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相觸而墜于地。
衛矢先盡昌有一矢。
既發衛以棘刺之端。
捍之而無差。
其藝雖神。
不能張無弦之弓)。
狐貈(音鶴)。
雖溫。
不能暖無氣之人(狐貈皮毛雖溫暖。
不能暖死而無氣之人)。
水土雖澤。
不能秀無根之木(水土雖然潤澤。
難發秀無根之木)。
佛法雖懿。
不注薄信之耳(佛法雖然懿美。
而不能化導入不信人之耳)。
子之信道未笃。
故多惑志。
吾安敢以大聖微旨答子之問耶。
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清角者牛耳。
不能聞聲。
唯以角聽。
故雲彈清角之操也)。
伏食如故。
非牛之不聞。
不合其耳也(其牛低首而食草如故)。
轉為虻蟲之聲犢子之鳴(轉為操虻蟲飛來之聲。
又操犢子尋母鳴聲)。
牛即掉尾奮耳。
蹀躞而聽者何也。
蓋适其所知也(蹀躞蹄動貌。
牛聞此聲遂乃掉動其尾奮立兩且。
四足皆動。
如此聽之者何為也。
大概順其所知者也蹀音牃躞音洩)。
以是故。
吾以詩書曉子矣(不用佛經答。
因子曉達六經諸子。
是以引之。
使子易曉)。
優劣第十六(此篇謂王喬箫史與摩騰竺法比之勝弱。
故曰優劣) 客曰。
王喬箫史仙也(王喬後漢人。
為葉縣令。
每顯神異。
乘凫而往來。
箫史秦穆公時人。
善吹箫。
夫婦随鳳凰而飛去)。
摩騰竺法蘭僧也。
其道等乎(客謂。
此二仙二僧。
其道德亦有等乎)。
妙明曰。
止乎(且止也)。
幸以晏然。
吾不欲平地起風波之千丈也(不當得而得曰幸。
幸以無事坐。
卻論其優劣高低。
則正是無風起浪)。
客曰。
願略舉似啟吾茆塞(啟開也。
客謂略少舉似法。
要開我胸中茆塞)。
妙明曰。
夫行舟者識水之淺深(行舟者。
要識水勢之深淺)。
控禦者知地之高下(禦車者須要知地之曲直高低也)。
學道者達人之優劣(學道者之人。
要通達為師之勝弱也。
若不分優劣。
則不明人之邪正也)。
吾尋常方袍釋子(我乃是尋常著寬服之僧)。
管窺可隘(如筆管之明可窺。
隘而不足洞明也)。
牆面無知(無學無知者如面牆)。
但以爝火之光照燭無遠(爝火者。
小火把也。
謙曰。
我若火把。
小光用照于夜。
則其照燭明亮莫之能遠)。
何敢評先德升降之道乎(升降者。
高低也。
既如管窺爝火。
焉敢評論先輩)。
然以蒲牢含響。
為長鲸扣之。
則莫得悶其聲也(海有大魚名鲸。
海島有獸名蒲牢。
蒲牢畏鲸。
鲸一躍蒲牢辄大鳴吼。
故鐘上鑄蒲牢之形。
擊鐘之木。
以為鲸魚之形。
故問者如鲸。
答者如蒲牢之應聲也)。
悲夫。
桀纣之犬足以吠堯(谥法。
翼善博聖曰堯。
又善行德義曰堯。
悲夫。
歎辭也。
桀纣昏主。
舜堯聖君。
桀纣之犬雖識其主。
不知主之昏。
然堯舜雖明。
犬不知聖明。
故吠之。
佛喻堯謗者喻犬)。
楊墨之徒足以謗舜。
然居今之俗。
多以同群逐塊。
罔審聖道階乎上下而于戡弱(戡苦耽切。
伐也。
謗毀也。
谥法仁聖威明曰舜。
列子。
楊朱謗舜。
今以佛喻舜謗者。
喻楊朱。
居今常俗喻群狗。
狗見人丢去磚土之塊。
逐而趕之也。
言客無能評審聖道有階級上下而不同。
及于戡勝弱劣之不等乎)。
懵然無辯(懵莫紅切。
心暗昏而不能辯别于高下也)。
縱有懷其藻鑒評。
而詣其實者。
而于叢惑。
奚能允哉(藻淨也。
鑒鏡也。
叢音從。
今之有人。
縱然明達如淨鏡。
評論詣至于真實無妄之處。
而叢叢之衆皆以迷惑。
