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客如平日。
辰巳間降階望阙肅拜。
書偈曰。
初三十一。
中九下七。
老人言盡。
龜哥眼赤。
書畢拈拄杖按膝而化。
楫於建炎後。
凡名山巨剎藏經殘失。
遂以己俸印施補之。
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
用祝君壽。
以康兆民。
門人蒲大聘嘗志其事。
有語錄頌古行于世(傳燈)。
米友仁 友仁。
字元晖。
芾之子。
自号懶拙翁。
文詞書畫深得家法。
紹興間為工部侍郎。
權兵部尚書。
嘗遊虎丘。
手書曰。
釋雲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吾觀苦海一切衆生。
往往多造無重大業過日。
鮮能知有善惡之報。
如影之随形。
響之應聲。
而不知怖者。
隻因衣食不足。
愛緣迷迫。
見利忘義。
遂緻於此。
豈更顧堕地獄中輪回受苦也哉。
我勸諸有情。
莫作諸業。
奉行衆善。
前人詩雲。
隻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可謂名言。
出家兒舍去愛緣。
總未能超悟上乘。
視塵世中造業深者。
蓋已雲泥也。
周必大 必大。
字子充。
吉安廬陵人。
紹興中中博學弘詞科。
淳熙中拜右相。
封益公。
【标】嘗撰佛照光公塔銘曰。
法不孤起。
道不虛行。
續佛慧命。
必有其人。
其人謂誰。
佛照禅師是也。
師諱德光。
姓彭氏。
臨江軍新喻縣人(雲雲)。
予聞時節因緣。
針芥啐啄。
從上諸聖不能強為。
喻筏刻舟徒增我慢。
又況對禦法語世已流布。
得道源流接物機要。
叢林門弟各存語錄。
姑叙住世大略如此。
銘曰。
我聞萬生。
各具佛性。
人有未見。
見或未盡。
偉哉光公。
宿習戒定。
頓入悟門。
遂傳心印。
福慧兩足。
行解兼進。
巍巍孝宗。
見聖由聖。
與師晤言。
謂發深省。
晚歸東庵。
不倦接引。
八十三年。
報緣已竟。
勿雲鏡明。
昔現今隐。
一物本無。
何用照映。
勿雲谷虛。
有叩随應。
十方皆空。
何論銷殒。
摘葉拈花。
系風捕影。
持問塔中。
解顔微哂。
錢端禮 端禮。
字處和。
号松窗。
仕至參政。
嘗參護國元禅師。
有悟入。
淳熙間示微疾。
請平田行機禅師入卧内趺坐談笑。
忽謂機曰。
浮世虛幻本無去來。
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雖佛祖具大威德。
亦不得免這一着子。
蓋為地水火風暫時湊泊。
昧者認為自己。
從上諸聖去住自在。
今吾如是。
豈不快哉。
遂斂目而逝(傳燈)。
史浩 浩。
字直翁。
四明人。
孝宗朝拜相。
封衛國公。
又封越王。
淳熙乙巳挂冠歸四明。
自号真隐居士。
每從南湖智連法師問法要。
乃於東湖創月波樓。
仿補陀岩結洞室以安大士。
浩過金山。
覽梁武儀範之盛。
謂報恩度世之道在是。
乃於月波山創殿。
設十界像。
與名僧講究制儀。
文四卷行於世。
公之子彌遠。
相甯宗。
封衛王。
衛王之子宇之。
觀文殿大學士彌忠之子嵩之。
相理宗。
衛王建明州七山寺觀。
沿途接待。
浩嘗撰南湖法智大師像贊曰。
靈山一席。
俨在天台。
後十三葉。
複生奇材。
唱道四明。
講肆宏開。
溥海聲聞。
谹谹雲雷。
章聖在禦。
中使鼎來。
得法大旨。
皇皇恢恢。
錫号法智。
宸章昭回。
祇今後學。
鹹仰崔嵬。
蘭馨菊芳。
本一根荄。
嗚呼是為法宇之柱石。
教鼎之鹽梅。
宜茲幻影經千古而無塵埃(宋史并統紀)。
錢象祖 象祖。
相甯宗。
守金陵日嘗問道於保甯無用全禅師。
又問道於護國此庵元禅師。
師曰。
欲究此事。
須得心法兩忘乃可。
法執未忘。
契理亦非悟也。
公曰。
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
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
公渙然有得(資監)。
公嘗於鄉州建接待十所。
皆以淨土極樂名之。
創上庵高僧寮為談道之處。
自左相辭歸。
益修淨業。
偶得微疾。
僧有問起居者。
則曰。
不貪生不怖死。
不生天不生人。
唯當往生淨土耳。
言訖趺坐而化。
時天鼓震響。
異香芬郁。
未終之前郡人鹹聞空中雲。
錢丞相當生西方淨土。
為慈濟菩薩(淨土傳)。
王日休 日休。
字虛中。
龍舒人。
為國學先生。
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
一旦捐之曰。
是皆業習。
非究竟法。
吾其為西方之歸乎。
自是一志念佛。
日課千拜。
一日厲聲念佛。
忽雲佛來接我也。
屹然立化。
有淨土文行於世。
嘗曰。
參禅大悟超脫生死輪回固為上矣。
然至此者恐少。
若修西方則直截輪回萬不漏一。
故今勸參禅之人每日留頃刻之暇修於西方。
若果大悟得超輪回。
去佛地尚遠。
更往見阿彌陀佛。
展禮緻敬有何不可(淨土文)。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
