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折像。
護伽藍神豈當默爾。
三日之内願示其事。
令僧衆得安。
言訖各歸。
禮于鐘樓下所住房晝寝。
遂見白衣大神。
陷禮于床壁之間。
垂首向下以石壓之。
至明旦諸僧既不見禮。
就房訪覓。
其房堅閉甚牢開竟不得。
經一宿怪之逾甚。
遂鑿穴戶扉。
正見禮在床間。
像裡之絹疊在身上。
遂共提舉緻于門外。
見其面色如漆氣息不通。
僧等為之忏悔。
久乃稍稣。
自陳罪惡。
至夜而遁。
莫知所終。
輕毀教法錄三 西域無垢友論師謗大乘五舌重出事(西域傳于阗沙門附) 昔西域論師。
名毗末羅蜜多。
唐言無垢友。
迦濕彌羅國人。
于一切有部而出家焉。
博綜小乘聲馳五印。
将歸本國途。
次衆賢論師之塔也。
拊而歎曰。
惟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
方欲挫異部立本宗業也。
如何降年不永。
我無垢友猥承末學。
異時慕義曠代懷德。
世親雖沒宗學尚傳。
我盡所知當制諸論。
令贍部洲諸學人等絕大乘稱滅世親名。
說是語已。
心發狂亂。
五舌重出熱血流湧。
知命必終裁書。
悔曰。
大乘教者佛法之中究竟說也。
名味泯絕理教幽玄。
輕以愚昧駁斥先進。
報應皎然滅身宜矣。
敢告學人厥鑒斯在。
各慎爾志無得懷疑。
即大地為震命遂終焉。
當其死處地陷為坑。
時有羅漢。
一見死處而歎曰。
惜哉苦哉。
今此論師任情執見。
毀惡大乘堕無間獄矣。
于阗沙門跋折斯羅那。
此名金剛軍。
受持小乘俱舍論學。
不信大乘。
每鬥诤诽謗。
兩目因之失明。
經十餘年。
盲無所見。
後聞師子友誨。
乃未能全信。
且誡誦觀音心咒。
便即兩目明徹。
因大回向歸信大乘。
舍于小學。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神誡事(僧嵩僧淵附) 釋慧嚴。
姓範豫州人。
理識清博學者所宗。
時大涅槃經初至宋土。
文言緻善而品數疏簡。
初學難以措懷。
乃共慧觀謝靈運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或過質頗亦治之。
删四十卷者為三十六卷。
始有數本流行。
因寝寐之間忽見一人。
身長二丈儀形甚偉。
謂之曰。
涅槃尊經何以輕加斟酌。
嚴覺已惕然不悅。
猶有意以立。
未有改心。
至明夕複見昨人。
狀有怒色。
曰若執本圖尋令君知之。
嚴驚失聲。
乃更集僧收前本。
随得而禁之。
識者谏曰。
此蓋欲誡勵後人耳。
若必不應何容今始夢耶。
嚴雖以為然終懷懼矣。
又太始之中。
中興寺僧嵩明數論。
末年僻執謂佛不應常住。
臨終之日舌根先爛。
又梁代彭城僧淵诽謗涅槃。
即舌根斯須消爛。
齊邺下大覺寺僧範布薩見神責豎義事 釋僧範。
姓季氏平鄉人。
二十九出家。
學行兼富。
為時所尚。
嘗講法華經。
辄有一僧。
毀雲。
竭鬥何所解。
當即有神。
特加打楚。
死而複稣。
又經宿他寺。
正逢布薩。
有僧升座将欲豎義。
乃曰。
豎論法相深會聖言。
何勞說戒。
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
形長丈餘貌甚雄峻。
來到座前問豎義者。
今是何日。
