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餘卷。
三衣皆纻。
一食唯菽。
行則仗策。
坐不倚床。
蚤虱從遊。
居然自得。
嘗築一壇。
俄有長眉僧談道。
識者其實賓頭盧也。
複有三果梵僧。
禮壇贊曰。
自佛滅後。
像法住世。
興發毗尼。
唯師一人也。
乾封年初。
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
義中舛誤。
皆譯者之過。
非師之咎。
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着述。
多是重修本也。
貞觀中。
曾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
於西明寺。
夜行道。
足跌前階。
有物扶持。
履空無害。
熟顧視之。
乃少年也。
宣遽問。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咤也。
護法之故。
擁護和尚。
時之久矣。
宣曰。
貧道修行。
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願為緻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
寶掌雖久。
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
俄授於宣。
宣保持供養焉。
複次庭除。
有一天來禮谒。
謂曰。
律師當生睹史天宮。
持物一苞雲。
是棘林香。
爾後十旬。
安坐而化。
則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臘五十二。
累門人窆於壇谷石室。
高宗下诏。
令崇飾圖寫師之真相。
蓋追仰道風也。
師之持律聲振竺乾。
師之編修。
美流天下。
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谒。
帝問自遠而來。
得無勞乎。
欲於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時。
常聞西明寺宣律師。
秉持第一。
願往依止焉。
勅允之。
至懿宗鹹通十年十月。
勅谥曰。
澄照。
塔曰淨光。
先所居久在終南。
故号南山律宗焉。
窺基法師 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隋代州西鎮将。
乃基祖焉。
考諱宗。
唐左金吾将軍。
松州都督。
江由縣開國公也。
基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誕。
與群兒弗類。
數方誦習。
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
見其眉秀目朗。
舉措疎略。
曰将家之種。
不謬也哉。
脫或因緣相扣。
度為弟子。
則吾法有寄矣。
複念在印度時。
計回程次。
就尼犍子邊。
占得卦甚吉。
彼雲。
師但東歸。
哲資生矣。
遂造将軍之門。
化令出家。
父曰。
伊類粗悍。
那勝教诏。
奘曰。
此之器度。
非将軍不生。
非某不識。
父雖然諾。
基亦強拒。
激勉再三。
拜以從命。
至年十七。
奉敕為奘弟子。
學五天竺語。
解紛開結。
統綜條然。
聞見者。
無不歎伏。
年二十五。
應诏譯經。
講通大小乘教。
造疏計可百本。
後遊五台。
至西河古佛寺宿。
夢見山下。
有無量人。
唱極苦聲。
有天童子。
持紙二軸。
及筆投之。
及旦。
過信度寺中。
有光久而不滅。
尋視之。
數軸發光者探之。
得彌勒上生經。
乃憶前夢。
必慈氏令我造疏。
通暢其理耳。
遂援毫次。
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
如吳含桃許大。
紅色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
狀如黃梁粟粒。
基随處化徒。
獲益者衆。
恒與翻譯舊人往還。
屢谒宣律師。
宣每有諸天使者執事。
或告雜務。
爾日基去。
方來。
宣怪其遲暮。
對曰。
适者大乘菩薩在此。
善神翼從者多。
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
卒於慈恩寺翻經院。
春秋五十一。
法臘無聞。
基生常勇進。
造彌勒像。
對其像。
日誦菩薩戒一徧。
願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發通身光瑞。
