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陀家之也。
釋迦於病藥之也。
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
釋迦之土猶逆旅也。
彌陀之土猶鄉間也。
自西竺以望安樂國。
與震旦之望安樂國一也。
胡安國 安國。
字康侯。
谥文定。
紹聖中對策。
詞幾萬言。
哲宗親擢為第三。
除太學錄。
建炎中除徽猷閣待制。
後以寶文閣學士緻仕。
晚号草庵。
久依上封才禅師。
得言外之旨。
禅人舉斬貓兒話問公。
公以偈答曰。
手握乾坤殺活機。
縱橫施設在臨時。
滿堂兔馬非龍象。
大用堂堂總不知。
又寄上封有曰。
祝融峰似杜城天。
萬古江山在目前。
須信死心元不死。
夜來秋月又同圓(普燈)。
張商英 商英。
字天覺。
号無盡居士。
童兒日記萬言。
趙抃薦之。
召赴阙。
袖草茆憂國書以進徽宗。
大觀四年六月以公入相。
時久旱。
是夕大雨。
禦書商霖二字賜之。
初因入僧寺見藏經嚴整。
怫然曰。
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
夜坐長思憑紙閣筆。
妻向氏曰。
何不睡去。
公曰。
吾正此着無佛論。
向氏曰。
既言無佛。
何論之有。
當着有佛論可耳。
公默而止。
後詣同列。
見佛龛前維摩經。
信手開視。
有雲。
此病非地大。
亦不離地大。
倐然會心。
因借歸細讀。
向氏曰。
讀此經始可着無佛論。
公由是深信佛道。
初谒東林總禅師。
遂蒙印可。
公漕江西見兜率悅禅師。
相與夜談及宗門事。
公曰。
比看傳燈尊宿機緣。
惟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此話。
其餘則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
公憤然。
就榻屢起。
【标】夜将五鼓。
不覺踢翻溺器。
忽大有省發。
即叩悅門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贓在何處。
公拟議。
悅曰都運且寝。
翼旦。
公乃述偈曰。
鼓寂鐘沉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授記來。
公着護法論。
首雲。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仁義忠信為道耶。
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
以長生久視為道耶。
則曰夕死可矣。
是果求聞何道哉。
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謂孔子曰。
丘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列子學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說。
信不誣矣。
孔子聖人也。
尚尊其道。
而今之學孔子者。
未讀百千卷之書。
先以排佛為急務者。
何也。
徐俯 俯。
字師川。
懷奇負氣。
七歲能詩。
為其舅黃山谷所知。
嘗扣問靈源清禅師禅道。
師答以書。
略曰。
古之達人所以鑒世間如影響。
了聖道如蘧廬者。
無他。
自徹心源而已(雲雲)。
俯靖康初為尚書員外郎。
與朝士同志者挂缽於天甯之擇木堂。
力參圓悟。
悟亦喜其見地超邁。
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
這老漢腳根猶未點地在。
悟[((白-日+田)/廾)*頁]面曰。
甕裡何曾走卻鼈。
俯曰且喜老漢腳根點地。
悟曰莫謗他好(普燈)。
俯跋護法論曰。
無盡居士護法之心可謂至矣。
於三教中皆有勸戒。
然苦口者是良藥。
逆耳者是忠言。
其實指驅陽修之過者。
餘知無他。
亦罰一誡百之謂也。
覽者宜悉焉。
蔣之奇 之奇。
字颕叔。
仁宗朝舉賢良方正科。
試六論。
官至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
嘗作楞伽經序。
略曰。
之奇嘗苦楞伽經難讀。
又難得善本。
太子太保緻政張公施此經。
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闆。
以為金山常住。
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
之奇為之言曰。
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
而其多至於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通之時。
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
蓋不可為量數。
至於像法末法之後。
去聖既遠。
人始溺於文字。
有入海算沙之困。
於一真體乃慢不省解。
於是有祖師出焉。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為教外别傳。
於動容發語之頃。
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
之奇過南都谒張公。
親聞公說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守滁州。
一日入琅玡僧舍見一經函。
發而視之。
乃楞伽經也。
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
筆畫宛然。
自以為宿習之緣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
而生死去來於天地之間。
其為世數。
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筯不能算之矣。
然以淪於死生。
神識疲耗不能複記。
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
登侍從。
秉鈞軸。
出入朝廷逾四十年。
風烈事業。
播人耳目。
則其前身當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
其能記憶前世之事。
豈不謂信然哉。
郭祥正 祥正。
字功甫。
官至殿中丞。
所居有醉吟庵。
功甫自當塗絕江谒舒州白雲端禅師。
師問曰牛淳乎。
功甫曰淳矣。
師叱之。
功甫拱手而立。
師曰淳乎淳乎。
南泉.大沩無異此也。
乃贈偈曰。
牛來山中。
水足草足。
牛出山去。
東觸西觸。
一日到黃梅東山請演禅師說法。
乃於法座前拈香雲。
此一瓣香爇向爐中。
為光明雲遍滿法界。
供養我堂頭師兄禅師。
伏願於此雲中方廣座上。
擘開面門放出先師頂相與諸人描貌。
何以如此。
白雲岩畔舊相逢。
昨日今朝事不同。
夜靜水寒魚不餐。
一爐香散白蓮風(資監并統紀)。
秦觀 觀。
字少遊。
号太虛公。
高郵人。
元佑初東坡以賢良方正薦於朝。
除太學博士。
官至國子編修。
東坡又嘗薦於安石王公。
安石曰。
君奇秦君。
口之而不置。
我得其文。
手之而不釋。