答是布薩日。
神即以手搭之。
拽于座下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搭拽同前。
範自是至終竟無說欲。
乃至疾重輿而就僧。
所以重茲戒日樂見法身也。
齊邺下寶明寺僧雲廢布薩被神害事 釋僧雲。
不知何許人。
聰辨辭令備閑大小乘。
住寶明寺襟帶僧倫。
以四月十五日。
臨說戒時。
僧并集堂。
雲居上首。
乃白衆曰。
戒本防非人人誦得。
何勞煩衆數數聞之。
可一豎義令後生開悟。
氣格當時無敢抗者。
鹹從之訖于夏末常廢說戒。
至七月十五日。
将升草座。
失雲所在。
大衆以新歲未受。
交廢自恣。
一時崩騰四出追覓。
乃于寺側三裡許古冢内得之。
遍體流血。
如刀割處。
借問其故雲。
有一丈夫。
執三尺大刀。
厲色嗔雲改變布薩妄令豎義。
刀脍身形。
痛楚難忍。
因扶接還寺。
雲竭情忏悔。
乃經十載說戒。
布薩讀誦衆經。
以為常業。
臨終之日。
異香迎之。
神色無亂。
欣然而卒。
唐襄州神足寺慧眺謗三論拔舌三尺事(孝慈神肪信行附) 釋慧眺。
姓莊氏。
少出家。
以小乘為業。
馳譽江漢。
承象王哲公講三論。
心生不忍曰。
三論明空講者著空。
言訖舌出三尺。
鼻眼兩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語。
有汰律師聞之。
曰汝大癡也。
一言毀經罪過五逆。
可信大乘方得免耳。
乃令忏悔舌還收入。
便輿往哲所誓聽大乘。
後每講法華華嚴。
用陳忏謝。
嘗在松林坐禅。
見有三人形服都雅。
請受菩薩戒。
受訖白。
曰禅師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猶在地獄。
聞此語重屬。
涕泗交流大哭還寺。
在哲房前宛轉嗚咽。
不能得語。
又勸化俗士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思益各百部。
終時感林樹變白。
可謂過而能改焉。
慈門寺僧孝慈。
年可五十。
幼少已來依信行禅師。
說三階法。
以修苦行。
常乞食為業。
六時禮忏著糞掃衣。
随所住處。
說三階佛法。
勸誘朦俗。
并說三階佛法時常言。
不合讀誦大乘經。
讀誦者入十方阿鼻地獄。
急須忏悔。
後于一時在岐州。
說三階佛法。
于時有一優婆夷。
持法華經。
又勸有緣。
同持法華經。
其禅師勸彼持法華經優婆夷等言。
汝等持法華經。
不當根機。
合入地獄。
勸令舍誦。
遂有數個優婆夷。
舍持法華經。
于禅師處衆中。
忏悔持法華經罪。
其元首勸持法華經。
優婆夷情中不忍。
遂于大齋日。
禅師為衆說三階佛法。
當此之時座下萬人已來。
其優婆夷于大衆中燒香發願言。
若某乙持法華經不稱佛意。
願某乙見身著惡病。
令大衆共知持法華經得此罪報。
又願生身陷入地獄。
願衆同見。
若某乙持法華經稱順佛意。
願禅師亦爾。
當此優婆夷發願之時。
其禅師被神打。
失音不語。
西高座上唱集錄者。
亦失音不語。
更有五個老禅師。
亦失音不語。
其先舍誦法華經數人。
因此便發心誦法華經。
更生殷重。
慈悲寺僧神昉。
少小已來聽學十輪經。
精勤苦行特異常人。
著糞掃衣。
六時禮忏。
乞食為業。
每講十輪經。
常說衆生不合讀誦大乘經。
讀誦者堕地獄。
