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至上堂:“一陽來複,萬彙昭蘇。
魯公台上書雲,漢女宮中添線。
若作世谛流布,塞壑填溝;更作佛法商量,堕坑落塹。
何故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上堂:“仲冬嚴寒,天寒人寒。
地爐頻着火,收足上蒲團。
現成有一句,大雪滿長安。
”拍禅床下座。
上堂:“說心說性,說妙說玄,總是野狐涎唾。
行棒行喝,擎叉舞筍,亦是鬼家活計。
”卓拄杖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上堂:“今朝三月旦,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擊拂子雲:“大蟲舌上打秋千,蟭螟眼中放夜市。
”駕每臨幸,或召對内廷,賜茶與膳,複和師所作詩一帙以賜。
西天善世禅師闆的達來朝,見師歎曰:“真苦海慈航也。
”嘗患疾,駕幸慰問,使醫診視。
丁巳春,奉诏,同杭州普福如玘注《心經》、《楞伽》、《金剛般若》三經行世。
太祖以佛書有遺逸, 命師領徒三十人往西域求之,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
洪武十五年三月,還朝。
十六年,開僧錄司,以右街善世授師。
或有教門事,同官不敢言,惟師力言之。
後因長官奏事獲譴,同往鳳陽槎峰建寺,三年訖工, 勑賜圓通之額。
十九年秋,趣歸天界,引見賜詩,有“泐翁去此問誰禅,朝夕常思在目前”之句。
後二年,舊寺災,師以興複為己任,率住山。
春,公奏重建于聚寶門外, 上曰:“可。
”師於是力為無倦色。
落成,師辟一室于三塔庵,額曰:“松下居。
”為佚老之所。
二十三年夏 诏再住天界, 上曰:“一百二十歲永鎮綱宗。
”二十四年複領右街善世,居無何,以年老賜歸槎峰。
詣 阙拜辭, 上曰:“寂寞觀明月,逍遙對白雲。
汝其往哉。
”絕江至江浦石佛寺,俄示疾,召門人誡谕已,遂泊然而寂。
阇維設利無算,乃九月十日也。
世壽七十四,夏六十,餘骼附葬于天界廣智塔右。
()内疑作肉 ○應天府天界芳林宗鬯禅師 别号幻夢,台之臨海毛氏子。
示衆曰:“古德雲‘是身壽命,如駒過隙。
何暇間情妄為雜事?‘大衆,汝十二時中着衣吃飯,豈不是雜事?燒香禮佛豈不是雜事?看經坐禅豈不是雜事?且道那個是本分底事?”良久,雲:“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 ○台州九岩道純雅禅師 頌佛成道曰:“堂堂獨露劫空前,萬裡青天赫日懸。
夜睹明星方瞥地,頂門合吃棒三千。
” 保甯仲方倫禅師法嗣 ○勾容奉聖笑岩喜念禅師 上堂:“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趙州茶、廬陵米,玉筯撐開虎眼睛,金鞭敲出鳳凰髓。
阿呵呵!誰識閻羅王是鬼!”上堂:“一口針,三尺線,金州布揚州絹。
趙州道‘我在青州做一領布衫重七斤’,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寄同參偈曰:“霟為住山人,甘自忍饑餓。
三條篾束腰,四壁寒凝霧。
袈裟無一截,紙被都碎破。
床上笑翻身,門外車聲過。
仰面看屋梁,知心無一個。
新開一片畬,雨餘蘿蔔大。
” 靈隐竹泉林禅師法嗣 ○台州鴻福牧隐文謙禅師 福州長樂方氏,幼颕悟,書過目能誦。
年十一,從邵武安國寺自建得度。
遊方抵蔣山,時昙芳法席盛甚,有首座所鐵山者亦閩人,号為宿德。
師咨以禅要,所令參“狗子無佛性”話,久之有省,乃造所曰:“趙州被我捉敗了也。
”所曰:“無字聻。
”師遂拳之,所曰:“離此一拳,落在甚麼處?”師提起坐具摵之,曰:“更少個什麼?”所曰:“放汝三十棒。
”去谒金山即休了公,休命掌記。
聞靈隐了幻道化,往谒曰:“自遠趨風,乞師一接。
”幻曰:“未入門來,接心了也。
”師曰:“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幻曰:“書記近離甚處?”師曰:“金山。
”幻曰:“金山與焦山鬥額是第幾機?”師曰:“不辭向和尚道,隻恐不信。
”幻颔之,複令掌記行宣政院,檄住台之覺慈,遷鴻福。
洪武五年春, 太祖高皇帝有旨,召高德僧十人於锺山法會,演法師與其選,召對武樓下,賜膳。
次日駕幸锺山禦崇禧寺,對揚稱旨, 天顔大悅。
已而感微疾,謂其徒曰:“吾今日去矣。
”有問者曰:“和尚如何?”師曰:“謂吾昏耶。
”問者曰:“昏得這個,昏不得那個。
”師厲聲曰:“有甚這個那個!”衆請留偈,乃援筆大署曰:“有世可辭,是衆生見。
無世可辭,是如來見。
踏倒須彌盧,虛空無背面。
”遂端坐而化,天界金禅師因 召入内,具奏師告寂之故,并誦其遺偈, 太祖為手書之,嘉歎良久。
阇維舍利無算,壽五十七,夏四十六。
○蘇州虎丘滅宗宗起禅師 族出天台,謝事萬年,隐居石橋庵。
長年禅坐,不知有人世事。
暮年僧錄司舉住雲岩,僅一載。
師為人簡淡,拙於應世。
士庶待之尋常,及化去光明偉異,皆嗟歎不已。
乃洪武廿三年也。
師終時,以平昔法語,稿自焚之。
惟記其嘗送衡公住穹窿偈曰:“穹窿山頂鐵船浮,直接南湖萬頃秋。
謾說國師遺舊業,今逢開士繼徽猷。
髻螺山好排檐擁,法雨泉甘繞舍流。
莫謂西來無祖意,未曾開口已先酬。
” ○蘇州常熟慧日昙石德祺禅師 嵬山太倉胡氏子,興福院出家。
初見湖州天池元翁信,至杭中天竺,了幻愛其笃志在道,俾居侍司,複升掌藏教,及幻遷靈隐,又往參谒,遂分第二座。
從遊既久,盡得其末後一着。
久之,歸大倉,構庵而居,曰:“淨慧”。
與數禅者同住,朝鐘暮鼓禅誦有常規。
邑之黎庶,翕然歸敬。
