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論卷第一

關燈
一千二百品。

    下部十萬偈頌。

    四十八品。

    今所傳者。

    三十九品。

    共四萬五千頌。

    在唐外有九品。

    未就此下部經也。

    此經七處談九會演。

    具偏圓頓漸空有權實。

    總貫三乘五教之玄理。

    故曰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也)。

     事無不窮。

    理無不盡(此經大小事窮淺深理盡)。

     聖凡交徹。

    主伴互參(圓五教貫三乘。

    含十方攝一切。

    會凡聖歸一體。

    通真俗以混融故也)。

     空有齊彰(如空中而現影)。

     色心俱入(照境皆寂)。

     如燈遞照似鏡胥融。

    大小相含一多無礙(胥相也。

    總結上文意。

    佛之妙用。

    或大或小而含容。

    或一或多而無礙。

    此正顯凡聖交徹主伴互參無礙者。

    如燈燈互照。

    鏡鏡相融者也)。

     十世同于一念(故華嚴偈雲。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刹那現于一毫(如來妙用。

    攝大千國土藏于一毫毛端。

    以一毫頭而現大千沙界。

    此華嚴諸佛菩薩圓融一切境界故)。

     以不有(實無)之有(幻有)而成于有(能有)有(所有)之宗(妙有)以不空(頑空)之空(真空)而現于空(能空)空(所現)之境(一真法界)。

     直以空有不立。

    二谛常存(真無所立。

    妄本是空。

    不離不即。

    二谛常存)。

     寂照兩忘。

    真俗并顯(于是體用俱忘。

    二谛雙顯)。

     即有而現于空有(就有而觀空有)。

     即空而現于有空(就空而觀有空)。

     包法界共異之名(如海納于異流)。

     同名方廣(似百川而同廣)。

     統諸教差别之号(總攝三乘五教之名)。

     總号華嚴(小始終頓之四。

    皆不出此圓教。

    故曰總号華嚴)。

     實圓滿之洪規(實為圓滿具足之大規模故也)。

     乃真常之妙說(無假為真。

    不變為常。

    既談真常之理。

    故曰妙說)。

     大矣哉(贊此圓教廣大)。

     不可思議之極緻也(法無大小前後。

    約機而說之故也。

    迥脫言慮心想。

    不能及。

    情識名言不能至故無不可思議之極。

    至盡之教也)。

     故佛乃利生廣大(故者。

    指義之辭。

    餘例此。

    普度一切衆生。

    成證一乘妙果故曰廣大也)。

     潤物洪深(利齊之心。

    若天降甘澤萬物皆蒙滋潤故曰潤物洪深是也)。

     牢籠億劫之生(華嚴經雲。

    張大教網。

    捷人天魚置涅槃岸)。

     濟拔無邊之苦(随類化導濟拔沉淪。

    皆得離苦獲樂)。

     然以不生之生。

    而現于有生之生(如來真淨妙體本來無生。

    因見一切衆生往來六道無有了期。

    故以示無生之體。

    化現于有生之類故也)。

     以無相之相。

    而現于有相之相矣(真實之相。

    名之無相。

    以無相之理現于有相之中。

    乃化度衆生之相矣)。

     客澄思淨默。

    移時不語(客聞言佛圓融要妙法門。

    清淨其心念。

    靜默過時不語)。

     妙明曰。

    子于吾說不自決乎(子今聞我所言法要。

    不能自決擇于理者乎)。

     客曰。

    吾恐子以弘詞麗句而欺我也(我恐子以用弘大語句美麗言辭而欺瞞我也)。

     妙明曰不然(不然此說)。

     昔華嚴會上二乘聖人。

    皆是漏盡大阿羅漢(梵語阿羅漢。

    此雲無學。

    昔者華嚴會上。

    佛說此經之時。

    聲聞緣覺二乘小聖。

    諸漏已盡。

    皆是煩惱斷盡阿羅漢)。

     具八解脫(從任無礙。

    塵類不能拘。

    故曰解脫。

    八者。

    一内有色觀。

    外有色解脫。

    二内無色觀。

    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處解脫。

    八想受滅處解脫也)。

     獲六神通(獲得也。

