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拜請誨。
神人曰。
我有靈寶五符。
以役蛟龍水豹。
子能持之不日而就。
禹稽首而請。
因而授之而誡禹曰。
事畢可秘之于靈山。
勿傳人代。
禹遂用之其功大就。
事畢乃藏之于洞庭苞山之穴。
至吳王阖闾之時。
有龍威丈人。
于洞庭之苞山得此五符。
獻之于吳王。
阖闾吳王得之。
示諸群臣莫能識之。
聞魯孔丘者。
博達好古多所。
該覽。
令使赍五符以問孔丘曰。
吳王閑居。
有赤烏銜此書以至王所。
莫識其文。
故令遠問。
孔丘見之而答使者曰。
丘聞之。
禹治洪水。
于牧德之山遇神人。
授以靈寶五符。
後藏之于洞庭之苞山。
君王所得。
無乃是乎。
赤烏之事丘即未詳。
先是江左童謠雲。
禹治洪水。
得五符藏之洞庭苞山。
湖龍威丈人竊禹書得吾書者喪國廬。
尋而吳果滅矣。
此則事迹分明書史具載。
謂之虛也。
言何玷欤。
先生于是咍然而笑謂公子曰。
向子瀉河漢之詞。
發雷霆之向。
謂縱堅白之辯。
乃肆染素之談。
以此而觀。
言何容易。
向共子論靈寶經僞。
未曾說靈寶符非。
若得引符證經。
亦可指火為水。
況吳楚春秋近代始撰。
越絕之書修非尚古。
縱将為實不得例經。
且符題靈寶。
顯此符之有靈。
效驗可憑。
堪為寶重。
此表符之功。
用非摽經之妙宗。
自是鬼神之箓術數之事。
豈以道陵之符。
妄雲老子所授。
乃将夏後符本。
勒為老子之符。
冀成靈寶。
經實比類而說。
足可知之。
且三墳五典。
唐虞以上之事。
述易修詩。
孔丘姬朝始撰。
豈以墳典俱曰俗書。
證是宣尼所作。
以此喻彼。
昭然可知。
又靈寶之事有其二義。
若越絕等書在宋文明前造。
則文明等取符上靈寶之目僞題所撰之經。
若于文明後修此之二書亦皆虛僞。
妄創五符之迹。
用證靈寶經題。
以事參之前後鹹僞。
又雲。
吳王得符俄喪其國。
此乃兇妖之書。
豈曰慈悲之教。
殒身滅國寔由靈寶之符。
夫子徒欲光揚。
讵能掩其災禍。
飾詞崇僞若得骊珠。
讨本究源乃成魚目。
斯言之玷。
返屬子焉。
公子曰。
靈寶教僞既如所言。
老子之書豈亦稱僞。
至如化胡成佛。
事迹顯然。
尹喜之傳具陳出塞之說。
備載元始内傳化胡之經鹹述所因。
非無故實。
先生曰。
此又僞于靈寶矣。
且老子仕周為柱下史。
後遂西之流沙至函谷關。
為關令尹喜演黃帝書。
重廣其文。
為道德二篇上下兩卷。
論修身理國誡剛守雌挫銳解紛行慈儉謙下之道。
成五千餘言。
尹喜又錄老子與喜談論言旨。
為西升記。
其中後人更增加其文參糅佛義。
大旨略與道經微同。
多說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養之理夭壽之由。
後人又改記為經。
此經首章雲。
老子西升。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
不生不滅善入無為綿綿長存。
是以升就經末又雲。
老子謂尹喜曰。
古先生者。
吾之師也。
還乎無名吾今升就亦返一源。
參驗此言。
足明老子知有釋迦。
所以舍官西赴。
還乎無名者涅槃之理。
返一源者不二之稱。
一中之本真如之體也。
吾之師者。
老子将就釋迦摳衣學道。
故遙尊曰師。
并是老子西升經文既稱佛是己師。
如何翻雲化胡為佛。
若老子本拟往天竺化胡。
何所回避而言。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善入無為。