畢至命終時。
生身被地獄火燒。
傍身有黑煙氣。
于時濟法寺僧思簡。
親見此事信知。
斷學般若必有惡征見身立驗。
神都福先寺僧某乙。
于一時中忽然命終。
遂于業道中。
見信行禅師作大蛇身。
遍身總是口。
又見學三階人死者。
皆入此蛇身口中莫知去處。
其僧即活。
因此故來向京。
報僧靜禅師。
僧靜不信。
遂即卻歸向都。
妒賢嫉化錄四 齊相州道秀變作蛇身事 道秀少出家專精學。
問鹹稱神俊。
學徒雲萃。
宗匠當時。
有同學慧懿。
年卑數歲而超悟過之。
戒素自居高談出衆。
于是名振邺都道俗傾仰。
遂來與秀對寺開講。
秀心懷妒嫉。
專思折辱。
而懿聲聞轉高無由一啟。
秀以暴連禍将有異圖。
營衛既繁卒無得醒。
後與弟子出城。
止一樹下秀睡卧。
忽旋風勃起來。
蒙秀身雙足俄變合成蛇尾。
如此稍上至胸。
悲号謂弟子曰。
我以惡心轉熾欲害懿師。
毒害内蒸變成蛇身。
業報如此。
悔之無益。
可取房中衣物為我作福。
并謝懿師布施歡喜。
言訖忽變為蛇。
長二三丈許。
須曳草中數百小蛇競來迎接。
于是而去。
遠近聞之。
莫不為其傷歎也。
隋楊州自塔寺道契神打殺事 道契姓陳氏。
穎川人也。
容貌最陋。
言情鄙僻。
雖造淨居志嬰羁绁。
然薄閑醫診。
不好明法。
為淺識所知由斯。
矜誕輕陵宿少。
寺有沙門德鄰。
器業通瞻。
妙解毗尼。
兼修定慧。
勞謙退靜風被遐迩。
與契年臘肩随而譽望隆重。
契惡其光價。
恒加謗黩。
鄰每虛受遜辭承候顔色。
潤之以正法。
誘之以慈仁。
契乃含毒内烝日月彌盛。
懷奸詐鬥僞。
遂相誣告。
時縣宰劉義。
與契周旋信其讒說。
備加非理。
詭結占辭。
斷鄰還俗。
鄰不勝悲恨。
頂戴袈裟。
對衆垂泣。
将心自誓。
于是舉衆哀痛鹹增憤結。
指契而私祝者蓋難量矣。
經數日契居房晝寝。
忽見四神長百尺。
各将部衆從。
直至其前。
中有一神。
怒目言曰。
我毗沙門故來取汝。
汝能賊害善人使如此邪。
命鬼卒撲之倒提出。
契驚号徹叫聲聞闾巷外。
諸僧奔競往觀見。
契去地數尺。
頭手下垂耳目口鼻并皆流血。
冉冉空行似有持者。
至門外都街。
忽然堕地氣絕複稣。
才辯數言而卒。
于時道俗渾合怪喜相趨。
排賢嫉德者莫不革誠遷慮矣。
劉公目睹妖征。
披肝悔過。
請鄰歸寺。
敷弘寶訓。
鄰廣化導有緣。
寫法華百部般若千卷。
設萬人會。
為契陳忏願消怨障。
唐并州石壁寺僧吐蛇改悔事 并州石壁寺有僧。
失其姓名。
妒忌善人多行詭道。
寺僧明寂者。
戒行貞肅誠在住持每。
欲與衆共修禅慧。
此僧動為勵惡壓絕正法。
視寂如怨萬途毀謗。
不勝恚毒。
操刃拟之。
僧有尊師。
業理高素對衆诃責罰令恭立。
雖從師命忿意彌堅。
少長開谏确然不拔。
立經二日寂及諸僧反從悔謝。
但嗔目忿氣姿容轉惡。
暨三日房中僵卧而死。
寂乃其師僧衆等慨怪哀痛。
恨不識物情。
就其屍邊悔過自責。
複為鑄像轉經代其忏洗。
至暮目閉氣續乃吐一蛇長尺餘。
走出戶外俄便稣活。
于是追悔前愆。
奉行慈忍。
敬寂如師。
遂成勝士。
唐衡州衡嶽寺慧期患目苦死事 慧期晉州人也。
流寓出家。
住衡州衡嶽寺。
而道志殊寡。
妒賢尤劇。
外持威儀。
内多腐敗。
有寺主義本。
高行名僧。
攜誘四方敷弘萬善。
以載初元年四月八日。
于衡嶽寺般若台。
為僧受戒。
期年卑德淺。
不預十師之數。
勃然懷忿。
将起異圖。
七日暮間來到山
