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暮歸以經還師。
更求餘者。
師曰。
昨經未讀。
今複求耶。
答曰。
即已暗誦。
師雖異之。
而未信也。
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複還師。
師執經覆之。
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
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
恣其遊學。
至邺。
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歎。
與語終日。
衆見形貌不稱。
鹹共輕。
怪澄曰。
此人遠識。
非爾俦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
安每覆述。
後住受都寺。
徒衆數百。
常宣法化。
其所注般若。
道行。
密迹。
安般。
諸經。
并尋文比句。
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緻淵富。
妙盡深旨。
條貫既序。
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
自安始也。
時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像。
結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各一尊。
後住長安五重寺。
僧衆數千。
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
依師為姓。
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如來大師之本。
尊莫過釋迦。
乃以釋命氏。
後獲增一阿含經。
果稱四河入海。
無複河名。
四姓為沙門。
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符。
遂為永式。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於彌勒前立誓。
願生兜率。
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窄。
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
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
訊問其來意。
答雲。
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脫。
彼答雲。
甚可度耳。
然須更浴聖僧。
情願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
所生之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雲開。
備睹兜率勝妙之報。
爾夕大衆數十人。
悉皆同見。
安後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
伴侶數十。
來入寺戲。
須臾就浴。
果是聖應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衆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
無疾而卒。
初安生。
而便左臂生一皮。
廣寸許。
着臂。
捋可上下。
唯不得出手。
後宣律師問天神。
乃知安是印手菩薩也。
竺僧輔法師 輔邺人也。
少持戒行。
執志堅苦。
學通諸論。
兼善經法。
道振伊洛。
一都宗事。
值西晉饑亂。
輔與釋道安等。
隐於濩澤。
研精辯析。
洞盡幽微。
後憩荊州上明寺。
單蔬自節。
禮忏翹勸。
誓生兜率。
仰瞻慈氏。
時琅琊王忱。
為荊州刺史。
聞輔貞素。
請為戒師。
一門宗奉。
後未亡二日。
忽雲。
明日當去。
至於臨終。
妙香滿室。
梵響相系。
道俗奔看。
來者萬數。
是日後分。
無疾而化。
春秋六十。
戒臘未聞。
昙戒法師 戒。
一名慧精。
姓卓。
南陽人。
居貧務學。
遊心墳典。
後聞法道法師講放光經。
乃借衣一聽。
遂深悟佛理。
廢俗從道。
事安公為師。
博通三藏。
誦經五十餘萬言。
常日禮佛五百拜。
晉臨川王。
甚重之。
後笃疾。
常誦彌勒尊佛名。
不辍心口。
弟子智生侍疾。
問。
何不願生安養。