【标
釋迦於病藥之也。
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
釋迦之土猶逆旅也。
彌陀之土猶鄉間也。
自西竺以望安樂國。
與震旦之望安樂國一也。
胡安國 安國。
字康侯。
谥文定。
紹聖中對策。
詞幾萬言。
哲宗親擢為第三。
除太學錄。
建炎中除徽猷閣待制。
後以寶文閣學士緻仕。
晚号草庵。
久依上封才禅師。
得言外之旨。
禅人舉斬貓兒話問公。
公以偈答曰。
手握乾坤殺活機。
縱橫施設在臨時。
滿堂兔馬非龍象。
大用堂堂總不知。
又寄上封有曰。
祝融峰似杜城天。
萬古江山在目前。
須信死心元不死。
夜來秋月又同圓(普燈)。
張商英 商英。
字天覺。
号無盡居士。
童兒日記萬言。
趙抃薦之。
召赴阙。
袖草茆憂國書以進徽宗。
大觀四年六月以公入相。
時久旱。
是夕大雨。
禦書商霖二字賜之。
初因入僧寺見藏經嚴整。
怫然曰。
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
夜坐長思憑紙閣筆。
妻向氏曰。
何不睡去。
公曰。
吾正此着無佛論。
向氏曰。
既言無佛。
何論之有。
當着有佛論可耳。
公默而止。
後詣同列。
見佛龛前維摩經。
信手開視。
有雲。
此病非地大。
亦不離地大。
倐然會心。
因借歸細讀。
向氏曰。
讀此經始可着無佛論。
公由是深信佛道。
初谒東林總禅師。
遂蒙印可。
公漕江西見兜率悅禅師。
相與夜談及宗門事。
公曰。
比看傳燈尊宿機緣。
惟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此話。
其餘則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
公憤然。
就榻屢起。
【标】夜将五鼓。
不覺踢翻溺器。
忽大有省發。
即叩悅門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贓在何處。
公拟議。
悅曰都運且寝。
翼旦。
公乃述偈曰。
鼓寂鐘沉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授記來。
公着護法論。
首雲。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仁義忠信為道耶。
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
以長生久視為道耶。
則曰夕死可矣。
是果求聞何道哉。
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謂孔子曰。
丘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列子學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說。
信不誣矣。
孔子聖人也。
尚尊其道。
而今之學孔子者。
未讀百千卷之書。
先以排佛為急務者。
何也。
徐俯 俯。
字師川。
懷奇負氣。
七歲能詩。
為其舅黃山谷所知。
嘗扣問靈源清禅師禅道。
師答以書。
略曰。
古之達人所以鑒世間如影響。
了聖道如蘧廬者。
無他。
自徹心源而已(雲雲)。
俯靖康初為尚書員外郎。
與朝士同志者挂缽於天甯之擇木堂。
力參圓悟。
悟亦喜其見地超邁。
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
這老漢腳根猶未點地在。
悟[((白-日+田)/廾)*頁]面曰。
甕裡何曾走卻鼈。
俯曰且喜老漢腳根點地。
悟曰莫謗他好(普燈)。
俯跋護法論曰。
無盡居士護法之心可謂至矣。
於三教中皆有勸戒。
然苦口者是良藥。
逆耳者是忠言。
其實指驅陽修之過者。
餘知無他。
亦罰一誡百之謂也。
覽者宜悉焉。
蔣之奇 之奇。
字颕叔。
仁宗朝舉賢良方正科。
試六論。
官至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
嘗作楞伽經序。
略曰。
之奇嘗苦楞伽經難讀。
又難得善本。
太子太保緻政張公施此經。
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闆。
以為金山常住。
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
之奇為之言曰。
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
而其多至於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通之時。
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
蓋不可為量數。
至於像法末法之後。
去聖既遠。
人始溺於文字。
有入海算沙之困。
於一真體乃慢不省解。
於是有祖師出焉。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為教外别傳。
於動容發語之頃。
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
之奇過南都谒張公。
親聞公說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守滁州。
一日入琅玡僧舍見一經函。
發而視之。
乃楞伽經也。
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
筆畫宛然。
自以為宿習之緣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
而生死去來於天地之間。
其為世數。
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筯不能算之矣。
然以淪於死生。
神識疲耗不能複記。
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
登侍從。
秉鈞軸。
出入朝廷逾四十年。
風烈事業。
播人耳目。
則其前身當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
其能記憶前世之事。
豈不謂信然哉。
郭祥正 祥正。
字功甫。
官至殿中丞。
所居有醉吟庵。
功甫自當塗絕江谒舒州白雲端禅師。
師問曰牛淳乎。
功甫曰淳矣。
師叱之。
功甫拱手而立。
師曰淳乎淳乎。
南泉.大沩無異此也。
乃贈偈曰。
牛來山中。
水足草足。
牛出山去。
東觸西觸。
一日到黃梅東山請演禅師說法。
乃於法座前拈香雲。
此一瓣香爇向爐中。
為光明雲遍滿法界。
供養我堂頭師兄禅師。
伏願於此雲中方廣座上。
擘開面門放出先師頂相與諸人描貌。
何以如此。
白雲岩畔舊相逢。
昨日今朝事不同。
夜靜水寒魚不餐。
一爐香散白蓮風(資監并統紀)。
秦觀 觀。
字少遊。
号太虛公。
高郵人。
元佑初東坡以賢良方正薦於朝。
除太學博士。
官至國子編修。
東坡又嘗薦於安石王公。
安石曰。
君奇秦君。
口之而不置。
我得其文。
手之而不釋。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