護伽藍神豈當默爾。
三日之内願示其事。
令僧衆得安。
言訖各歸。
禮于鐘樓下所住房晝寝。
遂見白衣大神。
陷禮于床壁之間。
垂首向下以石壓之。
至明旦諸僧既不見禮。
就房訪覓。
其房堅閉甚牢開竟不得。
經一宿怪之逾甚。
遂鑿穴戶扉。
正見禮在床間。
像裡之絹疊在身上。
遂共提舉緻于門外。
見其面色如漆氣息不通。
僧等為之忏悔。
久乃稍稣。
自陳罪惡。
至夜而遁。
莫知所終。
輕毀教法錄三 西域無垢友論師謗大乘五舌重出事(西域傳于阗沙門附) 昔西域論師。
名毗末羅蜜多。
唐言無垢友。
迦濕彌羅國人。
于一切有部而出家焉。
博綜小乘聲馳五印。
将歸本國途。
次衆賢論師之塔也。
拊而歎曰。
惟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
方欲挫異部立本宗業也。
如何降年不永。
我無垢友猥承末學。
異時慕義曠代懷德。
世親雖沒宗學尚傳。
我盡所知當制諸論。
令贍部洲諸學人等絕大乘稱滅世親名。
說是語已。
心發狂亂。
五舌重出熱血流湧。
知命必終裁書。
悔曰。
大乘教者佛法之中究竟說也。
名味泯絕理教幽玄。
輕以愚昧駁斥先進。
報應皎然滅身宜矣。
敢告學人厥鑒斯在。
各慎爾志無得懷疑。
即大地為震命遂終焉。
當其死處地陷為坑。
時有羅漢。
一見死處而歎曰。
惜哉苦哉。
今此論師任情執見。
毀惡大乘堕無間獄矣。
于阗沙門跋折斯羅那。
此名金剛軍。
受持小乘俱舍論學。
不信大乘。
每鬥诤诽謗。
兩目因之失明。
經十餘年。
盲無所見。
後聞師子友誨。
乃未能全信。
且誡誦觀音心咒。
便即兩目明徹。
因大回向歸信大乘。
舍于小學。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神誡事(僧嵩僧淵附) 釋慧嚴。
姓範豫州人。
理識清博學者所宗。
時大涅槃經初至宋土。
文言緻善而品數疏簡。
初學難以措懷。
乃共慧觀謝靈運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或過質頗亦治之。
删四十卷者為三十六卷。
始有數本流行。
因寝寐之間忽見一人。
身長二丈儀形甚偉。
謂之曰。
涅槃尊經何以輕加斟酌。
嚴覺已惕然不悅。
猶有意以立。
未有改心。
至明夕複見昨人。
狀有怒色。
曰若執本圖尋令君知之。
嚴驚失聲。
乃更集僧收前本。
随得而禁之。
識者谏曰。
此蓋欲誡勵後人耳。
若必不應何容今始夢耶。
嚴雖以為然終懷懼矣。
又太始之中。
中興寺僧嵩明數論。
末年僻執謂佛不應常住。
臨終之日舌根先爛。
又梁代彭城僧淵诽謗涅槃。
即舌根斯須消爛。
齊邺下大覺寺僧範布薩見神責豎義事 釋僧範。
姓季氏平鄉人。
二十九出家。
學行兼富。
為時所尚。
嘗講法華經。
辄有一僧。
毀雲。
竭鬥何所解。
當即有神。
特加打楚。
死而複稣。
又經宿他寺。
正逢布薩。
有僧升座将欲豎義。
乃曰。
豎論法相深會聖言。
何勞說戒。
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
形長丈餘貌甚雄峻。
來到座前問豎義者。
今是何日。
答是布薩日。
神即以手搭之。
拽于座下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搭拽同前。
