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發弘誓願命終如屈伸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天。
蓮花上。
貞師即其人也。
古人以異學為野幹鳴。
經論亦雲。
學習外書如刀割泥。
自傷其刃。
如觀日光。
自損其目。
今人猶恐學之不逮。
豈不患其自傷之不深乎)。
恒超法師 超。
姓馮氏。
範陽人。
祖父不仕。
世修儒道。
而家富巨萬。
超生而聰慧。
童穉不戲弄。
年十五。
早通六籍。
尤善諷騷。
辭調新奇。
播流人口。
忽一日。
因閱佛經。
洗然開悟。
乃歎曰。
人生富貴。
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
可登運載。
遂投駐跸寺出俗。
學大小乘經律論。
講諸經論。
二十餘年。
宣導各三十餘徧。
節操高邁。
缁素見之。
無不怯懼。
時郡守李君。
素重高風。
欲飛章舉賜紫衣。
超聞驚愕。
遂命筆為詩雲。
虛着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傳經論死。
不染利名生。
厭樹遮山色。
憐窗向月明。
他時随範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複令人勸勉。
超确乎不拔。
相國瀛王馮道。
聞其名。
知是鄉關宗人。
先遺其書。
序以歸向之意。
超曰。
貧道閑人。
早舍父母。
克志修行。
本期彌勒知名。
不謂浪傳於宰衡之耳也。
於吾何益。
門人敦喻。
不得已而答書。
具陳出家之人。
豈得以虛名薄利。
而留心乎。
以乾佑二年。
仲春三日。
微疾數辰。
而終於本院。
院衆鹹聞天樂沸空。
乃升兜率之明證也。
春秋七十三。
僧臘三十五。
茶毗收舍利二百餘顆。
分施之外。
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其邀名餐利之徒。
讀斯傳者。
宜退思之。
及時知省)。
循州山神 唐。
宣律師問天神曰。
南海循州北山興甯縣界靈龛寺。
多有靈迹。
何也。
答曰。
此乃文殊聖者弟子。
為此山神多造惡業。
文殊愍之。
便來教化。
遂識宿命。
請為留迹。
我常禮事。
得離諸惡。
文殊為現。
今者是也。
於貞觀三年。
山神命終。
生兜率天(見付屬儀。
按經雲善男子善女人。
犯諸禁戒。
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
誠心忏悔。
是諸惡業。
速得清淨是也)。
繼倫法師 倫。
姓曹氏。
晉陽人也。
弱齒出家。
慧察過人。
登戒之後。
至年二十一。
學通法華經。
義理幽赜。
唯識因明二論。
一覽能講。
由是着述其鈔。
又撰法華鈔三卷。
以僞漢己巳歲。
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
願生兜率内院。
終後頂熱半日方冷。
則開寶二年也。
享年五十一。
茶毗畢。
淘獲舍利。
遠近取供養焉。
從谏禅師 谏。
姓張氏。
本南陽人。
越壯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拏。
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
堅護心珠。
因悟禅那。
頓了玄理。
禅客鱗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其子。
一日自廣陵來觐。
遇谏於院門。
威貌嚴莊。
不複可識。
乃問曰。
從谏大德所居。
谏指之。
東南可尋。
其子既去。
遂阖門不出。
其割裂愛網。
又若此也。
鹹通七年丙戌歲。
夏五月。
忽出詣檀越辭别曰。
善建福業。
貧道秋初當遠行。
故相聞耳。
至秋七月朔旦。
盥手焚香。
念慈氏如來已。
右脅而卧是日無疾而化。
行年八十餘矣。
門人奉遺旨。
送屍於林中。
施諸鳥獸。
三日複視之。
肌貌如生。
一無近者。
遂以餅[饑-幾+宜]覆之。
經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
身且俨如。
乃焚之。
收餘燼起白塔焉。
息塵比丘 塵。
姓楊氏。
并州人。
年方十二。
因夢金人。
瑰奇之狀。
引之入精廬。
明旦白二親。
懇求出家。
未允之前。
泣而不食。
父母憫其天然。
情何厭塞。
遂曲順之。
即投草堂院。
從師誦淨名經。
菩薩戒。
達宵不寐。
年十七。
便聽習維摩講席。
粗知大義。
及乎弱冠。
乃受具戒。
執持律範。
曾無缺焉。
年二十三。
文義幹通。
複學因明唯識。
不虧敷演。
於天佑二年。
李氏奄有河東。