何能允信至于聖人之大道哉)。
居吾将告汝(令客坐而告語之)。
夫騰蘭之為僧也。
道窮四谛。
智皎三明(其智慧皎然明白有三。
一宿住智正明。
二生死智正明。
三漏盡智正明也)。
獲六神通。
具八解脫。
能飛行往來改易形體(飛行往來者神通也。
改易者。
變化也。
形體乃身形體貌也)。
或成老耄(說文曰。
七十曰老。
曲禮曰。
八十九十歲曰耄)。
或示孺孩(說文曰。
會行而食乳曰孺始生曰孩)。
或滅或生(或現死滅或現生存)。
延促自在(延長也。
促短也。
既有神通。
長短随意也)。
又能撼天地(搖撼則動于天地)。
移山嶽(改變遷移山嶽)。
覆江海(翻江覆海)。
入水火(入水不溺。
入火不燒)。
千變萬化。
不可窮極(荀子雲。
改其舊質。
謂之變。
易其形貌謂之化如此千變萬化無有窮盡)。
以定力所資。
無施不克(克能也。
其神通妙用。
蓋由定慧之力。
無施為而無有不能)。
頗有生逢供養者。
而于見世能财能壽能貴矣(若摩騰竺法蘭之妙用。
一切有生逢之而供養。
則現世今生與之财寶。
乃至長壽尊貴矣)。
豈直與乘凫跨鳳者。
同日而語也(如此神聖。
豈直與駕凫鳥騎鸾鳳千年不死之鬼。
比類而論哉)。
夫三桓之與三王(以此比之。
史記。
三桓者孟孫季孫叔孫也。
皆桓公之後也。
三王者夏商周三代聖君也。
以王喬箫史喻三桓。
摩騰竺法喻三王也)。
五霸之與五帝(史記。
五霸者。
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
五帝者。
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是也。
以五帝喻摩騰法蘭。
五霸喻王喬箫史也)。
衛矢先盡昌有一矢。
既發衛以棘刺之端。
捍之而無差。
其藝雖神。
不能張無弦之弓)。
狐貈(音鶴)。
雖溫。
不能暖無氣之人(狐貈皮毛雖溫暖。
不能暖死而無氣之人)。
水土雖澤。
不能秀無根之木(水土雖然潤澤。
難發秀無根之木)。
佛法雖懿。
不注薄信之耳(佛法雖然懿美。
而不能化導入不信人之耳)。
子之信道未笃。
故多惑志。
吾安敢以大聖微旨答子之問耶。
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清角者牛耳。
不能聞聲。
唯以角聽。
故雲彈清角之操也)。
伏食如故。
非牛之不聞。
不合其耳也(其牛低首而食草如故)。
轉為虻蟲之聲犢子之鳴(轉為操虻蟲飛來之聲。
又操犢子尋母鳴聲)。
牛即掉尾奮耳。
蹀躞而聽者何也。
蓋适其所知也(蹀躞蹄動貌。
牛聞此聲遂乃掉動其尾奮立兩且。
四足皆動。
如此聽之者何為也。
大概順其所知者也蹀音牃躞音洩)。
以是故。
吾以詩書曉子矣(不用佛經答。
因子曉達六經諸子。
是以引之。
使子易曉)。
優劣第十六(此篇謂王喬箫史與摩騰竺法比之勝弱。
故曰優劣) 客曰。
王喬箫史仙也(王喬後漢人。
為葉縣令。
每顯神異。
乘凫而往來。
箫史秦穆公時人。
善吹箫。
夫婦随鳳凰而飛去)。
摩騰竺法蘭僧也。
其道等乎(客謂。
此二仙二僧。
其道德亦有等乎)。
妙明曰。
止乎(且止也)。
幸以晏然。
吾不欲平地起風波之千丈也(不當得而得曰幸。
幸以無事坐。
卻論其優劣高低。
則正是無風起浪)。
客曰。
願略舉似啟吾茆塞(啟開也。
客謂略少舉似法。
要開我胸中茆塞)。
妙明曰。
夫行舟者識水之淺深(行舟者。
要識水勢之深淺)。
