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周易雲。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此善惡報應之說。
甚分明矣)。
豈獨以佛家。
好言鬼神事乎(結上文意豈獨以吾佛好說善惡鬼神報應之事乎)。
夫如是何儒釋相違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祖嚴親奉鬼神之道。
若此則儒釋之教。
何有相違悖也哉)。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别夷夏之域而不同。
故曰解域也) 客曰。
仲尼雲。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亡古無字。
論語謂。
且夷狄有君長。
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分。
蓋孔子傷時君之亂而歎也。
雖有其君不行其道非實無也)。
孟子曰。
吾聞以夏變夷者。
未聞變于夷者也(此責陳相許行用諸夏之禮儀。
變為蠻夷者也)。
且吾子曩時學二帝三王之道。
六經諸子之書。
今更舍之。
反學西域之言。
不亦陋乎(反者不合也。
反以學西域佛之言教。
為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
吾昔未見大聖人微旨之時。
亦嘗出此語。
與子所見不相遠也。
今則不然。
若子可謂知禮樂之華而闇道德之實。
窺爝火之照而未睹日月之明也(闇幽也。
昧也。
爝火者小火把也。
今若許子可為曉知禮樂之光華而闇昧道德之真實者何異。
莊子雲。
日既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于照也不亦難乎。
謂客之所見于小火而未見日月之明也)。
孔子所語。
疾時君之廢禮。
孟子譏陳相之專農。
意有所主理非決然(謂孔子傷昔時人君之亂而壞禮。
孟子所言。
許行陳相之見反變為蠻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論語注。
東方有九種夷後漢東夷傳曰。
畎夷。
于夷。
方夷。
黃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風夷。
陽夷。
欲居之者。
乃明乘桴浮于海之意也)。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君子居之則化。
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
而時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流七十餘國。
欲行先王之仁政。
故當時國君皆無行其道者)。
孟子思濟斯民。
而諸侯無聽其說(孟子亦遊諸國。
說行仁君之政。
思濟斯民。
諸侯亦不聽其說)。
豈為陋西域之術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時君之廢禮孟子譏陳相之專農。
而諸侯不聽其說。
豈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姬文姒禹。
君之聖者也。
日磾由餘臣之賢者也。
斯皆生于夷狄(日音密磾音低。
姬文王姓。
姒禹王姓。
文王生于西邠。
禹王生于石佃。
二聖俱生于夷邦。
于中國行仁君之化。
仁君之政。
未見言其廢政也。
金日磾。
漢文帝時忠臣番人也。
有賢人之德。
由餘。
始皇帝時入秦之界使。
亦賢人也。
若文王禹王金日磾由餘等。
明君賢臣俱系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
君之荒者也(史記太康。
啟之子。
禹王孫也。
好畋獵。
尚書雲。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酣酒嗜音峻宇雕牆。
荒淫其甚。
若此其國未或不亡也。
史記。
周幽王寵褒姒。
以不好笑。
幽王為烽火。
大鼓命曰。
若有寇至。
舉火則以救之。
幽王戲舉烽火。
諸侯悉至而無寇。
姒大笑幽王悅之。
後胡兵至。
王舉烽火。
諸侯不信。
意以為戲。
遂殺幽王于郦山之下。
而虜其褒姒也)。
石趙嬴秦。
君之暴者也(史記。
石趙即石勒也。
東晉元帝時專于殺戮。
史記。
嬴秦始皇也。
縱行無道吞并天下之兇暴也)。
趙高李斯。
臣之佞者也(佞讒佞也。
趙高宦官。
李斯相也。
二人皆始皇之臣。
殺太子扶蘇及二世胡亥)。
侯景宇文。
臣之悖者也(史記。
侯景。
梁武帝悖逆之臣。
困武帝于台城而死。
宇文。
隋炀帝悖逆之臣。
殺炀帝于洛京)。
斯皆生于中夏(太康之下。
俱中夏而生也)。
以是觀之。
豈得以封域而限賢愚之與美陋哉(豈得直以封強之域。
所局限賢愚美陋夷夏之論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聖哲(尚書。
文命敷于四海。
禹王德号也。
西羌者今戎州界乃夷人也)。
瞽臾生于中夏而頑嚚(瞽臾舜父。
心不行先王德義之則。
為頑。
舜繼母。
口不道忠信之言。
為嚚)。
文王生于西邠而修仁德(文王生于西邠之邊。
而布仁政以修其德)。
殷纣都于東洛而恣兇殘(殷纣。
谥法。
殘義損善曰纣。
都于洛陽。
中原縱恣兇惡而殘害無道也)。
黃帝道慕華胥(列子雲。
黃帝閑居大庭齊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
晝寝夢遊華胥之國。
後舉華胥之治)。
