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五年六月十七日。
苦心悶亂。
不複飲食。
彭城寺惠全法師。
六月十九日。
夢見一柱殿。
嚴麗非常。
謂兜率天宮。
見淨秀在其中。
全即囑之。
得生妙處。
勿忘将接。
秀曰。
法師是丈夫。
弘通經教。
自應居勝地。
全聞秀病往看之。
述夢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少間。
自夢見旛蓋樂器。
在佛殿西北。
二十日請相識僧會别。
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曰。
我升兜率天宮。
言畢而寂。
年八十九(經雲。
若有比丘。
及一切大衆。
不厭生死。
樂生天者。
愛敬無上菩提心者。
欲為彌勒作弟子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應持五戒。
八齋。
具足戒。
身心精進。
不求斷結。
修十善法。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
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不求斷結者。
是大乘菩薩。
留惑度生。
非同二乘取證灰身。
斷智涅盤。
自出生死者。
比也秀攝心注想。
依經作觀。
故聖境現也)。
彥琮法師 琮。
俗緣李氏。
趙郡伯人也。
世号衣冠。
門稱甲族。
少而聰敏。
才藻清新。
識洞幽微。
情符水鏡。
遇物斯覽。
事罕再詳。
初投信都。
僧邊法師。
因試令誦須大拏經。
減七千言。
一日便了。
更誦大方等經。
數日亦度。
至年十歲。
方許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聲洋溢。
如江河之望也。
齊武平初。
年十有四。
晉陽延入宣德殿。
講仁王經。
帝親臨禦筵。
文武鹹侍。
皇太後。
及以六宮。
同升法會。
勅侍中高元海。
扶琮升座。
接侍上下。
而神氣堅朗。
希世驚嗟。
析理開神。
鹹遵景仰。
及受具戒。
專習律檢。
進讨行科。
時炀帝延入高第。
令住内堂。
講金光明。
勝鬘。
般若等經。
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琮乃專尋葉典。
日誦萬言。
故大品。
法華。
維摩。
楞伽。
攝論。
十地等。
皆親傳梵音。
受持讀誦。
每日暗閱。
要周乃止。
大業二年下敕。
於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館以處之。
凡前後譯經。
合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制序述事。
備於經首。
大漸之晨。
即大業六年。
七月二十四日。
雖形羸而神爽。
問弟子曰。
齋時至未。
對曰。
未也。
還瞑目而卧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頸。
向門視日。
齋時已至。
吾其終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彌勒畫像。
合掌谛觀。
開目閉目。
乃經三四。
如入禅定。
奄爾而終。
持纩屬之。
方知已絕。
春秋五十有四。
戒臘未聞(葉典者。
天竺以貝多羅葉書寫經卷。
故曰葉典)。
慧頵法師 頵姓李氏。
江夏人。
於遠行龍泉二寺。
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五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有吳縣令陳士綽者。
排繁徙義。
傾仰法音。
請講法華。
涅盤。
文軸才竟。
疲役增勞。
即以塵尾付囑學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
無憚慧風。
師逸功倍。
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
怡然冥目。
以貞觀四年十月。
終於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學士弟子等。
千餘人。
哀泗傷心。
共樹高碑焉(臨終怡然自若。
乃上生之明證誠結來生之緣。
願力所緻若是乎)。
玄奘法師 奘。
本名袆。
俗姓陳氏。
漢太丘仲弓之後。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
父惠早通經術。
長八尺。
明眉目。
拜江陵令。
解纓而退。
師之兄。
即長捷法師也。
日授精理。
旁謙巧論。
年十一。
誦維摩法華。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口誦目緣。
略無閑缺。
時東都盛弘法席。
涅盤攝論。
阿毗昙等論。
一聞不忘。
見稱昔人。
随言鏡理。
莫不鑿窮岩穴。
時皆訝其憶念之力。
終古罕類也。
年二十有一。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
義重疏通。
鑽仰一方。
未成探赜。