士大夫過門,但與譚禅,不及世故,不能契機,輙旁引圓覺楞嚴開喻,凡聆其指教,無不油然生信。
晚年四衆勸勉開法慧日,雖不遇其時,能以法道自任,凡叢林清規真舉。
上堂:“從來大道出平常,那用将心謾度量。
渴則飲泉饑則飯,寒時向火熱乘涼。
慧日寺裡一衆,清晨上殿,諷經粥了,打闆坐禅。
飯罷,廊下東行西行,且道是平常不是平常?若是金毛獅子,三千裡外見誵訛。
”上堂,舉真淨和尚雲“二月仲春漸暄,時來萬物争妍。
莫待桃花悟道,出門芳草芊芊。
”師雲:“恁麼說話,猶帶廉纖。
在惠日則不然:二月仲春漸暄,日長正好打眠。
長連床上一覺,團團月出山颠。
”良久:“子期去後知音少,往往徒勞奏七弦。
”終于嘉定檀越顧長達所建圓覺庵。
師将終,謂庵主琛石隐雲:“有一頂袈裟,無人堪受領,不幸得罪于師門。
”言畢淚下,良久泊然而逝,茶毗異香襲人,莫不異之。
徑山古鼎銘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象原仁淑禅師 台之臨海陳氏,年二十,聞徑山寂照道望,往依之,獲剃染。
昙芳繼席,俾掌内記。
東還之鄞至育王,雪窗命職書記。
妙明主杭中天竺,師造焉,明曰:“書記帶得育王舍利來麼?”師展兩手雲:“是什麼?”明曰:“儱侗真如。
”師曰:“當面蹉過。
”明以竹篦抶之,曰:“不是不是,”師汗下如雨,乃雲:“這回識破這老子了也。
”會明遷徑山,師再往參之,命居第二座,行院劄符開法天目山大覺,兄視妙明而師承之,洪武元年善世院檄住嘉禾。
天甯五年 诏天下高僧建法會於锺山,師預其列。
入觐 奉天殿,賜坐與膳,尋住徑山。
上堂:“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恁麼會者,慶快平生。
不恁麼會者,慶快平生。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相笑。
”卓拄杖雲:“莫相笑,木馬夜嘶風,天明失卻曉。
”上堂,舉乾峰示衆雲:“‘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着落在第二。
’雲門出衆雲:‘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往徑山去。
’峰顧侍者雲:‘明日不得普請。
’”師拈雲:“乾峰如項羽,持兵四十萬會漢高於鴻門。
若不是雲門嗅土知機,争見前徒倒戈卸甲?”顧侍者雲:“明日不得普請,敗阙多少?”上堂:“有一句到你肉上抉瘡,無一句到你日中逃影。
總不恁麼時如何?”良久:“橫身當宇宙,誰是出頭人。
”因縣令梁公複庵勉師建佛殿,材木已具而工未就,忽謂門人曰:“吾初住此山,夢寂照授筯九雙。
今越九載,緣止是矣。
”書偈而逝。
洪武庚申六月四日也,阇維脊梁骨寸餘成佛像,眉目分明,觀者驚異,歎未曾有。
設利如珠,粘綴遺骨,塔于淩霄峰下曰“歸雲”。
其住徑山翰林學士宋公濂,贈以十偈,其末章雲:“寂照傳燈到妙明,如今正印屬師兄。
好将東海為油點,續焰聯芳到化城。
” ○應天府靈谷天淵清浚禅師 别号随庵,俗黃岩李氏,父益母應,師幼學鄉校,颕悟特異,然不甘處俗。
年十三依妙明於明之寶陀,逾年剃發受具。
明遷中竺,延師居侍司,及升雙徑,又處以記室。
師益奮勵,坐究行參,弗忘向上事。
一日閱大慧語錄,至:“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忽有悟,即白明。
明曰:“我手何似佛手作麼生?”師曰:“合取臭口。
”明呵呵大笑。
師複日閱《楞嚴》、《圓覺》、《楞伽》、《維摩》等經,皆深究義趣。
既而還四明,留育王佛照祖庵五載。
愛東湖青山境緻清絕,往挂錫焉。
洪武改元,始應郡守請,出世萬壽。
甫三載,又蔔二靈和庵主故山縛茅而居,扁曰“随庵”。
四年, 太祖高皇帝有旨於锺山,設普度大會,驿召有道沙門十人,師居一也。
事竣還山賜赉甚優。
十五年肇開僧錄司, 召師職覺義。
十九年被 旨即靈谷大齋會說法,祥光發現,照曜林谷,萬目鹹睹,歎未曾有。
适靈谷住持羲物先以疾辭退, 太祖命師補處,親制詩十二章,以寵其行。
仍勑僧錄司,官弘道夷簡守。
仁宗泐翰林學士劉三吾董倫鹹屬和,以贈師。
尋和進, 太祖覽之稱善。
時天大雪, 太祖禦幾筵,複為冒雪來朝,詩以褒嘉之,有“佛日增輝萬象開,全身又入夢中來”之句,自是 太祖侍遇益隆,屢奉 制赓和。
一日,欽和思親懷故詩進 ,太祖嘉歎,賜寶鈔二千五百。
師不己有,就奏為萬工池,費而尤為。
諸 親王禮待,賜予手書詩偈及珍異物,道風遠播四方,參學之士,雲屯水彙,師皆随其根器,以加策勵,多所成就。
佛誕,上堂,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師頌雲:“指天指地稱第一,萬禍千殃從此出。
雲門棒短沒奈何,殃及兒孫無了日。
”結制并謝首座。
上堂,舉雲門和尚有時雲“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是好手”時,有僧出雲:“與麼則堂中第一座有長處也。
”師雲:“喚什麼作荊棘林?又何用?要過,殊不知荊棘林即是菩提座,從曠大劫來,未嘗暫離行也。
在裡許住也,在裡許坐也,在裡許卧也,在裡許卷舒出沒,縱橫變化,無不自在,所以道:随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雖然,隻如世尊入因沙室,與此時是同是别?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示全侍者偈曰:“破顔微笑顯全機,二十烏藤未放伊。
前路逢人休錯舉,得便宜是落便宜。
”洪武壬申五月三十日入滅,其先五日,斥服玩,散交遊,誡諸徒,别同僚。
