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下

關燈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釋弘贊在犙輯 ○中集之餘 寶襲法師 襲。

    貝州人。

    僧休法師之弟子。

    十八歸依。

    誦經為業。

    後聽經。

    偏以智度論為宗。

    布響關東。

    高問時傑。

    從休入京。

    訓勖為任。

    有弟子明洪。

    善大論。

    亦以榮望當時。

    紹宗師業。

    召入普光寺。

    時複弘法。

    而專營浴供。

    月再洗僧繼踵安公。

    歸心慈氏。

    故得臨終正念。

    囑望而升兜率也。

     智曉禅師 曉。

    不詳氏族。

    招集禅徒。

    自行化俗。

    供給定學。

    自知終日。

    急喚汰禅師付囑訖。

    上佛殿禮辭。

    遍寺僧衆。

    鹹乞歡喜。

    於禅居寺。

    大齋将散。

    謂汰曰。

    吾往兜率天聽般若去。

    汰曰弟前去。

    我七日即來。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識神往遍學寺。

    寺相去十裡。

    至汰禅師床前。

    其明如晝。

    雲曉欲遠逝。

    故來相别。

    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門外。

    别訖。

    入房踞床。

    忽然還暗。

    弟子問雲。

    聞師與人語聲。

    取火通照。

    三門并閉。

    方悟曉之神力。

    出入無間。

    即遣往問。

    果雲已逝。

    汰後七日。

    無何坐終。

    其二髅骨。

    全成無縫。

    又有吳純等禅師。

    多有靈異。

    相從坐化。

    略不叙之。

     智晞禅師 晞。

    姓陳氏。

    颕川人。

    童穉不群。

    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

    達世浮危。

    誓出塵勞。

    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

    抗志台山。

    安禅佛隴。

    警訓迷途。

    為世津導。

    丹誠馳仰。

    遠泛滄波。

    年登二十。

    始獲從願。

    一得奉值。

    即定師資。

    律儀其足。

    禀受禅訣。

    加修寂定。

    如救頭然。

    聞東山銅鐘聲。

    大音震谷。

    便雲。

    噫。

    喚吾也。

    未終數日。

    語弟子雲。

    吾命無幾。

    可作香湯。

    洗浴适意。

    山中鳥獸。

    異色殊形。

    常所不見者。

    并皆來集房側。

    履地騰空。

    悲鳴喚呼。

    經日方散。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執如意說法。

    辭理深邃。

    既竟。

    告弟子曰。

    吾将汝等。

    造次相值。

    今當永别。

    會遇靡期。

    言已。

    寂然無聲。

    良久。

    諸弟子哭泣。

    便開眼誡曰。

    人生有死。

    物始必終。

    世相如是。

    甯足可悲。

    可去。

    勿鬧亂吾也。

    又雲吾習禅以來。

    至於今日。

    四十九年。

    背不着床。

    吾不負信施。

    不負香火。

    汝等欲得與吾相見。

    可自勤策行道。

    力不負人。

    弟子谘曰。

    未審和尚當生何所。

    答雲。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

    居天西北(涅盤經。

    以兜率天。

    常愛青色用青色三昧。

    以破此天之有)見智者大師。

    左右有諸天人。

    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空。

    吾問所以。

    答雲。

    灌頂卻後六年。

    當來升此說法。

    十八日朝。

    語諸弟子。

    汝等并早須齋。

    吾命須臾。

    至午結跏趺座。

    端直俨然。

    氣息綿微。

    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春秋七十有二。

    時虛空中。

    有弦管聲。

    合衆皆聞。

    良久乃息。

    經停數日。

    方入石龛。

    顔色敷悅。

    手足柔軟。

    不異生平。

    貞觀六年八月七日。

    灌頂法師。

    終於國清寺。

    誠晞之言不謬矣(傳雲智者臨終門人請問未審大師沒此何生報曰吾諸師友并從觀音皆來迎我輔行雲。

    然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天。

    臨終乃雲觀音來迎當知軌物随機順緣設化不可一準案觀經中品往生彌陀與諸大菩薩親迎豈惟觀音獨接智者大師乃信位菩薩甯無中品誠為随機設化。

    晞之所見乃是智者宿願也)。

     惠仙法師 仙。

    姓趙。

    河東蒲坂人。

    雖多涉獵。

    然以華嚴涅盤二部。

    為始卒之極教也。

    迄於暮齒。

    耽味逾深。

    謂人曰。

    斯之二寶。

    同如意珠。

    無忽忘而暫舍也。

    夢僧告曰。

    卿次冬間。

    必當上生。

    至九月中。

    微覺不愈。

    知終在近。

    告侍人曰。

    吾出家有年。

    屢受菩薩戒。

    今者欲更受之。

    召諸大德。

    并不赴命。

    乃曰。

    大德但自調耳。

    何名度人。

    又曰。

    但取戒本讀誦訖。

    自慶潛然而止。

    入夜。

    有異天仙。

    星布前後。

    高談廣述。

    乍隐乍顯。

    合寺見聞。

    或見佛像未入房者。

    日次将午。