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天竺。
何能具觌成言。
時年二十九也。
以貞觀三年三月。
西尋聖迹。
徑往姑臧。
漸至炖煌。
路由天塞。
裹糧吊影。
前望悠然。
但見平沙。
絕無人徑。
回遑委命。
任業而前。
備經危難。
達伊吾高昌。
高昌王給以貨資。
傳送突厥展轉将送。
雪山諸蕃梵國。
具睹五天竺境。
經曆一百五十餘國。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屆於京郊之西。
道俗相趨。
屯赴阗[門@壹]。
數十萬衆。
如值下生。
召入内殿。
面奉天顔。
談叙真俗。
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
不覺時延。
即陳翻譯。
帝曰。
自法師行後。
造弘福寺。
其處雖小。
禅院虛靜。
可為翻譯。
所須人物吏力。
并與玄齡商量。
務令優給。
又敕雲。
所須官人助翻者。
已處分訖。
其碑朕自作。
及碑成。
請神翰自書。
蒙特許。
克日送寺。
京寺鹹造幢蓋。
又敕王公已下。
太常九卿。
及兩縣妓樂。
車從千餘乘。
駐弘福寺。
上居安福門。
俯臨将送。
京邑士女。
列於道側。
自北之南。
二十餘裡。
充仞衢街。
光俗興法。
無與俦焉。
奘生常以來。
願見彌勒。
及遊西域。
又聞無着兄弟。
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
鹹有願證。
懷此專至。
益增翹勵。
後至玉華。
但有隙次無不發願。
生睹史多天。
見彌勒佛。
自翻大般若經六百卷了。
惟自策勤。
行道禮忏。
麟德元年。
告翻經僧。
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
必歸磨滅。
泡幻形質。
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華。
於經論有疑者。
今可速問。
聞者驚曰。
年未耆耄。
何出此言。
報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
先造俱胝十億像。
所禮忏辭别。
告寺僧曰。
奘必當死。
經雲。
此身可惡。
猶如死狗。
奘既死已。
近宮寺山。
靜處藏之。
因既卧疾。
開目閉目。
見大蓮花。
鮮白而至。
又見偉相。
知生佛前。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
總有七十三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忻悅。
總召門人。
有緣并集。
無常将及。
急來相見。
對寺僧門人辭訣。
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
令傍人稱曰。
南谟彌勒如來。
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
速奉慈顔。
南無彌勒如來。
所居内衆。
願舍命已。
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脅累足。
右手支頭。
左手[月*坒]上。
铿然不動。
有問何相。
報曰。
勿問。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氣絕神逝。
迄兩月顔色如常。
又有冥應。
略故不述。
下敕葬日。
聽京城僧尼。
幢蓋往送。
於是素蓋素幢。
浮空雲合。
哀笳哀梵。
氣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傷。
七衆惜其沉寂。
帝親臨城望送。
勅同如來金棺銀椁。
殡葬於白花原。
四十裡中。
後勅改葬樊川。
乃又出之。
衆鹹歎異。
經久埋[療-(日/小)+土]。
色相如初。
自非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詳載本傳)。
道宣律師 宣。
姓錢氏。
丹徒人也。
母夢月貫其懷而娠。
複夢梵僧語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佑律師。
佑則南齊剡溪隐嶽寺僧護也。
宜從出家。
崇樹釋教雲。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言*(廷-壬+旦)]。
九歲能賦。
十五厭俗。
誦習諸經。
依智頵律師受業。
十六落發。
專精克念。
感舍利現於寶函。
從智首律師受具。
習律才聽一徧。
方議修禅。
頵師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時。
功願須滿。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聽二十徧已。
乃坐山林。
行定慧。
晦迹於終南。
行般舟定。
時有群龍禮谒。
若男若女。
化為人形。
嘗送異華一奁。
形似棗華。
大如榆莢。
香氣馝馟。
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
味甘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上诏與奘師翻譯。
撰疏鈔等。