辰巳間降階望阙肅拜。
書偈曰。
初三十一。
中九下七。
老人言盡。
龜哥眼赤。
書畢拈拄杖按膝而化。
楫於建炎後。
凡名山巨剎藏經殘失。
遂以己俸印施補之。
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
用祝君壽。
以康兆民。
門人蒲大聘嘗志其事。
有語錄頌古行于世(傳燈)。
米友仁 友仁。
字元晖。
芾之子。
自号懶拙翁。
文詞書畫深得家法。
紹興間為工部侍郎。
權兵部尚書。
嘗遊虎丘。
手書曰。
釋雲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吾觀苦海一切衆生。
往往多造無重大業過日。
鮮能知有善惡之報。
如影之随形。
響之應聲。
而不知怖者。
隻因衣食不足。
愛緣迷迫。
見利忘義。
遂緻於此。
豈更顧堕地獄中輪回受苦也哉。
我勸諸有情。
莫作諸業。
奉行衆善。
前人詩雲。
隻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可謂名言。
出家兒舍去愛緣。
總未能超悟上乘。
視塵世中造業深者。
蓋已雲泥也。
周必大 必大。
字子充。
吉安廬陵人。
紹興中中博學弘詞科。
淳熙中拜右相。
封益公。
【标】嘗撰佛照光公塔銘曰。
法不孤起。
道不虛行。
續佛慧命。
必有其人。
其人謂誰。
佛照禅師是也。
師諱德光。
姓彭氏。
臨江軍新喻縣人(雲雲)。
予聞時節因緣。
針芥啐啄。
從上諸聖不能強為。
喻筏刻舟徒增我慢。
又況對禦法語世已流布。
得道源流接物機要。
叢林門弟各存語錄。
姑叙住世大略如此。
銘曰。
我聞萬生。
各具佛性。
人有未見。
見或未盡。
偉哉光公。
宿習戒定。
頓入悟門。
遂傳心印。
福慧兩足。
行解兼進。
巍巍孝宗。
見聖由聖。
與師晤言。
謂發深省。
晚歸東庵。
不倦接引。
八十三年。
報緣已竟。
勿雲鏡明。
昔現今隐。
一物本無。
何用照映。
勿雲谷虛。
有叩随應。
十方皆空。
何論銷殒。
摘葉拈花。
系風捕影。
持問塔中。
解顔微哂。
錢端禮 端禮。
字處和。
号松窗。
仕至參政。
嘗參護國元禅師。
有悟入。
淳熙間示微疾。
請平田行機禅師入卧内趺坐談笑。
忽謂機曰。
浮世虛幻本無去來。
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雖佛祖具大威德。
亦不得免這一着子。
蓋為地水火風暫時湊泊。
昧者認為自己。
從上諸聖去住自在。
今吾如是。
豈不快哉。
遂斂目而逝(傳燈)。
史浩 浩。
字直翁。
四明人。
孝宗朝拜相。
封衛國公。
又封越王。
淳熙乙巳挂冠歸四明。
自号真隐居士。
每從南湖智連法師問法要。
乃於東湖創月波樓。
仿補陀岩結洞室以安大士。
浩過金山。
覽梁武儀範之盛。
謂報恩度世之道在是。
乃於月波山創殿。
設十界像。
與名僧講究制儀。
文四卷行於世。
公之子彌遠。
相甯宗。
封衛王。
衛王之子宇之。
觀文殿大學士彌忠之子嵩之。
相理宗。
衛王建明州七山寺觀。
沿途接待。
浩嘗撰南湖法智大師像贊曰。
靈山一席。
俨在天台。
後十三葉。
複生奇材。
唱道四明。
講肆宏開。
溥海聲聞。
谹谹雲雷。
章聖在禦。
中使鼎來。
得法大旨。
皇皇恢恢。
錫号法智。
宸章昭回。
祇今後學。
鹹仰崔嵬。
蘭馨菊芳。
本一根荄。
嗚呼是為法宇之柱石。
教鼎之鹽梅。
宜茲幻影經千古而無塵埃(宋史并統紀)。
錢象祖 象祖。
相甯宗。
守金陵日嘗問道於保甯無用全禅師。
又問道於護國此庵元禅師。
師曰。
欲究此事。
須得心法兩忘乃可。
法執未忘。
契理亦非悟也。
公曰。
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
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
公渙然有得(資監)。
公嘗於鄉州建接待十所。
皆以淨土極樂名之。
創上庵高僧寮為談道之處。
自左相辭歸。
益修淨業。
偶得微疾。
僧有問起居者。
則曰。
不貪生不怖死。
不生天不生人。
唯當往生淨土耳。
言訖趺坐而化。
時天鼓震響。
異香芬郁。
未終之前郡人鹹聞空中雲。
錢丞相當生西方淨土。
為慈濟菩薩(淨土傳)。
王日休 日休。
字虛中。
龍舒人。
為國學先生。
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
一旦捐之曰。
是皆業習。
非究竟法。
吾其為西方之歸乎。
自是一志念佛。
日課千拜。
一日厲聲念佛。
忽雲佛來接我也。
屹然立化。
有淨土文行於世。
嘗曰。
參禅大悟超脫生死輪回固為上矣。
然至此者恐少。
若修西方則直截輪回萬不漏一。
故今勸參禅之人每日留頃刻之暇修於西方。
若果大悟得超輪回。
去佛地尚遠。
更往見阿彌陀佛。
展禮緻敬有何不可(淨土文)。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