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大皈依處。
若有皈依彌勒菩薩。
當知是人。
於無上道。
得不退轉。
彌勒菩薩成佛時。
如此行人見佛光明。
即得受記。
此興之明證也)。
智江法師 江。
俗姓單。
幽州三河南管人也。
唐乾甯四載。
始年十五。
遂成息慈。
往五台山梨園寺。
納木叉法。
自此擔簦請業。
擇木依師。
淨名上生二典。
疏釋煥然。
因着瑞應鈔八卷。
同光元年。
在微子之墟住院。
締構堂宇。
輪奂可觀。
複塑慈氏釋迦二尊。
十六羅漢像。
鹹加績彩。
克肖聖儀。
善務方辦。
俄遘沉疴。
以周顯德五年。
孟秋順終。
享齡七十四。
當屬纩時。
滿院天人雜沓。
若迎尊之狀。
疇昔誓生睹史之昭應也。
吏部員外郎李铉着塔銘之(上生經。
乃安陽侯所譯。
前哲已多疏釋。
今不一存。
惜哉。
無價寶珠。
誠非薄福者能得。
安陽。
本沮渠國人。
是蒙遜之從弟。
為人強記。
涉獵群書。
因昙無谶法師入河西。
弘闡佛法。
安陽乃銳意内典。
奉持五禁。
所讀衆經。
即能諷誦。
常以為務。
少時嘗度流沙。
至于阗國。
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
谘問道義。
斯那天才秀發。
誦半億偈。
西方諸國。
号為人中師子。
安陽從受禅秘要治病經。
東歸高昌。
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
各一卷。
及還河西。
即譯出禅要。
轉為晉文。
及僞魏吞并西涼。
乃南奔於宋。
晦志[(白-日+田)/廾]身。
不交世務。
常遊止塔寺。
以居士自[(白-日+田)/廾]。
初出彌勒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
見而善之。
深加賞接。
複請出禅經。
臨筆無滞。
旬有七日。
出為五卷。
安陽無欲榮利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鹹敬而加焉)。
善本禅師 本。
俗姓董。
颕川人。
父祖皆宦。
母於佛前禱曰。
若得子。
必以事佛。
及生。
而骨相秀異。
既長。
博學操履清修。
無仕宦意。
終日沉默。
嘉佑八年。
為試大僧。
依圓成律師。
師語人曰。
本。
他日當有海内名。
遂使聽習毗尼妙法蓮華。
夜夢善财童子。
合掌導而南。
既覺曰。
諸聖加被我矣。
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圓照禅師。
道振吳中。
即往谒之。
默契宗旨。
服勤五載。
盡得其要。
後遊浮山。
見岩叢之勝。
有終焉之志。
遂居大寂岩。
久之出世。
於婺州雙林淛東。
道俗追崇。
謂傅大士複生焉。
移住錢塘淨慈。
繼圓照之後。
禅徒千餘衆。
神宗诏住京師法雲寺。
賜号大通禅師。
又繼圓通之後。
王公貴人。
施舍填門。
廈屋萬間。
塗金縷碧。
如地湧寶坊。
升堂說法。
如象王回顧。
學者多因此悟入。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
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果殁。
有異禽翔鳴於庭而去。
将終之夕。
越僧數人。
夢師歸兜率天雲。
塔全身於上方。
