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遠如泉湧。

    師竟無所道。

    遠問師曰。

    離别多時。

    今得相見。

    慶此歡會。

    伊何可論。

    但覺仁者無說。

    無所得耶。

    師對曰。

    為性暗劣。

    都無所解。

    遠曰。

    大無所解。

    可不誦一部經乎。

    師答曰。

    唯誦得觀世音經一卷。

    遠厲色曰。

    觀世音經。

    童子皆能誦之。

    且仁者童子出家。

    與遠立誓。

    望證道果。

    豈複三十餘年。

    唯誦一卷經。

    如指許大。

    是非暗鈍。

    懶惰所為。

    請與斷交。

    願法師早去。

    無增遠之煩惱也。

    師曰。

    經卷雖小。

    佛口所說。

    遵敬者得無量福。

    輕慢者得無量罪。

    仰願暫息瞋心。

    當為法師誦一遍。

    即與長别。

    遠大笑曰。

    觀世音經。

    是法華經普門品。

    遠已講之。

    數過百遍。

    如何始欲鬧人耳乎。

    師曰。

    外書雲。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但至心聽佛語。

    豈得以人棄法。

    乃于庭前結壇。

    安高座。

    繞壇數匝。

    頂禮升高座。

    遠不得已。

    于檐下據胡床坐聽。

    師始發聲唱經題。

    異香氤氲。

    遍滿房宇。

    及入文。

    空中作樂。

    天雨四華。

    樂則嘹亮振空。

    華則雰霏滿地。

    念經訖下座。

    華樂方歇。

    惠遠接足頂禮。

    淚下交流。

    謝曰。

    惠遠之量。

    一篝燈耳。

    敢行天日之下。

    乞暫留賜見教誨。

    師曰。

    非恭所能。

    諸佛加被之力也。

    即日拂衣長揖。

    沿流而去。

    爾後訪問。

    竟不知其所之。

     法泰 眉州隆山縣呂氏子。

    初為道士十餘年。

    一日忽自悟其非。

    回心正覺。

    因即剃除。

    始誦法華經。

    尋即通利。

    乃精勤寫法華經一部。

    數有靈瑞。

    欲将向益州裝潢。

    令一人擔負。

    行至笮橋。

    橋忽斷。

    師在後。

    負擔人俱墜水中。

    人浮得出。

    擔沒不見。

    師于岸上搥胸号哭曰。

    其餘俱是閑事。

    何忍溺經。

    即高聲唱言。

    如能為漉得者。

    賞錢兩貫。

    時有一人聞之。

    脫衣入水求之數度。

    祇得錢與衣幞。

    而不得經。

    師轉悲泣。

    巡岸上下。

    望小洲上有一幞。

    命人取之。

    乃是經也。

    艹木擎之。

    宛無濕處。

    師不勝歡喜。

    即以三千錢。

    償所漉人。

    曰法師悲号劇喪父母。

    故為代覓。

    非是貪錢。

    弟子雖庸夫。

    亦知福報。

    請以此錢。

    充莊嚴之直。

    言訖遁去。

    更欲與言。

    不知何往。

    師至成都裝潢。

    以檀香為軸。

    表帶及帙并函。

    将還本寺。

    别處安置。

    夜有異香。

    師勤誦持。

    晝夜無間。

    時彪法師為鄰。

    夜欲看讀。

    恒嫌師鬧亂其心。

    曲自往請令低聲。

    乃見師前大有人衆。

    皆胡跪合掌。

    彪退流汗。

    即移所住。

    師年八十終矣。

     寶瓊 益州綿竹馬氏子。

    少年出家。

    清貞儉素。

    讀誦大品。

    率以為常。

    曆遊邑落。

    但勸尊敬佛法。

    晚移州治。

    住福壽寺。

    率勵坊郭邑義為先。

    每結一邑。

    必三十人。

    合誦大品。

    人各一卷。

    月營齋集。

    依次而誦。

    如此義邑。

    乃盈千計。

    四遠聞者。

    皆蒙造欵。

    師乘機授化。

    望風靡服。

    而卑弱自持。

    先仁後德。

    經行擁[二/丙]。

    下道相避。

    言問酬對。

    怡聲謙敬。

    不媚于時。

    本邑連比[障-音]邡諸縣。

    并是道民。

    尤不奉佛。

    僧有投寄。

    無容施者。

    緻使老幼之徒。

    于沙門像不識者衆。

    師雖桑梓。

    習俗難改。

    徒有開悟。

    莫之能受。

    李氏諸族。

    正作道會。

    邀師赴之。

    不禮而坐。

    佥謂。

    不禮天尊。

    非法也。

    師曰。

    邪正道殊。

    所事各異。

    天尚不禮。

    何況老君。

    衆議纭纭。

    頗相陵侮。

    師曰。

    吾禮非所禮。

    恐贻辱也。

    遂禮一拜。

    道像并座動搖不安。

    又禮一拜。

    連座返倒摧殘在地。

    道民相視。

    謂是風鼓。

    競來周正。

    師曰。

    斯吾所為。

    勿妄怨也。

    初未之信。

    既安又禮。

    依前崩倒。

    合衆驚懼。

    舉堂禮師。

    一時回信。

    從受歸戒。

    傍縣道黨。

    相将歎訝。

    鹹複奉法。

    不敢故違。

    皆受菩薩戒也。

    縣令高達。

    素有誠敬。

    承風敷道。

    更于州寺。

    召僧弘講。

    阖境傾味。

    自此而繁。

    以貞觀八年。

    終于所住。

     明達 康居康氏子。

    童稚出家。

    嚴持戒律。

    受戒之後。

    便護五根。

    年及具足。

    行業彌峻。

    脅不着席。

    日無再飯。

    外儀軌則。

    内樹道因。

    廣濟為懷。

    遊行在務。

    以梁天監初。

    來自西戎。

    至于益部。

    時巴峽蠻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征兵。

    克期誅讨。

    師愍其将苦。

    志存拯拔。

    獨行詣賊。

    登其堡壘。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風雨晦冥。

    雷霆震擊。

    群賊驚駭。

    恻爾求哀。

    師乃教具千燈。

    祈誠三寶。

    營辦始就。

    昏霾立霁。

    山澤通氣。

    天地開朗。

    翕然望國。

    并從王化。

    襁負排薮。

    獺獸前趨。

    其徒充澤。

    遂使江路肅清。

    往還無阻。

    兵威不設。

    而萬裡坦然。

    師之力也。

    後因行役。

    中路逢有人縛豚在地。

    聲作人語曰。

    願上聖救我。

    師即解衣贖而放之。

    嘗于夜中索水洗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脫。

    重以湯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腳便淨。

    師曰。

    此魚膏也。

    莫測其所從。

    行至梓州牛頭山。

    欲構浮圖。

    不訪材石。

    直覓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

    于時三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長材。

    正堪剎柱。

    長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豎。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

    水流翳江。

    自泊村岸。

    都無溜者。

    師率合缁素。

    通皆接取。

    從橫山積。

    創修堂宇。

    架塔九層。

    遠近并力。

    一時繕造。

    役不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