書偈而化。
春秋六十五,夏五十一。
阇維其徒收遺骨,陪葬雙徑妙明塔左。
○應天府天界白庵萬金禅師 吳郡姚氏子,母蘇。
生師時奇香馥郁滿庭,年臨五六,方颡圓顔,白晢如玉。
琢郡大夫愛之,時抱載車上,歸與妻妾瑰玩之,欲索為子。
父母靳弗與。
逮七歲颕悟異常,幾書一覽即記憶。
一日請于母:“兒患世相不常,願求出世間法。
”母曰:“出家甚苦,爾來幼,弗堪。
”曰:“兒心自樂之想,無苦也。
”自後,請之不已。
父母知志不可奪,俾依吳縣寶積寺道原衍公為弟子,祝發及受具衍主嘉禾德藏。
師為綱維,俄棄去,谒妙明于雙徑,明一見,以法器期之,留侍左右。
一日謂曰:“德山見龍潭,因甚向吹滅紙燭處方始瞥地?”師曰:“莫瞞某甲好。
”又一日,舉如來有密語迦葉不覆藏,聲未絕,師即抗聲曰:“和尚惜取眉毛。
”一日,聞厓石堕地,胸中廓然頓忘知解。
明俾掌記,由後堂複升前堂,自是聲稱籍甚。
至正乙未,出世蘇之瑞光,遷嘉禾天甯。
帝師大寶法王聞師之道,授以圓通普濟禅師之号。
師自幼喪父,惟有母存,乃於城東築孤雲庵,以奉養焉。
洪武改元肇開善世院以統釋教,院以疏币聘師補處杭之淨慈,不受。
已而有 旨起師住持天界,師應。
诏至阙見, 太祖高皇帝於外朝慰勞優渥,即令内宮送入院,賜天廚之膳。
自後屢 奏,對多稱旨。
上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燈籠自燈籠,露柱自露柱。
何曾得一體來?南泉道: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又且如何?休将支遁鶴喚作右軍鵝。
”上堂,舉黃蘗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裡無禅師麼?”時有僧出雲:“隻如諸方匡徒領衆,又作麼生?”蘗雲:“不是無禅,隻是無師。
”師雲:“潭州紙遺,一狀領過。
”五年春,诏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廣薦法金於锺山,命師總持齋事,師能靈承上旨,凡儀制規式,皆堪傳永久。
尋以母年耄,舉徑山泐公自代,複還喜禾侍母。
是年冬, 诏複建會锺山如初。
大駕臨幸, 诏師說法。
公侯庶僚,靡不悅服。
上以師才智踔絕, 谕令罷道輔政,師固辭而止。
一日示門弟子曰:“吾有宿因,必酬之去。
”飲食七日,委順而化。
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龛六旬,啟而視之,容貌如生,爪發皆長。
阇維數珠,頂骨齒牙不壞。
壽四十七,臘三十六,其徒奉靈骨及諸不壞塔于天甯。
○蘇州萬壽本空昙相禅師 謝檀越施法被,上堂:“見則易,識則難。
花根本豔,虎體元斑。
識不難,見不易。
幹木随身,逢場作戲。
锺山道林大士拈起杖頭剪刀,把虛空剪得七零八落。
有個摩耶佛母忍俊不禁,向金針鋒上玉線蹊中,恰好揍得,還成一片。
青者自青,白者自白,紅者自紅,綠者自綠,莫不自然。
鬥角捉方,攢花簇錦。
以緻過現未來三世諸佛,向雜華世界各坐一方,同聲贊歎: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因見諸人懡[怡-台+羅]不采?走入山僧拄杖裡去也。
”舉起拄杖,雲:“若喚作三世諸佛,又是拄杖子。
若喚作拄杖子,又是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穿過拄杖子,拄杖子穿過三世諸佛。
正與麼時,若有具擇法眼缁素得出,許你一生參學事畢。
其或未然,拄杖子為你說破。
”卓拄杖雲:“菩提妙華徧莊嚴,随所住處常安樂。
”(叙謝畢複說偈雲)“錦繡叢中輥出來,須彌頂上大張開。
看他妙用神通處,鹘眼龍睛妙莫猜。
”上堂,舉雲門因僧問“如何是學人自己?”門雲“遊山玩水。
”師雲:“原來跛腳阿師說得行不得,帶累多多少少人向山水中着到。
若有問北山,如何是學人自己,便與一喝,豈不直截分明?”良久:“個中若了元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上堂:“遇八念誦,遇五升堂。
雖然舊事舉起,何妨雲門乾屎橛。
切忌錯承當。
”佛誕日,上堂:“才出胞胎便會行,多生習氣不能忘。
西天五印都瞞盡,最苦難瞞是大唐。
”上堂:“三期果滿在今朝,大野風生暑氣銷。
腳下草鞋生兩翼,吳雲楚水任遊遨。
大衆,切忌踢破腳指頭。
” ○蘇州萬壽澤原慧禅師 上堂,舉東印土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齋次,王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經?”者雲:“貧道出息不随衆緣,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師雲:“山僧道:東印土國王,隻有供養心,全無問難意。
見與麼答,便言請尊者經看。
若下得這一轉語,非惟檀波羅蜜具足圓滿,亦乃财法二施等無差别。
”上堂,舉晏國師示衆雲“鼓山門下不得咳嗽”時,有僧咳嗽一聲。
國師雲“作什麼?”,僧雲“傷風”,國師雲“傷風即得。
”師雲:“大小國師,龍頭蛇尾。
當時若見他道‘傷風’,便雲‘傷風敗教之徒,偏門擯出!’非惟有放有收,抑亦玄風獨振。
”上堂:“馬祖升堂,百丈卷席。
劍出匣畫人之頭,嬰鋒而摧;矢離弦石虎之額,沒羽而裂。
正所謂:毗岚倒山霹靂破柱時也。
未舉先知,尚為鈍根。
伫思停機,豈是靈利!”卓拄杖:“在途空爾念歸家,多勇何如多智慧。
”上堂:“得之於心,伊蘭作栴檀之樹。
去之於旨,甘露乃蒺藜之園。