爛然可觀。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
号曰百本疏主。
高宗制贊。
名諱上字。
故雲大乘基。
今海内呼慈恩法師焉(世有愚人。
謗宣師為小乘。
故基至而天使者避去。
言天使者。
即南方天王将軍之使者。
言善神者。
或天将軍。
或護法神王。
其使者。
猶仆隸也。
此其神之有尊[(白-日+田)/廾]。
豈關人之有大小。
言大乘菩薩者。
乃使者尊基師之稱也。
非謂宣師小。
而稱彼大也。
昔宣師行道失足階下。
北天王那咤太子。
親為捧之。
後示疾十月。
天王奉候不少。
況宣師與基師共生内院同證不退。
又何大小之分耶。
愚人證見。
私秪聖賢。
自取殃累耳)。
法上法師 上。
姓劉氏。
朝歌人也。
五歲入學。
七日通章。
八歲略覽。
經诰。
博盡其理。
九歲閱涅盤經。
即生厭世。
至於十二。
杸禅師道藥而出家焉。
誦維摩法華。
才浃二旬。
兩部俱度。
創講法華。
酬抗疑難。
無不歎伏。
而形色非美。
故時人諺曰。
黑沙彌若來。
高座逢災也。
後值時險。
衣食俱乏。
專意涅盤。
無心饑凍。
故一粒之米。
加之以菜。
一衣為服。
兼之以草。
練形将盡。
而精神日進。
乃投光而受具焉。
既慧業有聞。
衆皆陳情。
乃講十地。
地持。
楞伽。
涅盤等部。
輪次相續。
并着文疏。
所得施利。
造一山寺。
山之極頂。
造彌勒堂。
衆事莊嚴。
備殚華麗。
四事供養。
百五十僧。
及齊破法湮。
不及山寺。
上私隐俗服。
習業如常。
願若終後。
觐睹慈氏。
如有殘年。
願見隆法。
更一頂禮慈氏如來。
形羸微笃。
設輿坐之。
弟子扛舉。
往升山寺。
合掌三禮。
右繞三周。
便還山舍。
誦維摩勝鬘。
卷訖而卒。
春秋八十六。
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昙衍法師 衍。
姓夏侯氏。
南兖州人。
初生之時。
牙齒具焉。
世俗異之。
七歲從學。
聰敏絕倫。
十五擢為州都公事。
有隙便聽釋講。
十八舉秀才貢。
過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棄舍俗務。
專功佛理。
學流三載。
績鄰前達。
年二十三。
投光出家。
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
乃捐食息。
由是講事無廢。
毗贊玄理。
以開皇元年。
二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
無常至矣。
便念彌勒佛名。
聲氣俱盡。
於時正中。
傍僧同觀。
顔色怡悅。
時年七十有九。
自衍之生也。
殊相感人。
而立操貞直。
但見經像。
必奉禮迎送。
道遇貧陋。
必悲憐垂泣。
恒樂聽戒。
生來兩阙。
維摩勝鬘。
日緣一遍。
未終之前。
有夢見衍朱衣螺發頒垂於背。
二童侍之升空。
而面北高逝。
尋爾便終。
時共以為天道者矣。
道丕法師 丕。
長安貴胄裡人也。
母許氏。
為求其息。
常持觀音普門品。
忽夢神光燭身。
因爾妊焉。
及其誕生。
如天童子。
七歲忽絕葷膻。
每遊精舍。
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壽寺。
禮繼能法師。
尊為軌範。
九歲善梵音禮贊。
十九歲學通金剛經義。
便行講貫。
至二十七歲。
遇曜州牧婁繼英。
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
即晉道安翻經創洛之地也。
天佑三年丙寅。
濟陰王賜紫衣。
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
丕精勤不懈。
一佛一禮佛名經。
法華。
金剛。
仁王。
上生四經。
逐一字一禮。
然其行頭陀十二行。
乞食時至。
二弟子随行。
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
以顯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
告雲。
今有首楞嚴菩薩衆多相迎。
令鳴椎。
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臘四十七。
首楞嚴菩薩。
惟内院多。
今相迎。
乃上生之明證也。
兜率龜鏡集卷中 音釋 琱 (與雕同。
治玉也) 锴 (音楷。
好鐵也) 球琳 (上音球。
下音林。
皆美玉也) 荂 (音誇。
花榮也) 六事法 (念佛。
法。