範自是至終竟無說欲。
乃至疾重輿而就僧。
所以重茲戒日樂見法身也。
齊邺下寶明寺僧雲廢布薩被神害事 釋僧雲。
不知何許人。
聰辨辭令備閑大小乘。
住寶明寺襟帶僧倫。
以四月十五日。
臨說戒時。
僧并集堂。
雲居上首。
乃白衆曰。
戒本防非人人誦得。
何勞煩衆數數聞之。
可一豎義令後生開悟。
氣格當時無敢抗者。
鹹從之訖于夏末常廢說戒。
至七月十五日。
将升草座。
失雲所在。
大衆以新歲未受。
交廢自恣。
一時崩騰四出追覓。
乃于寺側三裡許古冢内得之。
遍體流血。
如刀割處。
借問其故雲。
有一丈夫。
執三尺大刀。
厲色嗔雲改變布薩妄令豎義。
刀脍身形。
痛楚難忍。
因扶接還寺。
雲竭情忏悔。
乃經十載說戒。
布薩讀誦衆經。
以為常業。
臨終之日。
異香迎之。
神色無亂。
欣然而卒。
唐襄州神足寺慧眺謗三論拔舌三尺事(孝慈神肪信行附) 釋慧眺。
姓莊氏。
少出家。
以小乘為業。
馳譽江漢。
承象王哲公講三論。
心生不忍曰。
三論明空講者著空。
言訖舌出三尺。
鼻眼兩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語。
有汰律師聞之。
曰汝大癡也。
一言毀經罪過五逆。
可信大乘方得免耳。
乃令忏悔舌還收入。
便輿往哲所誓聽大乘。
後每講法華華嚴。
用陳忏謝。
嘗在松林坐禅。
見有三人形服都雅。
請受菩薩戒。
受訖白。
曰禅師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猶在地獄。
聞此語重屬。
涕泗交流大哭還寺。
在哲房前宛轉嗚咽。
不能得語。
又勸化俗士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思益各百部。
終時感林樹變白。
可謂過而能改焉。
慈門寺僧孝慈。
年可五十。
幼少已來依信行禅師。
說三階法。
以修苦行。
常乞食為業。
六時禮忏著糞掃衣。
随所住處。
說三階佛法。
勸誘朦俗。
并說三階佛法時常言。
不合讀誦大乘經。
讀誦者入十方阿鼻地獄。
急須忏悔。
後于一時在岐州。
說三階佛法。
于時有一優婆夷。
持法華經。
又勸有緣。
同持法華經。
其禅師勸彼持法華經優婆夷等言。
汝等持法華經。
不當根機。
合入地獄。
勸令舍誦。
遂有數個優婆夷。
舍持法華經。
于禅師處衆中。
忏悔持法華經罪。
其元首勸持法華經。
優婆夷情中不忍。
遂于大齋日。
禅師為衆說三階佛法。
當此之時座下萬人已來。
其優婆夷于大衆中燒香發願言。
若某乙持法華經不稱佛意。
願某乙見身著惡病。
令大衆共知持法華經得此罪報。
又願生身陷入地獄。
願衆同見。
若某乙持法華經稱順佛意。
願禅師亦爾。
當此優婆夷發願之時。
其禅師被神打。
失音不語。
西高座上唱集錄者。
亦失音不語。
更有五個老禅師。
亦失音不語。
其先舍誦法華經數人。
因此便發心誦法華經。
更生殷重。
慈悲寺僧神昉。
少小已來聽學十輪經。
精勤苦行特異常人。
著糞掃衣。
六時禮忏。
乞食為業。
每講十輪經。
常說衆生不合讀誦大乘經。
讀誦者堕地獄。
畢至命終時。
生身被地獄火燒。
傍身有黑煙氣。
于時濟法寺僧思簡。
親見此事信知。
斷學般若必有惡征見身立驗。