古德與麼道,品之教苑堪逞座主。
長材班之禅叢,未見宗師手段。
慧上座不惜眉毛為他去也。
”拍禅床,下座。
上堂:“臨濟雲‘佛者,心清淨是。
法者,心光明是。
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良久,雲:“三段不同,打歸一處。
” 國清夢堂噩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岱宗心泰禅師 别号佛幻,越之上虞人,姓孫,父子實,母何氏。
産師時外向而出,識者謂離俗之兆,未髫即聰颕,群兒莫與敵。
嘗書于闼曰:“一行白鹭非上天,不識飛作非。
”父母異之,七歲入鄉校,讀書過日能誦,不煩捶責。
校師奇之,然不樂處俗,惟僧是樂。
年十五,依等慈沃洲達公,後禮其徒聞叟愛公剃染,繼往郡城開原受具,志欲遊方,遂入杭。
初夏于西天竺,尋上徑山見古鼎銘。
鼎留為侍者,弗就。
逾十載,聞夢堂說法天台國清,遂往見之。
堂曰:“汝從何來?”師曰:“上虞來。
”曰:“來作甚麼?”曰:“特來禮拜和尚。
”曰:“禮拜我作麼?”曰:“學佛法耳。
”曰:“若是佛法,我這裡一毫也無。
”曰:“和尚說底!”堂器之,即令入室,久之,見用貞于靈隐,命掌書記。
國朝洪武初,天界白庵疏命董姚江龍泉,繼主上虞東山國慶。
十三年,僧錄司舉住中天竺。
時浙江布政使司布政王公鈍重師林而能文,力為外護。
永樂元年,升住徑山。
開爐上堂,舉此庵和尚雲“開爐今歲無柴炭,潦倒情懷實不安。
寒氣四山來得重,大家收足上蒲團”,“徑山亦成一偈,舉似大衆:諸方無炭又無薪,寒氣如何不着人。
徑塢有薪還有炭,自然暖處好安身。
”浴佛,上堂:“母胎才出已稱尊,不是興家便滅門。
莫謂雲門無毒手,棒頭别有一乾坤。
”四年丙戌, 國家纂修《永樂大典》,師承 召,赴京僧錄司。
以師年耄,館于天界閑居以俟。
葛利麻上師至而迎接之,丁亥得歸山中。
戊子謝事,居寂照庵。
辛卯受業,諸孫請歸永樂侍奉。
乙未冬十一月,示微疾。
十四日作偈别衆曰:“八十九年為僧,到老末後一句。
不道!不道!”擲筆而逝。
茶毗,徒孫收遺骨,塔于等慈。
天甯楚石琦禅師法嗣 ○蘇州萬壽瑩中景瓛禅師 别号笑軒,族出[橹-魚+(?*圭)]李姚氏。
父桂卿,母茆氏。
幼岐嶷,與群兒戲輙作呗匿聲。
或調之曰:“明日有船來取你作壻去也。
”師怒曰:“便是鐵船來也打碎他底。
”父母識其志,送同郡興福寺禮法雲祝發,猶壹郁不怿。
既具戒,即更禮天甯西齋為師,始惬素抱。
一日,叩問曰:“父母未生已前……”西齋遽曰:“那個是你本來面目?”師遂有省。
徑山竺遠愛其英偉,招為侍者,升記室,尋往宣之水西,依法叔澹居於西堂,日增智證。
國朝洪武元年肇開善世院,總統昙公雅知師,首舉出世海鹽。
天甯四年,澹居出主虎丘。
師躬輔翼,迨遷萬壽猶從之,若普化之於臨濟也。
偶與僧山塘行次,僧舉妙喜遣僧與張公紫岩書話,至“拖個死屍路上走”,乃大笑曰:“先師用處,我識得了也!”及澹居謝事。
郡守王公興宗請師嗣居之,時丁潦,饑衆多而食不給,師分衛以贍。
上堂:“世尊無說說,迦葉不聞聞。
一段奇特事,分明舉向君。
”便下座。
上堂:“溪光山色全彰清淨法身,柳巷花街廓爾涅盤正路。
”良久:“竹杖化龍去,癡人戽夜塘。
”上堂:“夏日長,熏風涼,雨過滿庭薝蔔香。
莫作境物會卻,休為佛法商量。
”良久:“達磨大師牙齒缺,釋迦老子面皮黃。
”上堂:“妙明心印觸處全彰,在天是天,在地是地。
在僧是僧,在俗是俗。
即今坐立,俨然何處是妙明心印?”喝一喝,下座。
上堂:“如來禅,祖師禅,如水合水,似空藏空。
有般漢聞恁麼道,便雲‘我會也、我會也’,且問你,阿難因甚合掌?迦葉因甚擎拳?”擊拂子,下座。
上堂:“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玄沙和尚雲‘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何處得恁麼說話?嗄!口因踢破腳指頭。
”十一年,诏天下僧徒習《心經》、《金剛般若》、《楞伽》三經,晝則講演,夜則坐禅。
師為衆講說,言簡理豐,靡不厭服。
十五年僧錄司選住青州華嚴,而終茶毗。
其嗣法弟子昆山薦嚴素蘊等奉遺骨塔于蘇之西山佛日庵。
徑山愚庵及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空叟忻悟禅師 蘇之吳縣人,俗姓鈕。
父本華,母吳氏。
兒時簡重寡默,父母知其非處俗質,甫九歲,命入郡城龍興,依白雲間公出家。
暨受具,即欲參方。
時愚庵居淨慈,師往見。
庵诘之曰:“如何是永明旨?”師曰:“某甲新到,隻見一湖水,不識永明旨。
”庵可之,遂容入室為侍者,繼命典藏教,複居第二座。
既而中天竺懶庵請居第一座,表率其衆。
久之還鄉裡,吳郡諸山以天平請,弗徙。
時帝師聞師道譽,錫以“圓慈正濟”之号。
皇明洪武元年戊申善世院命居感慈,亦不赴。
三年庚戌,京都宗剎疏住浙江萬壽。
起廢之餘,待雲錫不懈。
遷住中天竺,募施建天香閣。
既完,升住靈隐,學者鱗萃。
上堂:“絕思惟,斷疑惑,三際十方明曆曆。
放過德山,掃除臨濟。
熱則乘涼,困則打睡。
山悠悠,水悠悠,更嫌何處不風流?”上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
釋迦世尊因甚向雙林樹下摩胸告衆雲:‘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毋令後悔。
今日則有,明日則無。
’世尊畢竟是涅盤耶?不涅盤耶?還委悉麼?闌幹雖共倚,山色不同觀。
”新正上堂:“今朝正月一,一歲從新起。
徧界動香風,普天施法雨。
拈拄杖,畫一畫雲:“一生二,”又一畫雲:“二生三,”又一畫雲:“三生萬物。
