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三

關燈
不遜也甯固(遜順也。

    固陋奢俱失其中而奢之害也大)。

     老子曰。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去皆上聲。

    老子所雲。

    甚奢泰三字。

    皆是過中不當之義。

    是以聖人去除。

    甚過音樂。

    奢過服食。

    泰過宮室。

    若無此三者則合中矣)。

     昔者楚靈王好奢。

    卒至身亡(史記。

    楚靈王因建章華台苦衰其民。

    後被吳王所敗以緻亡身)。

     秦政好奢。

    終滅于國(秦國号。

    政治皇名也。

    始皇乃莊襄王。

    納大賈呂不韋妾。

    有姬時已有娠而生政。

    世謂始皇為呂政。

    及即王位。

    并吞六國一統天下。

    自以謂德兼三皇。

    功過五帝。

    及更号曰皇帝。

    故稱始皇帝。

    專一刑威立國。

    焚書坑儒。

    暴虐不道好奢東海求仙。

    崩于沙丘。

    不三年而國滅矣)。

     今佛家以身命施。

    為福之最(用身命布施。

    為得福最多)。

     以七寶施。

    為福之次(用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琥珀珍珠等七寶為施。

    皆得福次矣)。

     喻之以善惡(譬喻化人。

    則用善以懲惡)。

     曉之以因果(曉喻導人。

    則用因以明果)。

     使人傾囊倒廪竭資而施。

    以為祈福(因以善則上天堂。

    惡則堕地獄。

    曉喻因果。

    使人人盡其囊财罄其倉廪以為求福勸人為善也)。

     已而宏麗所居。

    營葺不已。

    飛樓疊閣。

    金碧争光。

    不亦泰乎(謂僧人自己所居之屋。

    宏大之美麗。

    累年營造不已。

    如飛揚之樓重疊之閣。

    飾之以金碧争光之色。

    如此不亦奢泰者乎)。

     妙明曰。

    子之所問。

    知其流而未識其源(責客曰。

    隻知聖人之所流。

    不知聖人之根源也)。

     見其淺而未達其深。

    仲尼疾時君之奢逸(仲尼答林放之問曰。

    禮與其奢也甯儉。

    乃疾時君之奢逸。

    故發此言也)。

     老子警人主之昏淫(老子言去甚等辭。

    乃警省人主當時之昏淫。

    發此言也)。

     豈謂止布施之語哉(孔老二聖發此言時。

    佛教未流于此國。

    豈是絕布施之說也)。

     昔者虞舜耕于曆山。

    恩澤不沾于朋戚。

    衣食不及于二親(虞國舜都。

    舜初耕于曆山。

    漁于雷澤。

    陶于河濱。

    側陋微賤之時。

    朋友親戚之處。

    無恩惠之與沾父母之前。

    無豐盛衣食之所養。

    如此者何也。

    蓋以未遇其時也)。

     太公釣于渭水。

    财貨不周于妻孥。

    惠施不沾于鄰裡(太公未遇之時。

    釣魚于渭水之陽。

    妻子尚不能周給。

    何有惠施于鄰裡者)。

     及其登九五之位(易乾卦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舜在側陋。

    便是潛龍。

    九二見龍在田。

    舜田漁時也。

    九三君子終日幹幹。

    舜玄德升聞時也。

    九四或躍在淵。

    舜之曆試時也。

    九五飛龍在天。

    舜即帝位也。

    故曰登九五之位也)。

     應飛熊之夢(史記。

    西伯将出獵。

    蔔之曰。

    所獲者非熊非罴非彪非虎。

    羁王之輔果獲呂尚于渭水之陽。

    與語大悅曰。

    自吾先君太公嘗雲當有聖人适周。

    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太公望。

    立為師也。

    于後佐武王伐纣。

    以康兆民塗炭之苦者。

    非熊之兆夢也)。

     惠澤八方。

    恩沾四海(惠者惠施之利。

    澤者澤潤也。

    舜居君位。

    無為而治天下也。

    太公佐武王革纣之虐。

    八方四方四維也。

    四海東西南北四海也。

    故八方四海之内。

    生民皆獲其恩澤也)。