武皇帝請居大安寺淨土院。
四事供養專覽藏教。
修煉上生業。
設無遮大齋。
前後五會。
塵常以身飼狼虎。
入山谷中。
其獸近嗅而奔走。
又於林薄裸體。
用啖蚊虻以為布施。
旋贖鱗羽。
或施牢獄人食。
或赈惠貧乏。
或捐幡蓋。
於淨明金藏二塔。
又講華嚴新經。
傳授崇福寺繼晖法師。
由是三年不出院門。
一字一禮華嚴經一徧。
字字禮大佛名經。
共一百二十卷。
平常唯衣大布。
不蓄盈長。
晉高祖。
賜紫服并懿号。
固讓。
於天柱寺示微疾。
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
唱上生而逝矣。
俗年六十三。
僧臘四十四。
焚之。
得舍利數百粒。
晉祖敕葬於晉水之西山。
小塔至今存焉。
白居易侍郎 易。
字樂天。
太原人。
敏悟絕倫。
工文章。
年十七。
登進士第。
仕至刑部尚書。
居於東都。
疏沼種樹。
構石樓於香山。
自号香山居士。
嘗問心要。
於凝禅師。
元和四年。
诏惟寬禅師入見問禅要。
敕居易問師曰。
既雲禅師。
何以說法。
師曰。
無上菩提者。
被於身為律。
說於口為法。
行於心為禅。
律即是法。
法不離禅。
長慶二年。
易知杭州。
往問道於鳥窠禅師。
後至廬山。
複問道於歸宗常禅師。
嘗勸一百四十八人。
結上生會。
行念慈氏名。
坐想慈氏容。
願當來世。
必生兜率。
晚歲風痹。
遂專志西方。
祈生安養。
畫西方變相一軸。
為之願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一夕念佛坐榻上。
倐然而逝。
易嘗於缽塔寺。
依如大師受八關齋戒者九度(易。
未達淨穢由心。
苦樂皆妄。
故起取舍之情。
志願不一。
若悟惟心。
天宮淨土。
并是化境。
皆一同居之土。
然四大本空。
五蘊非我。
又何苦樂之有哉)。
玄朗禅師 朗。
字慧明。
婺州東陽人。
姓傅氏。
雙林大士六世孫也。
九歲出家。
師授其經。
日過七紙。
弱冠。
遠尋光州岸律師受滿足戒。
旋學律範。
又博覽經論。
聞天台一宗。
可以清衆滞。
可以趣一理。
因詣慧威法師受學。
不患貧苦。
達法華淨明大論。
止觀禅門等。
凡一宗之教迹。
研核至精。
後依恭禅師。
重修觀法。
遊心十乘。
谛冥三觀。
四悉利物。
六即體徧。
雖緻心物表。
身厭人寰。
情捐田廬。
志栖林壑。
隐左溪岩。
因以為号。
獨坐一室。
三十餘秋。
麻纻為衣。
粝蔬充食。
每翹跪祈請。
願生兜率内院。
斂念之頃。
忽感舍利從空而下。
構殿壁。
缋觀音賓頭盧像。
焚香斂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
歎未曾有。
此後猿玃來。
而捧缽。
或飛鳥息。
以聽經。
誨人匪倦。
講不待衆。
一郁多羅。
四十餘年。
一尼師壇。
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
居必偏廈。
非因尋經典。
不然一燭。
非因觐聖容。
不行一步。
其細行細心。
蓋循律法之制。
遂得遠域沙門。
鄰境耆耋。
擁塞填門。
天台之教鼎盛。
何莫由斯也。
一日顧謂門人曰。
吾衆事雲畢。
年旦暮焉。
以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呼門人曰。
吾六即道圓。
萬行未得。
戒為心本。
汝等師之。
即端坐長别。
春秋八十有二。
僧臘六十一。
衆夢其居寶閣第四重。
是表第四天内院也。
茶毗已。
分舍利為二分。
一塔左溪之西原。
一塔東陽之東原。
行其道者。
号左溪焉。
為天台第八祖也。
法興法師 興。
洛京人。
七歲出家。
不參流俗。
執巾提盥。
罔憚勤苦。
諷法華淨名經。
戒律軌儀。
有持不犯。
節操孤颕。
所沾利物。
身不主持。
付囑門人。
即修功德。
建三層七間彌勒大閣。
高九丈五尺。
尊像七十二位聖賢。
八大龍王。
罄從嚴飾。
大和二年春正月。
聞空有聲雲。
入滅時至。
兜率天衆。
今來迎導。
於是洗浴焚香。
端坐入滅。
建塔於寺西北一裡所(經雲。
佛告優波離。
未來世中。
諸衆生等。
聞是菩薩大悲名稱。
造立形像。
香花衣服。
缯蓋幢幡。
禮拜系念。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
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
雨曼陀羅花。
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
即得徃生。
值遇彌勒。
頭面。
禮敬未舉頭頃。
便得聞法。
即於無上道。
得不退轉。
於未來世。
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是彌勒菩薩。