老子義學天竺(尊釋篇。
天竺有古皇先生。
即吾師也。
善入泥洹。
化遊天竺。
今已返神還乎無名。
絕身滅影不始不終。
綿綿若存。
吾今遊矣)。
穆王過終北而忘返。
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雲。
周穆王北遊過其國。
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國。
撇然自失。
不進酒肉。
不召嫔禦。
數月乃複。
既返周室。
鄙嫌周國之治不如北之治也)。
齊桓适遼口而忘歸。
自思齊國之不若(列子雲。
管仲勉齊桓公。
因遊遼口。
俱之其國。
幾克舉隰朋谏曰。
君舍齊國之廣。
人民之衆。
山川之觀。
殖物之阜。
雲自思齊國之不如于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鬥七星之前有五星。
天文步天歌曰。
第一座名紫微星。
第二座太子星。
第三座庶子星。
第四座後宮星。
第五座天樞星。
以星言之。
為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步天歌中。
所謂天之中有三垣。
若品字而排。
第一紫微垣。
第二太微垣。
第三天市垣。
外有二十八宿。
分位兼諸餘星以理取之。
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齊之北。
以此觀之。
齊魯漢魏之地。
未必為中也(言北星辰在齊地分之北。
如此則齊國魯國魏國等。
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為西戎。
彼必以此為東夷矣(假如此。
望彼天竺國為西戎。
彼必指此國。
為東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為其中耶(孰誰也。
若此則果以将誰國而為中國也)。
自高天之所覆。
厚地之所載。
山川之廣。
邦域之多。
不可以億數而記(算數曰。
十萬為億。
言天地之間。
山川廣大。
邦域盛多。
故不可以億萬之數而記之)。
又焉知此為中乎。
彼為邊乎(若此言之。
又何知此間為中國彼間為邊乎)。
且佛經以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化佛所王之寰宇也(王去聲。
若君臨天下曰王。
經雲。
三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
三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如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化佛所掌寰區之宇也)。
作不善降之百殃。
周易雲。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此善惡報應之說。
甚分明矣)。
豈獨以佛家。
好言鬼神事乎(結上文意豈獨以吾佛好說善惡鬼神報應之事乎)。
夫如是何儒釋相違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祖嚴親奉鬼神之道。
若此則儒釋之教。
何有相違悖也哉)。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别夷夏之域而不同。
故曰解域也) 客曰。
仲尼雲。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亡古無字。
論語謂。
且夷狄有君長。
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分。
蓋孔子傷時君之亂而歎也。
雖有其君不行其道非實無也)。
孟子曰。
吾聞以夏變夷者。
未聞變于夷者也(此責陳相許行用諸夏之禮儀。
變為蠻夷者也)。
且吾子曩時學二帝三王之道。
六經諸子之書。
今更舍之。
反學西域之言。
不亦陋乎(反者不合也。
反以學西域佛之言教。
為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
吾昔未見大聖人微旨之時。
亦嘗出此語。
與子所見不相遠也。
今則不然。
若子可謂知禮樂之華而闇道德之實。
窺爝火之照而未睹日月之明也(闇幽也。
昧也。
爝火者小火把也。
今若許子可為曉知禮樂之光華而闇昧道德之真實者何異。
莊子雲。
日既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于照也不亦難乎。
謂客之所見于小火而未見日月之明也)。
孔子所語。
疾時君之廢禮。
孟子譏陳相之專農。
意有所主理非決然(謂孔子傷昔時人君之亂而壞禮。
孟子所言。
許行陳相之見反變為蠻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論語注。
東方有九種夷後漢東夷傳曰。
畎夷。
于夷。
方夷。
黃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風夷。
陽夷。
欲居之者。
乃明乘桴浮于海之意也)。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君子居之則化。
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
而時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流七十餘國。
欲行先王之仁政。
故當時國君皆無行其道者)。
