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此諸衆生。
命終已後。
悉得往生兜率天上。
面睹彌勒。
若諸行人。
欲求解脫。
而為業障之所滞礙。
懈怠懶墯。
三業不勤。
我時即以智慧火。
禅定水。
燒然洗滌業垢。
障道之罪。
令其惺悟。
使發菩提之心。
若有行人。
四大不調。
病苦殃身。
能讀誦此陀羅尼者。
我時與八部鬼神。
四大天王。
往是人所。
即時授與阿伽陀藥。
如意寶珠。
令無所乏。
是諸男子女人。
以我神力。
及陀羅尼力。
轉便精進。
即得大果。
又佛說秘密八名陀羅尼經雲。
若人受持讀誦者。
命終之後。
得生兜率陀天。
持地論 菩薩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
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一切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
乃至般涅盤。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
七者願於一切世界。
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
一心方便。
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發菩提心論 菩薩有十大願。
常悉修行。
一者願我先世。
及以今身所種善根。
施與一切衆生。
回向佛道。
令我此願。
念念增長。
世世所生。
終不忘失。
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者願我以此善根。
生處值佛。
常得供養。
不生無佛國中。
三者願我親近諸佛。
随侍左右。
如影随形。
四者願我既得親近。
為我說法。
成就五通。
五者願我通達世谛假名流布。
解第一義。
得正法智。
六者願我以無厭心。
為衆生說示教利喜。
皆令開解。
七者願我以佛神力。
徧至十方。
一切世界。
供養諸佛。
聽受正法。
廣攝衆生。
八者願我随順清淨法輪。
一切衆生聽我法者。
聞我名者。
即得舍離一切煩惱。
九者願我随逐衆生。
将護與樂。
舍身命财。
荷負正法。
除無利益。
十者願我雖行正法。
心無所行。
亦無不行。
為化衆生。
不舍正願。
願我以此十大誓願。
遍衆生界。
攝受一切恒沙諸願。
若衆生界有盡。
我願乃盡。
然衆生界不可盡。
故我此大願。
亦不可盡。
廣度衆生。
無邊法界。
所修善根。
皆悉回向無上正覺。
生彌勒佛前。
聞清淨法。
悟無生忍。
但行住坐卧。
一生已來。
所修善根。
并共法界衆生。
回向彌勒佛前。
速成不退(自外修念觀行。
見佛方法。
彌勒等業。
具在禅門十卷廣說。
此中略出其文以示上生者耳)。
贊彌勒佛四禮願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諸佛同證無為體。
真如理實本無緣。
為誘諸天現兜率。
其猶幻士出衆形。
元無人馬迷将有。
達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淨皆如是。
愚夫不了謂同凡。
知佛無來見真佛。
於茲必得永長歡。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佛有難思自在力。
能以多剎内塵中。
況今現處兜率殿。
師子床上結跏坐。
身如檀金更無比。
相好寶色曜光輝。
神通菩薩皆無量。
助佛揚化救含靈。
衆生但能至心禮。
無始罪業定不生。
故我頂禮彌勒佛。
惟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慈尊寶冠多化佛。
其量超過數百千。
此土他方菩薩會。
廣現神變寶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萬。
恒說不退法輪因。
衆生但能修福業。
屈伸臂項值慈尊。
恒沙諸佛由斯現。
況我本師釋迦文。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志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諸佛恒居清淨剎。
受用報體量無窮。
凡夫肉眼未曾識。
為現千尺一金軀。
