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關燈
可。

    雖其優劣不同。

    要不容於偏廢也(平心論)。

     遼 都上京。

    國号契丹。

    太祖姓耶律。

    諱阿保機。

    太宗遷都遼。

    起太祖丙子。

    盡天祚甲辰。

    九主。

    二百九年。

     金 都上京。

    國号女真。

    太祖姓完顔。

    諱阿骨打。

    揚割太師長子。

    十六年稱帝。

    改國号金。

    至世宗都燕。

    起太祖戊戌。

    盡哀帝甲午。

    九主。

    一百十七年。

     太宗 太安諱晟。

    楊割次子。

    改元天會。

    迎請旃檀瑞像到燕京。

    建水陸會七晝夜。

    安奉於闵忠寺供養。

     熙宗 熙宗諱亶。

    太祖嫡孫。

    改元天眷。

    嘗诏海慧大師於上京。

    宮側創造大儲慶寺。

    普度僧尼百萬。

    大赦天下。

    又诏海慧.清慧二禅師住儲慶寺。

    迎旃檀像於本寺積慶閣供養。

    海慧遷化。

    帝親奉舍利五處立塔。

    特谥佛覺佑國大禅師。

    複賜清慧佛智護國大師号并金襕大衣。

     世宗 世宗諱雍。

    太祖孫。

    改元大定。

    遷都燕。

    勑建大慶壽寺。

    诏冥玄顗禅師為開山第一代。

    勅皇太子降香賜錢二萬沃田二十頃。

    又诏顗禅師於東京創清安寺。

    度僧五百。

    作般瑟咤會。

    二十年勅建仰山栖隐禅寺於燕京之西山。

    仍诏顗禅師開山。

    賜田設會度僧。

     章宗 章宗諱璟。

    顯宗允恭之子。

    允恭未立而卒。

    章宗以皇太孫即位。

    改元明昌。

    【标】四年诏萬松禅師於禁庭升座。

    帝親迎禮。

    聞未聞法。

    開悟感慨。

    親奉錦绮大僧伽衣。

    詣座授施。

    内宮貴戚羅拜拱跪。

    各施珍愛以奉供養。

    建普度會佛事。

    連日祥雲連綿天際。

    從此年豐讴歌滿路。

    每歲設齋。

    常感祥瑞。

    帝駕幸燕之仰山。

    有金色界中兜率境。

    碧蓮花裡梵王宮之句。

    承安四年帝以太後遺命诏下和龍府建大明寺。

    造九級浮圖。

    度僧三萬。

    施以度牒。

    以薦冥福。

     東海侯 侯諱允濟。

    世宗第七子。

    章宗無嗣。

    群臣奉遺诏立之。

    改元大安。

    在位四年旃檀瑞像至金國。

    十三年此年迎置上京禁庭供養(已上金志)。

     金國志曰。

    浮屠之教雖貴戚望族多舍男女為僧尼。

    禅多律少。

    在京曰國師。

    帥府曰僧錄僧正。

    列郡曰都綱。

    縣曰維那。

    披剃威儀與南宋等。

    所賜之号曰大師曰大德并賜紫國師。

    服真紅袈裟。

    僧錄僧正限三年為任。

    并服紫袈裟。

    都綱亦以三年為任。

    有師号者賜紫。

    無者如常。

    僧維那僧尼有訟者。

    杖以下決遣之。

    杖以上者并申解僧錄都綱司。

     李之純 之純。

    字純甫。

    自号屏山居士。

    弘州人。

    章宗承安間進士。

    官至尚書右司都事。

    資性英邁。

    天下書無所不讀。

    其於莊周.列禦寇.左氏.戰國策為尤長。

    文亦略能似之。

    三十歲後徧觀佛書。

    既而取道學諸家之書讀之。

    一旦有會於其心。

    乃合三家為一。

    取先儒之說箋其不相合者。

    着為成書。

    所謂鳴道集說是也(黃文獻集)。

    【标】其鳴道集說序曰。

    天地未生之前。

    聖人在道。

    天地既生之後。

    道在聖人。

    故自生民以來。

    未有不得道而為聖人者。

    伏羲神農黃帝之心見於大易。

    堯舜禹湯文武之心見於詩書。

    皆得道之大聖人也。

    聖人不王。

    道術将裂。

    有老子者遊方之外。

    恐後世之人塞而無所入。

    高談天地未生之前。

    而洗之以道德。

    有孔子者遊方之内。

    恐後世之人眩而無所歸。

    切論天地既生之後。

    而封之以仁義。

    故其言無不有少相龃龉者。

    雖然。

    或吹或噓或挽或推。

    一首一尾一東一西。

    玄聖素王之志亦皆有歸矣。

    其門弟子恐其不合。

    而遂至於支離也。

    莊周氏沿流而下。

    自天人至於聖人。

    孟轲氏泝流而上。

    自善人至於神人。

    如左右劵。

    内聖外王之說備矣。

    惜夫四聖人殁。

    列禦宼駁而失真。

    荀卿子雜而未醇。

    楊雄.王通氏僭而自聖。

    韓愈.歐陽氏蕩而為文。

    聖人之道如線而不傳者一千五百年矣。

    而浮屠氏之書從西方來。

    蓋距中國數千萬裡。

    證之文字诘曲侏[仁-二+離]。

    重譯而釋之。

    至言妙理與吾古聖人之心魄然而合。

    顧其徒不能發明其旨趣耳。

    豈萬古之下四海之外聖人之迹竟不能泯滅耶。

    諸儒陰取其說以證吾書。

    自李翺始。

    至於近代王介甫父子倡之於前。

    蘇子瞻兄弟和之於後。

    大易詩書論孟老莊皆有所解。

    濂溪涑水橫渠伊川之學踵而興焉。

    上蔡龜山元城橫浦之徒又從而翼之。

    東萊南軒晦庵之書蔓衍四出。

    其言遂大小。

    生何幸。

    見諸先生之議論。

    心知古聖人之不死。

    大道之将合也。

    恐将合而又離。

    箋其未合於古聖人者曰鳴道集說雲(集說共二百十七篇)。

     移剌真卿 真卿。

    字楚材。

    本姓耶律。

    及金滅遼。

    真卿歸金。

    改姓移剌。

    自号湛然居士。

    嘗撰鳴道集說後序。

    略曰。

    李屏山臨終出鳴道集說付敬鼎臣曰。

    此吾末後絕交之作也。

    子其秘之。

    當有賞音者。

    鼎臣聞餘購屏山書。

    以此稿因萬松秀公轉緻於予。

    予覽而感泣者累日。

    昔予嘗見鳴道集而不平之。

    欲為書紏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着鞭。

    遂為序引。

    以針江左書生膏肓之病。

    為中原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發藥矣。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