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四

關燈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注 殊見第十四(此篇因所見差異而殊别。

    故曰殊見) 客曰。

    子之所言。

    佛道尊崇無聖可上(此因第二第三篇中。

    言佛之法身廣大證聖極尊以為問也)。

     或有人曰。

    佛之為教也。

    其文富贍。

    其說宏遠。

    義句廓落。

    旨趣幽深。

    瀚漫周遮。

    難用難信。

    以是而毀。

    為之奈何(謂佛教如此。

    則大難用而尤難信。

    因此而有謗毀者。

    為之奈何)。

     妙明曰。

    至味難調衆口。

    大音不合群耳。

    夫蚯蚓食土而甘于土。

    豈知有五味之和。

    犬豕食糞而美于糞。

    豈知有醪醴之味。

    悲夫不知。

    知之未必為食也(狗有懸爪為犬)。

     若蚯蚓置之于五味。

    犬豕飲之以醪醴。

    彼必反以為毒者何也。

    蓋非适其所養。

    若蚯蚓投之以污池。

    犬豕飼之以糟漿。

    彼必宛轉诘屈。

    掉尾奮蹄。

    從而悅之者何也。

    蓋适其所養之道也(宛轉诘屈。

    乃蚯蚓動轉貌。

    掉尾奮蹄。

    乃犬豕悅豫貌)。

     且承雲(黃帝樂)。

     鹹池(夏樂)。

     九韶(舞樂)。

     大濩(湯樂)。

     大武(周武王樂)。

     樂之至也。

    若調以五音之和。

    奏以九成之美。

    歌詠先王之風緻。

    若景鳳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出鳳凰來儀鳥獸率舞(堯使夔典樂擊石百獸率舞舜箫韶九奏鳳凰來儀)。

     若求其和者。

    必莫知應者何也。

    蓋乖其所聽也(若以上文五樂求其應和而無者何。

    蓋為乖異于聽者也)。

     若操之以鄭衛之音。

    詠之以世俗之風。

    曲合時習。

    韻葉巴歌。

    使其聽者必不待教而自知其和者何也。

    蓋适其所知也(鄭衛之歌曲。

    乃淫蕩之音。

    合其世俗之習。

    如巴歌知和而多者何為也。

    蓋由順其所知也)。

     且舜禹之君。

    可謂聖矣。

    楊朱從而仇之(仇讟謗也。

    列子。

    楊朱曰。

    舜耕河陽陶于雷澤。

    四體不得暫安。

    口腹不得美厚。

    父母之所不愛。

    弟妹之所不親。

    行年三十不告而娶。

    及受堯之禅。

    年已長智已衰。

    商均不才。

    禅位于禹。

    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窮毒者也。

    鲧治水土。

    功績不就。

    殛諸羽山。

    禹纂業事仇。

    惟荒度土功。

    子産不字。

    過門不入。

    身體偏枯。

    手足胼胝。

    及受舜禅。

    卑宮室戚戚然至于死。

    此天人之憂苦者也)。

     仲尼之德。

    可謂仁矣。

    桓魋從而害之(論語桓魋欲害孔子。

    子曰。

    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魯臧倉毀隔孟子(孟子曰。

    臧氏之子。

    焉能使予不遇哉)。

     公伯寮愬仲由(愬谮辭。

    公伯寮魯人也。

    仲由即子路。

    論語雲。

    伯寮愬子路于季孫)。

     其若仰而噀天。

    徒污其面也(以楊朱仇舜禹。

    桓魋害孔子。

    臧倉毀孟子。

    伯寮愬子路等。

    喻客之毀佛者。

    何異仰而唾天徒污自己面也)。

     夫聽樂者。

    聞清商而為之宮角。

    過不在于扣弦而聞之不審也。

    求玉者。

    見和璧而為之珷玞。

    賤非關于至寶而見者不明也(和璧。

    史記。

    卡和得荊山之璞。

    進楚文王武王。

    二王皆刖足。

    後進成王。

    使玉人琢之。

    果得美玉。

    号連城之寶。

    珷玞似玉之石也。

    若将和璧為珷玞者。

    非幹玉賤乃見者不明也)。

     神蛇能斷而複續。

    不能使人不斷也(異物志雲神蛇斷而複續)靈龜審人之禍福。

    自不免刳剔之災(列子。

    宋元君夢人被發曰。

    予被清江河伯之所漁。

    請君救之。

    覺而外巡。

    果見網得白龜圓五尺。

    君欲活之蔔者曰。

    龜有七十二鑽。

    以蔔吉兇。

    如此則雖能蔔人之禍福。

    不能自免刳剔之災患)。

     至道恢弘。

    聖人極唱。

    出世妙典。

    非俗所知。

    不為譽者貴而毀者賤(大聖教典。

    下以稱譽而貴毀謗而賤)。

     行不行時也(行與不行各有其時。

    若孔子不得君師之位也)。

     信不信機也(信與不信唯在機會。

    若盜跖不受孔子之化也)。

     譬如荷锸以平太行。

    抱石而塞巨浸。

    其于功也。

    不亦勞乎(巨浸海也。

    客之謗佛。

    譬如有人負荷锸钁欲要平治太行之山。

    抱取塊石。

    而要塞填大海。

    為此之功力者。

    不亦勞而難乎)。

     随宜第十五(此篇随順合宜而答。

    後曰随宜) 客曰。

    子言佛教。

    義高嵩泰。

    理浚江海。

    文同翻錦。

    句若揀金。

    奚不以佛經答吾所問。

    而複以詩書合異于同耶。

     妙明曰。

    牟子雲。

    渴者不必投江海而飲。

    饑者不必待敖倉而飽。

    道為智者設。

    辯為達者通。

    書為曉者傳。

    事為見者明。

    吾以子知其意故引而申之。

    若說佛經以答吾子。

    譬如盲者耀五色。

    聾者奏五音也。

    且師襄師文伯牙瓠巴叔夜。

    古之善鼓琴者。

    其學雖切。

    不能成無弦之曲(列子。

    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師襄乃師文之師也。

    但能撫琴。

    當春之時。

    扣商弦以召南呂八月之令。

    涼風忽至。

    草木成實。

    及秋而扣角弦以激夾鐘。

    乃二月節令。

    而溫風徐回。

    草木發榮。

    盛當夏而扣羽弦以召黃鐘。

    乃十一月節令。

    霜雪交下。

    川池暴烈。

    及冬而扣征弦以激甤賓。

    五月節令。

    而陽光盛烈。

    堅冰立散。

    将終命扣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

    甘露降醴泉湧。

    然此善操而不能成無弦之曲調也)。

     甘[火*龜]飛衛紀昌逢蒙蒲且子。

    古之善射者。

    其藝雖神。

    不能彀無弦之弓(彀古侯切。

    張弓也。

    列子。

    甘[火*龜]古之善射者。

    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飛衛學射甘[火*龜]而巧過于師。

    紀昌又學射于飛衛。

    後進其術。

    昌欲謀殺飛衛二人交射中路矢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