二百
五年六月十七日。
苦心悶亂。
不複飲食。
彭城寺惠全法師。
六月十九日。
夢見一柱殿。
嚴麗非常。
謂兜率天宮。
見淨秀在其中。
全即囑之。
得生妙處。
勿忘将接。
秀曰。
法師是丈夫。
弘通經教。
自應居勝地。
全聞秀病往看之。
述夢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少間。
自夢見旛蓋樂器。
在佛殿西北。
二十日請相識僧會别。
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曰。
我升兜率天宮。
言畢而寂。
年八十九(經雲。
若有比丘。
及一切大衆。
不厭生死。
樂生天者。
愛敬無上菩提心者。
欲為彌勒作弟子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應持五戒。
八齋。
具足戒。
身心精進。
不求斷結。
修十善法。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
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不求斷結者。
是大乘菩薩。
留惑度生。
非同二乘取證灰身。
斷智涅盤。
自出生死者。
比也秀攝心注想。
依經作觀。
故聖境現也)。
彥琮法師 琮。
俗緣李氏。
趙郡伯人也。
世号衣冠。
門稱甲族。
少而聰敏。
才藻清新。
識洞幽微。
情符水鏡。
遇物斯覽。
事罕再詳。
初投信都。
僧邊法師。
因試令誦須大拏經。
減七千言。
一日便了。
更誦大方等經。
數日亦度。
至年十歲。
方許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聲洋溢。
如江河之望也。
齊武平初。
年十有四。
晉陽延入宣德殿。
講仁王經。
帝親臨禦筵。
文武鹹侍。
皇太後。
及以六宮。
同升法會。
勅侍中高元海。
扶琮升座。
接侍上下。
而神氣堅朗。
希世驚嗟。
析理開神。
鹹遵景仰。
及受具戒。
專習律檢。
進讨行科。
時炀帝延入高第。
令住内堂。
講金光明。
勝鬘。
般若等經。
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琮乃專尋葉典。
日誦萬言。
故大品。
法華。
維摩。
楞伽。
攝論。
十地等。
皆親傳梵音。
受持讀誦。
每日暗閱。
要周乃止。
大業二年下敕。
於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館以處之。
凡前後譯經。
合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制序述事。
備於經首。
大漸之晨。
即大業六年。
七月二十四日。
雖形羸而神爽。
問弟子曰。
齋時至未。
對曰。
未也。
還瞑目而卧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頸。
向門視日。
齋時已至。
吾其終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彌勒畫像。
合掌谛觀。
開目閉目。
乃經三四。
如入禅定。
奄爾而終。
持纩屬之。
方知已絕。
春秋五十有四。
戒臘未聞(葉典者。
天竺以貝多羅葉書寫經卷。
故曰葉典)。
慧頵法師 頵姓李氏。
江夏人。
於遠行龍泉二寺。
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五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有吳縣令陳士綽者。
排繁徙義。
傾仰法音。
請講法華。
涅盤。
文軸才竟。
疲役增勞。
即以塵尾付囑學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
無憚慧風。
師逸功倍。
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
怡然冥目。
以貞觀四年十月。
終於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學士弟子等。
千餘人。
哀泗傷心。
共樹高碑焉(臨終怡然自若。
乃上生之明證誠結來生之緣。
願力所緻若是乎)。
玄奘法師 奘。
本名袆。
俗姓陳氏。
漢太丘仲弓之後。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
父惠早通經術。
長八尺。
明眉目。
拜江陵令。
解纓而退。
師之兄。
即長捷法師也。
日授精理。
旁謙巧論。
年十一。
誦維摩法華。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口誦目緣。
略無閑缺。
時東都盛弘法席。
涅盤攝論。
阿毗昙等論。
一聞不忘。
見稱昔人。
随言鏡理。
莫不鑿窮岩穴。
時皆訝其憶念之力。
終古罕類也。
年二十有一。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
義重疏通。
鑽仰一方。
未成探赜。
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天竺。
何能具觌成言。
時年二十九也。
