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四

關燈


    聖則丘何敢然(丘夫子名。

    何敢然者謙辭也)。

     丘則博學多識者也。

    又曰。

    三王聖者欤。

    孔子曰。

    三王善任智勇者(善能任用智勇。

    以治世者也)。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不知也)。

     曰。

    五帝聖者欤。

    孔子曰。

    五帝善任仁義者(善能任用仁義。

    以治天下)。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不知也)。

     曰。

    三皇聖者欤(伏羲神農軒轅)。

     孔子曰。

    三皇善任因時者(善能任用因順于時)。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不知也)。

     商太宰大駭曰。

    然則孰為聖乎(太宰謂。

    三皇五帝三王皆非聖人孰為聖人乎。

    所以大驚駭也)。

     孔子動容有間(動容者。

    默而心想。

    眉目動而形容之貌)。

     曰。

    西方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此明如來無為之大端也。

    謂不以法度所治自不作亂也)。

     不言而自信(非言教勸化。

    而自敬信也)。

     不化而自行(非教化。

    而自行其道也)。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蕩蕩廣遠之貌。

    故如來之道妙。

    民不能稱名焉)。

     丘疑其為聖。

    不知真聖欤。

    真不聖欤(夫子有推尊之意。

    為此不定之辭)。

     此先知之三也。

    嬴秦始皇帝時。

    有梵僧室利房等二十七人來秦。

    時帝方急其并吞七雄争勝(七雄者。

    秦齊燕趙韓魏楚也)。

     甲兵相持。

    不遑崇信(遑暇也。

    铠甲之兵正相殺時。

    不遑閑暇而崇敬信受也)。

     反為谲誕(秦主反以谲詐虛誕)。

     遂以房等。

    [陛-比+非]而執之(遂将房等皆于[陛-比+非]牢而執禁之)。

     夜有金甲神人。

    從空而下。

    以金錘擊鎖援僧而去。

    此先知之四也。

    漢護左都水使劉向曰。

    吾搜撿藏書。

    緬尋太史創造列仙圖。

    黃帝而下六世迄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餘人。

    撿實得一百四十六人。

    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

    此先知之五也。

    前漢武帝元狩三年。

    于長安城西南。

    鑿昆明池(帝欲伐毗明國。

    彼國人善水戰。

    故鑿池以習之)。

     得黑灰。

    問東方朔。

    朔曰。

    此非臣能知。

    陛下可問西域胡僧。

    必能知之。

    帝遂遣人往問。

    僧曰。

    乃劫壞時所積灰耳。

    此先知之六也。

    若子獨于諸說而不知之者乎。

    且孔子生于東周。

    佛則生于西域。

    相去綿遠。

    其玄會默識驗若親觌。

    非同聲相應。

    其孰能懸知如此之遠者乎(周易乾卦文言。

    九五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尊釋第十八(此篇客方崇佛。

    故曰尊釋) 客曰。

    仲尼默識能仁(識音志。

    記也。

    謂不言而存諸心也。

    一雲。

    識者知也。

    不言而心解也。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商太宰所問夫子默知佛也)。

     既得聞焉。

    敢問老聃還知西方有聖人者無(再敢問老子還知西方有佛聖否)。

     妙明曰善哉汝之問也。

    吾昔嘗遊華清宮(臨潼縣鬥寶山有華清宮)。

     道士鴻蒙老人。

    邀予登玉女閣。

    啟經藏出函匣觀道籍錄。

    得西升經首帙。

    讀其文曰。

    吾師化遊天竺。

    善入泥洹(泥洹者涅槃也)。

     予謂鴻蒙曰。

    若指佛欤。

    鴻蒙曰。

    吾不敢果以為然也。

    予曰。

    若非指佛。

    誰為老氏之師也。

    又得古道元皇曆雲。

    天竺有古皇先生。

    即吾師也(若此言者。

    皆指佛言也。

    蓋老子知天竺之聖所以再三稱之也)。

     善入泥洹。

    化遊天竺(因善入泥洹。

    而化遊本國五天竺也)。

     今已返神。

    還乎無名(言佛雙林入滅。

    今乃返本還源複其無名之妙)。

     絕身滅影。

    不始不終(絕身滅影。

    複歸不始不終之理)。

     綿綿長存。

    吾今遊矣(綿綿不斷。

    而長存者也。

    故老子曰。

    今去遊矣。

    此正是過函谷關之時也)。

     又得道士法輪經雲。

    若見沙門思念無量。

    願早出身以習佛真。

    若見佛圖思念無量。

    當願一切普入法門。

    明解法度。

    得道如佛。

    又得靈寶消魂安志經雲。

    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

    故設大法橋。

    普度諸人物(諸者助辭于也)。

     又得金阙朝元經雲。

    願采優昙華。

    願燒旃檀香。

    供養千佛身。

    稽首禮定光。

    我生何以晚。

    泥洹亦何早。

    不見釋迦文。

    心中常懊惱(予在北京靈濟宮西北廊畫壁上見一僧座一人禮拜。

    予問本宮道士。

    此何也。

    士曰。

    此靈濟真君。

    因中曾禮定光佛為師也)。

     肅宗三教畫贊雲(唐肅宗皇帝作三教贊)。

     儒吾之師曰魯仲尼。

    仲尼師聃龍(孔子家語适周篇。

    子曰。

    周有老聃博古知今是吾師也。

    既問禮而歎曰。

    老子猶龍也)。

     吾不知。

    聃師竺幹。

    善入無為(吾于昔年未明其事。

    不知聃龍師竺幹。

    善能入無為者。

    即佛也)。

     稽首正覺(梵語三菩提。

    此雲正覺。

    即佛也)。

     吾師師師(故稽首正覺世尊乃我師師之師也)。

     以如是言。

    應正了知(如此言應當了知是意)。

     老聃亦知竺幹之國有佛聖人。

    可謂明矣。

    子獨不知乎。

    夫太上生東夏。

    釋迦現西幹(老子生于東國。

    佛乃生于西天)。

     地殊五萬餘裡。

    年隔十六君王(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生老子位經十六王者。

    曆恭懿孝夷厲定幽平桓莊僖惠襄項匡。

    年記三百四十五載)。

     雖殊地而處别代而出。

    其冥會默契。

    如此之綿密。

    非聖慧遐鑒道德玄同。

    其孰能與于此乎。

     折疑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