為大鑒下十三代。
雲門下七世也。
志德法師 德号雲岩。
山東昌镏氏子也。
童年出俗。
聽習經論。
盡得其奧。
元世祖召見。
賜紫方袍。
命主天禧旌忠二剎。
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
特賜佛光大師之号。
每與七衆授戒。
必令其父母兄弟。
相教無犯。
至於然香然頂指。
為終身誓。
故恒以律。
繩自徒衆。
若互用常住物者。
誤一罰百。
故犯擯之。
居天禧三十餘年。
一衲一履。
終身不易。
午過不食。
夜則危坐達旦。
以苦誦喪明。
忽夢梵僧迎居兜率内院高座。
空中散花如雨。
因示微疾。
至治二年二月七日。
猶誦經不辍。
頃之辭衆。
安坐而化。
世壽八十八。
龛留二十一日。
顔貌紅潤如生。
茶毗。
舍利無數。
成慈尼 慈。
字戒刍。
廣州番禺沙灣人。
俗姓何。
生而敏傑。
不類群嬰。
五歲即不茹葷膻。
親知非俗所留。
遂送女庵中事佛。
執勞無憚。
多覺少寐。
年既漸長。
立性堅貞。
執行持心。
不狗餘情。
聽講思義。
穎悟異人。
崇祯庚辰歲。
年四十有一。
始得剃染。
時由尼衆甚希。
故滞年稔矣。
從受具來。
專攻律藏。
研究性遮。
故得持犯炳然。
戒德氷雪。
而靈趣宿發。
趣向高邁。
志在大乘利人為急。
深厭有漏。
欲釋形拘。
嘗聞西方下品生者。
數劫乃得見佛。
皆非己志。
欲再生世間。
親近知識。
又疑隔陰之昏。
雖得人身。
貪嗔易染。
況末劫知識難值。
未免退墜。
忽一日閱藏經。
見有上生兜率内院。
親觐彌勒菩薩。
一生即便見佛聞法。
無有遲速之品階。
遂堅志上求。
因請餘決曰。
上生宗旨。
可得聞乎。
餘遂授與上生經一卷。
彼即懇請講釋。
餘乃按經。
示以依正宗趣。
彼時依經作觀。
持名不辍心口。
體雖多病。
精爽過人。
素好坐禅。
脅罕着席。
後住廣州總持庵。
約徒甚嚴。
於崇祯丙戌四月望日告病。
越五月十七日午時。
忽於坐定中。
見一菩薩。
侍人忘其名。
焂然引至兜率内院。
睹種種莊嚴。
光明耀目。
慈氏菩薩相好難述。
彼遂舉身敬禮。
禮已。
白雲。
願世尊攝受我。
大士告曰。
汝卻後七日來生此處。
又於二十一日。
坐靜中。
忽睹慈氏菩薩現在其前。
自見己身成童子相。
即趨下禅床。
拜求攝受。
次日告諸來問疾者曰。
我明日行矣。
當留步送吾上山茶毗雲雲。
翌日午時。
喚衆稱彌勒如來名。
寂然而逝。
時同學尼戒芳。
并侍病者口述。
餘筆随錄之。
釋開晢 晢字遠目。
廣州番禺鄭氏子。
生即卓異。
幼便能書。
筆法天成。
不因傳習。
年十二。
丁内艱。
誦蓼莪。
痛念劬勞。
莫能少報。
後讀佛書。
知有采菽之方。
遂謹奉歸戒。
如護鵝珠。
偶一日閱胞胎經。
達生死過患。
深厭塵網。
啟父出家。
父憐其矢志堅勇。
喜而從之。
複追裴相國之遺風。
具詞躬送。
禮韶之英邑。
西來山。
本師在和尚為侍者。
時年十有七歲。
張樞部尚公。
高尚其事。
由是揮贊印其詞末焉。
十九剃發。
執勞服役。
未嘗少憚。
事師則必敬必慎。
禅誦則夜以繼旦。
禀識才藻。
質同水鏡。
目不邪觀。
顧如象王。
卧類師子。
不易言。
不齒笑。
處衆無愠色。
對客有怡顔。
循循善誘。
淵默自若。
誠具大人之器度。
故缁白一見。
莫不敬伏。
時洪宗伯天擢。
睹其澄神。
肅侍師側。
嘉羨無已。
謂真堪為法門繩範焉。
至其發問難義。
非人可及。
聞即領旨。
理不再詢。
嘗披上生經。
不離欲界。
即觐彌勒。
不假斷結。