戒曰。
吾與和尚等八人。
同願生兜率。
和尚及道願等。
皆已上生。
吾未得去。
是故有願耳。
言畢。
即有光照於身。
容貌更悅。
遂奄爾遷化。
春秋七十。
仍葬安公墓右。
玄藻尼 藻本姓路。
吳郡人。
安荀女也。
藻年十餘歲。
身嬰重疾。
良藥必進。
日增無損。
時太玄台寺。
釋法濟。
語安荀曰。
恐此病由業。
非醫所消。
貧道案經雲。
若履危苦。
能歸依三寶。
忏悔求願者。
皆獲甄濟。
君能與女。
并捐棄邪俗。
洗滌塵穢。
專心一向。
當得痊愈。
安荀然之。
即於宅内設觀音像。
澡心潔意。
傾誠戴仰。
扶疾稽颡。
專念相續。
經七日。
初夜忽見金像。
高尺許。
三摩其身。
從首至足。
即覺沉痾豁然消愈。
既靈驗在躬。
遂求出家。
精勤匪懈。
誦法華經。
菜食長齋。
三十七載。
常翹心注想。
願生兜率。
宋元嘉十六年。
誦彌勒佛名。
寂然而逝。
光靜尼 靜。
本姓胡。
名道婢。
吳興東遷人也。
幼出家。
随師住廣陵中寺。
靜少而厲行。
長習禅思。
不食甘肥。
将受大戒。
絕谷[饑-幾+因]松。
具戒之後。
積十五年。
雖心識鮮明。
而體力羸憊。
祈誠慊到。
每輙感勞。
動經晦朔。
沙門法成謂曰。
服食非佛盛事。
靜聞之。
還食粳糧。
倍加勇猛。
精學不倦。
從學觀行者。
常百許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遇疾。
曰我厭苦此身。
其來久矣。
於是牽病忏悔。
不離心口。
性理恬明。
神氣怡恍。
至十九年歲旦。
飲粒皆絕。
屬念兜率心心相續。
如是不斷。
至四月八日夜。
殊香異相。
滿虛空中。
其夜示寂。
慧瓊尼 瓊。
本始锺。
廣州人也。
履道高潔。
不味魚肉。
年垂八十。
志業彌勒。
常衣刍麻。
不服綿纩。
綱紀寺舍。
兼行講說。
元嘉十八年。
宋江夏王世子。
母王氏。
以地施瓊。
瓊修立為寺。
号曰南永安寺。
至二十二年。
蘭陵蕭承之。
為起外國塔。
瓊於元嘉十五年。
創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
皆悉嚴麗。
以元嘉二十四年。
随孟顗之會稽。
敕弟子雲。
吾死後不須埋藏。
可借人剝裂身體。
以食衆生。
至於終盡。
不忍屠割。
乃告句容縣令輿着山中。
使鳥獸自就啖之。
經十餘日。
俨然如故。
顔色不異。
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
鳥食遠處。
近屍之粒皆在。
弟子慧朗。
在都聞之。
奔馳奉迎。
還葬高座寺前岡。
墳上起塔雲(瓊一生苦節。
志樂彌勒。
故得終盡異人。
乃上生之明證也)。
淨秀尼 秀。
本姓梁。
安定人。
祖疇征虜司馬。
父粲之。
龍川縣都鄉侯。
秀幼而聰睿。
好行慈仁。
七歲自然持齋。
家中請僧轉涅盤經。
聞斷魚肉。
即便蔬食。
從外國沙門普練。
谘受五戒。
精勤奉持。
禮拜讀誦。
晝夜不休。
年十二。
便求出家。
父母禁之。
及手能書。
常自寫經。
至二十九。
方得聽許。
為青園寺首尼弟子。
事師竭誠。
猶懼弗及。
三業勤修。
夙夜匪懈。
僧使衆役。
每居其首。
跋涉勤劬。
觸事關涉。
進止俯仰。
必遵律範。
善神敬護。
常在左右。
時有馬先生。
世呼為神人也。
見秀。
記言。
此尼當生兜率。
嘗三人同於佛殿内座。
忽聞空中聲。
狀如牛吼。
二人驚怖。
惟秀惔然。
還房取燭登階。
複聞空中語曰。
諸尼避路。
秀禅師歸。
後時與諸尼同坐。
一尼暫起還房。
見一人抵掌止之曰。
莫擾秀尼。
欲請晖法師講十誦律。
但有錢一千。
憂事不辦。
夜夢見雁鵲鹆雀子。
各乘車。
大小稱形。
同聲唱言。
我當助秀尼講。
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
争設妙供。
宋元嘉七年。
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
律範清高。
秀更從受戒。
麻衣藿食。
同住十餘人。
皆以禅定為業。
秀手寫衆經。
别立經台。
在於寺内。
娑伽羅龍王兄弟二人。
現迹彌日。
示其擁護。
知識往來無不見者。
每奉諸聖僧果食。
必有異迹。
又嘗七日供養。
禮忏胡跪。
攝心注想。
即見二梵僧。
舉手共語。
一稱彌佉。
一稱毗呿羅。
所着袈裟。
色如熟桑葚。
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
他日又請阿耨達池。
五百羅漢。
複請罽賓國。
五百羅漢。
及京邑大德。
見一梵僧。
合衆疑之。
即借問。
雲。
從罽賓來。
始行十餘步。
奄忽不見。
又曾浴聖僧内外寂靜。
唯有[木*(羲-ㄎ+乃)]杓之聲。
其諸瑞異。
皆類此也。
齊文惠帝。
竟陵文宣王。
厚相禮待。
供施無廢。
年耆力弱。
複不能行。
