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要在立志堅确。
行之精進。
若不如此。
要做聖賢事業。
至聖賢地位。
何可得哉(資監)。
【标】嘗夢遊天台石橋。
神僧數百出迎。
指公與衆曰。
彼前身嚴首座也。
曾寫此碑。
後親到石橋。
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
遂留詩雲。
石橋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梅溪集中有王荊公與佛慧泉禅師曰。
世尊拈花出自何典。
泉曰藏經所不載。
公曰。
頃在翰苑。
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
有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
請佛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分付摩诃迦葉。
會開 開。
字天遊。
官至侍郎。
紹興辛未佛海遠禅師住三衢光孝。
開曰如何是善知識。
遠曰。
燈籠露柱。
貓兒狗子。
遂有省。
呈偈曰。
咄這瞎驢。
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
天機漏洩。
有人更問道如何。
拈起拂子蓦口截。
遠曰也得一橛。
又緻書大慧曰。
今幸私家塵緣都畢。
閑居無事。
正在痛自鞭策以償初志。
第恨未得親炙教誨耳。
一生敗阙已一一呈似。
必能洞照此心。
望委曲提警。
日用當如何做工夫。
庶幾不涉他途徑。
與本地相契也。
如此說話敗阙亦不少。
但方投誠。
自難隐逃。
良可愍也。
至叩。
大慧答書曰。
時時於靜勝中。
切不得忘了。
須彌山放下着。
兩則語。
但從腳下着實做将去。
已過者不須怖畏。
亦不必思量。
思量怖畏即障道矣。
但於諸佛前發大誓願。
願此心堅固永不退失。
仗諸佛加被。
遇善知識。
一言之下頓忘生死。
悟證無上正等菩提。
續佛慧命。
以報諸佛莫大之恩。
若如此則久久無有不悟之理(大慧書問)。
李光 光。
字泰發。
上虞人。
紹興中參大政。
谥莊簡。
守宣城日。
适彰教寺虛席。
具疏請隆禅師為住持(即虎丘隆)。
嘗緻書大慧問禅要。
慧答書曰。
大參相公平昔所學已見於行事。
臨禍福之際如精金入火愈見明耀。
又決定知華嚴重重法界斷非虛語。
則定不作他物想矣。
其餘七颠八倒或逆或順或正或邪。
亦非他物。
願公常作是觀。
妙喜亦在其中。
異日相從於寂寞之濱。
結當當來世香火因緣。
成就重重法界以實其事。
豈小補哉(書問)。
李邴 邴。
字漢老。
官至參政。
【标】醉心祖道。
及見大慧舉趙州庭栢話有省。
後以書咨決曰。
邴近叩籌室。
伏蒙激發。
蒙滞忽有省入。
顧惟根識暗鈍。
平生學解盡落情見。
一取一舍如衣壞絮行草棘中。
适自纏繞。
今一笑頓釋所疑。
欣幸可量。
非大匠委曲垂慈。
何以緻此。
自到城中着衣吃飯。
抱子弄孫。
色色仍舊。
既無拘執之情。
亦不作奇特之想。
其餘宿習舊障亦稍輕微。
臨行叮甯之語不敢忘也。
重念始得入門。
大法未明。
應機接物觸事未能無礙。
更望有以提誨。
使卒有所至。
庶無玷於法席矣(書問)。
大慧住徑山。
作千僧閣成。
邴為記。
略曰。
師於臨濟為十二代孫。
其道大故其攝者衆。
其門峻故其登者難。
其旨的故其悟者親。
其論高故其聽者驚。
且疑四方學者肩摩袂屬。
師遇之未嘗假詞氣接殷懃。
拒之而不去。
踈之而益親。
至於水灑挺逐而戶外之屦常滿。
院去城百裡。
自唐國一禅師始斬蓬藋。
驅龍蛇而居之。
寺無常産。
山之神龍實助其緣化。
師至之始。
衆才三百。
二年法席大興。
衆将二千。
院有僧堂二。
不足以容。
又於寺之東建層閣十楹。
以盧舍那南向峣然居中。
列千僧案位於左右。
設連床。
齋粥於其下。
予嘗問道於師。
聞之而歎曰。
非成是閣之難。
緻其衆之難。
非緻其衆之難。
道行而不能使其衆不至之難。
一閣之成。
在師何足道。
而循襲龌龊之者。
以為奇特。
不亦陋甚矣哉(大慧年譜)。
馮楫 楫。
字濟川。
蜀遂甯人。
号不動居士。
自壯叩諸名宿。
最後居龍門。
從佛眼遠禅師。
一日同遠經行法堂偶。
童子趨庭吟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遠拊楫背曰好聻。
楫於是契入。
紹興丁巳除給事。
中會大慧就明慶開堂。
慧下座。
楫挽之曰。
和尚每言於士大夫曰。
此生不作這蟲豸。
今日因甚卻納敗阙。
慧曰。
盡大地是個杲上座。
你向甚處見他。
楫拟對。
慧掌之。
楫曰是我招得。
因坐夏徑山。
榜其室曰不動軒。
後知泸州。
所至於道無倦。
嘗自詠曰。
公事之餘喜坐禅。
少曾将脅到床眠。
雖然現出宰官相。
長老之名四海傳。
紹興二十三年秋乞休。
緻報親知期以十月三日報終。
至日令後廳置高座。