便階不退。
即銳志誓求兜率内院。
比經修觀。
依正了然。
彌勒洪名。
動靜不離方寸。
至大清己醜歲。
年二十有三。
感病纏綿。
體雖羸弱。
起止未嘗須人。
不盥[口*敕]。
不進飱。
自病來。
曾無不愉之色。
況有呻吟之聲。
越明年燈夕前。
長坐半月。
至十七日。
進藥之際。
師臨慰曰。
四大虛假。
猶如夢幻。
須牢把正念。
勿随妄波。
情想倐生。
漂淪苦海。
吾觀汝神思。
不踰旦夕矣。
晢即微笑曰。
如此世界。
早去一日。
得一日之安。
某一生笃志親觐彌勒如來。
信而有征。
苟不如願。
則諸佛誠言。
豈欺我哉。
但某尚欲誦上生經一卷。
以為末後公據。
師曰。
汝還記得經文麼。
答曰。
灼然在臆。
師曰。
汝氣力既微。
可宜淨念相系。
行後吾當代汝[言*奉]之。
即便澄目上觀。
寂然長往矣。
茶毗。
牙如珂雪。
舍利四色。
嗚呼。
昔孔門之有回也。
茲吾門之有兄欤。
今一旦雲逝。
豈惟失我露潤。
誠摧法門之一棟矣。
惜哉。
同學弟開诇謹錄。
開荦求寂 荦。
字鐵有。
俗姓黎。
廣州順德逢簡人。
孝弟天性。
慈善夙榮。
年十六。
便自惟曰。
苦海汩沒。
若不猛省回頭。
則彼岸超登無日。
遂禮鼎湖山本師在和尚。
禀受歸戒。
踰次夏。
靈根迅發。
猶香象之脫鎖。
親欲阻而難留。
徑趨和尚前。
求為應法沙彌。
事師淳謹。
習學彌勤。
倘被師責。
迥無不悅之色。
進止威儀。
若久修梵行之比丘。
常慕同學晢公。
上生征應。
一心堅持慈氏洪名。
於順治丁酉歲卧疾。
曆十七日。
雖雲困笃。
而持名不忘心口。
觀者。
歎其少年。
能持正念若是乎。
至於臨終之際。
唇齒既不能動。
其念佛之音猶亮。
及其息盡。
神色猶生。
從卧病以至茶毗。
絕無穢氣。
由此驗知。
若有皈依彌勒菩薩。
當知是人。
於無上道。
得不退轉。
彌勒菩薩成佛時。
如此行人見佛光明。
即得受記。
此興之明證也)。
智江法師 江。
俗姓單。
幽州三河南管人也。
唐乾甯四載。
始年十五。
遂成息慈。
往五台山梨園寺。
納木叉法。
自此擔簦請業。
擇木依師。
淨名上生二典。
疏釋煥然。
因着瑞應鈔八卷。
同光元年。
在微子之墟住院。
締構堂宇。
輪奂可觀。
複塑慈氏釋迦二尊。
十六羅漢像。
鹹加績彩。
克肖聖儀。
善務方辦。
俄遘沉疴。
以周顯德五年。
孟秋順終。
享齡七十四。
當屬纩時。
滿院天人雜沓。
若迎尊之狀。
疇昔誓生睹史之昭應也。
吏部員外郎李铉着塔銘之(上生經。
乃安陽侯所譯。
前哲已多疏釋。
今不一存。
惜哉。
無價寶珠。
誠非薄福者能得。
安陽。
本沮渠國人。
是蒙遜之從弟。
為人強記。
涉獵群書。
因昙無谶法師入河西。
弘闡佛法。
安陽乃銳意内典。
奉持五禁。
所讀衆經。
即能諷誦。
常以為務。
少時嘗度流沙。
至于阗國。
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
谘問道義。
斯那天才秀發。
誦半億偈。
西方諸國。
号為人中師子。
安陽從受禅秘要治病經。
東歸高昌。
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
各一卷。
及還河西。
即譯出禅要。
轉為晉文。
及僞魏吞并西涼。
乃南奔於宋。
晦志[(白-日+田)/廾]身。
不交世務。
常遊止塔寺。
以居士自[(白-日+田)/廾]。
初出彌勒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