神都福先寺僧某乙。
于一時中忽然命終。
遂于業道中。
見信行禅師作大蛇身。
遍身總是口。
又見學三階人死者。
皆入此蛇身口中莫知去處。
其僧即活。
因此故來向京。
報僧靜禅師。
僧靜不信。
遂即卻歸向都。
妒賢嫉化錄四 齊相州道秀變作蛇身事 道秀少出家專精學。
問鹹稱神俊。
學徒雲萃。
宗匠當時。
有同學慧懿。
年卑數歲而超悟過之。
戒素自居高談出衆。
于是名振邺都道俗傾仰。
遂來與秀對寺開講。
秀心懷妒嫉。
專思折辱。
而懿聲聞轉高無由一啟。
秀以暴連禍将有異圖。
營衛既繁卒無得醒。
後與弟子出城。
止一樹下秀睡卧。
忽旋風勃起來。
蒙秀身雙足俄變合成蛇尾。
如此稍上至胸。
悲号謂弟子曰。
我以惡心轉熾欲害懿師。
毒害内蒸變成蛇身。
業報如此。
悔之無益。
可取房中衣物為我作福。
并謝懿師布施歡喜。
言訖忽變為蛇。
長二三丈許。
須曳草中數百小蛇競來迎接。
于是而去。
遠近聞之。
莫不為其傷歎也。
隋楊州自塔寺道契神打殺事 道契姓陳氏。
穎川人也。
容貌最陋。
言情鄙僻。
雖造淨居志嬰羁绁。
然薄閑醫診。
不好明法。
為淺識所知由斯。
矜誕輕陵宿少。
寺有沙門德鄰。
器業通瞻。
妙解毗尼。
兼修定慧。
勞謙退靜風被遐迩。
與契年臘肩随而譽望隆重。
契惡其光價。
恒加謗黩。
鄰每虛受遜辭承候顔色。
潤之以正法。
誘之以慈仁。
契乃含毒内烝日月彌盛。
懷奸詐鬥僞。
遂相誣告。
時縣宰劉義。
與契周旋信其讒說。
備加非理。
詭結占辭。
斷鄰還俗。
鄰不勝悲恨。
頂戴袈裟。
對衆垂泣。
将心自誓。
于是舉衆哀痛鹹增憤結。
指契而私祝者蓋難量矣。
經數日契居房晝寝。
忽見四神長百尺。
各将部衆從。
直至其前。
中有一神。
怒目言曰。
我毗沙門故來取汝。
汝能賊害善人使如此邪。
命鬼卒撲之倒提出。
契驚号徹叫聲聞闾巷外。
諸僧奔競往觀見。
契去地數尺。
頭手下垂耳目口鼻并皆流血。
冉冉空行似有持者。
至門外都街。
忽然堕地氣絕複稣。
才辯數言而卒。
于時道俗渾合怪喜相趨。
排賢嫉德者莫不革誠遷慮矣。
劉公目睹妖征。
披肝悔過。
請鄰歸寺。
敷弘寶訓。
鄰廣化導有緣。
寫法華百部般若千卷。
設萬人會。
為契陳忏願消怨障。
唐并州石壁寺僧吐蛇改悔事 并州石壁寺有僧。
失其姓名。
妒忌善人多行詭道。
寺僧明寂者。
戒行貞肅誠在住持每。
欲與衆共修禅慧。
此僧動為勵惡壓絕正法。
視寂如怨萬途毀謗。
不勝恚毒。
操刃拟之。
僧有尊師。
業理高素對衆诃責罰令恭立。
雖從師命忿意彌堅。
少長開谏确然不拔。
立經二日寂及諸僧反從悔謝。
但嗔目忿氣姿容轉惡。
暨三日房中僵卧而死。
寂乃其師僧衆等慨怪哀痛。
恨不識物情。
就其屍邊悔過自責。
複為鑄像轉經代其忏洗。
至暮目閉氣續乃吐一蛇長尺餘。
走出戶外俄便稣活。
于是追悔前愆。
奉行慈忍。
敬寂如師。
遂成勝士。
唐衡州衡嶽寺慧期患目苦死事 慧期晉州人也。
流寓出家。
住衡州衡嶽寺。
而道志殊寡。
妒賢尤劇。
外持威儀。
内多腐敗。
有寺主義本。
高行名僧。
攜誘四方敷弘萬善。
以載初元年四月八日。
于衡嶽寺般若台。
為僧受戒。
期年卑德淺。
不預十師之數。
勃然懷忿。
将起異圖。
七日暮間來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