見
要在立志堅确。
行之精進。
若不如此。
要做聖賢事業。
至聖賢地位。
何可得哉(資監)。
【标】嘗夢遊天台石橋。
神僧數百出迎。
指公與衆曰。
彼前身嚴首座也。
曾寫此碑。
後親到石橋。
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
遂留詩雲。
石橋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梅溪集中有王荊公與佛慧泉禅師曰。
世尊拈花出自何典。
泉曰藏經所不載。
公曰。
頃在翰苑。
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
有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
請佛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分付摩诃迦葉。
會開 開。
字天遊。
官至侍郎。
紹興辛未佛海遠禅師住三衢光孝。
開曰如何是善知識。
遠曰。
燈籠露柱。
貓兒狗子。
遂有省。
呈偈曰。
咄這瞎驢。
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
天機漏洩。
有人更問道如何。
拈起拂子蓦口截。
遠曰也得一橛。
又緻書大慧曰。
今幸私家塵緣都畢。
閑居無事。
正在痛自鞭策以償初志。
第恨未得親炙教誨耳。
一生敗阙已一一呈似。
必能洞照此心。
望委曲提警。
日用當如何做工夫。
庶幾不涉他途徑。
與本地相契也。
如此說話敗阙亦不少。
但方投誠。
自難隐逃。
良可愍也。
至叩。
大慧答書曰。
時時於靜勝中。
切不得忘了。
須彌山放下着。
兩則語。
但從腳下着實做将去。
已過者不須怖畏。
亦不必思量。
思量怖畏即障道矣。
但於諸佛前發大誓願。
願此心堅固永不退失。
仗諸佛加被。
遇善知識。
一言之下頓忘生死。
悟證無上正等菩提。
續佛慧命。
以報諸佛莫大之恩。
若如此則久久無有不悟之理(大慧書問)。
李光 光。
字泰發。
上虞人。
紹興中參大政。
谥莊簡。
守宣城日。
适彰教寺虛席。
具疏請隆禅師為住持(即虎丘隆)。
嘗緻書大慧問禅要。
慧答書曰。
大參相公平昔所學已見於行事。
臨禍福之際如精金入火愈見明耀。
又決定知華嚴重重法界斷非虛語。
則定不作他物想矣。
其餘七颠八倒或逆或順或正或邪。
亦非他物。
願公常作是觀。
妙喜亦在其中。
異日相從於寂寞之濱。
結當當來世香火因緣。
成就重重法界以實其事。
豈小補哉(書問)。
李邴 邴。
字漢老。
官至參政。
【标】醉心祖道。
及見大慧舉趙州庭栢話有省。
後以書咨決曰。
邴近叩籌室。
伏蒙激發。
蒙滞忽有省入。
顧惟根識暗鈍。
平生學解盡落情見。
一取一舍如衣壞絮行草棘中。
适自纏繞。
今一笑頓釋所疑。
欣幸可量。
非大匠委曲垂慈。
何以緻此。
自到城中着衣吃飯。
抱子弄孫。
色色仍舊。
既無拘執之情。
亦不作奇特之想。
其餘宿習舊障亦稍輕微。
臨行叮甯之語不敢忘也。
重念始得入門。
大法未明。
應機接物觸事未能無礙。
更望有以提誨。
使卒有所至。
庶無玷於法席矣(書問)。
大慧住徑山。
作千僧閣成。
邴為記。
略曰。
師於臨濟為十二代孫。
其道大故其攝者衆。
其門峻故其登者難。
其旨的故其悟者親。
其論高故其聽者驚。
且疑四方學者肩摩袂屬。
師遇之未嘗假詞氣接殷懃。
拒之而不去。
踈之而益親。
至於水灑挺逐而戶外之屦常滿。
院去城百裡。
自唐國一禅師始斬蓬藋。
驅龍蛇而居之。
寺無常産。
山之神龍實助其緣化。
師至之始。
衆才三百。
二年法席大興。
衆将二千。
院有僧堂二。
不足以容。
又於寺之東建層閣十楹。
以盧舍那南向峣然居中。
列千僧案位於左右。
設連床。
齋粥於其下。
予嘗問道於師。
聞之而歎曰。
非成是閣之難。
緻其衆之難。
非緻其衆之難。
道行而不能使其衆不至之難。
一閣之成。
在師何足道。
而循襲龌龊之者。
以為奇特。
不亦陋甚矣哉(大慧年譜)。
馮楫 楫。
字濟川。
蜀遂甯人。
号不動居士。
自壯叩諸名宿。
最後居龍門。
從佛眼遠禅師。
一日同遠經行法堂偶。
童子趨庭吟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遠拊楫背曰好聻。
楫於是契入。
紹興丁巳除給事。
中會大慧就明慶開堂。
慧下座。
楫挽之曰。
和尚每言於士大夫曰。
此生不作這蟲豸。
今日因甚卻納敗阙。
慧曰。
盡大地是個杲上座。
你向甚處見他。
楫拟對。
慧掌之。
楫曰是我招得。
因坐夏徑山。
榜其室曰不動軒。
後知泸州。
所至於道無倦。
嘗自詠曰。
公事之餘喜坐禅。
少曾将脅到床眠。
雖然現出宰官相。
長老之名四海傳。
紹興二十三年秋乞休。
緻報親知期以十月三日報終。
至日令後廳置高座。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