見而善之。
深加賞接。
複請出禅經。
臨筆無滞。
旬有七日。
出為五卷。
安陽無欲榮利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鹹敬而加焉)。
善本禅師 本。
俗姓董。
颕川人。
父祖皆宦。
母於佛前禱曰。
若得子。
必以事佛。
及生。
而骨相秀異。
既長。
博學操履清修。
無仕宦意。
終日沉默。
嘉佑八年。
為試大僧。
依圓成律師。
師語人曰。
本。
他日當有海内名。
遂使聽習毗尼妙法蓮華。
夜夢善财童子。
合掌導而南。
既覺曰。
諸聖加被我矣。
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圓照禅師。
道振吳中。
即往谒之。
默契宗旨。
服勤五載。
盡得其要。
後遊浮山。
見岩叢之勝。
有終焉之志。
遂居大寂岩。
久之出世。
於婺州雙林淛東。
道俗追崇。
謂傅大士複生焉。
移住錢塘淨慈。
繼圓照之後。
禅徒千餘衆。
神宗诏住京師法雲寺。
賜号大通禅師。
又繼圓通之後。
王公貴人。
施舍填門。
廈屋萬間。
塗金縷碧。
如地湧寶坊。
升堂說法。
如象王回顧。
學者多因此悟入。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
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果殁。
有異禽翔鳴於庭而去。
将終之夕。
越僧數人。
夢師歸兜率天雲。
塔全身於上方。
為大鑒下十三代。
雲門下七世也。
志德法師 德号雲岩。
山東昌镏氏子也。
童年出俗。
聽習經論。
盡得其奧。
元世祖召見。
賜紫方袍。
命主天禧旌忠二剎。
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
特賜佛光大師之号。
每與七衆授戒。
必令其父母兄弟。
相教無犯。
至於然香然頂指。
為終身誓。
故恒以律。
繩自徒衆。
若互用常住物者。
誤一罰百。
故犯擯之。
居天禧三十餘年。
一衲一履。
終身不易。
午過不食。
夜則危坐達旦。
以苦誦喪明。
忽夢梵僧迎居兜率内院高座。
空中散花如雨。
因示微疾。
至治二年二月七日。
猶誦經不辍。
頃之辭衆。
安坐而化。
世壽八十八。
龛留二十一日。
顔貌紅潤如生。
茶毗。
舍利無數。
成慈尼 慈。
字戒刍。
廣州番禺沙灣人。
俗姓何。
生而敏傑。
不類群嬰。
五歲即不茹葷膻。
親知非俗所留。
遂送女庵中事佛。
執勞無憚。
多覺少寐。
年既漸長。
立性堅貞。
執行持心。
不狗餘情。
聽講思義。
穎悟異人。
崇祯庚辰歲。
年四十有一。
始得剃染。
時由尼衆甚希。
故滞年稔矣。
從受具來。
專攻律藏。
研究性遮。
故得持犯炳然。
戒德氷雪。
而靈趣宿發。
趣向高邁。
志在大乘利人為急。
深厭有漏。
欲釋形拘。
嘗聞西方下品生者。
數劫乃得見佛。
皆非己志。
欲再生世間。
親近知識。
又疑隔陰之昏。
雖得人身。
貪嗔易染。
況末劫知識難值。
未免退墜。
忽一日閱藏經。
見有上生兜率内院。
親觐彌勒菩薩。
一生即便見佛聞法。
無有遲速之品階。
遂堅志上求。
因請餘決曰。
上生宗旨。
可得聞乎。
餘遂授與上生經一卷。
彼即懇請講釋。
餘乃按經。
示以依正宗趣。
彼時依經作觀。
持名不辍心口。
體雖多病。
精爽過人。
素好坐禅。
脅罕着席。
後住廣州總持庵。