控禦者知地之高下(禦車者須要知地之曲直高低也)。
學道者達人之優劣(學道者之人。
要通達為師之勝弱也。
若不分優劣。
則不明人之邪正也)。
吾尋常方袍釋子(我乃是尋常著寬服之僧)。
管窺可隘(如筆管之明可窺。
隘而不足洞明也)。
牆面無知(無學無知者如面牆)。
但以爝火之光照燭無遠(爝火者。
小火把也。
謙曰。
我若火把。
小光用照于夜。
則其照燭明亮莫之能遠)。
何敢評先德升降之道乎(升降者。
高低也。
既如管窺爝火。
焉敢評論先輩)。
然以蒲牢含響。
為長鲸扣之。
則莫得悶其聲也(海有大魚名鲸。
海島有獸名蒲牢。
蒲牢畏鲸。
鲸一躍蒲牢辄大鳴吼。
故鐘上鑄蒲牢之形。
擊鐘之木。
以為鲸魚之形。
故問者如鲸。
答者如蒲牢之應聲也)。
悲夫。
桀纣之犬足以吠堯(谥法。
翼善博聖曰堯。
又善行德義曰堯。
悲夫。
歎辭也。
桀纣昏主。
舜堯聖君。
桀纣之犬雖識其主。
不知主之昏。
然堯舜雖明。
犬不知聖明。
故吠之。
佛喻堯謗者喻犬)。
楊墨之徒足以謗舜。
然居今之俗。
多以同群逐塊。
罔審聖道階乎上下而于戡弱(戡苦耽切。
伐也。
謗毀也。
谥法仁聖威明曰舜。
列子。
楊朱謗舜。
今以佛喻舜謗者。
喻楊朱。
居今常俗喻群狗。
狗見人丢去磚土之塊。
逐而趕之也。
言客無能評審聖道有階級上下而不同。
及于戡勝弱劣之不等乎)。
懵然無辯(懵莫紅切。
心暗昏而不能辯别于高下也)。
縱有懷其藻鑒評。
而詣其實者。
而于叢惑。
奚能允哉(藻淨也。
鑒鏡也。
叢音從。
今之有人。
縱然明達如淨鏡。
評論詣至于真實無妄之處。
而叢叢之衆皆以迷惑。
何能允信至于聖人之大道哉)。
居吾将告汝(令客坐而告語之)。
夫騰蘭之為僧也。
道窮四谛。
智皎三明(其智慧皎然明白有三。
一宿住智正明。
二生死智正明。
三漏盡智正明也)。
獲六神通。
具八解脫。
能飛行往來改易形體(飛行往來者神通也。
改易者。
變化也。
形體乃身形體貌也)。
或成老耄(說文曰。
七十曰老。
曲禮曰。
八十九十歲曰耄)。
或示孺孩(說文曰。
會行而食乳曰孺始生曰孩)。
或滅或生(或現死滅或現生存)。
延促自在(延長也。
促短也。
既有神通。
長短随意也)。
又能撼天地(搖撼則動于天地)。
移山嶽(改變遷移山嶽)。
覆江海(翻江覆海)。
入水火(入水不溺。
入火不燒)。
千變萬化。
不可窮極(荀子雲。
改其舊質。
謂之變。
易其形貌謂之化如此千變萬化無有窮盡)。
以定力所資。
無施不克(克能也。
其神通妙用。
蓋由定慧之力。
無施為而無有不能)。
頗有生逢供養者。
而于見世能财能壽能貴矣(若摩騰竺法蘭之妙用。
一切有生逢之而供養。
則現世今生與之财寶。
乃至長壽尊貴矣)。
豈直與乘凫跨鳳者。
同日而語也(如此神聖。
豈直與駕凫鳥騎鸾鳳千年不死之鬼。
比類而論哉)。
夫三桓之與三王(以此比之。
史記。
三桓者孟孫季孫叔孫也。
皆桓公之後也。
三王者夏商周三代聖君也。
以王喬箫史喻三桓。
摩騰竺法喻三王也)。
五霸之與五帝(史記。
五霸者。
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
五帝者。
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是也。
以五帝喻摩騰法蘭。
五霸喻王喬箫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