”卓拄杖:“管取
魯公台上書雲,漢女宮中添線。
若作世谛流布,塞壑填溝;更作佛法商量,堕坑落塹。
何故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上堂:“仲冬嚴寒,天寒人寒。
地爐頻着火,收足上蒲團。
現成有一句,大雪滿長安。
”拍禅床下座。
上堂:“說心說性,說妙說玄,總是野狐涎唾。
行棒行喝,擎叉舞筍,亦是鬼家活計。
”卓拄杖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上堂:“今朝三月旦,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擊拂子雲:“大蟲舌上打秋千,蟭螟眼中放夜市。
”駕每臨幸,或召對内廷,賜茶與膳,複和師所作詩一帙以賜。
西天善世禅師闆的達來朝,見師歎曰:“真苦海慈航也。
”嘗患疾,駕幸慰問,使醫診視。
丁巳春,奉诏,同杭州普福如玘注《心經》、《楞伽》、《金剛般若》三經行世。
太祖以佛書有遺逸, 命師領徒三十人往西域求之,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
洪武十五年三月,還朝。
十六年,開僧錄司,以右街善世授師。
或有教門事,同官不敢言,惟師力言之。
後因長官奏事獲譴,同往鳳陽槎峰建寺,三年訖工, 勑賜圓通之額。
十九年秋,趣歸天界,引見賜詩,有“泐翁去此問誰禅,朝夕常思在目前”之句。
後二年,舊寺災,師以興複為己任,率住山。
春,公奏重建于聚寶門外, 上曰:“可。
”師於是力為無倦色。
落成,師辟一室于三塔庵,額曰:“松下居。
”為佚老之所。
二十三年夏 诏再住天界, 上曰:“一百二十歲永鎮綱宗。
”二十四年複領右街善世,居無何,以年老賜歸槎峰。
詣 阙拜辭, 上曰:“寂寞觀明月,逍遙對白雲。
汝其往哉。
”絕江至江浦石佛寺,俄示疾,召門人誡谕已,遂泊然而寂。
阇維設利無算,乃九月十日也。
世壽七十四,夏六十,餘骼附葬于天界廣智塔右。
()内疑作肉 ○應天府天界芳林宗鬯禅師 别号幻夢,台之臨海毛氏子。
示衆曰:“古德雲‘是身壽命,如駒過隙。
何暇間情妄為雜事?‘大衆,汝十二時中着衣吃飯,豈不是雜事?燒香禮佛豈不是雜事?看經坐禅豈不是雜事?且道那個是本分底事?”良久,雲:“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 ○台州九岩道純雅禅師 頌佛成道曰:“堂堂獨露劫空前,萬裡青天赫日懸。
夜睹明星方瞥地,頂門合吃棒三千。
” 保甯仲方倫禅師法嗣 ○勾容奉聖笑岩喜念禅師 上堂:“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趙州茶、廬陵米,玉筯撐開虎眼睛,金鞭敲出鳳凰髓。
阿呵呵!誰識閻羅王是鬼!”上堂:“一口針,三尺線,金州布揚州絹。
趙州道‘我在青州做一領布衫重七斤’,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寄同參偈曰:“霟為住山人,甘自忍饑餓。
三條篾束腰,四壁寒凝霧。
袈裟無一截,紙被都碎破。
床上笑翻身,門外車聲過。
仰面看屋梁,知心無一個。
新開一片畬,雨餘蘿蔔大。
” 靈隐竹泉林禅師法嗣 ○台州鴻福牧隐文謙禅師 福州長樂方氏,幼颕悟,書過目能誦。
年十一,從邵武安國寺自建得度。
遊方抵蔣山,時昙芳法席盛甚,有首座所鐵山者亦閩人,号為宿德。
師咨以禅要,所令參“狗子無佛性”話,久之有省,乃造所曰:“趙州被我捉敗了也。
”所曰:“無字聻。
”師遂拳之,所曰:“離此一拳,落在甚麼處?”師提起坐具摵之,曰:“更少個什麼?”所曰:“放汝三十棒。
”去谒金山即休了公,休命掌記。
聞靈隐了幻道化,往谒曰:“自遠趨風,乞師一接。
”幻曰:“未入門來,接心了也。
”師曰:“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幻曰:“書記近離甚處?”師曰:“金山。
”幻曰:“金山與焦山鬥額是第幾機?”師曰:“不辭向和尚道,隻恐不信。
”幻颔之,複令掌記行宣政院,檄住台之覺慈,遷鴻福。
洪武五年春, 太祖高皇帝有旨,召高德僧十人於锺山法會,演法師與其選,召對武樓下,賜膳。
次日駕幸锺山禦崇禧寺,對揚稱旨, 天顔大悅。
已而感微疾,謂其徒曰:“吾今日去矣。
”有問者曰:“和尚如何?”師曰:“謂吾昏耶。
”問者曰:“昏得這個,昏不得那個。
”師厲聲曰:“有甚這個那個!”衆請留偈,乃援筆大署曰:“有世可辭,是衆生見。
無世可辭,是如來見。
踏倒須彌盧,虛空無背面。
”遂端坐而化,天界金禅師因 召入内,具奏師告寂之故,并誦其遺偈, 太祖為手書之,嘉歎良久。
阇維舍利無算,壽五十七,夏四十六。
○蘇州虎丘滅宗宗起禅師 族出天台,謝事萬年,隐居石橋庵。
長年禅坐,不知有人世事。
暮年僧錄司舉住雲岩,僅一載。
師為人簡淡,拙於應世。
士庶待之尋常,及化去光明偉異,皆嗟歎不已。
乃洪武廿三年也。
師終時,以平昔法語,稿自焚之。
惟記其嘗送衡公住穹窿偈曰:“穹窿山頂鐵船浮,直接南湖萬頃秋。
謾說國師遺舊業,今逢開士繼徽猷。
髻螺山好排檐擁,法雨泉甘繞舍流。
莫謂西來無祖意,未曾開口已先酬。
” ○蘇州常熟慧日昙石德祺禅師 嵬山太倉胡氏子,興福院出家。
初見湖州天池元翁信,至杭中天竺,了幻愛其笃志在道,俾居侍司,複升掌藏教,及幻遷靈隐,又往參谒,遂分第二座。
從遊既久,盡得其末後一着。
久之,歸大倉,構庵而居,曰:“淨慧”。
與數禅者同住,朝鐘暮鼓禅誦有常規。
邑之黎庶,翕然歸敬。
士大夫過門,但與譚禅,不及世故,不能契機,輙旁引圓覺楞嚴開喻,凡聆其指教,無不油然生信。