當為未來世。
一切衆生。
作
即得往生兜率天。
蓮花上。
貞師即其人也。
古人以異學為野幹鳴。
經論亦雲。
學習外書如刀割泥。
自傷其刃。
如觀日光。
自損其目。
今人猶恐學之不逮。
豈不患其自傷之不深乎)。
恒超法師 超。
姓馮氏。
範陽人。
祖父不仕。
世修儒道。
而家富巨萬。
超生而聰慧。
童穉不戲弄。
年十五。
早通六籍。
尤善諷騷。
辭調新奇。
播流人口。
忽一日。
因閱佛經。
洗然開悟。
乃歎曰。
人生富貴。
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
可登運載。
遂投駐跸寺出俗。
學大小乘經律論。
講諸經論。
二十餘年。
宣導各三十餘徧。
節操高邁。
缁素見之。
無不怯懼。
時郡守李君。
素重高風。
欲飛章舉賜紫衣。
超聞驚愕。
遂命筆為詩雲。
虛着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傳經論死。
不染利名生。
厭樹遮山色。
憐窗向月明。
他時随範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複令人勸勉。
超确乎不拔。
相國瀛王馮道。
聞其名。
知是鄉關宗人。
先遺其書。
序以歸向之意。
超曰。
貧道閑人。
早舍父母。
克志修行。
本期彌勒知名。
不謂浪傳於宰衡之耳也。
於吾何益。
門人敦喻。
不得已而答書。
具陳出家之人。
豈得以虛名薄利。
而留心乎。
以乾佑二年。
仲春三日。
微疾數辰。
而終於本院。
院衆鹹聞天樂沸空。
乃升兜率之明證也。
春秋七十三。
僧臘三十五。
茶毗收舍利二百餘顆。
分施之外。
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其邀名餐利之徒。
讀斯傳者。
宜退思之。
及時知省)。
循州山神 唐。
宣律師問天神曰。
南海循州北山興甯縣界靈龛寺。
多有靈迹。
何也。
答曰。
此乃文殊聖者弟子。
為此山神多造惡業。
文殊愍之。
便來教化。
遂識宿命。
請為留迹。
我常禮事。
得離諸惡。
文殊為現。
今者是也。
於貞觀三年。
山神命終。
生兜率天(見付屬儀。
按經雲善男子善女人。
犯諸禁戒。
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
誠心忏悔。
是諸惡業。
速得清淨是也)。
繼倫法師 倫。
姓曹氏。
晉陽人也。
弱齒出家。
慧察過人。
登戒之後。
至年二十一。
學通法華經。
義理幽赜。
唯識因明二論。
一覽能講。
由是着述其鈔。
又撰法華鈔三卷。
以僞漢己巳歲。
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
願生兜率内院。
終後頂熱半日方冷。
則開寶二年也。
享年五十一。
茶毗畢。
淘獲舍利。
遠近取供養焉。
從谏禅師 谏。
姓張氏。
本南陽人。
越壯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拏。
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
堅護心珠。
因悟禅那。
頓了玄理。
禅客鱗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其子。
一日自廣陵來觐。
遇谏於院門。
威貌嚴莊。
不複可識。
乃問曰。
從谏大德所居。
谏指之。
東南可尋。
其子既去。
遂阖門不出。
其割裂愛網。
又若此也。
鹹通七年丙戌歲。
夏五月。
忽出詣檀越辭别曰。
善建福業。
貧道秋初當遠行。
故相聞耳。
至秋七月朔旦。
盥手焚香。
念慈氏如來已。
右脅而卧是日無疾而化。
行年八十餘矣。
門人奉遺旨。
送屍於林中。
施諸鳥獸。
三日複視之。
肌貌如生。
一無近者。
遂以餅[饑-幾+宜]覆之。
經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
身且俨如。
乃焚之。
收餘燼起白塔焉。
息塵比丘 塵。
姓楊氏。
并州人。
年方十二。
因夢金人。
瑰奇之狀。
引之入精廬。
明旦白二親。
懇求出家。
未允之前。
泣而不食。
父母憫其天然。
情何厭塞。
遂曲順之。
即投草堂院。
從師誦淨名經。
菩薩戒。
達宵不寐。
年十七。
便聽習維摩講席。
粗知大義。
及乎弱冠。
乃受具戒。
執持律範。
曾無缺焉。
年二十三。
文義幹通。
複學因明唯識。
不虧敷演。
於天佑二年。
李氏奄有河東。
武皇帝請居大安寺淨土院。
四事供養專覽藏教。
修煉上生業。
設無遮大齋。
前後五會。
塵常以身飼狼虎。
入山谷中。
其獸近嗅而奔走。
又於林薄裸體。
用啖蚊虻以為布施。
