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中

關燈
凡所述作須委由緒。

    故雙林示滅。

    三藏開結集之宗。

    兩楹夢奠。

    十哲撰紀言之論。

    姬文拘羑。

    明夷之義載敷。

    馬遷下獄。

    太史之書方著。

    鹹有所以非無表明。

    修靜輩江左庸流素蓄邪見。

    徒知心矯豈悟迹虛。

    案前漢書。

    武帝元狩中。

    遣霍去病讨丐奴。

    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

    昆耶王殺休屠王。

    将其衆五萬來降獲金人。

    帝以為神列于甘泉宮。

    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傳其傍有身毒國。

    身毒名天竺。

    始聞有浮圖之教至哀帝元壽元年。

    博士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之經。

    此并佛法東流之漸。

    何因不說老子化胡之事。

    若化胡不虛史傳自然合錄。

    直以元無此事。

    虛狀不可妄書。

     公子曰。

    化胡之經先生稱僞。

    何為唐朝昊天觀道士尹文操奉敕修老子聖紀。

    引化胡等經傳雲。

    老子化身乘六牙白象。

    從日中下降淨飯王宮。

    入摩耶夫人胎中。

    生而作佛。

    據此所說。

    佛即老子應身。

    何妨實說經也。

     先生不覺盧胡久之而歎曰。

    斯言之過。

    緻子惑焉。

    但老子當過關日。

    自雲。

    竺幹有古先生。

    方将撤轫金河裡糧玉塞。

    經履砂碩跋涉山川。

    百舍忘疲一心訪道。

    遠慕聖德遙尊曰師。

    今化胡經中自身作佛。

    前後乖謬吾誰的從。

    驗西升之首章。

    類化胡之末句。

    彼談此說終始參差。

    良為構虛詞多舛誤。

    且老聃之适竺幹藉其釋迦盛德。

    準此佛生已久。

    聲聞遠被東周。

    老聃慕義欽風。

    驅車以之西上。

    而雲至彼之後身方入胎。

    僞在目前。

    讵煩言辯。

    作僞心勞蹤迹彰露。

    既雲乘象入胎變身為佛。

    如何複說老子化胡。

    必其入胎不虛降生有實。

    老子身已作佛遣誰相化。

    即是伯陽自生為佛。

    何關伯陽化胡成佛。

    案此化胡入胎兩皆是妄說經之事一概鹹虛。

    設令老子實入母胎受生作佛。

    佛是老子應身。

    即是道門宗祖。

    道士等自合削發染衣宜從缁侶。

    變枭聲于穢向。

    革狼顧于邪心。

    而乃毀五乘之聖文。

    譽三張之鄙教。

    踐迷塗而踠足。

    泛欲海以沈艎。

    不複本以歸宗。

    良為此經先僞。

     公子曰。

    此又雲僞仆何言哉。

    但道法之興基于遂古。

    教門宏遠宗緻幽深。

    其談詠者重玄。

    所歸依者三寶。

    正真大道無上福田。

    修而行之鹹蒙利益。

    或控青鸾于上漢。

    或駕白鶴以沖天。

    禦辯氣以宣遊。

    蹑雲網而飛步。

    此并史傳之所載。

    吾子奚可诘焉。

     先生從容而答曰。

    夫子向來所立。

    鹹舍實以憑虛。

    亦背正而扶僞。

    餘謂子知前迷而後悟。

    識今是而昨非。

    反乃捧螢光以比日。

    策蹇足以齊駿。

    用茲拟議何不量力者欤。

    道之為教。

    誠亦多塗。

    本自一氣派成萬彙。

    子雲遂古。

    此不虛談。

    自二儀象著三才位形。

    同禀一道虛而能通。

    辯之在人人外無道。

    用之則見舍之則隐。

    契會斯理謂之得道。

    能體之者免于災橫。

    順生而壽。

    苟違斯理必羅殃咎。

    逆生而夭。

    故老子雲。

    外其身而身存。

    莊子雲。

    殺生者不死此順生也。

    老子雲。

    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莊子雲。

    生生者不生。

    此逆生也。

    外身者。

    謂不自貴有己身。

    不陵人傲物。

    不貪聲色人我滋味等法。

    衆共推之。

    免于患難終其壽考。

    此殺生者不死也。

    有身者。

    自貴有己身。

    陵人傲物。

    貪聲色财利以資奉其身。

    生益其生為物所患。

    身受折辱嬰于患禍夭其天年。

    此生生者不生也。

    此以人行論道若以國論者。

    君主去奢侈屏聲色。

    卑宮室薄賦斂。

    省徭役勸農桑。

    君上垂拱而逸。

    臣下鼓腹而樂。

    上下交泰風雨以時。

    日月貞明祚曆長遠。

    此外其身而身存。

    堯舜是也。

    君主奢侈憍泰崇飾宮室。

    耽愛聲色徭賦繁重。

    頭會箕斂勞苦生人。

    法令滋章殺戮非罪。

    風雨愆時星辰失度。

    君昏于上臣擾于下。

    盜賊交起宗社傾滅。

    此為有身。

    桀纣是也。

    修之于行謂之身道。

    行之于國謂之化道。

    故孔安國雲。

    伏犧神農黃帝之書。

    謂之三墳。

    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書。

    謂之五典。

    言常道也。

    故老經雲。

    道可道非常道。

    又雲。

    大道廢有仁義。

    則明道家之道斯之謂矣。

    君能體道無為則時邕俗泰。

    人能體道無為則全生保壽。

    壽有三等。

    上壽百二十歲。

    中壽百歲。

    下壽八十歲。

    所言不死者。

    終其三壽不為夭死。

    子雲談詠重玄者。

    即老經雲。

    玄之又玄。

    此明徼妙兩觀同出一心之妄。

    見此見彼識辯心生。

    推尋識辯之心竟無的主。

    此事冥昧不可了知。

    故雲玄也。

    玄者深遠冥昧之稱。

    又玄者則此冥昧之理。

    亦不可得。

    更複冥昧深遠。

    故雲又玄。

    此老子無慧心聖智。

    不能鑒幽達微。

    故緻此疑也。

    子雲歸依三寶者道家僞經無三寶之義。

    唯老子經文有三寶。

    經雲。

    我有三寶。

    寶而持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此意慈者慈悲愍念之理。

    儉者廉恕不貪之義。

    不敢為天下先者。

    謙退卑敬之行。

    若此三者依而行之。

    誠亦有益于行。

    是俗中仁恕廉讓之道。

    謙光濟物之德。

    歸依此寶實是人中善人。

    竟無因果業報之理。

    道家每朝禮此三寶。

    未知有何功德。

    又雲。

    正真大道。

    正者不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