晚年四衆勸勉開法慧日,雖不遇其時,能以法道自任,凡叢林清規真舉。
上堂:“從來大道出平常,那用将心謾度量。
渴則飲泉饑則飯,寒時向火熱乘涼。
慧日寺裡一衆,清晨上殿,諷經粥了,打闆坐禅。
飯罷,廊下東行西行,且道是平常不是平常?若是金毛獅子,三千裡外見誵訛。
”上堂,舉真淨和尚雲“二月仲春漸暄,時來萬物争妍。
莫待桃花悟道,出門芳草芊芊。
”師雲:“恁麼說話,猶帶廉纖。
在惠日則不然:二月仲春漸暄,日長正好打眠。
長連床上一覺,團團月出山颠。
”良久:“子期去後知音少,往往徒勞奏七弦。
”終于嘉定檀越顧長達所建圓覺庵。
師将終,謂庵主琛石隐雲:“有一頂袈裟,無人堪受領,不幸得罪于師門。
”言畢淚下,良久泊然而逝,茶毗異香襲人,莫不異之。
徑山古鼎銘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象原仁淑禅師 台之臨海陳氏,年二十,聞徑山寂照道望,往依之,獲剃染。
昙芳繼席,俾掌内記。
東還之鄞至育王,雪窗命職書記。
妙明主杭中天竺,師造焉,明曰:“書記帶得育王舍利來麼?”師展兩手雲:“是什麼?”明曰:“儱侗真如。
”師曰:“當面蹉過。
”明以竹篦抶之,曰:“不是不是,”師汗下如雨,乃雲:“這回識破這老子了也。
”會明遷徑山,師再往參之,命居第二座,行院劄符開法天目山大覺,兄視妙明而師承之,洪武元年善世院檄住嘉禾。
天甯五年 诏天下高僧建法會於锺山,師預其列。
入觐 奉天殿,賜坐與膳,尋住徑山。
上堂:“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恁麼會者,慶快平生。
不恁麼會者,慶快平生。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相笑。
”卓拄杖雲:“莫相笑,木馬夜嘶風,天明失卻曉。
”上堂,舉乾峰示衆雲:“‘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着落在第二。
’雲門出衆雲:‘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往徑山去。
’峰顧侍者雲:‘明日不得普請。
’”師拈雲:“乾峰如項羽,持兵四十萬會漢高於鴻門。
若不是雲門嗅土知機,争見前徒倒戈卸甲?”顧侍者雲:“明日不得普請,敗阙多少?”上堂:“有一句到你肉上抉瘡,無一句到你日中逃影。
總不恁麼時如何?”良久:“橫身當宇宙,誰是出頭人。
”因縣令梁公複庵勉師建佛殿,材木已具而工未就,忽謂門人曰:“吾初住此山,夢寂照授筯九雙。
今越九載,緣止是矣。
”書偈而逝。
洪武庚申六月四日也,阇維脊梁骨寸餘成佛像,眉目分明,觀者驚異,歎未曾有。
設利如珠,粘綴遺骨,塔于淩霄峰下曰“歸雲”。
其住徑山翰林學士宋公濂,贈以十偈,其末章雲:“寂照傳燈到妙明,如今正印屬師兄。
好将東海為油點,續焰聯芳到化城。
” ○應天府靈谷天淵清浚禅師 别号随庵,俗黃岩李氏,父益母應,師幼學鄉校,颕悟特異,然不甘處俗。
年十三依妙明於明之寶陀,逾年剃發受具。
明遷中竺,延師居侍司,及升雙徑,又處以記室。
師益奮勵,坐究行參,弗忘向上事。
一日閱大慧語錄,至:“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忽有悟,即白明。
明曰:“我手何似佛手作麼生?”師曰:“合取臭口。
”明呵呵大笑。
師複日閱《楞嚴》、《圓覺》、《楞伽》、《維摩》等經,皆深究義趣。
既而還四明,留育王佛照祖庵五載。
愛東湖青山境緻清絕,往挂錫焉。
洪武改元,始應郡守請,出世萬壽。
甫三載,又蔔二靈和庵主故山縛茅而居,扁曰“随庵”。
四年, 太祖高皇帝有旨於锺山,設普度大會,驿召有道沙門十人,師居一也。
事竣還山賜赉甚優。
十五年肇開僧錄司, 召師職覺義。
十九年被 旨即靈谷大齋會說法,祥光發現,照曜林谷,萬目鹹睹,歎未曾有。
适靈谷住持羲物先以疾辭退, 太祖命師補處,親制詩十二章,以寵其行。
仍勑僧錄司,官弘道夷簡守。
仁宗泐翰林學士劉三吾董倫鹹屬和,以贈師。
尋和進, 太祖覽之稱善。
時天大雪, 太祖禦幾筵,複為冒雪來朝,詩以褒嘉之,有“佛日增輝萬象開,全身又入夢中來”之句,自是 太祖侍遇益隆,屢奉 制赓和。
一日,欽和思親懷故詩進 ,太祖嘉歎,賜寶鈔二千五百。
師不己有,就奏為萬工池,費而尤為。
諸 親王禮待,賜予手書詩偈及珍異物,道風遠播四方,參學之士,雲屯水彙,師皆随其根器,以加策勵,多所成就。
佛誕,上堂,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師頌雲:“指天指地稱第一,萬禍千殃從此出。
雲門棒短沒奈何,殃及兒孫無了日。
”結制并謝首座。
上堂,舉雲門和尚有時雲“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是好手”時,有僧出雲:“與麼則堂中第一座有長處也。
”師雲:“喚什麼作荊棘林?又何用?要過,殊不知荊棘林即是菩提座,從曠大劫來,未嘗暫離行也。
在裡許住也,在裡許坐也,在裡許卧也,在裡許卷舒出沒,縱橫變化,無不自在,所以道:随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雖然,隻如世尊入因沙室,與此時是同是别?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示全侍者偈曰:“破顔微笑顯全機,二十烏藤未放伊。
前路逢人休錯舉,得便宜是落便宜。
”洪武壬申五月三十日入滅,其先五日,斥服玩,散交遊,誡諸徒,别同僚。
書偈而化。
春秋六十五,夏五十一。
阇維其徒收遺骨,陪葬雙徑妙明塔左。