孟子思濟斯民。
而諸侯無聽其說(孟子亦遊諸國。
說行仁君之政。
思濟斯民。
諸侯亦不聽其說)。
豈為陋西域之術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時君之廢禮孟子譏陳相之專農。
而諸侯不聽其說。
豈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姬文姒禹。
君之聖者也。
日磾由餘臣之賢者也。
斯皆生于夷狄(日音密磾音低。
姬文王姓。
姒禹王姓。
文王生于西邠。
禹王生于石佃。
二聖俱生于夷邦。
于中國行仁君之化。
仁君之政。
未見言其廢政也。
金日磾。
漢文帝時忠臣番人也。
有賢人之德。
由餘。
始皇帝時入秦之界使。
亦賢人也。
若文王禹王金日磾由餘等。
明君賢臣俱系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
君之荒者也(史記太康。
啟之子。
禹王孫也。
好畋獵。
尚書雲。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酣酒嗜音峻宇雕牆。
荒淫其甚。
若此其國未或不亡也。
史記。
周幽王寵褒姒。
以不好笑。
幽王為烽火。
大鼓命曰。
若有寇至。
舉火則以救之。
幽王戲舉烽火。
諸侯悉至而無寇。
姒大笑幽王悅之。
後胡兵至。
王舉烽火。
諸侯不信。
意以為戲。
遂殺幽王于郦山之下。
而虜其褒姒也)。
石趙嬴秦。
君之暴者也(史記。
石趙即石勒也。
東晉元帝時專于殺戮。
史記。
嬴秦始皇也。
縱行無道吞并天下之兇暴也)。
趙高李斯。
臣之佞者也(佞讒佞也。
趙高宦官。
李斯相也。
二人皆始皇之臣。
殺太子扶蘇及二世胡亥)。
侯景宇文。
臣之悖者也(史記。
侯景。
梁武帝悖逆之臣。
困武帝于台城而死。
宇文。
隋炀帝悖逆之臣。
殺炀帝于洛京)。
斯皆生于中夏(太康之下。
俱中夏而生也)。
以是觀之。
豈得以封域而限賢愚之與美陋哉(豈得直以封強之域。
所局限賢愚美陋夷夏之論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聖哲(尚書。
文命敷于四海。
禹王德号也。
西羌者今戎州界乃夷人也)。
瞽臾生于中夏而頑嚚(瞽臾舜父。
心不行先王德義之則。
為頑。
舜繼母。
口不道忠信之言。
為嚚)。
文王生于西邠而修仁德(文王生于西邠之邊。
而布仁政以修其德)。
殷纣都于東洛而恣兇殘(殷纣。
谥法。
殘義損善曰纣。
都于洛陽。
中原縱恣兇惡而殘害無道也)。
黃帝道慕華胥(列子雲。
黃帝閑居大庭齊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
晝寝夢遊華胥之國。
後舉華胥之治)。
老子義學天竺(尊釋篇。
天竺有古皇先生。
即吾師也。
善入泥洹。
化遊天竺。
今已返神還乎無名。
絕身滅影不始不終。
綿綿若存。
吾今遊矣)。
穆王過終北而忘返。
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雲。
周穆王北遊過其國。
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國。
撇然自失。
不進酒肉。
不召嫔禦。
數月乃複。
既返周室。
鄙嫌周國之治不如北之治也)。
齊桓适遼口而忘歸。
自思齊國之不若(列子雲。
管仲勉齊桓公。
因遊遼口。
俱之其國。
幾克舉隰朋谏曰。
君舍齊國之廣。
人民之衆。
山川之觀。
殖物之阜。
雲自思齊國之不如于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鬥七星之前有五星。
天文步天歌曰。
第一座名紫微星。
第二座太子星。
第三座庶子星。
第四座後宮星。
第五座天樞星。
以星言之。
為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步天歌中。
所謂天之中有三垣。
若品字而排。
第一紫微垣。
第二太微垣。
第三天市垣。
外有二十八宿。
分位兼諸餘星以理取之。
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齊之北。
以此觀之。
齊魯漢魏之地。
未必為中也(言北星辰在齊地分之北。
如此則齊國魯國魏國等。
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為西戎。
彼必以此為東夷矣(假如此。
望彼天竺國為西戎。
彼必指此國。
為東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為其中耶(孰誰也。
若此則果以将誰國而為中國也)。
自高天之所覆。
厚地之所載。
山川之廣。
邦域之多。
不可以億數而記(算數曰。
十萬為億。
言天地之間。
山川廣大。
邦域盛多。
故不可以億萬之數而記之)。
又焉知此為中乎。
彼為邊乎(若此言之。
又何知此間為中國彼間為邊乎)。
且佛經以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化佛所王之寰宇也(王去聲。
若君臨天下曰王。
經雲。
三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
三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如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化佛所掌寰區之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