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三

關燈
吾是以尊而學之。

    以從其大(我由是尊奉而學之。

    故順從佛之廣大也)。

     夫金玉不相傷(金玉之寶各有所貴。

    何相傷害)。

     青碧不相妨(青碧之色。

    各有所用。

    何相妨礙)。

     且大海一滴。

    味具百川(則喻大海一滴之水具全百川之味。

    然百川混流入海。

    故味則一也)。

     出世之道頗知。

    則世間之道不勞而得矣(但頗少知出世間之道。

    則世間之道不待勞慮而知得矣)。

     夫如是。

    則周孔之道其何舍之有耶。

    非聖賢拘于夷夏。

    而人自夷夏耳。

     釋謗第十二(此編解釋毀謗之疑。

    故曰釋謗) 客曰。

    吾聞持戒者。

    防一切惡。

    發一切善。

    清淨無染。

    不茹葷物(客引釋氏戒法言。

    我聞戒者凡一切惡事防護不可為。

    一切善事可行。

    決當發方為清淨不染。

    又不可用五辛葷茹。

    以是征難)。

     今見沙門觸染梵行。

    耽嗜酒漿(梵語梵。

    此雲淨也。

    客言。

    今見僧染淨行耽著嗜愛于酒漿也)。

     權量商賈。

    貿易貨殖(秤為權。

    尺為度。

    鬥斛為量。

    行曰商。

    坐曰賈。

    交易市價曰貿。

    改變無常。

    曰易交财化物曰貨。

    積聚财寶曰殖)。

     以此觀之。

    豈無犯耶(用此觀視。

    豈不犯于戒律也耶)。

     妙明曰。

    子之所言略近而忘遠。

    取小以遺大也(責客曰。

    子所言之如略少近而忘其深遠而取小節忘其廣大也)。

     夫日月雖高而蝕(陰陽志雲日者衆陽之宗。

    月者太陰之精。

    以高而言。

    則日月去地四萬餘繕那亦雲由旬。

    一由旬四十裡。

    如此之高。

    尚有所蝕之患難也)。

     圭璧雖貴而瑕(圭瑞玉也。

    說文曰。

    上圓而下方。

    天子大朝以執之寶中最貴者也。

    瑕者玉有赤色為瑕。

    至貴之寶。

    尚不免于瑕也)。

     公輸能授人之規矩。

    不能使人巧而為之(授與也。

    公輸子名。

    班魯之巧人也。

    規所以為圓之器也。

    矩所以為方之器也。

    謂能授與人方圓之法。

    而不能使人之巧妙而為之)。

     聖人能授人之戒律。

    不能驅人履而行之(佛聖雖能授與人戒法律儀。

    固不能使人堅守不犯而行之)。

     臯陶能罪盜濫。

    不能化貪夫為夷齊(陶音姚。

    舜賢臣。

    雖有片言折獄之才。

    不能勸化獄中盜濫之徒。

    為伯夷叔齊之義讓)。

     呂刑能誅兇殘。

    不能令惡子為曾闵(尚書。

    呂刑篇。

    呂侯為天子之司寇。

    周穆王命訓刑以告四方。

    不能教化自子之惡成曾參闵子骞之孝行)。

     唐堯之聖哲。

    不能化丹朱之愚(尚書。

    丹朱堯之子。

    生而不肖故授禅與舜)。

     仲尼之仁賢。

    不能遏盜跖之暴(莊子。

    盜跖柳下惠之弟。

    無道兇虐橫行天下。

    大國守城小國入堡。

    孔子往教焉。

    及回謂柳下季曰。

    幾不免虎口之難)。

     舜德不澤商均(谥法。

    仁聖盛明曰舜。

    商均舜之子。

    無大人德。

    遂禅位與禹)。

     周恩不沾管蔡(管蔡成王二叔。

    流言謗周公)。

     豈刑法之不峻。

    而道德之不備者哉(結上文。

    臯陶呂刑之法。

    豈不險峻堯舜周孔。

    豈無道德而尚不能責盜濫化兇頑。

    教子弟俱為賢孝之行也)。

     奚獨以茹葷嗜酒而見責耶(何以獨将沙門食葷飲酒見責為過也)。