○應天府天界白庵萬金禅師 吳郡姚氏子,母蘇。
生師時奇香馥郁滿庭,年臨五六,方颡圓顔,白晢如玉。
琢郡大夫愛之,時抱載車上,歸與妻妾瑰玩之,欲索為子。
父母靳弗與。
逮七歲颕悟異常,幾書一覽即記憶。
一日請于母:“兒患世相不常,願求出世間法。
”母曰:“出家甚苦,爾來幼,弗堪。
”曰:“兒心自樂之想,無苦也。
”自後,請之不已。
父母知志不可奪,俾依吳縣寶積寺道原衍公為弟子,祝發及受具衍主嘉禾德藏。
師為綱維,俄棄去,谒妙明于雙徑,明一見,以法器期之,留侍左右。
一日謂曰:“德山見龍潭,因甚向吹滅紙燭處方始瞥地?”師曰:“莫瞞某甲好。
”又一日,舉如來有密語迦葉不覆藏,聲未絕,師即抗聲曰:“和尚惜取眉毛。
”一日,聞厓石堕地,胸中廓然頓忘知解。
明俾掌記,由後堂複升前堂,自是聲稱籍甚。
至正乙未,出世蘇之瑞光,遷嘉禾天甯。
帝師大寶法王聞師之道,授以圓通普濟禅師之号。
師自幼喪父,惟有母存,乃於城東築孤雲庵,以奉養焉。
洪武改元肇開善世院以統釋教,院以疏币聘師補處杭之淨慈,不受。
已而有 旨起師住持天界,師應。
诏至阙見, 太祖高皇帝於外朝慰勞優渥,即令内宮送入院,賜天廚之膳。
自後屢 奏,對多稱旨。
上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燈籠自燈籠,露柱自露柱。
何曾得一體來?南泉道: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又且如何?休将支遁鶴喚作右軍鵝。
”上堂,舉黃蘗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裡無禅師麼?”時有僧出雲:“隻如諸方匡徒領衆,又作麼生?”蘗雲:“不是無禅,隻是無師。
”師雲:“潭州紙遺,一狀領過。
”五年春,诏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廣薦法金於锺山,命師總持齋事,師能靈承上旨,凡儀制規式,皆堪傳永久。
尋以母年耄,舉徑山泐公自代,複還喜禾侍母。
是年冬, 诏複建會锺山如初。
大駕臨幸, 诏師說法。
公侯庶僚,靡不悅服。
上以師才智踔絕, 谕令罷道輔政,師固辭而止。
一日示門弟子曰:“吾有宿因,必酬之去。
”飲食七日,委順而化。
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龛六旬,啟而視之,容貌如生,爪發皆長。
阇維數珠,頂骨齒牙不壞。
壽四十七,臘三十六,其徒奉靈骨及諸不壞塔于天甯。
○蘇州萬壽本空昙相禅師 謝檀越施法被,上堂:“見則易,識則難。
花根本豔,虎體元斑。
識不難,見不易。
幹木随身,逢場作戲。
锺山道林大士拈起杖頭剪刀,把虛空剪得七零八落。
有個摩耶佛母忍俊不禁,向金針鋒上玉線蹊中,恰好揍得,還成一片。
青者自青,白者自白,紅者自紅,綠者自綠,莫不自然。
鬥角捉方,攢花簇錦。
以緻過現未來三世諸佛,向雜華世界各坐一方,同聲贊歎: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因見諸人懡[怡-台+羅]不采?走入山僧拄杖裡去也。
”舉起拄杖,雲:“若喚作三世諸佛,又是拄杖子。
若喚作拄杖子,又是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穿過拄杖子,拄杖子穿過三世諸佛。
正與麼時,若有具擇法眼缁素得出,許你一生參學事畢。
其或未然,拄杖子為你說破。
”卓拄杖雲:“菩提妙華徧莊嚴,随所住處常安樂。
”(叙謝畢複說偈雲)“錦繡叢中輥出來,須彌頂上大張開。
看他妙用神通處,鹘眼龍睛妙莫猜。
”上堂,舉雲門因僧問“如何是學人自己?”門雲“遊山玩水。
”師雲:“原來跛腳阿師說得行不得,帶累多多少少人向山水中着到。
若有問北山,如何是學人自己,便與一喝,豈不直截分明?”良久:“個中若了元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上堂:“遇八念誦,遇五升堂。
雖然舊事舉起,何妨雲門乾屎橛。
切忌錯承當。
”佛誕日,上堂:“才出胞胎便會行,多生習氣不能忘。
西天五印都瞞盡,最苦難瞞是大唐。
”上堂:“三期果滿在今朝,大野風生暑氣銷。
腳下草鞋生兩翼,吳雲楚水任遊遨。
大衆,切忌踢破腳指頭。
” ○蘇州萬壽澤原慧禅師 上堂,舉東印土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齋次,王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經?”者雲:“貧道出息不随衆緣,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師雲:“山僧道:東印土國王,隻有供養心,全無問難意。
見與麼答,便言請尊者經看。
若下得這一轉語,非惟檀波羅蜜具足圓滿,亦乃财法二施等無差别。
”上堂,舉晏國師示衆雲“鼓山門下不得咳嗽”時,有僧咳嗽一聲。
國師雲“作什麼?”,僧雲“傷風”,國師雲“傷風即得。
”師雲:“大小國師,龍頭蛇尾。
當時若見他道‘傷風’,便雲‘傷風敗教之徒,偏門擯出!’非惟有放有收,抑亦玄風獨振。
”上堂:“馬祖升堂,百丈卷席。
劍出匣畫人之頭,嬰鋒而摧;矢離弦石虎之額,沒羽而裂。
正所謂:毗岚倒山霹靂破柱時也。
未舉先知,尚為鈍根。
伫思停機,豈是靈利!”卓拄杖:“在途空爾念歸家,多勇何如多智慧。
”上堂:“得之於心,伊蘭作栴檀之樹。
去之於旨,甘露乃蒺藜之園。
古德與麼道,品之教苑堪逞座主。
長材班之禅叢,未見宗師手段。
慧上座不惜眉毛為他去也。
”拍禅床,下座。
上堂:“臨濟雲‘佛者,心清淨是。