     但饒财則貴其惠施(聖君賢臣。

    禮饒則兼濟于天下)。

     窭乏則貴其履道(窭其矩切。

    窭乏貧窮也。

    既貧而無位。

    則貴乎安然而。

    以行其道也)。

     子曰。

    富而不施。

    貧而無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濟之。

    則貧者無所救拔)。

     昔趙盾饋食于靈辄。

    卒感扶輪之酬(史記。

    趙盾晉臣。

    嘗遊于桑間。

    見餓人以食饷之。

    盾好直谏。

    一日晉君呼熬咬之。

    又預脫去盾所乘之車。

    去其一輪。

    驷馬摘其二馬。

    盾及升車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輪而行。

    則脫其難。

    遂問曰。

    扶輪者誰。

    答曰吾桑間餓人也。

    為報一食之恩耳)。

     漂母饷飯于韓信。

    終獲捧金之報(史記。

    漂絮也。

    韓信布衣時。

    嘗釣于城下。

    漂母每飯至。

    先饷于信。

    後為齊王。

    回鄉以捧黃金報恩于漂母也)。

     陰施出于不意。

    陽報皎于白日(陰闇也。

    陽顯也。

    皎明也若趙盾漂母。

    飯施于無心之間。

    後遇扶輪捧金之酬。

    豈非陽報明于白日也)。

     況以傾家财發善意。

    其所得福利。

    巍如嵩泰。

    浚如江海矣(傾倒覆也。

    浚深也如趙盾漂母。

    一飯之恩。

    尚獲扶輪捧金之報。

    況于傾其家财而發其善心用于布施者所獲福利豈不巍大高廣如嵩山泰嶽浚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懷善應之以祥。

    挾惡報之以殃。

    種稻而得麥。

    為禍而得福者。

    未之有也(作善獲福。

    作惡遭疾。

    定而不能改。

    故種稻而得麥。

    為惡而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門。

    助人以福。

    勸人以善(以福助人以善誘人)。

     使施一梁一棟一香一華。

    如影随形(凡令人施一件物者。

    如影随形。

    之不遺也)。

     果嚴後世(其善果必莊嚴于後世也)。

     豈獨以自處華室而取樂哉(既化一切為善。

    各得安樂。

    豈獨以自處華屋而樂哉)。

     且靈王之奢也。

    起章華之台室。

    盡人間之富貴。

    金珠佩玉。

    粲飾其間。

    藏歌舞悅美人。

    廢國政恣驕奢。

    不其亡身。

    其何耶(若是貪淫嗜樂。

    不至于廢國亡身者更在何耶)。

     秦政建萬人之宮(秦政始皇也。

    都鹹陽建萬人之宮室)。

     于阿房之城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阿房城中有殿。

    殿之四方有房。

    其高廣者。

    上可以坐萬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

     東抵骊山。

    僅五十裡。

    十步一樓。

    五步一閣(東至骊山。

    西至鹹陽将五十裡。

    除萬人宮外十步五步。

    皆建樓閣)。

     車駕往來。

    不冒風雨。

    其宏麗雄贍。

    如此之大也。

    但知縱耳目之所欲。

    而不知役人民之疲苦。

    唯恣驕奢罔修國政。

    不其滅國其在何耶。

    今我沙門。

    雖處華堂绀宇。

    但以晨鐘夕梵遠風疏磬。

    褒贊金言生人天福(今我沙門。

    雖以如是但用晨鐘暮鼓俾揚舉梵呗。

    上乃祝皇王聖壽。

    下乃與黎民祈福永遠。

    闡揚于風化也)。

     如斯而已矣。

    豈直與秦楚奢華同日而語耶。

    孟子曰。

    如其道雖舜受堯之天下。

    不以為泰(如舜乃側陋微賤。

    因有其道德而堯授二女以妻之天下四海君位以禅之而亦不以為泰)。

     非其道。

    一簟食不可受于人(如是不合契道德之理雖有一簟之食亦不可坐受于人也)。

     豈虛言哉。

     折疑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