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五元明文舉天。
第六上明七曜天。
第七虛無越衡天。
第八太極蒙翳天。
第九赤明和陽天。
第十上真玄明天。
十一晖明宗飄天。
十二竺落皇笳天。
十三虛明堂晖天。
十四觀明端靜天。
十五玄明恭慶天。
十六太煥極瑤天。
十七元載孔升天。
十八太安皇崖天。
十九顯定極風天。
二十始黃考芒天。
二十一太黃翁重天。
二十二元思江由天。
二十三上撲元樂天。
二十四無極昙誓天。
二十五浩庭霄度天。
二十六淵通元洞天。
二十七太文翰寵天。
二十八太素秀樂天。
二十九太虛無上天。
三十太釋騰勝天。
三十一龍變梵度天。
三十二太極平育天。
謹案道家三十二天。
略無大羅之号。
即明元無大羅之天。
此又妄造。
則此三十二天。
總是僞立。
何以知者。
今據二十四天名昙誓天。
第三十一天名梵度天。
竊尋昙梵二字。
此土先無。
玉篇說文字林字統竟無此字。
昙梵二字本出佛經。
與無見之流翻譯人。
造用诠天竺之音。
演述釋迦之旨。
在于此方先無此字。
後葛洪于佛經上錄梵字。
訓以為淨陸。
法言因而撰入切韻。
若天尊說靈寶等經。
在于佛法東流之前。
此字未造。
如何天名預用。
若于佛法之後。
即是偷竊佛經。
近始僞造進退無據。
僞迹自彰。
大羅之名寔此之類。
驗斯一節足表三隅。
又玄都仙宮玉京靈岫。
案經所說。
玄都是玉京山上宮名。
金阙乃玄都宮之阙稱。
尋讨宗旨虛妄又彰。
且道法是此方之教。
天尊是此土聖人。
诠化不在外蕃。
居止合于此地。
自從文字已來。
帝王境域。
上自軒皇之代。
下至姬周之朝。
東不越辰韓。
西未逾大夏。
南才至象郡。
北尚阻雁門。
此中闊狹可知遠近斯在。
又據十州記。
四夷傳地理志輿地志括地志汲蒙書。
并無玉京玄都之域未審。
天尊何處施化。
若在諸天之上。
天上人間境界全别。
非唯穢淨有異。
諒亦語言不同。
至于文字尚好是事懸隔。
但天地日月山河金玉珠貝叢林山石之等。
同業共感妄情起計執有貴賤。
在于上天初無此事。
乃以人間妄計金玉珍貴。
用标仙都仙阙之名。
忝曰聖人。
定不同此。
此又虛也。
但方域之言随地改革。
萬裡之内音旨不通。
況在諸天固殊聲韻。
設有天尊實于玉京山上說法。
終藉人傳方至此地。
複須翻譯然可流行。
驗無傳經之人。
又無翻譯之所。
縱令經語是此土之音。
必待人傳得至此國。
天尊說經之後。
須有集錄門人。
降自上天傳于下代。
發玄都之勝境。
至赤縣之神州。
诠三十六部之靈文。
演一十二品之科格。
人事之間實為壯觀。
何故史籍遺而不書。
凡在有情。
知其不可。
此又虛也。
又空青之林。
寨木之樹。
三雅之所不載。
九丘之所未詳。
虛構異名冀殊俗物。
唯有靈寶經說。
竟無典記可憑。
事等鑿空言同捕影。
此又虛也。
又雲。
三清之天。
九仙之府。
彌增僞迹轉益虛宗。
案靈寶三清天号。
還同前說上下安之。
下曰上清。
中曰太清。
上曰玉清。
此三清也。
此三天。
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羅天下。
釋雲。
玉清天尊所居之天。
太清大道君所居之天。
上清老子所居之天。
就教推尋更成虛僞。
靈寶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
若加三清及以大羅。
則有三十六天。
不合隻有三十二位。
此又不可也。