僧。
施。
戒。
天。
也) 饷 (音商去聲。
饋也。
進食於尊也)
三衣皆纻。
一食唯菽。
行則仗策。
坐不倚床。
蚤虱從遊。
居然自得。
嘗築一壇。
俄有長眉僧談道。
識者其實賓頭盧也。
複有三果梵僧。
禮壇贊曰。
自佛滅後。
像法住世。
興發毗尼。
唯師一人也。
乾封年初。
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
義中舛誤。
皆譯者之過。
非師之咎。
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着述。
多是重修本也。
貞觀中。
曾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
於西明寺。
夜行道。
足跌前階。
有物扶持。
履空無害。
熟顧視之。
乃少年也。
宣遽問。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咤也。
護法之故。
擁護和尚。
時之久矣。
宣曰。
貧道修行。
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願為緻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
寶掌雖久。
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
俄授於宣。
宣保持供養焉。
複次庭除。
有一天來禮谒。
謂曰。
律師當生睹史天宮。
持物一苞雲。
是棘林香。
爾後十旬。
安坐而化。
則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臘五十二。
累門人窆於壇谷石室。
高宗下诏。
令崇飾圖寫師之真相。
蓋追仰道風也。
師之持律聲振竺乾。
師之編修。
美流天下。
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谒。
帝問自遠而來。
得無勞乎。
欲於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時。
常聞西明寺宣律師。
秉持第一。
願往依止焉。
勅允之。
至懿宗鹹通十年十月。
勅谥曰。
澄照。
塔曰淨光。
先所居久在終南。
故号南山律宗焉。
窺基法師 基。
字洪道。
姓尉遲氏。
京兆長安人也。
隋代州西鎮将。
乃基祖焉。
考諱宗。
唐左金吾将軍。
松州都督。
江由縣開國公也。
基母裴氏。
夢掌月輪吞之。
寤而有孕。
及誕。
與群兒弗類。
數方誦習。
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
見其眉秀目朗。
舉措疎略。
曰将家之種。
不謬也哉。
脫或因緣相扣。
度為弟子。
則吾法有寄矣。
複念在印度時。
計回程次。
就尼犍子邊。
占得卦甚吉。
彼雲。
師但東歸。
哲資生矣。
遂造将軍之門。
化令出家。
父曰。
伊類粗悍。
那勝教诏。
奘曰。
此之器度。
非将軍不生。
非某不識。
父雖然諾。
基亦強拒。
激勉再三。
拜以從命。
至年十七。
奉敕為奘弟子。
學五天竺語。
解紛開結。
統綜條然。
聞見者。
無不歎伏。
年二十五。
應诏譯經。
講通大小乘教。
造疏計可百本。
後遊五台。
至西河古佛寺宿。
夢見山下。
有無量人。
唱極苦聲。
有天童子。
持紙二軸。
及筆投之。
及旦。
過信度寺中。
有光久而不滅。
尋視之。
數軸發光者探之。
得彌勒上生經。
乃憶前夢。
必慈氏令我造疏。
通暢其理耳。
遂援毫次。
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
如吳含桃許大。
紅色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
狀如黃梁粟粒。
基随處化徒。
獲益者衆。
恒與翻譯舊人往還。
屢谒宣律師。
宣每有諸天使者執事。
或告雜務。
爾日基去。
方來。
宣怪其遲暮。
對曰。
适者大乘菩薩在此。
善神翼從者多。
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
卒於慈恩寺翻經院。
春秋五十一。
法臘無聞。
基生常勇進。
造彌勒像。
對其像。
日誦菩薩戒一徧。
願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發通身光瑞。
爛然可觀。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
