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編曹洞五位卷下

關燈
立雪非同色。

    明月蘆花不似他。

    當去彼取此以求真性。

     意不在言。

    表機亦赴。

     到此者獲自然智慧。

    不求言其言自至。

    雲從龍。

    風從虎。

    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動成窠臼。

    差落顧伫。

     求寂者沈空。

    忘空者堕見。

    舍空求道。

    道不可得。

    空空於内。

    情存顧伫。

    所謂一塵起而翳天。

    一芥随而覆地。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夫進之不可即。

    退之不可離。

    心如火聚。

    莫能安立。

    到者裡能懸崖撒手。

    竿頭進步。

    前後際斷。

    方為究竟。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祖師道。

    一切語言是提婆宗。

    以者個為主。

    然失之者喪其道。

    得之者污其道。

    不亦難乎。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夫夜半正明。

    當求明於暗。

    天曉不露。

    當求暗於明。

    若也暗中得明。

    暗不為礙。

    若也明中得暗。

    明不為礙。

    所謂如來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為物作主。

    用拔諸苦。

     夫佛性流入一切處。

    與其同事。

    引凡入聖。

    度衆生而無怠。

    所謂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雖非有為。

    不是無語。

     佛以無為法用於有為法中。

    立言以化衆生。

    佛道深遠。

    非智莫入。

     如臨寶鏡。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夫鏡能鑒物從求。

    發現一無差惑。

    雖僞而真。

    雖真而僞。

    若能以真求僞。

    以僞求真。

    則真僞自見。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

    言未正故。

     夫新生孩子六識已具。

    如水上打球子。

    不滅不停。

    婆和學語意。

    意存於語。

    語不可辨。

    當待其機熟然後自透。

     重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重離。

    易之二五。

    離者麗也。

    麗者明也。

    二五重離也。

    中正之謂也。

    疊而為三者。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來也。

    變盡成五者。

    兼中至。

    兼中到。

    通前為五也。

    三則由漸入頓。

    五則由頓入漸。

    化衆生同歸涅盤。

     如荎艹味。

    如金剛杵。

     經雲。

    譬如有藥。

    為咒所持。

    見聞同住憶念之者。

    諸煩惱病悉皆除盡。

    譬如金剛杵能除一切諸魔外道。

     正中妙挾。

    敲唱準舉。

    通宗通塗。

    挾帶挾路。

    錯然而吉。

    不可犯忤。

     此正中兼帶理事準行。

    敲唱以鳴其道也。

    偏正互融事得理遣。

    觸途無滞。

    故曰通宗通塗。

    出識不染諸緣。

    入識不居陰界。

    錯然則吉。

    其或不然。

    則為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屬迷語。

    因緣時節。

    寂然昭着。

     經雲。

    虛空無動轉。

    出生一切諸有為法。

    萬法變滅。

    虛空無壞。

    豈有迷悟哉。

    遇緣即宗。

    建立諸法随其昭着。

    如四時行焉。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夫至理者入鄰虛而不知其小。

    攝世界而不知其大。

    與陰陽同一造化。

    理之妙也。

    不應律呂。

    道無與焉。

    所謂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今有頓漸。

    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規矩。

     夫正偏五位。

    君臣之分也。

    君視臣。

    臣奉君。

    君臣慶會。

    中道立矣。

    兼中至。

    從漸入頓。

    順成者規也。

    兼中到。

    從頓入漸。

    逆成者矩也。

    不規矩不能見其道。

    觀者當觀規矩。

     宗通趣極。

    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

    系駒伏鼠。

     宗通者寂寥非内。

    趣極者寬廓非外。

    真常流注。

    己見猶存。

    門裡出身則易。

    身裡出門則難。

    駒奔鼠竄。

    熏習難忘。

     先聖悲之。

    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為素。

    颠倒想滅。

    肯心自許。

     從上佛祖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

    度一切衆生。

    為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随衆生差别之性方便教導。

    廣如來平等智慧。

    見聞覺知悉得清淨。

    非肯心自許者不能也。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夫學道者谛審先宗是何标格。

    着佛衣。

    誦佛書。

    行佛行。

    如是證之即佛也。

    香嚴擊竹。

    靈雲見桃花。

    雪峰輥球。

    秘魔擎杈。

    如是悟之即祖也。

    佛祖之道人人本具。

    豈生佛之有異耶。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古人學道樹下冢間。

    十年五載乃能成道。

    所謂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雪山六年。

    少林九年。

    佛祖标格也。

    積功多少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虎之傷人一度耳。

    生一缺傷人之多耳。

    如鋸齒馬之後左足白曰馵。

    左尚吉。

    道德之驗。

    喻此表之。

     以有下劣。

    寶幾珍禦。

    以有驚異。

    狸奴白牯。

     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