化胡之義。
此其虛也。
但其文合雲乾竺。
乾者天也。
故易二卦以象天地。
足知乾者天之謂也。
後人抄寫誤升竺字于幹字之上。
故雲竺幹。
又案西蕃蔥嶺以西至于西海。
東西南北唯有五天。
無竺幹之國。
明是後代傳寫誤也。
老子不化胡之迹。
居然可知。
其尹喜傳老子出塞記及文始内傳。
并是近代道士等見佛法興盛俗薄其教。
苟懷姤忌僞造此等文書雲。
老子化胡成佛。
今直據化胡之文。
足以顯經本僞。
案史記及前漢書西夷傳。
諸蕃部落各殊。
一蕃之中又分數部。
西蕃之國鹹悉城居。
國号蕃名其數極衆。
月支疏勒碎葉鐵勒大夏大宛居延休屠波斯。
天竺。
略舉大數。
子細甚多。
天竺之中東西南北及中分為五國。
國号天竺。
人曰婆羅門。
與胡境相去向有萬裡。
若老子親化婆羅門成佛。
不應經雲化胡。
況釋迦本是中天竺國太子。
元自未登王位。
何得經雲佛是胡國王。
驗此經文再三皆妄。
良由宋文明等以佛法至此百姓歸依。
遂僞造化胡之經雲。
佛是老子化作。
誣惑聾俗欲令敬奉。
又宋文明等生長江濱不谙西域。
傳聞西是胡國。
乃疑佛亦是胡。
複聞佛是王種。
還謂佛是國王。
望風僞造此經論。
說化胡之事。
國名王号殊不相當。
何異肝膽楚越。
以經驗國虛僞自分。
不待言談方辯假妄。
公子曰。
若也此經是僞。
何得雲老子為胡王及群臣說涅槃法華華嚴金光明等經。
經今見實。
豈曰虛乎。
先生曰。
化胡本妄說經是虛。
此不合疑。
子何蔽也。
且涅槃等經。
并是佛說。
各有緣起具論法相。
诠因果于三世。
明罪福于六道。
辯報應之業。
顯真如之理。
旨意不論化胡。
何關老子所說。
宋文明等元來未竊佛法。
謂如道經義趣。
妄雲老子所說。
推尋本迹何大狂疏。
神人曰。
我有靈寶五符。
以役蛟龍水豹。
子能持之不日而就。
禹稽首而請。
因而授之而誡禹曰。
事畢可秘之于靈山。
勿傳人代。
禹遂用之其功大就。
事畢乃藏之于洞庭苞山之穴。
至吳王阖闾之時。
有龍威丈人。
于洞庭之苞山得此五符。
獻之于吳王。
阖闾吳王得之。
示諸群臣莫能識之。
聞魯孔丘者。
博達好古多所。
該覽。
令使赍五符以問孔丘曰。
吳王閑居。
有赤烏銜此書以至王所。
莫識其文。
故令遠問。
孔丘見之而答使者曰。
丘聞之。
禹治洪水。
于牧德之山遇神人。
授以靈寶五符。
後藏之于洞庭之苞山。
君王所得。
無乃是乎。
赤烏之事丘即未詳。
先是江左童謠雲。
禹治洪水。
得五符藏之洞庭苞山。
湖龍威丈人竊禹書得吾書者喪國廬。
尋而吳果滅矣。
此則事迹分明書史具載。
謂之虛也。
言何玷欤。
先生于是咍然而笑謂公子曰。
向子瀉河漢之詞。
發雷霆之向。
謂縱堅白之辯。
乃肆染素之談。
以此而觀。
言何容易。
向共子論靈寶經僞。
未曾說靈寶符非。
若得引符證經。
亦可指火為水。
況吳楚春秋近代始撰。
越絕之書修非尚古。
縱将為實不得例經。
且符題靈寶。
顯此符之有靈。
效驗可憑。
堪為寶重。
此表符之功。
用非摽經之妙宗。
自是鬼神之箓術數之事。
豈以道陵之符。
妄雲老子所授。
乃将夏後符本。
勒為老子之符。
冀成靈寶。
經實比類而說。
足可知之。
且三墳五典。
唐虞以上之事。
述易修詩。
孔丘姬朝始撰。
豈以墳典俱曰俗書。
證是宣尼所作。
以此喻彼。
昭然可知。
又靈寶之事有其二義。
若越絕等書在宋文明前造。
則文明等取符上靈寶之目僞題所撰之經。
若于文明後修此之二書亦皆虛僞。