号曰百本疏主。
高宗制贊。
名諱上字。
故雲大乘基。
今海内呼慈恩法師焉(世有愚人。
謗宣師為小乘。
故基至而天使者避去。
言天使者。
即南方天王将軍之使者。
言善神者。
或天将軍。
或護法神王。
其使者。
猶仆隸也。
此其神之有尊[(白-日+田)/廾]。
豈關人之有大小。
言大乘菩薩者。
乃使者尊基師之稱也。
非謂宣師小。
而稱彼大也。
昔宣師行道失足階下。
北天王那咤太子。
親為捧之。
後示疾十月。
天王奉候不少。
況宣師與基師共生内院同證不退。
又何大小之分耶。
愚人證見。
私秪聖賢。
自取殃累耳)。
法上法師 上。
姓劉氏。
朝歌人也。
五歲入學。
七日通章。
八歲略覽。
經诰。
博盡其理。
九歲閱涅盤經。
即生厭世。
至於十二。
杸禅師道藥而出家焉。
誦維摩法華。
才浃二旬。
兩部俱度。
創講法華。
酬抗疑難。
無不歎伏。
而形色非美。
故時人諺曰。
黑沙彌若來。
高座逢災也。
後值時險。
衣食俱乏。
專意涅盤。
無心饑凍。
故一粒之米。
加之以菜。
一衣為服。
兼之以草。
練形将盡。
而精神日進。
乃投光而受具焉。
既慧業有聞。
衆皆陳情。
乃講十地。
地持。
楞伽。
涅盤等部。
輪次相續。
并着文疏。
所得施利。
造一山寺。
山之極頂。
造彌勒堂。
衆事莊嚴。
備殚華麗。
四事供養。
百五十僧。
及齊破法湮。
不及山寺。
上私隐俗服。
習業如常。
願若終後。
觐睹慈氏。
如有殘年。
願見隆法。
更一頂禮慈氏如來。
形羸微笃。
設輿坐之。
弟子扛舉。
往升山寺。
合掌三禮。
右繞三周。
便還山舍。
誦維摩勝鬘。
卷訖而卒。
春秋八十六。
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昙衍法師 衍。
姓夏侯氏。
南兖州人。
初生之時。
牙齒具焉。
世俗異之。
七歲從學。
聰敏絕倫。
十五擢為州都公事。
有隙便聽釋講。
十八舉秀才貢。
過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棄舍俗務。
專功佛理。
學流三載。
績鄰前達。
年二十三。
投光出家。
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
乃捐食息。
由是講事無廢。
毗贊玄理。
以開皇元年。
二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
無常至矣。
便念彌勒佛名。
聲氣俱盡。
於時正中。
傍僧同觀。
顔色怡悅。
時年七十有九。
自衍之生也。
殊相感人。
而立操貞直。
但見經像。
必奉禮迎送。
道遇貧陋。
必悲憐垂泣。
恒樂聽戒。
生來兩阙。
維摩勝鬘。
日緣一遍。
未終之前。
有夢見衍朱衣螺發頒垂於背。
二童侍之升空。
而面北高逝。
尋爾便終。
時共以為天道者矣。
道丕法師 丕。
長安貴胄裡人也。
母許氏。
為求其息。
常持觀音普門品。
忽夢神光燭身。
因爾妊焉。
及其誕生。
如天童子。
七歲忽絕葷膻。
每遊精舍。
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壽寺。
禮繼能法師。
尊為軌範。
九歲善梵音禮贊。
十九歲學通金剛經義。
便行講貫。
至二十七歲。
遇曜州牧婁繼英。
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
即晉道安翻經創洛之地也。
天佑三年丙寅。
濟陰王賜紫衣。
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
丕精勤不懈。
一佛一禮佛名經。
法華。
金剛。
仁王。
上生四經。
逐一字一禮。
然其行頭陀十二行。
乞食時至。
二弟子随行。
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
以顯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
告雲。
今有首楞嚴菩薩衆多相迎。
令鳴椎。
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臘四十七。
首楞嚴菩薩。
惟内院多。
今相迎。
乃上生之明證也。
兜率龜鏡集卷中 音釋 琱 (與雕同。
治玉也) 锴 (音楷。
好鐵也) 球琳 (上音球。
下音林。
皆美玉也) 荂 (音誇。
花榮也) 六事法 (念佛。
法。
僧。
施。
戒。
天。
也) 饷 (音商去聲。
饋也。
進食於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