以貞觀三年三月。
西尋聖迹。
徑往姑臧。
漸至炖煌。
路由天塞。
裹糧吊影。
前望悠然。
但見平沙。
絕無人徑。
回遑委命。
任業而前。
備經危難。
達伊吾高昌。
高昌王給以貨資。
傳送突厥展轉将送。
雪山諸蕃梵國。
具睹五天竺境。
經曆一百五十餘國。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屆於京郊之西。
道俗相趨。
屯赴阗[門@壹]。
數十萬衆。
如值下生。
召入内殿。
面奉天顔。
談叙真俗。
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
不覺時延。
即陳翻譯。
帝曰。
自法師行後。
造弘福寺。
其處雖小。
禅院虛靜。
可為翻譯。
所須人物吏力。
并與玄齡商量。
務令優給。
又敕雲。
所須官人助翻者。
已處分訖。
其碑朕自作。
及碑成。
請神翰自書。
蒙特許。
克日送寺。
京寺鹹造幢蓋。
又敕王公已下。
太常九卿。
及兩縣妓樂。
車從千餘乘。
駐弘福寺。
上居安福門。
俯臨将送。
京邑士女。
列於道側。
自北之南。
二十餘裡。
充仞衢街。
光俗興法。
無與俦焉。
奘生常以來。
願見彌勒。
及遊西域。
又聞無着兄弟。
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
鹹有願證。
懷此專至。
益增翹勵。
後至玉華。
但有隙次無不發願。
生睹史多天。
見彌勒佛。
自翻大般若經六百卷了。
惟自策勤。
行道禮忏。
麟德元年。
告翻經僧。
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
必歸磨滅。
泡幻形質。
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華。
於經論有疑者。
今可速問。
聞者驚曰。
年未耆耄。
何出此言。
報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
先造俱胝十億像。
所禮忏辭别。
告寺僧曰。
奘必當死。
經雲。
此身可惡。
猶如死狗。
奘既死已。
近宮寺山。
靜處藏之。
因既卧疾。
開目閉目。
見大蓮花。
鮮白而至。
又見偉相。
知生佛前。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
總有七十三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忻悅。
總召門人。
有緣并集。
無常将及。
急來相見。
對寺僧門人辭訣。
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
令傍人稱曰。
南谟彌勒如來。
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
速奉慈顔。
南無彌勒如來。
所居内衆。
願舍命已。
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脅累足。
右手支頭。
左手[月*坒]上。
铿然不動。
有問何相。
報曰。
勿問。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氣絕神逝。
迄兩月顔色如常。
又有冥應。
略故不述。
下敕葬日。
聽京城僧尼。
幢蓋往送。
於是素蓋素幢。
浮空雲合。
哀笳哀梵。
氣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傷。
七衆惜其沉寂。
帝親臨城望送。
勅同如來金棺銀椁。
殡葬於白花原。
四十裡中。
後勅改葬樊川。
乃又出之。
衆鹹歎異。
經久埋[療-(日/小)+土]。
色相如初。
自非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詳載本傳)。
道宣律師 宣。
姓錢氏。
丹徒人也。
母夢月貫其懷而娠。
複夢梵僧語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佑律師。
佑則南齊剡溪隐嶽寺僧護也。
宜從出家。
崇樹釋教雲。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言*(廷-壬+旦)]。
九歲能賦。
十五厭俗。
誦習諸經。
依智頵律師受業。
十六落發。
專精克念。
感舍利現於寶函。
從智首律師受具。
習律才聽一徧。
方議修禅。
頵師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時。
功願須滿。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聽二十徧已。
乃坐山林。
行定慧。
晦迹於終南。
行般舟定。
時有群龍禮谒。
若男若女。
化為人形。
嘗送異華一奁。
形似棗華。
大如榆莢。
香氣馝馟。
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
味甘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上诏與奘師翻譯。
撰疏鈔等。
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