    六神通者。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他心通。

    四神境通。

    五宿命通。

    六漏盡通)。

     始聽華嚴圓滿教誨(此二乘聖人。

    初于華嚴會上。

    聞此圓教之理訓誨者也)。

     目不睹佛身(睹者。

    見也。

    不見佛身)。

     耳不聞佛語(聞者。

    聽也耳不聽佛語也)。

     心不了法義(心不了知所說法之義味也)。

     神迷意醉(如下雲情惛是也)。

     智暗情惛(其心神如不知東西南北。

    迷惑真如如明眼人入于黑暗之處。

    其情性惛而不明者也)。

     茫然自失(茫茫然。

    渺漭而自失其身命者也)。

     都無所覺知(蓋此圓教。

    唯大乘菩薩所知。

    其二乘小聖聞此法要。

    皆如盲如聾。

    故曰都無所知者也)。

     後說入法界品。

    僅能領悟(僅才也。

    然後說入法界品中。

    僅才少有省悟也)。

     且向之壅遏而後慧解者何也。

    以前之三十八品所被機性(壅塞而不通也。

    遏者遮也。

    謂先壅遏而不知。

    然後慧發解會者何謂也。

    蓋小機不能速領大法也。

    因前三十八品以多被大機性。

    故二乘不能知也)。

     唯是入地大菩薩衆。

    理微言極不近常情(唯獨也唯是入十地位大菩薩。

    乃達至極微妙言辭。

    故不可以淺近尋常識情蔔度也)。

     非二乘聖人所履境界。

    故不可得聞也(此法。

    實不是聲聞緣覺小聖二乘所行所履之境界。

    故不可得而聞也)。

     頗有菩薩。

    重與喻之。

    彼諸聖者抑而不信(頗少也。

    有菩薩重與譬喻說之。

    彼諸聖人。

    抑且猶有不能信者)。

     聖情猶爾。

    況于子乎(爾者語助辭。

    二乘聖人重重譬喻說。

    尚乃不知不信何比。

    況于子乎)。

     客曰。

    聖且不了。

    子奚知乎(爰者何也。

    客反征曰。

    聖人尚且不知。

    子何能知乎)。

     妙明曰。

    以聖智言之。

    則大凡不及于小聖(聖智者。

    二乘小聖。

    善具神變。

    自在無礙。

    因耽此故于大乘而不能行也。

    大心凡夫。

    由無神通故不及于小聖也)。

     以根性言之。

    則小聖不及于大凡(上根上信凡夫。

    行菩薩行修大乘道。

    不立階級。

    直至正覺。

    是小聖不及大凡也)。

     由根有大小。

    而性有厚薄(上根人意氣高遠。

    下根人意氣微劣。

    故有大小厚薄之分)。

     吾以信道崇笃深忍欲樂故。

    于大法能略其知也(我因信此道理。

    崇高而笃實。

    所以深忍私欲世樂戒而不貪。

    又于此大乘法中。

    略少而知也)。

     如其蔓演。

    以俟多聞(若有牽引枝蔓而詳演其義。

    以俟廣識多聞者也)。

     問佛第三(此篇。

    因第二篇中。

    言佛既有姓名因何不稱。

    故曰問佛) 客曰。

    彼既有姓。

    舍而不稱。

    複稱為佛。

    其義何也。

     妙明曰。

    此乃大聖人之谥号也(史記。

    谥法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有大功則稱谥号)。

     凡号有十。

    謂如來(仿同先迹)應供(堪為福田)正遍知(達僞通真)。

     明行足(果從因得)善逝(妙往菩提)世間解無上士(窮盡法界)調禦丈夫(降生成道)天人師(應機說法)佛(三覺圓明)世尊(出世獨尊)。

     以号稱之。

    故名曰佛。

    猶三皇之與五帝。

    稱号而不稱姓也(三皇者。

    伏羲神農軒轅也。

    五帝者。

    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也。

    皆有姓名而唯稱号)。

     佛者覺也(梵語佛陀。

    此雲覺也)。

     其義有三。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者。

    自利也。

    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