     在昔嚴陵垂釣(嚴光字子陵。

    南陽人。

    光武故人。

    王莽之亂。

    隐釣于七裡灘)。

     子牙直鈎(子牙者姓姜名尚。

    因纣無道。

    隐于渭濱文王獵而得之。

    遂拜為太公望破纣而立周)。

     買臣負薪(朱買臣家貧。

    常負薪讀書。

    後為會稽太守)。

     昆吾陶瓦(昆吾。

    夏時造瓦之人。

    後獲顯榮)。

     禹治溝洫(禹導百川東入于海。

    而萬姓免為魚鼈。

    故功推于後世)。

     舜耕曆山(曆山中條山之别名。

    在河之東舜未遇時。

    曾耕于此山)。

     相如臨邛而自酤(臨邛地名。

    司馬相如未遇時。

    臨邛醞釀而賣。

    後顯榮。

    乘驷馬之車)。

     朱亥未遇而親屠(朱亥未遇時。

    親為屠。

    後遇封信陵君)。

     是以君子達則兼濟天下。

    不達則獨善其身(若嚴陵子牙買臣昆吾禹舜相如朱亥等。

    皆聖君賢臣身既通達則道兼濟于天下。

    身未通達則獨守善其身也)。

     夫有生之最靈者人也(天生萬物皆名有生。

    人類最靈最貴者也)。

     人也者口非匏瓜。

    焉能系而不食(論語。

    匏瓜者即音互瓜也。

    匏瓜系于一處而不飲食。

    人則不如是也)。

     身非木石。

    焉能裸而不衣。

    雖手足之健捷。

    不足以逃其饑。

    必資飲食而養其命。

    毛發以緻密。

    不足以禦其寒。

    必資衣以蔽其體。

    故知衣食可以資身命。

    身命可以資道業(衣食既備可以資養身命。

    身命既安。

    則可以資助道業也)。

     苟衣食之不足。

    而道業将就廢也(諺語雲。

    人無根本水食為命苟者誠也。

    誠若人無衣食。

    而必絕乎身命也。

    身命既絕道業豈不廢乎)。

     且修德者。

    不樂坐食于人(吾祖師有雲。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直欲自營其衣食。

    備曆于艱苦。

    庶知世道之勞慮(吾門諸祖。

    直要自經營于衣食之備。

    以曆于艱辛之苦。

    庶以知世人耕織之道艱難。

    則節儉其用也)。

     民力之辛酸(辛酸者。

    戚眉之貌。

    男耕女織皆有辛酸之力)。

     然後進善履道。

    捍拒生死(捍抵也。

    拒禦也。

    既知世道之勞苦其所須而俱備。

    然後則可以捍抵拒禦生死之事也)。

     蓋以出乎慚愧之心而伏乎驕慢之志(不且失節謂之慚。

    心無非用謂之愧。

    凡衣食之用。

    大概要知出處艱難。

    則有慚愧之心。

    而降伏乎驕傲怠慢之愚志也)。

     亦非不善之為也(總結上文意。

    如前所疑。

    權量商賈等事。

    亦不是不善之事)。

     豈獨以商貨而見譏乎(豈獨用此商賈貨而為譏謗者乎)。

     是以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是故君子所行之道于語默動靜之間。

    可進則進可止則止)。

     不隘其情(君子所行之事。

    不以窄隘其情)。

     不淫其性(亦不淫蕩其性)。

     其道貴于适用(意所必從曰适。

    君子之道無可無不可故曰适用而已)。

     豈一途而可盡哉(聖人之道而有萬殊至則一也。

    豈局于一途而可為盡善盡美也哉)。

     辯施第十三(此篇為辯論舍施。

    故曰辯施) 客曰。

    孔子雲。

    禮與其奢也甯儉(禮貴得中。

    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

     又雲。

    奢則不遜。

    儉則固。

    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