聽乘輿至内殿
更求餘者。
師曰。
昨經未讀。
今複求耶。
答曰。
即已暗誦。
師雖異之。
而未信也。
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複還師。
師執經覆之。
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
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
恣其遊學。
至邺。
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歎。
與語終日。
衆見形貌不稱。
鹹共輕。
怪澄曰。
此人遠識。
非爾俦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
安每覆述。
後住受都寺。
徒衆數百。
常宣法化。
其所注般若。
道行。
密迹。
安般。
諸經。
并尋文比句。
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緻淵富。
妙盡深旨。
條貫既序。
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
自安始也。
時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像。
結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各一尊。
後住長安五重寺。
僧衆數千。
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
依師為姓。
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如來大師之本。
尊莫過釋迦。
乃以釋命氏。
後獲增一阿含經。
果稱四河入海。
無複河名。
四姓為沙門。
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符。
遂為永式。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於彌勒前立誓。
願生兜率。
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窄。
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
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
訊問其來意。
答雲。
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脫。
彼答雲。
甚可度耳。
然須更浴聖僧。
情願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
所生之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雲開。
備睹兜率勝妙之報。
爾夕大衆數十人。
悉皆同見。
安後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
伴侶數十。
來入寺戲。
須臾就浴。
果是聖應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衆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
無疾而卒。
初安生。
而便左臂生一皮。
廣寸許。
着臂。
捋可上下。
唯不得出手。
後宣律師問天神。
乃知安是印手菩薩也。
竺僧輔法師 輔邺人也。
少持戒行。
執志堅苦。
學通諸論。
兼善經法。
道振伊洛。
一都宗事。
值西晉饑亂。
輔與釋道安等。
隐於濩澤。
研精辯析。
洞盡幽微。
後憩荊州上明寺。
單蔬自節。
禮忏翹勸。
誓生兜率。
仰瞻慈氏。
時琅琊王忱。
為荊州刺史。
聞輔貞素。
請為戒師。
一門宗奉。
後未亡二日。
忽雲。
明日當去。
至於臨終。
妙香滿室。
梵響相系。
道俗奔看。
來者萬數。
是日後分。
無疾而化。
春秋六十。
戒臘未聞。
昙戒法師 戒。
一名慧精。
姓卓。
南陽人。
居貧務學。
遊心墳典。
後聞法道法師講放光經。
乃借衣一聽。
遂深悟佛理。
廢俗從道。
事安公為師。
博通三藏。
誦經五十餘萬言。
常日禮佛五百拜。
晉臨川王。
甚重之。
後笃疾。
常誦彌勒尊佛名。
不辍心口。
弟子智生侍疾。
問。
何不願生安養。
戒曰。
吾與和尚等八人。
同願生兜率。
和尚及道願等。
皆已上生。
吾未得去。
是故有願耳。
言畢。
