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恩讓。

    父乃安名懷讓。

    年十歲。

    唯樂佛書。

    時有三藏玄靜過舍。

    告其父母曰。

    此子若出家。

    必獲上乘。

    廣度衆生。

    至垂拱三年。

    方十五歲。

    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

    後習毗尼藏。

    一日自歎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時同學坦然。

    知師志氣高邁。

    勸師谒嵩山安和尚。

    安啟發之。

    乃直指詣曹溪。

    參六祖。

    祖問。

    甚麼處來。

    曰嵩山來。

    祖曰。

    甚麼物恁麼來。

    師無語。

    遂經八載。

    忽然有省。

    乃白祖曰。

    某甲有個會處。

    祖曰。

    作麼生。

    師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假修證否。

    師曰。

    修證則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祇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

    足下出一馬駒。

    踏殺天下人。

    病在汝心。

    不須速說。

    師執侍左右一十五年。

    先天二年。

    住衡嶽居般若寺。

    開元中。

    有沙門道一。

    在衡嶽山。

    常習坐禅。

    師知是法器。

    往問曰。

    大德坐禅圖甚麼。

    一曰。

    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

    於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

    磨作甚麼。

    師曰。

    磨作鏡。

    一曰。

    磨磚豈得成鏡邪。

    師曰。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禅豈得作佛。

    一曰。

    如何即是。

    師曰。

    如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車即是。

    打牛即是。

    一無對。

    師又曰。

    汝學坐禅。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

    佛非定相。

    於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

    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

    如飲醍醐。

    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師曰。

    汝學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

    道非色相。

    雲何能見。

    師曰。

    心地法眼能見乎道。

    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一曰。

    有成壞否。

    師曰。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

    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一蒙開悟。

    心意超然。

    侍奉十秋。

    日益玄奧。

    入室弟子總有六人。

    師各印可曰。

    汝等六人同證吾身。

    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

    善威儀。

    一人得吾眼。

    善顧盻。

    一人得吾耳。

    善聽理。

    一人得吾鼻。

    善知氣。

    一人得吾舌。

    善談說。

    一人得吾心。

    善古今。

    曰一切法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

    法無所住。

    若達心地。

    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

    宜慎辭哉。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

    圓寂於衡嶽。

    谥大慧禅師。

    最勝輪之塔。

     大鑒下第二世 南嶽讓法嗣 江西道一禅師 漢州[障-音]邡縣馬氏子。

    本邑羅漢寺出家。

    容貌奇異。

    牛行虎視。

    引舌過鼻。

    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

    受具於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

    習禅定於衡嶽山中。

    遇讓和尚。

    同參六人。

    唯師密受心印。

    始自建陽佛迹嶺。

    遷至臨川。

    次至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

    隸名於锺陵開元寺。

    時連帥路嗣恭。

    聆風景慕。

    親受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一日謂衆曰。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

    來至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

    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

    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

    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舍惡。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複如是。

    於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祇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僧問。

    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

    為止小兒啼。

    曰啼止時如何。

    師曰。

    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種人來。

    如何指示。

    師曰。

    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

    且教伊體會大道。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即今是甚麼意。

    龐居士問。

    不昧本來人。

    請師高着眼。

    師直下觑。

    士曰。

    一等沒弦琴。

    唯師彈得妙。

    師直上觑。

    士禮拜。

    師歸方丈。

    居士随後曰。

    适來弄巧成拙。

    又問。

    如水無筋骨。

    能勝萬斛舟。

    此理如何。

    師曰。

    者裡無水亦無舟。

    說甚麼筋骨。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

    師問。

    正恁麼時如何。

    堂曰。

    正好供養。

    丈曰。

    正好修行。

    泉拂袖便行。

    師曰。

    經入藏。

    禅歸海。

    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百丈問。

    如何是佛法旨趣。

    師曰。

    正是汝放身命處。

    師問百丈。

    汝以何法示人。

    丈豎起拂子。

    師曰。

    祗者個。

    為當别有。

    丈抛下拂子。

    僧問。

    如何得合道。

    師曰。

    吾早不合道。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便打曰。

    吾若不打汝。

    諸方笑吾也。

    有小師耽源行腳回。

    於師前畫個圓相。

    就上拜了立。

    師曰。

    汝莫欲作佛否。

    曰某甲不解捏目。

    師曰。

    吾不如汝。

    小師不對。

    鄧隐峰辭師。

    師曰。

    甚麼處去。

    曰石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