法者,心光明是。
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良久,雲:“三段不同,打歸一處。
” 國清夢堂噩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岱宗心泰禅師 别号佛幻,越之上虞人,姓孫,父子實,母何氏。
産師時外向而出,識者謂離俗之兆,未髫即聰颕,群兒莫與敵。
嘗書于闼曰:“一行白鹭非上天,不識飛作非。
”父母異之,七歲入鄉校,讀書過日能誦,不煩捶責。
校師奇之,然不樂處俗,惟僧是樂。
年十五,依等慈沃洲達公,後禮其徒聞叟愛公剃染,繼往郡城開原受具,志欲遊方,遂入杭。
初夏于西天竺,尋上徑山見古鼎銘。
鼎留為侍者,弗就。
逾十載,聞夢堂說法天台國清,遂往見之。
堂曰:“汝從何來?”師曰:“上虞來。
”曰:“來作甚麼?”曰:“特來禮拜和尚。
”曰:“禮拜我作麼?”曰:“學佛法耳。
”曰:“若是佛法,我這裡一毫也無。
”曰:“和尚說底!”堂器之,即令入室,久之,見用貞于靈隐,命掌書記。
國朝洪武初,天界白庵疏命董姚江龍泉,繼主上虞東山國慶。
十三年,僧錄司舉住中天竺。
時浙江布政使司布政王公鈍重師林而能文,力為外護。
永樂元年,升住徑山。
開爐上堂,舉此庵和尚雲“開爐今歲無柴炭,潦倒情懷實不安。
寒氣四山來得重,大家收足上蒲團”,“徑山亦成一偈,舉似大衆:諸方無炭又無薪,寒氣如何不着人。
徑塢有薪還有炭,自然暖處好安身。
”浴佛,上堂:“母胎才出已稱尊,不是興家便滅門。
莫謂雲門無毒手,棒頭别有一乾坤。
”四年丙戌, 國家纂修《永樂大典》,師承 召,赴京僧錄司。
以師年耄,館于天界閑居以俟。
葛利麻上師至而迎接之,丁亥得歸山中。
戊子謝事,居寂照庵。
辛卯受業,諸孫請歸永樂侍奉。
乙未冬十一月,示微疾。
十四日作偈别衆曰:“八十九年為僧,到老末後一句。
不道!不道!”擲筆而逝。
茶毗,徒孫收遺骨,塔于等慈。
天甯楚石琦禅師法嗣 ○蘇州萬壽瑩中景瓛禅師 别号笑軒,族出[橹-魚+(?*圭)]李姚氏。
父桂卿,母茆氏。
幼岐嶷,與群兒戲輙作呗匿聲。
或調之曰:“明日有船來取你作壻去也。
”師怒曰:“便是鐵船來也打碎他底。
”父母識其志,送同郡興福寺禮法雲祝發,猶壹郁不怿。
既具戒,即更禮天甯西齋為師,始惬素抱。
一日,叩問曰:“父母未生已前……”西齋遽曰:“那個是你本來面目?”師遂有省。
徑山竺遠愛其英偉,招為侍者,升記室,尋往宣之水西,依法叔澹居於西堂,日增智證。
國朝洪武元年肇開善世院,總統昙公雅知師,首舉出世海鹽。
天甯四年,澹居出主虎丘。
師躬輔翼,迨遷萬壽猶從之,若普化之於臨濟也。
偶與僧山塘行次,僧舉妙喜遣僧與張公紫岩書話,至“拖個死屍路上走”,乃大笑曰:“先師用處,我識得了也!”及澹居謝事。
郡守王公興宗請師嗣居之,時丁潦,饑衆多而食不給,師分衛以贍。
上堂:“世尊無說說,迦葉不聞聞。
一段奇特事,分明舉向君。
”便下座。
上堂:“溪光山色全彰清淨法身,柳巷花街廓爾涅盤正路。
”良久:“竹杖化龍去,癡人戽夜塘。
”上堂:“夏日長,熏風涼,雨過滿庭薝蔔香。
莫作境物會卻,休為佛法商量。
”良久:“達磨大師牙齒缺,釋迦老子面皮黃。
”上堂:“妙明心印觸處全彰,在天是天,在地是地。
在僧是僧,在俗是俗。
即今坐立,俨然何處是妙明心印?”喝一喝,下座。
上堂:“如來禅,祖師禅,如水合水,似空藏空。
有般漢聞恁麼道,便雲‘我會也、我會也’,且問你,阿難因甚合掌?迦葉因甚擎拳?”擊拂子,下座。
上堂:“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玄沙和尚雲‘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何處得恁麼說話?嗄!口因踢破腳指頭。
”十一年,诏天下僧徒習《心經》、《金剛般若》、《楞伽》三經,晝則講演,夜則坐禅。
師為衆講說,言簡理豐,靡不厭服。
十五年僧錄司選住青州華嚴,而終茶毗。
其嗣法弟子昆山薦嚴素蘊等奉遺骨塔于蘇之西山佛日庵。
徑山愚庵及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空叟忻悟禅師 蘇之吳縣人,俗姓鈕。
父本華,母吳氏。
兒時簡重寡默,父母知其非處俗質,甫九歲,命入郡城龍興,依白雲間公出家。
暨受具,即欲參方。
時愚庵居淨慈,師往見。
庵诘之曰:“如何是永明旨?”師曰:“某甲新到,隻見一湖水,不識永明旨。
”庵可之,遂容入室為侍者,繼命典藏教,複居第二座。
既而中天竺懶庵請居第一座,表率其衆。
久之還鄉裡,吳郡諸山以天平請,弗徙。
時帝師聞師道譽,錫以“圓慈正濟”之号。
皇明洪武元年戊申善世院命居感慈,亦不赴。
三年庚戌,京都宗剎疏住浙江萬壽。
起廢之餘,待雲錫不懈。
遷住中天竺,募施建天香閣。
既完,升住靈隐,學者鱗萃。
上堂:“絕思惟,斷疑惑,三際十方明曆曆。
放過德山,掃除臨濟。
熱則乘涼,困則打睡。
山悠悠,水悠悠,更嫌何處不風流?”上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
釋迦世尊因甚向雙林樹下摩胸告衆雲:‘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毋令後悔。
今日則有,明日則無。
’世尊畢竟是涅盤耶?不涅盤耶?還委悉麼?闌幹雖共倚,山色不同觀。
”新正上堂:“今朝正月一,一歲從新起。
徧界動香風,普天施法雨。
拈拄杖,畫一畫雲:“一生二,”又一畫雲:“二生三,”又一畫雲:“三生萬物。
”卓拄杖:“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