若三清大羅是三十二天内。
三清大羅是其别号。
則列三十二天名數合标。
别号之名經無别稱。
明非三十二天之數。
此又虛也。
又此經稱是天尊所說。
說主元自構虛。
徒有三清之名。
本無天尊可立。
玉清之境還是妄論。
所稱大道君。
道是虛通之理。
無物之謂。
太上道君豈合有像。
又不可立太清之天。
此又僞也。
老子驅車西域。
竟無升天之由。
虛标上清之位。
事等系風之說。
再三虛妄僞迹逾彰。
所言九仙者。
案經所說。
仙有九等。
等級差降以标其位。
天尊若處其長。
不出神仙之流。
神仙傳中何為不載。
設令是實未免生死。
終為劫火所焚。
不入證聖之位。
凡其僞狀即此之流。
公子曰。
先生辯囿宏開。
耀詞葩于舌杪。
言泉迥注。
瀉文濑于談端。
若春景之煦薄冰。
類秋飙之拂危葉。
辯即辯矣。
疑尚疑焉。
案靈寶度人經雲。
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
此則所居有據。
說法無疑始青。
之天顯然。
碧落之宮昭著。
空歌标其境稱。
浮黎列其土名。
如何高論總排為僞。
先生乃撫掌大噱而謂公子曰。
聞一知十。
顔回見稱于孔父。
朝三暮四。
狙公緻忿于莊生。
餘昔怪焉。
今信之矣。
且始青之天與大羅何異。
碧落之号将上清豈殊。
前以昌言。
今複緻惑。
案三十三天。
天無始青之稱。
三清之位。
位無浮黎之境。
置立參差終始乖舛。
但諸天之上鹹是天人。
欲界之天男女雜處。
雖有欲事輕重不同。
修十善勝業生于其境。
不似人間分疆畫野。
自色界之上無女唯男。
修四無量因方鹹彼果。
鹹無土地之實。
衆寶之所共成。
今言大浮黎土。
一何迂誕。
虛僞之狀參驗可知。
子自情迷非餘辯誤。
甄正論卷上
第六上明七曜天。
第七虛無越衡天。
第八太極蒙翳天。
第九赤明和陽天。
第十上真玄明天。
十一晖明宗飄天。
十二竺落皇笳天。
十三虛明堂晖天。
十四觀明端靜天。
十五玄明恭慶天。
十六太煥極瑤天。
十七元載孔升天。
十八太安皇崖天。
十九顯定極風天。
二十始黃考芒天。
二十一太黃翁重天。
二十二元思江由天。
二十三上撲元樂天。
二十四無極昙誓天。
二十五浩庭霄度天。
二十六淵通元洞天。
二十七太文翰寵天。
二十八太素秀樂天。
二十九太虛無上天。
三十太釋騰勝天。
三十一龍變梵度天。
三十二太極平育天。
謹案道家三十二天。
略無大羅之号。
即明元無大羅之天。
此又妄造。
則此三十二天。
總是僞立。
何以知者。
今據二十四天名昙誓天。
第三十一天名梵度天。
竊尋昙梵二字。
此土先無。
玉篇說文字林字統竟無此字。
昙梵二字本出佛經。
與無見之流翻譯人。
造用诠天竺之音。
演述釋迦之旨。
在于此方先無此字。
後葛洪于佛經上錄梵字。
訓以為淨陸。
法言因而撰入切韻。
若天尊說靈寶等經。
在于佛法東流之前。
此字未造。
如何天名預用。
若于佛法之後。
即是偷竊佛經。
近始僞造進退無據。
僞迹自彰。
大羅之名寔此之類。
驗斯一節足表三隅。
又玄都仙宮玉京靈岫。
案經所說。
玄都是玉京山上宮名。
金阙乃玄都宮之阙稱。
尋讨宗旨虛妄又彰。
且道法是此方之教。
天尊是此土聖人。
诠化不在外蕃。
居止合于此地。
自從文字已來。
帝王境域。
上自軒皇之代。
下至姬周之朝。
東不越辰韓。
西未逾大夏。
南才至象郡。
北尚阻雁門。
此中闊狹可知遠近斯在。
又據十州記。
四夷傳地理志輿地志括地志汲蒙書。
并無玉京玄都之域未審。
天尊何處施化。
