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家中舍父。

    衣内忘珠。

    緻使菩提路上。

    荊棘成林。

    解脫空中。

    迷雲蔽日。

    山僧今日幸值衆僧自恣。

    化主還山。

    諸上善人得得光訪。

    不可緘默。

    随分葛藤。

    曲為今時。

    少開方便。

    也須是諸人着眼各自谛觀。

    若更拟議尋思。

    白雲萬裡。

    遂拈拄杖曰。

    于斯明得。

    靈山一會俨在目前。

    其或未然。

    更待來晨分付。

     兜率悅法嗣 丞相張商英居士 字天覺。

    号無盡。

    年十九應舉入京。

    道由向氏家。

    向預夢神人報曰。

    明日接相公。

    淩晨公至。

    向異之。

    勞問勤腆。

    乃曰。

    秀才未娶。

    當以女奉灑埽。

    公謙辭再三。

    向曰。

    此行若不了當。

    吾亦不爽前約。

    後果及第。

    乃娶之。

    初任主簿。

    因入僧寺。

    見藏經梵夾金字齊整。

    乃怫然曰。

    吾孔聖之書。

    不如胡人之教。

    人所仰重。

    夜坐書院中。

    研墨吮筆。

    憑紙長吟。

    中夜不眠。

    向氏呼曰。

    官人夜深。

    何不睡去。

    公以前意白之。

    正此着無佛論。

    向應聲曰。

    既是無佛。

    何論之有。

    當須着有佛論始得。

    公疑其言遂已之。

    後訪一同列。

    見佛龛前經卷。

    乃問曰。

    此何書也。

    同列曰。

    維摩诘所說經。

    公信手開卷閱。

    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處。

    歎曰。

    胡人之語。

    亦能爾耶。

    問此經幾卷。

    曰三卷。

    乃借歸閱次。

    向氏問。

    看何書。

    公曰。

    維摩诘所說經。

    向曰。

    可熟讀此經。

    然後着無佛論。

    公悚然異其言。

    由是深信佛乘。

    留心祖道。

    元佑六年。

    為江西漕。

    首谒東林照覺總禅師。

    覺诘其所見處。

    與己符合。

    乃印可。

    覺曰。

    吾有得法弟子住玉溪。

    乃慈古鏡也。

    亦可與語。

    公複因按部過分甯。

    諸禅迓之。

    公到。

    先緻敬玉溪慈。

    最後問兜率悅禅師。

    悅為人短小。

    聞龔德莊嘗言。

    悅聰明。

    乃曰。

    聞公善文章。

    悅大笑曰。

    運使失卻一隻眼了也。

    從悅臨濟九世孫。

    對運使論文章。

    政如運使對從悅論禅也。

    公不然其語。

    乃強屈指曰。

    是九世也。

    問玉溪去此多少。

    曰三十裡。

    曰兜率聻。

    曰五裡。

    公乃過兜率。

    先是說夢手抟日輪。

    覺與首座曰。

    日輪運轉之象。

    聞張運使過此。

    吾當深錐痛劄。

    若肯回頭。

    則吾門幸事。

    座曰。

    今之士大夫。

    受人取奉。

    慣恐其惡發别生事也。

    悅曰。

    正使煩惱。

    祇退得我院。

    也别無事。

    公與悅語次。

    稱賞東林。

    悅未肯其說。

    公乃題寺後拟瀑軒詩。

    其略曰。

    不向廬山尋落處。

    象王鼻孔謾遼天。

    意譏其不可東林也。

    公與悅語至更深。

    論及宗門事。

    悅曰。

    東林既印可運使。

    運使于佛祖言教。

    有少疑否。

    公曰有。

    悅曰。

    疑何等語。

    公曰。

    疑香嚴獨腳頌。

    德山托缽話。

    悅曰。

    既于此有疑。

    其餘安得無耶。

    祇如岩頭言末後句。

    是有耶是無耶。

    公曰有。

    悅大笑。

    便歸方丈閉卻門。

    公一夜睡不穩。

    至五更下床。

    觸翻溺器。

    乃大徹猛省前話。

    遂有頌曰。

    鼓寂鐘沉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祇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授記來。

    遂扣方丈門曰。

    某已捉得賊也。

    悅曰。

    贓在甚處。

    公無語。

    悅曰。

    都運且去。

    來日相見。

    翌日公遂舉前頌。

    悅乃謂曰。

    參禅祇為命根不斷。

    依語生解。

    如是之說。

    公已深悟。

    然至極微細處。

    使人不覺不知。

    堕在區宇。

    乃作頌證之曰。

    等閑行處。

    步步皆如。

    雖居聲色。

    甯滞有無。

    一心靡異。

    萬法非殊。

    休分體用。

    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

    應物無拘。

    是非情盡。

    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

    何親何疎。

    拈頭作尾。

    指實為虛。

    翻身魔界。

    轉腳邪塗。

    了無逆順。

    不犯工夫。

    公邀悅至建昌。

    途中一一伺察。

    有十頌叙其事。

    悅亦有十頌酬之。

    時元佑八年八月也。

     法雲杲法嗣 西蜀銮法師 通大小乘。

    佛照謝事居景德。

    師問照曰。

    禅家言多不根何也。

    照曰。

    汝習何經論。

    曰諸經粗知。

    頗通百法。

    照曰。

    祇如昨日雨今日晴。

    是甚麼法中收。

    師懵然。

    照舉癢和子擊曰。

    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

    師憤曰。

    昨日雨今日晴。

    畢竟是甚麼法中收。

    照曰。

    第二十四時分不相應法中收。

    師恍悟。

    即禮謝。

    後歸蜀居講會。

    以直道示徒。

    不泥名相。

    而衆多引去。

    遂說偈罷講曰。

    衆賣花兮獨賣松。

    青青顔色不如紅。

    算來終不與時合。

    歸去來兮翠霭中。

    由是隐居二十年。

    道俗追慕。

    複命演法。

    笑答偈曰。

    遁迹隐高峰。

    高峰又不容。

    不如歸錦裡。

    依舊賣青松。

    衆列拜悔過。

    兩川講者争依之。

     泐潭準法嗣 隆興府雲岩典牛天遊禅師 成都鄭氏子。

    初試郡庠。

    複往梓州試。

    二處皆與貢籍。

    師不敢承。

    竄名出關。

    适會山谷道人西還。

    因見其風骨不凡。

    議論超卓。

    乃同舟而下。

    竟往廬山。

    投師剃發。

    不改舊名。

    首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