衆生視之無厭足。
令知業果現閻浮。
但能聽經勤誦法。
逍遙定往兜率宮。
三塗於茲必永絕。
将來同證一法身。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論曰。
夫期适千裡。
必假舟車乃濟。
冀升彼岸。
非藉行願莫登。
良以凡夫惑習障重。
勝行難成。
須求大聖冥應加被。
初機進步未牢。
善根易退。
唯以大願互相輔翼。
故大莊嚴論雲。
佛國事大。
獨力功德。
不能成就。
要須弘誓。
如牛雖能挽車。
全憑禦者。
能有所至。
淨佛國土。
由願引成。
以願力故。
福德增長。
不失不壞。
常見佛故。
是以大論雲。
有人修少福業。
聞有福處。
常願往生。
以斯福業。
乃至命終。
各生其中。
今志祈内院。
見佛聞法。
證不退地。
因緣非小。
故前代聖哲。
莫不乘本願力。
而能上升。
玄奘法師臨終。
尚令大衆唱偈發願。
寂然上生。
而彼嘗雲。
西國道俗。
并作彌勒之業。
為同欲界其行易成。
大小乘師。
皆許此法。
彌陀淨土。
恐凡陋穢。
其行難成。
如舊經論。
十地菩薩。
随分得見報佛淨土。
依新論意。
三地菩薩。
始可得見報佛淨土。
豈容下品凡夫。
即得往生。
此亦随機别時之意。
未可以斯為定。
其愚夫愚婦。
乃至屠兒鹦鹉。
尚得往生。
況其餘具信行願者。
但各有旨。
無得互相是非。
然其淨土有四。
品階列九。
見佛有於遲速。
憙足内院。
無有斯分。
如屈伸臂頃便得見佛聞法。
至不退轉。
言同欲界其行易成。
斯有典實。
淨土有四者。
一凡聖同居士。
即極樂世界七寶莊嚴。
九品往生者。
是化佛所居之土。
二方便有餘土。
謂二乘人。
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
尚餘無明惑未盡。
受法性身。
而居此土也。
三實報莊嚴土。
菩薩方便已斷。
餘習未盡。
感得勝報。
即别教十地。
圓教三賢。
乃至等覺所居。
是報佛之土。
馬鳴龍樹。
往生者也。
四常寂光土。
即理性之土。
是妙覺菩薩。
究竟佛果。
法身所居也。
然其報土。
要修無漏正因。
與理行相成。
方得往生。
尚非二乘所居。
況容下凡能見。
下品凡夫。
本無勝業。
随起一行。
或修觀。
或持名。
乃至臨終十念成就。
即得往生同居。
見化彌陀。
是以經中。
或雲彼土純是菩薩。
無有二乘。
或雲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
斯皆随機感見。
土品殊分。
非關拯接有其高下。
西國大乘許。
小乘不許。
悉謂有餘實報二土。
然極樂天宮。
各随志願。
宿根信發。
精專一業。
競趣寶所。
彼此見佛。
悟無生忍。
位階不退。
奚優奚劣。
無以私心。
窺測如來聖教。
猶豫結胸。
自賺賺他。
過非小。
矣智鑒而慎諸。
兜率龜鏡集卷下(終) 音釋 裛 (音揖。
書囊也又香襲衣也) 孴 (拟集二音盛也。
又衆多也) 阌 (音焚。
地名闵鄉縣。
屬陝州潼關) 蠡 (音裡。
蚌屬) 機 (音希。
蠡也。
杓也) 十乘 (天台以十乘觀法。
令上中下根人修之。
而登彼岸一觀不思議境。
二發真正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
四破法偏。
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适。
七對治助開。
八知位次。
九安忍。
十離法愛) 六即 (天台約事理修行次第。
位次高下。
以明六即佛。
一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 四悉 (四悉檀也。
悉者偏也。
檀是梵語。
此雲施也。
謂佛以此四法。
偏施一切衆生故也。
一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弟一義悉檀) 耋 (田字入聲。
年八十曰耋) [折/目] (音志。
目光也) 四無垢性 (一衣服。
二卧具。
三飲食。
四湯藥。
此四事。
随有所得。
粗細稱心。
遠離貪求。
是名無垢性) 阿伽陀藥 (此雲普去。
又雲圓藥。
謂能去衆病。
華嚴經雲。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四住惑 (即五住地惑。
之上四住也。
一。
一切見住。
即三界見惑。
二。
欲愛住。
即欲界思惑。
三。
色愛住。
即色界思惑。
四。
有愛住。
即無色界思惑。
二乘人。
修方便道。
斷此四惑。
