州檀坊人姓名将去。

    寤而開櫃視之則無錢矣。

    依夢往造其門乞食。

    主人雲。

    貧無飯。

    昙慧曰。

    新得百貫文何為也。

    主人驚曰。

    實始得錢。

    此将與君。

    慧辭雲。

    天以此錢與君。

    貧道不得取也。

     隋相州大慈寺僧綱不好供養神被責事 北齊釋僧綱。

    少以習禅為業。

    與沙門洪獻同房。

    獻戒行精著。

    每感一神。

    自稱般若。

    來從受戒。

    數數談話。

    綱性多悭。

    般若取其衣物。

    辄以施獻。

    獻告綱終不信。

    神遂發徹綱房。

    衣物被案狼藉滿庭。

    竹扇稱尺并皆摧折數段。

    神于空中語曰。

    僧綱不好設齋會供養三寶。

    我會禍汝未央。

    綱無奈之何。

    但恐迫不已。

    便私費财物營諸齋福。

    般若曰。

    既能行福今相放矣。

     唐濟州靈光寺僧惜缽暴亡變作蛇身事 濟州靈光寺。

    有一老僧失名。

    淨修戒行。

    常持一缽。

    數十餘年未嘗遣人執捉。

    後因遽務令沙彌洗之。

    手誤墜破此缽。

    老僧聞之驚呼失聲。

    恨惜之甚遂偃卧而死。

    弟子送葬于野。

    經數日化作大蛇。

    纏繞沙彌從足至頂。

    屈頭向下将欲吞之。

    僧徒驚咒願曰。

    緣一缽之故。

    悭嗔毒惡死作蛇身。

    不悔往愆。

    又欲吞殺弟子。

    甚大罪業何故如斯。

    廣說善惡。

    為之忏悔發願。

    良久蛇乃解身而去。

    沙彌迷悶癡騃旬日漸醒。

     唐京師勝光寺僧智保死作塔神事 釋智保。

    河東人。

    少出家。

    以戒行馳譽。

    英猷茂實僧傳具之。

    而立性剛毅寡于慈順。

    及将終告友人慧滿曰。

    餘欲死矣。

    而來報精神不得超勝。

    似作守寺之神而止于西院佛殿。

    餘頻以法遣之。

    卒不能離。

    言訖便絕。

    自爾西院佛殿。

    人罕獨登。

    時辄須開。

    無不栗然毛豎。

    及後百餘日嘗有老姥。

    内懷酒食将遺一僧。

    行至寺門忽遭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離。

    寺衆憚之知其有征也。

     唐新羅國興輪寺僧變作蛇身事(一尼附錄) 新羅國大興輪寺第一老僧。

    厥名道安。

    自小出家即住茲寺。

    又薄解經論。

    為少長所宗。

    然于飯食偏好揀擇。

    一味乖心杖楚交至。

    朝夕汲汲略無甯舍。

    衆雖患之莫能救止。

    後因抱疾更劇由來。

    罵詈嗔打揮擲器物。

    内外親鄰不敢觇視。

    經數日遂變作蛇身。

    長百餘尺。

    号吼出房徑赴林野。

    道俗見聞。

    莫不傷心而誡矣。

     彼又有一尼。

    性亦多嗔。

    死後數日現形。

    告師雲。

    生惡處作毒蛇身居在城南。

    泣涕辭去。

    後果于城南數裡有一蛇。

    頭大如鬥。

    身長三丈。

    行則宛轉逢人必逐。

    遇之多死。

    希有免者。

    人畜往來深以為誡矣。

     俗學無裨錄六 西域波爾尼仙造聲論後身無業事(西域傳) 昔如來去世垂五百年。

    有阿羅漢。

    自迦濕彌羅國。

    至健馱羅國婆羅邑。

    見一梵志捶訓童稚。

    問何苦此兒。

    梵志曰。

    令學聲明業不時進。

    羅漢[這-言+(占@口)]爾而笑。

    梵志曰。

    沙門者慈悲為情愍傷物類。

    仁今所笑願聞其說。

    羅漢曰。

    汝頗嘗聞波爾尼制聲明論垂訓于世乎。

    曰具聞之。

    羅漢曰。

    汝子即是彼仙。

    猶以強學玩習世典。

    唯談異論不究真理。

    神智唐捐流轉未息。

    昔南海之濱有一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