若在諸天之上。
天上人間境界全别。
非唯穢淨有異。
諒亦語言不同。
至于文字尚好是事懸隔。
但天地日月山河金玉珠貝叢林山石之等。
同業共感妄情起計執有貴賤。
在于上天初無此事。
乃以人間妄計金玉珍貴。
用标仙都仙阙之名。
忝曰聖人。
定不同此。
此又虛也。
但方域之言随地改革。
萬裡之内音旨不通。
況在諸天固殊聲韻。
設有天尊實于玉京山上說法。
終藉人傳方至此地。
複須翻譯然可流行。
驗無傳經之人。
又無翻譯之所。
縱令經語是此土之音。
必待人傳得至此國。
天尊說經之後。
須有集錄門人。
降自上天傳于下代。
發玄都之勝境。
至赤縣之神州。
诠三十六部之靈文。
演一十二品之科格。
人事之間實為壯觀。
何故史籍遺而不書。
凡在有情。
知其不可。
此又虛也。
又空青之林。
寨木之樹。
三雅之所不載。
九丘之所未詳。
虛構異名冀殊俗物。
唯有靈寶經說。
竟無典記可憑。
事等鑿空言同捕影。
此又虛也。
又雲。
三清之天。
九仙之府。
彌增僞迹轉益虛宗。
案靈寶三清天号。
還同前說上下安之。
下曰上清。
中曰太清。
上曰玉清。
此三清也。
此三天。
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羅天下。
釋雲。
玉清天尊所居之天。
太清大道君所居之天。
上清老子所居之天。
就教推尋更成虛僞。
靈寶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
若加三清及以大羅。
則有三十六天。
不合隻有三十二位。
此又不可也。
若三清大羅是三十二天内。
三清大羅是其别号。
則列三十二天名數合标。
别号之名經無别稱。
明非三十二天之數。
此又虛也。
又此經稱是天尊所說。
說主元自構虛。
徒有三清之名。
本無天尊可立。
玉清之境還是妄論。
所稱大道君。
道是虛通之理。
無物之謂。
太上道君豈合有像。
又不可立太清之天。
此又僞也。
老子驅車西域。
竟無升天之由。
虛标上清之位。
事等系風之說。
再三虛妄僞迹逾彰。
所言九仙者。
案經所說。
仙有九等。
等級差降以标其位。
天尊若處其長。
不出神仙之流。
神仙傳中何為不載。
設令是實未免生死。
終為劫火所焚。
不入證聖之位。
凡其僞狀即此之流。
公子曰。
先生辯囿宏開。
耀詞葩于舌杪。
言泉迥注。
瀉文濑于談端。
若春景之煦薄冰。
類秋飙之拂危葉。
辯即辯矣。
疑尚疑焉。
案靈寶度人經雲。
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
此則所居有據。
說法無疑始青。
之天顯然。
碧落之宮昭著。
空歌标其境稱。
浮黎列其土名。
如何高論總排為僞。
先生乃撫掌大噱而謂公子曰。
聞一知十。
顔回見稱于孔父。
朝三暮四。
狙公緻忿于莊生。
餘昔怪焉。
今信之矣。
且始青之天與大羅何異。
碧落之号将上清豈殊。
前以昌言。
今複緻惑。
案三十三天。
天無始青之稱。
三清之位。
位無浮黎之境。
置立參差終始乖舛。
但諸天之上鹹是天人。
欲界之天男女雜處。
雖有欲事輕重不同。
修十善勝業生于其境。
不似人間分疆畫野。
自色界之上無女唯男。
修四無量因方鹹彼果。
鹹無土地之實。
衆寶之所共成。
今言大浮黎土。
一何迂誕。
虛僞之狀參驗可知。
子自情迷非餘辯誤。
甄正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