旋贖鱗羽。
或施牢獄人食。
或赈惠貧乏。
或捐幡蓋。
於淨明金藏二塔。
又講華嚴新經。
傳授崇福寺繼晖法師。
由是三年不出院門。
一字一禮華嚴經一徧。
字字禮大佛名經。
共一百二十卷。
平常唯衣大布。
不蓄盈長。
晉高祖。
賜紫服并懿号。
固讓。
於天柱寺示微疾。
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
唱上生而逝矣。
俗年六十三。
僧臘四十四。
焚之。
得舍利數百粒。
晉祖敕葬於晉水之西山。
小塔至今存焉。
白居易侍郎 易。
字樂天。
太原人。
敏悟絕倫。
工文章。
年十七。
登進士第。
仕至刑部尚書。
居於東都。
疏沼種樹。
構石樓於香山。
自号香山居士。
嘗問心要。
於凝禅師。
元和四年。
诏惟寬禅師入見問禅要。
敕居易問師曰。
既雲禅師。
何以說法。
師曰。
無上菩提者。
被於身為律。
說於口為法。
行於心為禅。
律即是法。
法不離禅。
長慶二年。
易知杭州。
往問道於鳥窠禅師。
後至廬山。
複問道於歸宗常禅師。
嘗勸一百四十八人。
結上生會。
行念慈氏名。
坐想慈氏容。
願當來世。
必生兜率。
晚歲風痹。
遂專志西方。
祈生安養。
畫西方變相一軸。
為之願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一夕念佛坐榻上。
倐然而逝。
易嘗於缽塔寺。
依如大師受八關齋戒者九度(易。
未達淨穢由心。
苦樂皆妄。
故起取舍之情。
志願不一。
若悟惟心。
天宮淨土。
并是化境。
皆一同居之土。
然四大本空。
五蘊非我。
又何苦樂之有哉)。
玄朗禅師 朗。
字慧明。
婺州東陽人。
姓傅氏。
雙林大士六世孫也。
九歲出家。
師授其經。
日過七紙。
弱冠。
遠尋光州岸律師受滿足戒。
旋學律範。
又博覽經論。
聞天台一宗。
可以清衆滞。
可以趣一理。
因詣慧威法師受學。
不患貧苦。
達法華淨明大論。
止觀禅門等。
凡一宗之教迹。
研核至精。
後依恭禅師。
重修觀法。
遊心十乘。
谛冥三觀。
四悉利物。
六即體徧。
雖緻心物表。
身厭人寰。
情捐田廬。
志栖林壑。
隐左溪岩。
因以為号。
獨坐一室。
三十餘秋。
麻纻為衣。
粝蔬充食。
每翹跪祈請。
願生兜率内院。
斂念之頃。
忽感舍利從空而下。
構殿壁。
缋觀音賓頭盧像。
焚香斂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
歎未曾有。
此後猿玃來。
而捧缽。
或飛鳥息。
以聽經。
誨人匪倦。
講不待衆。
一郁多羅。
四十餘年。
一尼師壇。
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
居必偏廈。
非因尋經典。
不然一燭。
非因觐聖容。
不行一步。
其細行細心。
蓋循律法之制。
遂得遠域沙門。
鄰境耆耋。
擁塞填門。
天台之教鼎盛。
何莫由斯也。
一日顧謂門人曰。
吾衆事雲畢。
年旦暮焉。
以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呼門人曰。
吾六即道圓。
萬行未得。
戒為心本。
汝等師之。
即端坐長别。
春秋八十有二。
僧臘六十一。
衆夢其居寶閣第四重。
是表第四天内院也。
茶毗已。
分舍利為二分。
一塔左溪之西原。
一塔東陽之東原。
行其道者。
号左溪焉。
為天台第八祖也。
法興法師 興。
洛京人。
七歲出家。
不參流俗。
執巾提盥。
罔憚勤苦。
諷法華淨名經。
戒律軌儀。
有持不犯。
節操孤颕。
所沾利物。
身不主持。
付囑門人。
即修功德。
建三層七間彌勒大閣。
高九丈五尺。
尊像七十二位聖賢。
八大龍王。
罄從嚴飾。
大和二年春正月。
聞空有聲雲。
入滅時至。
兜率天衆。
今來迎導。
於是洗浴焚香。
端坐入滅。
建塔於寺西北一裡所(經雲。
佛告優波離。
未來世中。
諸衆生等。
聞是菩薩大悲名稱。
造立形像。
香花衣服。
缯蓋幢幡。
禮拜系念。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
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
雨曼陀羅花。
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
即得徃生。
值遇彌勒。
頭面。
禮敬未舉頭頃。
便得聞法。
即於無上道。
得不退轉。
於未來世。
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是彌勒菩薩。
當為未來世。
一切衆生。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