即有光照於身。
容貌更悅。
遂奄爾遷化。
春秋七十。
仍葬安公墓右。
玄藻尼 藻本姓路。
吳郡人。
安荀女也。
藻年十餘歲。
身嬰重疾。
良藥必進。
日增無損。
時太玄台寺。
釋法濟。
語安荀曰。
恐此病由業。
非醫所消。
貧道案經雲。
若履危苦。
能歸依三寶。
忏悔求願者。
皆獲甄濟。
君能與女。
并捐棄邪俗。
洗滌塵穢。
專心一向。
當得痊愈。
安荀然之。
即於宅内設觀音像。
澡心潔意。
傾誠戴仰。
扶疾稽颡。
專念相續。
經七日。
初夜忽見金像。
高尺許。
三摩其身。
從首至足。
即覺沉痾豁然消愈。
既靈驗在躬。
遂求出家。
精勤匪懈。
誦法華經。
菜食長齋。
三十七載。
常翹心注想。
願生兜率。
宋元嘉十六年。
誦彌勒佛名。
寂然而逝。
光靜尼 靜。
本姓胡。
名道婢。
吳興東遷人也。
幼出家。
随師住廣陵中寺。
靜少而厲行。
長習禅思。
不食甘肥。
将受大戒。
絕谷[饑-幾+因]松。
具戒之後。
積十五年。
雖心識鮮明。
而體力羸憊。
祈誠慊到。
每輙感勞。
動經晦朔。
沙門法成謂曰。
服食非佛盛事。
靜聞之。
還食粳糧。
倍加勇猛。
精學不倦。
從學觀行者。
常百許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遇疾。
曰我厭苦此身。
其來久矣。
於是牽病忏悔。
不離心口。
性理恬明。
神氣怡恍。
至十九年歲旦。
飲粒皆絕。
屬念兜率心心相續。
如是不斷。
至四月八日夜。
殊香異相。
滿虛空中。
其夜示寂。
慧瓊尼 瓊。
本始锺。
廣州人也。
履道高潔。
不味魚肉。
年垂八十。
志業彌勒。
常衣刍麻。
不服綿纩。
綱紀寺舍。
兼行講說。
元嘉十八年。
宋江夏王世子。
母王氏。
以地施瓊。
瓊修立為寺。
号曰南永安寺。
至二十二年。
蘭陵蕭承之。
為起外國塔。
瓊於元嘉十五年。
創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
皆悉嚴麗。
以元嘉二十四年。
随孟顗之會稽。
敕弟子雲。
吾死後不須埋藏。
可借人剝裂身體。
以食衆生。
至於終盡。
不忍屠割。
乃告句容縣令輿着山中。
使鳥獸自就啖之。
經十餘日。
俨然如故。
顔色不異。
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
鳥食遠處。
近屍之粒皆在。
弟子慧朗。
在都聞之。
奔馳奉迎。
還葬高座寺前岡。
墳上起塔雲(瓊一生苦節。
志樂彌勒。
故得終盡異人。
乃上生之明證也)。
淨秀尼 秀。
本姓梁。
安定人。
祖疇征虜司馬。
父粲之。
龍川縣都鄉侯。
秀幼而聰睿。
好行慈仁。
七歲自然持齋。
家中請僧轉涅盤經。
聞斷魚肉。
即便蔬食。
從外國沙門普練。
谘受五戒。
精勤奉持。
禮拜讀誦。
晝夜不休。
年十二。
便求出家。
父母禁之。
及手能書。
常自寫經。
至二十九。
方得聽許。
為青園寺首尼弟子。
事師竭誠。
猶懼弗及。
三業勤修。
夙夜匪懈。
僧使衆役。
每居其首。
跋涉勤劬。
觸事關涉。
進止俯仰。
必遵律範。
善神敬護。
常在左右。
時有馬先生。
世呼為神人也。
見秀。
記言。
此尼當生兜率。
嘗三人同於佛殿内座。
忽聞空中聲。
狀如牛吼。
二人驚怖。
惟秀惔然。
還房取燭登階。
複聞空中語曰。
諸尼避路。
秀禅師歸。
後時與諸尼同坐。
一尼暫起還房。
見一人抵掌止之曰。
莫擾秀尼。
欲請晖法師講十誦律。
但有錢一千。
憂事不辦。
夜夢見雁鵲鹆雀子。
各乘車。
大小稱形。
同聲唱言。
我當助秀尼講。
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
争設妙供。
宋元嘉七年。
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
律範清高。
秀更從受戒。
麻衣藿食。
同住十餘人。
皆以禅定為業。
秀手寫衆經。
别立經台。
在於寺内。
娑伽羅龍王兄弟二人。
現迹彌日。
示其擁護。
知識往來無不見者。
每奉諸聖僧果食。
必有異迹。
又嘗七日供養。
禮忏胡跪。
攝心注想。
即見二梵僧。
舉手共語。
一稱彌佉。
一稱毗呿羅。
所着袈裟。
色如熟桑葚。
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
他日又請阿耨達池。
五百羅漢。
複請罽賓國。
五百羅漢。
及京邑大德。
見一梵僧。
合衆疑之。
即借問。
雲。
從罽賓來。
始行十餘步。
奄忽不見。
又曾浴聖僧内外寂靜。
唯有[木*(羲-ㄎ+乃)]杓之聲。
其諸瑞異。
皆類此也。
齊文惠帝。
竟陵文宣王。
厚相禮待。
供施無廢。
年耆力弱。
複不能行。
聽乘輿至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