妄創五符之迹。
用證靈寶經題。
以事參之前後鹹僞。
又雲。
吳王得符俄喪其國。
此乃兇妖之書。
豈曰慈悲之教。
殒身滅國寔由靈寶之符。
夫子徒欲光揚。
讵能掩其災禍。
飾詞崇僞若得骊珠。
讨本究源乃成魚目。
斯言之玷。
返屬子焉。
公子曰。
靈寶教僞既如所言。
老子之書豈亦稱僞。
至如化胡成佛。
事迹顯然。
尹喜之傳具陳出塞之說。
備載元始内傳化胡之經鹹述所因。
非無故實。
先生曰。
此又僞于靈寶矣。
且老子仕周為柱下史。
後遂西之流沙至函谷關。
為關令尹喜演黃帝書。
重廣其文。
為道德二篇上下兩卷。
論修身理國誡剛守雌挫銳解紛行慈儉謙下之道。
成五千餘言。
尹喜又錄老子與喜談論言旨。
為西升記。
其中後人更增加其文參糅佛義。
大旨略與道經微同。
多說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養之理夭壽之由。
後人又改記為經。
此經首章雲。
老子西升。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
不生不滅善入無為綿綿長存。
是以升就經末又雲。
老子謂尹喜曰。
古先生者。
吾之師也。
還乎無名吾今升就亦返一源。
參驗此言。
足明老子知有釋迦。
所以舍官西赴。
還乎無名者涅槃之理。
返一源者不二之稱。
一中之本真如之體也。
吾之師者。
老子将就釋迦摳衣學道。
故遙尊曰師。
并是老子西升經文既稱佛是己師。
如何翻雲化胡為佛。
若老子本拟往天竺化胡。
何所回避而言。
聞道竺幹有古先生善入無為。
化胡之義。
此其虛也。
但其文合雲乾竺。
乾者天也。
故易二卦以象天地。
足知乾者天之謂也。
後人抄寫誤升竺字于幹字之上。
故雲竺幹。
又案西蕃蔥嶺以西至于西海。
東西南北唯有五天。
無竺幹之國。
明是後代傳寫誤也。
老子不化胡之迹。
居然可知。
其尹喜傳老子出塞記及文始内傳。
并是近代道士等見佛法興盛俗薄其教。
苟懷姤忌僞造此等文書雲。
老子化胡成佛。
今直據化胡之文。
足以顯經本僞。
案史記及前漢書西夷傳。
諸蕃部落各殊。
一蕃之中又分數部。
西蕃之國鹹悉城居。
國号蕃名其數極衆。
月支疏勒碎葉鐵勒大夏大宛居延休屠波斯。
天竺。
略舉大數。
子細甚多。
天竺之中東西南北及中分為五國。
國号天竺。
人曰婆羅門。
與胡境相去向有萬裡。
若老子親化婆羅門成佛。
不應經雲化胡。
況釋迦本是中天竺國太子。
元自未登王位。
何得經雲佛是胡國王。
驗此經文再三皆妄。
良由宋文明等以佛法至此百姓歸依。
遂僞造化胡之經雲。
佛是老子化作。
誣惑聾俗欲令敬奉。
又宋文明等生長江濱不谙西域。
傳聞西是胡國。
乃疑佛亦是胡。
複聞佛是王種。
還謂佛是國王。
望風僞造此經論。
說化胡之事。
國名王号殊不相當。
何異肝膽楚越。
以經驗國虛僞自分。
不待言談方辯假妄。
公子曰。
若也此經是僞。
何得雲老子為胡王及群臣說涅槃法華華嚴金光明等經。
經今見實。
豈曰虛乎。
先生曰。
化胡本妄說經是虛。
此不合疑。
子何蔽也。
且涅槃等經。
并是佛說。
各有緣起具論法相。
诠因果于三世。
明罪福于六道。
辯報應之業。
顯真如之理。
旨意不論化胡。
何關老子所說。
宋文明等元來未竊佛法。
謂如道經義趣。
妄雲老子所說。
推尋本迹何大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