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續藏經錦江禅燈 清通醉輯 錦江禅燈卷第一 昭覺丈雪 通醉 輯 紹興幻庵 胡升猷 訂 四祖下第六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智威法嗣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師 彭州陳氏子。

    唐乾元初。

    往舒州天柱山創寺。

    永泰元年賜額。

    僧問。

    如何是天柱境。

    師曰。

    主簿山高難見日。

    玉鏡峰前易曉人。

    問達磨未來此土時。

    還有佛法也無。

    師曰。

    未來且置。

    即今事作麼生。

    曰某甲不會。

    乞師指示。

    師曰。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僧無語。

    師複曰。

    阇黎會麼。

    曰不會。

    師曰。

    自己分上作麼生。

    幹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

    他家來大似賣蔔漢。

    見汝不會。

    為汝錐破卦文。

    才生吉兇。

    盡在汝分上。

    一切自看。

    僧曰。

    如何是解蔔底人。

    師曰。

    汝才出門時。

    便不中也。

    問如何是天柱家風。

    師曰。

    時有白雲來閉戶。

    更無風月四山流。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

    師曰。

    灊嶽峰高長積翠。

    舒江明月色光晖。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

    師曰。

    曠大劫來未曾壅滞。

    不是大通智勝佛是甚麼。

    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

    師曰。

    隻為汝不會。

    所以成不現前。

    汝若會去。

    亦無佛可成。

    問如何是道。

    師曰。

    白雲覆青嶂。

    蜂蝶戀庭華。

    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

    師曰。

    汝今見吾有何言說。

    問宗門中事請師舉唱。

    師曰。

    石牛長吼真空外。

    木馬嘶時月隐山。

    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

    師曰。

    一雨普滋。

    千山秀色。

    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

    師曰。

    獨步千峰頂。

    優遊九曲泉。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白猿抱子來青嶂。

    蜂蝶銜華綠藥間。

    大曆十四年歸寂。

    塔于山之北。

     五祖下第四世 益州無相法嗣 益州保唐寺無住禅師 初得法於無相大師。

    乃居南陽白崖山。

    專務宴寂。

    經累歲。

    學者漸至。

    勤請不已。

    自此垂誨。

    雖廣演言教。

    而唯以無念為宗。

    唐相國杜鴻漸。

    出撫坤維。

    聞師名。

    思一瞻禮。

    遣使到山延請。

    時節度使崔甯。

    亦命諸寺僧徒。

    遠出迎引。

    至空慧寺。

    時杜公與戎帥。

    召三學碩德。

    俱會寺中。

    緻禮訖。

    公問曰。

    弟子聞。

    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是否。

    師曰然。

    公曰。

    此三句是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一心不生。

    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公曰。

    後句妄字。

    莫是從心之忘乎。

    曰從女者是也。

    公曰。

    有據否。

    師曰。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公聞疑情蕩然。

    公又問。

    師還以三句示人否。

    師曰。

    初心學人還令息念。

    澄停識浪。

    水清影現。

    悟無念體。

    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立也。

    于時庭樹鴉鳴。

    公問。

    師聞否。

    師曰聞。

    鴉去已又問。

    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

    鴉去無聲。

    雲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衆曰。

    佛世難值。

    正法難聞。

    各各谛聽。

    聞無有聞。

    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

    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

    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

    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

    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無生滅。

    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大衆稽首又問。

    何名第一義。

    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

    師曰。

    第一義無有次第。

    亦無出入。

    世谛一切有。

    第一義即無。

    諸法無性性。

    說名第一義。

    佛言。

    有法名俗谛。

    無性第一義。

    公曰。

    如師開示。

    實不可思議。

    公又曰。

    弟子性識微淺。

    昔因公暇。

    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

    可得稱佛法否。

    師曰。

    夫造章疏。

    皆用識心思量分别。

    有為有作。

    起心動念。

    然可造成。

    據論文雲。

    當知一切法。

    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唯有一心。

    故名真如。

    今相公着言說相。

    着名字相。

    着心緣相。

    既着種種相。

    雲何是佛法。

    公起作禮曰。

    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

    皆贊弟子不可思議。

    當知彼等但徇人情。

    師今從理解說。

    合心地法。

    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公又問。

    雲何不生。

    雲何不滅。

    如何得解脫。

    師曰。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既無生滅。

    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不生名無念。

    無念即無滅。

    無念即無縛。

    無念即無脫。

    舉要而言。

    識心即離念。

    見性即解脫。

    離識心見性外。

    更有法門識無上菩提者。

    無有是處。

    公曰。

    何名識心見性。

    師曰。

    一切學道人。

    随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

    真心者。

    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

    不定不亂。

    不取不舍。

    不沈不浮。

    無為無相。

    活鱍鱍。

    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無可知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公與大衆作禮稱贊。

    踴躍而去。

    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大鑒下第一世 南嶽懷讓禅師 金州杜氏子。

    於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

    感白氣應於玄像。

    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見。

    奏聞高宗皇帝。

    帝乃問。

    是何祥瑞。

    太史對曰。

    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

    帝傳勅金州太守韓偕。

    親往存慰其家。

    家有三子。

    唯師最小。

    炳然殊異。

    性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