尚餘第五根本無明住餘未斷也)
命終已後。
悉得往生兜率天上。
面睹彌勒。
若諸行人。
欲求解脫。
而為業障之所滞礙。
懈怠懶墯。
三業不勤。
我時即以智慧火。
禅定水。
燒然洗滌業垢。
障道之罪。
令其惺悟。
使發菩提之心。
若有行人。
四大不調。
病苦殃身。
能讀誦此陀羅尼者。
我時與八部鬼神。
四大天王。
往是人所。
即時授與阿伽陀藥。
如意寶珠。
令無所乏。
是諸男子女人。
以我神力。
及陀羅尼力。
轉便精進。
即得大果。
又佛說秘密八名陀羅尼經雲。
若人受持讀誦者。
命終之後。
得生兜率陀天。
持地論 菩薩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
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一切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
乃至般涅盤。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
七者願於一切世界。
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
一心方便。
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發菩提心論 菩薩有十大願。
常悉修行。
一者願我先世。
及以今身所種善根。
施與一切衆生。
回向佛道。
令我此願。
念念增長。
世世所生。
終不忘失。
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者願我以此善根。
生處值佛。
常得供養。
不生無佛國中。
三者願我親近諸佛。
随侍左右。
如影随形。
四者願我既得親近。
為我說法。
成就五通。
五者願我通達世谛假名流布。
解第一義。
得正法智。
六者願我以無厭心。
為衆生說示教利喜。
皆令開解。
七者願我以佛神力。
徧至十方。
一切世界。
供養諸佛。
聽受正法。
廣攝衆生。
八者願我随順清淨法輪。
一切衆生聽我法者。
聞我名者。
即得舍離一切煩惱。
九者願我随逐衆生。
将護與樂。
舍身命财。
荷負正法。
除無利益。
十者願我雖行正法。
心無所行。
亦無不行。
為化衆生。
不舍正願。
願我以此十大誓願。
遍衆生界。
攝受一切恒沙諸願。
若衆生界有盡。
我願乃盡。
然衆生界不可盡。
故我此大願。
亦不可盡。
廣度衆生。
無邊法界。
所修善根。
皆悉回向無上正覺。
生彌勒佛前。
聞清淨法。
悟無生忍。
但行住坐卧。
一生已來。
所修善根。
并共法界衆生。
回向彌勒佛前。
速成不退(自外修念觀行。
見佛方法。
彌勒等業。
具在禅門十卷廣說。
此中略出其文以示上生者耳)。
贊彌勒佛四禮願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諸佛同證無為體。
真如理實本無緣。
為誘諸天現兜率。
其猶幻士出衆形。
元無人馬迷将有。
達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淨皆如是。
愚夫不了謂同凡。
知佛無來見真佛。
於茲必得永長歡。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佛有難思自在力。
能以多剎内塵中。
況今現處兜率殿。
師子床上結跏坐。
身如檀金更無比。
相好寶色曜光輝。
神通菩薩皆無量。
助佛揚化救含靈。
衆生但能至心禮。
無始罪業定不生。
故我頂禮彌勒佛。
惟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慈尊寶冠多化佛。
其量超過數百千。
此土他方菩薩會。
廣現神變寶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萬。
恒說不退法輪因。
衆生但能修福業。
屈伸臂項值慈尊。
恒沙諸佛由斯現。
況我本師釋迦文。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至志歸命禮。
當來彌勒佛。
諸佛恒居清淨剎。
受用報體量無窮。
凡夫肉眼未曾識。
為現千尺一金軀。
衆生視之無厭足。
令知業果現閻浮。
但能聽經勤誦法。
逍遙定往兜率宮。
三塗於茲必永絕。
将來同證一法身。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
