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四

關燈
是皆君也。

    而無階乎(然五霸五帝。

    皆即君位。

    高低豈無階級乎)。

     陽貨之與仲尼(陽貨季氏家臣也。

    孔子乃千古文章之祖。

    萬代帝王之師也)。

     楊墨之與荀孟(孟子曰。

    楊朱但知愛身而不知有緻身之義。

    故無君也。

    墨翟兼愛而無差等。

    視親亦于衆人無異。

    是無父也。

    故無父無君則人道絕滅也)。

     是皆儒也。

    而無梯乎。

    徐福之與河上(秦紀。

    徐福為道士習仙。

    秦始皇令赍童男童女海上求神仙不死之藥。

    舟于海中巡緻湮溺。

    河上者。

    河上公也。

    漢文帝。

    以師禮之)。

     關尹之與老聃(史記。

    列仙傳。

    函谷關令尹喜。

    乃周之大夫老子西遊至關受道德二篇)。

     是皆道也。

    而無降乎(徐福尹喜比河上公。

    老子者皆言有道之士。

    豈無階降者乎)。

     丘垤之與泰山(垤從結切蝼蟻出土之塳也。

    泰山者。

    五嶽之一也。

    以喬史之道。

    比之騰蘭。

    亦若蟻蛭之塳比于泰山)。

     行潦之與江海(行潦道上無源之水。

    豈能比于江海水)。

     走獸之與麒麟(獐鹿等獸。

    豈能比于麒麟)。

     飛鳥之與鳳凰(鴉雀等禽。

    豈能比于鳳凰)。

     是皆類也。

    而無異乎。

    羊皮之與虎鞟(鞟音廓皮去毛曰鞟)。

     斑纻之與綿繡(斑纻者布文斑白者。

    錦繡者。

    考工記曰。

    金線織文為之錦。

    五色彩備為之繡)。

     是皆文也。

    而無殊乎。

    夫聖也凡也。

    凡聖二途不可濫也(孟子曰。

    大而化之謂之聖。

    韻義曰。

    輕微常俗謂之凡。

    故凡聖二途不可相濫而混同也)。

     故有大聖小聖上凡下凡(凡聖各有等級)。

     大聖則歸乎覺皇(覺皇即佛也故稱為大聖)。

     小聖則存乎應真(即四果小聖也)。

     蘭騰則吾宗小聖矣(摩騰竺法蘭。

    乃釋門之小聖也)。

     凡者非聖之稱也。

    上凡則該乎天衆(上凡者。

    乃天民衆也)。

     下凡則稱乎兆民(十億曰兆。

    下凡乃世間之民也)。

     雖箫史之徒白日輕舉。

    未必與乎天衆也(與去聲參與也)。

     設與亦非聖也。

    敢以此道而拟于聖人乎。

    若果以乘鸾跨鳳稱之為聖。

    則仲尼老聃不為聖也。

    夫聖者通也(夫聖人者一切通達也。

    非乘鸾跨鳳之稱也)。

     凡者常也(凡常者尋常流俗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變化無方。

    威靈莫測。

    謂之為聖(系辭雲。

    寂然不動心之理也。

    感而遂通體之用也)。

     懵然而生(謂生不知來處)。

     惛然而死(謂死不知去處)。

     營營于衣食(營營者。

    往來不已之貌。

    謂貪衣食之人也)。

     戚戚于名利(論語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憂慮不遂之貌。

    謂貪名貪利之人也)。

     皆死皆生(世之常俗為貪名利衣食。

    皆在生死之中)。

     常于生死(以生死為尋常之事)。

     謂之曰凡(由此謂之凡也)。

     且天人垂死。

    五衰相現而有破面之忿(因果經雲。

    天人身淨。

    不受塵垢。

    有大光明。

    心常歡悅。

    無不适意。

    福盡之時。

    五衰相現。

    一華冠萎脫。

    二兩腋汗流。

    三不樂本座。

    四眷屬離散。

    五身光自絕故破面之忿。

    謂煩惱忿怒現于面也)。

     皆謂之貪其名利而不易棄也(一切天人。

    皆因貪其天上之名利快樂而不能容易棄舍也)。

     安得不為夫凡乎。

    嗚呼彼寡聞陋智者(禮記曰。

    獨學無友。

    則孤陋寡聞)。

     統以上天所居之衆。

    例為聖者(若上天所居人衆。

    例為大聖人)。

     而吾宗脫白小衲。

    莫不抵掌而嗤其謬也已矣(我釋門中。

    才脫去俗人白衣而初著缁衣者。

    無不拍手[口*(山/一/蟲)]笑為狂謬之譚也已)。

     先知第十七(此篇預明西域生佛。

    故曰先知) 客曰。

    子之言佛。

    其道大矣。

    敢問漢夢以前。

    還有知之者乎(漢明帝夢見金人飛入殿庭前。

    此曾有知西方有佛者也)。

     妙明曰。

    遼哉問也(遼者遠也)。

     在昔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夜有大光明。

    來照殿庭。

    王問太史蘇由曰(太史通天象之官。

    蘇由姓名)。

     昨夜有光。

    來照殿庭。

    是何祥瑞。

    蘇由對曰。

    西方有聖人生。

    此所現之靈瑞也。

    王曰。

    于國何如(于我國家。

    不知善惡何如)。

     由曰。

    即今無事。

    後一千年聲教被于此土(由謂。

    一千年後所談經教流傳此土)。

     遂以此事。

    記勒諸石(彼時遂用此事載記勒石)。

     埋于南郊(埋于祭天之南郊。

    以待驗)。

     至後漢明帝甲子永平七年。

    僅千歲矣(僅才也。

    緝事記永平四年辛酉。

    明帝夢佛。

    至戊辰十一年至此)。

     此先知之一也(已上所明。

    乃先知一也)。

     又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中。

    有白虹一十二道。

    南北貫通。

    連宵不滅(虹橋光也。

    其光相貫徹南北。

    日夜不滅)。

     王問太史扈多曰。

    是何瑞也。

    扈對曰。

    此西方大聖人入滅所現相也(緝事記。

    穆王名滿。

    昭王之子。

    在位五十五年。

    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世尊涅槃)。

     王曰。

    吾常以此為患。

    今既滅矣。

    吾何患哉。

    扈多曰。

    王何必患。

    前代太史蘇由嘗志勒于石曰。

    千年之後。

    聲教流被此土。

    方今七十九年矣。

    王奚患哉。

    此先知之二也。

    商太宰問孔子曰。

    夫子聖者欤(問孔子聖人欤)。

     孔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