約徒甚嚴。
於崇祯丙戌四月望日告病。
越五月十七日午時。
忽於坐定中。
見一菩薩。
侍人忘其名。
焂然引至兜率内院。
睹種種莊嚴。
光明耀目。
慈氏菩薩相好難述。
彼遂舉身敬禮。
禮已。
白雲。
願世尊攝受我。
大士告曰。
汝卻後七日來生此處。
又於二十一日。
坐靜中。
忽睹慈氏菩薩現在其前。
自見己身成童子相。
即趨下禅床。
拜求攝受。
次日告諸來問疾者曰。
我明日行矣。
當留步送吾上山茶毗雲雲。
翌日午時。
喚衆稱彌勒如來名。
寂然而逝。
時同學尼戒芳。
并侍病者口述。
餘筆随錄之。
釋開晢 晢字遠目。
廣州番禺鄭氏子。
生即卓異。
幼便能書。
筆法天成。
不因傳習。
年十二。
丁内艱。
誦蓼莪。
痛念劬勞。
莫能少報。
後讀佛書。
知有采菽之方。
遂謹奉歸戒。
如護鵝珠。
偶一日閱胞胎經。
達生死過患。
深厭塵網。
啟父出家。
父憐其矢志堅勇。
喜而從之。
複追裴相國之遺風。
具詞躬送。
禮韶之英邑。
西來山。
本師在和尚為侍者。
時年十有七歲。
張樞部尚公。
高尚其事。
由是揮贊印其詞末焉。
十九剃發。
執勞服役。
未嘗少憚。
事師則必敬必慎。
禅誦則夜以繼旦。
禀識才藻。
質同水鏡。
目不邪觀。
顧如象王。
卧類師子。
不易言。
不齒笑。
處衆無愠色。
對客有怡顔。
循循善誘。
淵默自若。
誠具大人之器度。
故缁白一見。
莫不敬伏。
時洪宗伯天擢。
睹其澄神。
肅侍師側。
嘉羨無已。
謂真堪為法門繩範焉。
至其發問難義。
非人可及。
聞即領旨。
理不再詢。
嘗披上生經。
不離欲界。
即觐彌勒。
不假斷結。
便階不退。
即銳志誓求兜率内院。
比經修觀。
依正了然。
彌勒洪名。
動靜不離方寸。
至大清己醜歲。
年二十有三。
感病纏綿。
體雖羸弱。
起止未嘗須人。
不盥[口*敕]。
不進飱。
自病來。
曾無不愉之色。
況有呻吟之聲。
越明年燈夕前。
長坐半月。
至十七日。
進藥之際。
師臨慰曰。
四大虛假。
猶如夢幻。
須牢把正念。
勿随妄波。
情想倐生。
漂淪苦海。
吾觀汝神思。
不踰旦夕矣。
晢即微笑曰。
如此世界。
早去一日。
得一日之安。
某一生笃志親觐彌勒如來。
信而有征。
苟不如願。
則諸佛誠言。
豈欺我哉。
但某尚欲誦上生經一卷。
以為末後公據。
師曰。
汝還記得經文麼。
答曰。
灼然在臆。
師曰。
汝氣力既微。
可宜淨念相系。
行後吾當代汝[言*奉]之。
即便澄目上觀。
寂然長往矣。
茶毗。
牙如珂雪。
舍利四色。
嗚呼。
昔孔門之有回也。
茲吾門之有兄欤。
今一旦雲逝。
豈惟失我露潤。
誠摧法門之一棟矣。
惜哉。
同學弟開诇謹錄。
開荦求寂 荦。
字鐵有。
俗姓黎。
廣州順德逢簡人。
孝弟天性。
慈善夙榮。
年十六。
便自惟曰。
苦海汩沒。
若不猛省回頭。
則彼岸超登無日。
遂禮鼎湖山本師在和尚。
禀受歸戒。
踰次夏。
靈根迅發。
猶香象之脫鎖。
親欲阻而難留。
徑趨和尚前。
求為應法沙彌。
事師淳謹。
習學彌勤。
倘被師責。
迥無不悅之色。
進止威儀。
若久修梵行之比丘。
常慕同學晢公。
上生征應。
一心堅持慈氏洪名。
於順治丁酉歲卧疾。
曆十七日。
雖雲困笃。
而持名不忘心口。
觀者。
歎其少年。
能持正念若是乎。
至於臨終之際。
唇齒既不能動。
其念佛之音猶亮。
及其息盡。
神色猶生。
從卧病以至茶毗。
絕無穢氣。
由此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