上生兜率天。
奉見彌勒佛。
論曰。
夫期适千裡。
必假舟車乃濟。
冀升彼岸。
非藉行願莫登。
良以凡夫惑習障重。
勝行難成。
須求大聖冥應加被。
初機進步未牢。
善根易退。
唯以大願互相輔翼。
故大莊嚴論雲。
佛國事大。
獨力功德。
不能成就。
要須弘誓。
如牛雖能挽車。
全憑禦者。
能有所至。
淨佛國土。
由願引成。
以願力故。
福德增長。
不失不壞。
常見佛故。
是以大論雲。
有人修少福業。
聞有福處。
常願往生。
以斯福業。
乃至命終。
各生其中。
今志祈内院。
見佛聞法。
證不退地。
因緣非小。
故前代聖哲。
莫不乘本願力。
而能上升。
玄奘法師臨終。
尚令大衆唱偈發願。
寂然上生。
而彼嘗雲。
西國道俗。
并作彌勒之業。
為同欲界其行易成。
大小乘師。
皆許此法。
彌陀淨土。
恐凡陋穢。
其行難成。
如舊經論。
十地菩薩。
随分得見報佛淨土。
依新論意。
三地菩薩。
始可得見報佛淨土。
豈容下品凡夫。
即得往生。
此亦随機别時之意。
未可以斯為定。
其愚夫愚婦。
乃至屠兒鹦鹉。
尚得往生。
況其餘具信行願者。
但各有旨。
無得互相是非。
然其淨土有四。
品階列九。
見佛有於遲速。
憙足内院。
無有斯分。
如屈伸臂頃便得見佛聞法。
至不退轉。
言同欲界其行易成。
斯有典實。
淨土有四者。
一凡聖同居士。
即極樂世界七寶莊嚴。
九品往生者。
是化佛所居之土。
二方便有餘土。
謂二乘人。
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
尚餘無明惑未盡。
受法性身。
而居此土也。
三實報莊嚴土。
菩薩方便已斷。
餘習未盡。
感得勝報。
即别教十地。
圓教三賢。
乃至等覺所居。
是報佛之土。
馬鳴龍樹。
往生者也。
四常寂光土。
即理性之土。
是妙覺菩薩。
究竟佛果。
法身所居也。
然其報土。
要修無漏正因。
與理行相成。
方得往生。
尚非二乘所居。
況容下凡能見。
下品凡夫。
本無勝業。
随起一行。
或修觀。
或持名。
乃至臨終十念成就。
即得往生同居。
見化彌陀。
是以經中。
或雲彼土純是菩薩。
無有二乘。
或雲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
斯皆随機感見。
土品殊分。
非關拯接有其高下。
西國大乘許。
小乘不許。
悉謂有餘實報二土。
然極樂天宮。
各随志願。
宿根信發。
精專一業。
競趣寶所。
彼此見佛。
悟無生忍。
位階不退。
奚優奚劣。
無以私心。
窺測如來聖教。
猶豫結胸。
自賺賺他。
過非小。
矣智鑒而慎諸。
兜率龜鏡集卷下(終) 音釋 裛 (音揖。
書囊也又香襲衣也) 孴 (拟集二音盛也。
又衆多也) 阌 (音焚。
地名闵鄉縣。
屬陝州潼關) 蠡 (音裡。
蚌屬) 機 (音希。
蠡也。
杓也) 十乘 (天台以十乘觀法。
令上中下根人修之。
而登彼岸一觀不思議境。
二發真正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
四破法偏。
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适。
七對治助開。
八知位次。
九安忍。
十離法愛) 六即 (天台約事理修行次第。
位次高下。
以明六即佛。
一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 四悉 (四悉檀也。
悉者偏也。
檀是梵語。
此雲施也。
謂佛以此四法。
偏施一切衆生故也。
一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弟一義悉檀) 耋 (田字入聲。
年八十曰耋) [折/目] (音志。
目光也) 四無垢性 (一衣服。
二卧具。
三飲食。
四湯藥。
此四事。
随有所得。
粗細稱心。
遠離貪求。
是名無垢性) 阿伽陀藥 (此雲普去。
又雲圓藥。
謂能去衆病。
華嚴經雲。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四住惑 (即五住地惑。
之上四住也。
一。
一切見住。
即三界見惑。
二。
欲愛住。
即欲界思惑。
三。
色愛住。
即色界思惑。
四。
有愛住。
即無色界思惑。
二乘人。
修方便道。
斷此四惑。
尚餘第五根本無明住餘未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