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五

關燈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注 言符第十九(此篇。

    吻合三教之理。

    故曰言符) 客曰。

    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

    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

    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

     未審。

    老氏之言與夫儒佛之語。

    敢問亦有同乎。

     妙明曰有。

    但時有淳澆。

    機有大小。

    随其所适(漢書曰。

    澆淳散樸各随所适)。

     教有淺深。

    雖不能全同。

    而亦有可同之語也。

    孔子雲。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語去聲。

    論語語告也。

    言教人者當随其高下而教。

    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蔽也)。

     老子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唯智非愚勤行于道。

    中士聞其道則可上可下矣。

    下士唯愚非智返笑聖道。

    故上士悟。

    中士疑。

    下士迷)。

     佛雲。

    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中根中莖中枝中葉。

    小根小莖小枝小葉(法華經雲上中下三品者即三乘也)。

     達摩九年不語(祖師航海而來。

    少林面壁九年)。

     顔回終日如愚(孔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如愚)。

     老子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頻數也。

    道不屬言。

    言多數而氣窮。

    不如守一中之道)。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

    孔子對曰。

    苟子之不欲。

    雖賞之不竊(且上若不貪欲。

    則雖賞民使之為盜。

    民以知恥而不偷盜也)。

     老子曰。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佛雲。

    不得畜金銀生像。

    尚書雲。

    汝惟不伐。

    天下莫與汝争功(伐誇也若不誇有功。

    則天下人無與爾争奪其功也)。

     汝惟不矜。

    天下莫與汝争能。

    太上曰。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專所見者。

    必不明其道也。

    自言是者。

    其道德必不顯彰也。

    自誇伐者。

    必無其功也。

    目矜才能者。

    必不得久長也)。

     佛經雲。

    不得故自贊毀他。

    即其類也(經言不得贊誇自己毀謗他人)。

     如此者衆(如此相同之言衆多也)。

     是以聖人雖居異域。

    被機同處如出一口(三教聖人。

    雖時代國土不同。

    其被化機緣相同之處。

    如出。

    一人之口)。

     但病有淺深。

    藥有殊品。

    而療苦求安。

    其情一也(結上文意然三教所設。

    各有淺深不同。

    但苦病也。

    三聖之言藥也。

    雖有差殊品類不同。

    其治療病苦而欲求其安樂。

    則一理也)。

     獨以戰國縱橫時無大器。

    故二聖不言世外之典耳(惟以三綱五常修齊治平之道。

    而化利天下。

    其出世玄妙之典故不言耳)。

     會名第二十(此篇會同三教聖人之名目。

    故曰會名) 客曰。

    三聖設教異同之理。

    則聞命矣。

    敢問聖人原始返終之道。

    可得聞乎(原其始而知所生。

    返其終而知所死。

    如此道理可許得聞乎)。

     妙明曰。

    甚哉子之問也(此贊客之所問)。

     予随堂粥飯之流(謙雲。

    我乃随衆堂中食粥飯之常流)。

     焉能達聖人起盡之事也欤。

    然以所知敢告吾子。

    佛昔居睹史多天(梵語睹史多。

    亦名兜率陀天。

    此雲知足)。

     故名護明菩薩(佛彼時号護明菩薩。

    亦名勝善天子)。

     降神迦維羅國淨飯王宮。

    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

    于毗婆尼藍園波羅叉樹下。

    于母摩耶右脅而生。

    十九逾城出家。

    成佛德相妙好。

    住世七十九年。

    譚經三百五十度(佛自降生至于雙林入滅。

    共七十九載。

    自成道已四十九年。

    演教三百餘會)。

     以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

    其道本乎明析色心(析分也。

    佛說三乘教法。

    其道本欲分明色心二法即真俗二谛也)。

     指陳因果排列行位(指點陳說。

    先因後果。

    随其所終而證排列五十二行位階級)。

     透脫生死越四暴流河(透過解脫生死之事。

    超越四暴急流河者。

    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也)。

     超三界彼岸(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

    梵語波羅。

    此雲彼岸)。

     舍凡從聖。

    得大菩提(梵語菩提。

    此雲覺也舍離凡夫而證菩提之大覺也)。

     末後拈華示衆。

    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來是佛。

    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付飲光(梵語迦葉此雲飲光)。

     達摩東遷。

    特明此事(梵語菩提達摩。

    此雲覺法。

    西天自迦葉為初祖。

    相傳至達摩。

    乃二十八祖。

    東遷震旦。

    明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