    忽起坐合掌。

    召衆人曰。

    大限雖多。

    小期一念。

    并好住。

    願與大衆為曆劫因緣。

    遂卧氣絕。

    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

    寺有亘禅師。

    颕脫當時。

    有聲京洛。

    行彌勒業。

    願生兜率天。

    睹仙行業感征。

    必見慈氏矣。

     法誠禅師 誠。

    姓樊氏。

    雍州萬年人也。

    童小出家。

    止藍田王效寺。

    事沙門僧弘。

    誦法華經。

    以為恒任。

    又谒禅林寺相禅師。

    詢於定行而德茂時宗。

    學優衆仰。

    隋文欽德。

    請遵戒範。

    乃陳表固辭。

    負笈長驅。

    夢感普賢勸書大教。

    誠曰。

    大教。

    大乘也。

    諸佛智慧。

    所謂般若。

    時學士張靜者。

    時号筆工。

    罕有加勝。

    乃請至山舍。

    令受齋戒。

    潔淨自修。

    口含香汁。

    身被新服。

    靜利其貨。

    竭力寫之。

    終部已來。

    誠恒每日燒香供養在其案前。

    點畫之間。

    心緣目視。

    略無遺漏。

    時感異鳥。

    形色希有。

    飛入室中。

    徘徊鼓舞。

    下至經案。

    自然馴狎。

    久之翔近。

    明年經了。

    将事興慶。

    鳥又飛來。

    前後如此者。

    非複可述。

    至貞觀十四年夏末。

    忽感餘疾。

    自知即世。

    願生兜率。

    索水浴訖。

    又索絡輿。

    傍自檢校。

    不許榮厚。

    至月末。

    日将現。

    無故語曰。

    欲來但入。

    未暇弦歌。

    顧侍人曰。

    吾聞諸行無常。

    生滅不住。

    九品往生。

    此言驗矣。

    今有童子相迎。

    久在門外。

    吾今去也。

    爾等。

    佛有正戒。

    無得有虧。

    後緻悔也。

    言已。

    口出光明。

    照於楹内。

    又聞異香苾芬而至。

    但見端坐俨然。

    不覺其神已逝。

    時年七十有八(既願生兜率。

    何言九品往生。

    以兜率勝境現前。

    即驗知九品往生不虛矣)。

     大乘燈禅師 燈。

    愛州人也。

    幼随父母泛舶往杜和羅缽底國。

    方始出家。

    後随唐使剡緒入京。

    於玄奘法師處受具戒。

    居京數載。

    思禮聖蹤。

    遂持佛像經論。

    到師子國禮佛牙。

    備盡靈異。

    過東天竺。

    耽摩立底國。

    停一十二載。

    習梵語。

    循修福業。

    遇義淨法師。

    随詣中天竺。

    到那爛陀寺。

    次向毗舍離國。

    至拘屍城。

    每自歎曰。

    本意弘法。

    重之東土。

    甯志不我遂。

    奄爾衰年。

    今日雖不契本懷。

    來生願畢斯志。

    其常修睹史多天業。

    夢會慈氏菩薩。

    日畫龍花一兩枝。

    用标心至。

    雲雲。

     希圓法師 圓。

    姓張氏。

    姑蘇人。

    宗親豪富。

    而獨舍家。

    從登戒法。

    便遊講肆。

    不滞一方。

    勤修三學。

    演暢經論。

    乃着玄中鈔數卷。

    皆辭義妙盡。

    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

    且曰。

    非知之難。

    行之為難。

    汝曹勉旃。

    圓六時禮忏。

    未嘗少缺。

    圓之修習。

    願見彌勒。

    一日講次。

    屹然坐終於法座。

    時衆聞異香裛孴。

    天樂铮鏦。

    或絕或連七日。

    此真上生之證欤。

    乃乾甯二年四月也。

    茶毗收舍利七百餘粒。

    被四明人赍往新羅國矣。

     令諲法師 諲。

    姓楊氏。

    陝府阌鄉人。

    因遊洛南長水。

    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

    就中講演經論三十餘載。

    日别誦維摩上生。

    以為恒課。

    執行持心。

    願生兜率。

    以清泰二年乙未歲。

    終於邑寺。

    春秋七十一。

    法臘五十一。

    荼毗獲舍利。

    學人檀越。

    共建塔焉(下生經雲。

    若釋迦文佛弟子修于梵行。

    來至我所。

    或奉持其法。

    來至我所。

    乃至若有書寫經頌。

    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者。

    皆來至我所)。

     貞晦法師 晦。

    姓包氏。

    吳郡常熟人。

    長講法華經。

    旁讀大藏教文。

    二時行道。

    精進罔疲。

    凡世伎術百家之言。

    黜於議論之外。

    誡門徒曰。

    異端之說。

    汩亂真心。

    無記不熏。

    何須習俗。

    吾止願為師子吼。

    不作野幹鳴也。

    但專香燭塗掃。

    修上生業。

    以内院為息肩之地。

    至後唐清泰二年。

    二月十日。

    召弟子五十餘人。

    自具香湯澡浴。

    令唱上生禮佛。

    罄舍衣資。

    為非時僧得施。

    至十一日。

    望空合掌雲。

    勞其聖衆。

    排空相迎。

    滿百徒侶。

    爾日皆聞天樂之音。

    頃刻而卒。

    俗壽七十三。

    僧夏五十四臘。

    經講計三十七座。

    覽藏經二徧。

    以其年二月十八日。

    葬浚郊東寺莊之原。

    幢旛威儀。

    缁白弟子。

    約千餘人會送焉(經雲。

    若有精進修諸功德。

    威儀不缺掃塔塗地。

    以衆名香妙花供養。

    乃至念佛形像。

    稱彌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