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中

關燈
義。

    真者非假之狀。

    大者廣博之名。

    道者虛通之理。

    言此行之道。

    正而不偏。

    真而不假。

    大而能廣。

    推而驗之。

    并是假号。

    道者通理本無識性。

    由人行之可偏可正。

    故雲。

    道可左可右。

    明無定正也。

    真假之狀人所目之在于理中何真何假。

    此非真也。

    廣狹之相系之在心。

    心外無道。

    又不大矣。

    故雲。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域者界域。

    謂人居止之境也。

    道無定質。

    因人行顯不出人境。

    故與天地人三才齊其大小。

    輪轉生死之域。

    邅回世谛之間。

    妄号正真虛名大道。

    有名無實何其謬乎。

    又雲無上福田者。

    夫道用舍由人無别。

    主宰周旋不越人境。

    何有無上之能。

    又福田之名道書不載。

    事出釋典偷竊僞安。

    道縱修行不離生死。

    駕鶴沖天。

    五千元無此說。

    控鸾上漢。

    七篇曾不涉言。

    此出神仙傳中。

    豈關老莊之旨。

    但仙由芝術之力。

    兼資丹液之功。

    非是薰修。

    何關于道。

    且神仙之傳多涉虛誣。

    祗如漢淮南王安坐犯下獄自殺。

    神仙傳說雲。

    得八公之術白日升天。

    又晉朝嵇叔夜被鐘會谮見誅斬于都市。

    神仙傳乃雲得仙。

    漢書晉書鹹有列傳神仙之類。

    即此之流。

    不足可憑。

    又子雲禦辯氣以宣遊者。

    莊周逍遙篇。

    破健羨之情。

    斥神仙之術。

    雖雲列子禦風。

    無風則止不能無待。

    況乎龍鳳哉。

    自非乘天地之正。

    禦六氣之辯。

    方始無待。

    此是莊周寓言。

    假托而說用杜希求之心。

    非謂實有然也。

    蹑雲網者。

    靈寶玉京山僞經步虛詞雲。

    旋行蹑雲網。

    乘虛步玄紀。

    此是道陵修靜等僞造雲。

    天尊在玄都玉京山說法訖。

    諸天真人圍繞天尊。

    蹑雲霞之上贊詠而行。

    謂之步虛。

    此是僞經。

    前已破訖。

    何得引僞還證僞耶。

     公子又雲。

    此僞敢不聞命。

    據實經證先生許乎。

     先生曰焉不許哉。

     公子曰。

    西升之經老子所說不同。

    靈寶天尊之僞與佛經事迹頗亦相參。

    經雲。

    老子說學道成聖積行艱苦。

    故雲。

    動則經再劫自惟甚苦勤。

    此則具論劫數之事。

    何可異焉。

     先生曰。

    西升之記。

    誠老子所說。

    後人加增佛事雜糅其文。

    案老子道德二篇。

    元無劫數之旨。

    何因西升記内即有劫數之名。

    又此土書史。

    并無劫事。

    道家所說與俗頗同。

    鹹雲。

    天地未分之前混沌無形。

    二儀開後物象方著。

    本無劫壞劫成之義。

    且佛法未融東夏之前。

    此土唯有劫殺劫賊之事。

    無劫數劫名之文。

    此記所論劫者。

    佛經至此之後。

    道士等盜竊佛經之劫加增西升記。

    文欲參亂佛劫。

    以代混沌之說。

    案道德經雲。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此老子說。

    天地開辟之初。

    萬物著形之始。

    言道生元氣。

    元氣生天地。

    天地生人及陰陽。

    陰陽生萬物。

    此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也。

    則與俗書所說大綱略同。

    老子若知劫初之因。

    何故不說前劫壞而此劫生。

    而言道生一。

    以彼證此。

    明是參糅佛劫不惑。

    至于靈寶僞經。

    亦具論劫事。

    并是修靜等盜寫佛經以益其數。

    此亦可知。

     公子曰。

    西升論劫。

    子謂後人增加所說。

    因果罪福修善攘災。

    不無其事。

    至于行道建齋威儀整肅。

    則有三箓祈請三元大獻。

    次則明真塗炭靈寶自然。

    科儀嚴密不謝佛教。

    欲以為非讵能離間。

     先生曰。

    道家因果老子不诠。

    說在僞經靈寶之部。

    事非道典迹是佛經。

    修靜文明潛為盜竊前以具辯無事重陳。

    秖如三箓明真三元塗炭自然齋法。

    并出靈寶之文。

    元非老莊之教。

    文明修靜等所造。

    此事鹹是僞修。

    狀迹先彰不煩再釋。

    但子仍惑。

    須破積疑。

    案僞靈寶齋儀雲。

    三箓者。

    一者玉箓。

    二者金箓。

    三者黃箓。

    玉箓者為。

    天子修之。

    金箓者為王公修之。

    黃箓者為庶人修之。

    或拜日月精靈。

    或拜星辰氣象。

    或拜五嶽仙宮。

    或拜四渎水府。

    叩頭乞哀搏頰祈福。

    多料紋彩。

    情規于财利。

    廣支燈火。

    意在于油燭。

    相欺以妄行之于今。

    與夫邪巫解禱有何殊異。

    行邪求福神豈向諸。

    自然塗炭鹹此之類。

    三元者。

    上元。

    中元。

    下元。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

    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釋雲。

    上元日是天官挍計之日。

    中元日是地官挍計之日。

    下元日是水官挍計之日。

    此天地水三官挍計之日。

    此天地水三官挍算功過之事。

    并是修靜等架虛矯立。

    元無其事。

    設使是實。

    自是冥道鬼神之事。

    鬼道所攝。

    在于道士何得預焉。

    又雲。

    此三日三官挍算人間行業罪福之事。

    故須設齋忏悔以滅其罪。

    此益虛也。

    撿尋老莊之文。

    本無此事。

    并出靈寶僞經。

    且冥司之理嚴于俗法。

    至如世谛法中凡人犯罪。

    曾未發覺自首即原。

    事已彰露雖首不免。

    若未三官挍算之日以前。

    預建三元禮忏悔容其免罪。

    至挍計之日。

    犯狀已顯。

    罪發方忏。

    此乃伏款希免其坐。

    定不得原。

    人間粗淺尚不免罪。

    冥道細密如何可赦。

    虛有齋忏之文。

    竟無免罪之理。

    以妄行妄庸情不悟。

    徒設嚴急之科。

    諒無雪愆之益。

     甄正論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