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國。
必記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
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
勝妙獨出。
以房融筆授故也。
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南華今無石刻。
重辨師謂。
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如子厚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子合。
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常誦之。
【标】公在惠州。
被命遷儋耳。
南行之日攜阿彌陀佛一軸。
人問其故。
公曰此往生西方公據也。
公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卒於毗陵。
時錢濟明侍旁曰。
公平日學佛。
此日如何。
公曰此語亦不受。
又徑山惟琳長老問疾雲。
固先生履踐至此。
更須着力。
公應聲曰。
着力即差。
語絕而逝(本集.統紀)。
公母程氏卒。
以簪珥遺物命工畫阿彌陀佛像追薦冥福。
以偈贊曰。
佛以大圓覺。
充滿十方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一念便有餘。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别。
願我先父母。
及一切衆生。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去亦無來。
【标】公書楞伽經後雲。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
故謂之佛語心品。
達磨以付二祖曰。
吾觀震旦所有經教。
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祖祖相授以為心法。
如醫之難經。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後世達者神而明之。
如盤走珠如珠走盤。
無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
非愚無知則狂而已。
樂全先生張公安道。
以廣大心得清淨覺。
慶曆中嘗為滁州。
至一僧舍偶見此經。
恍如舊物。
手迹宛然。
悲喜太息。
從是悟入。
轼遊於公之門三十年矣。
公以為可教者。
乃授此經。
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
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
印施有盡。
若書而刻之則無盡。
轼乃為書而刻之(經後)。
蘇轍 轍。
字子由。
号栾城先生。
又号東軒長老。
元佑初起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門下侍郎。
嘗谒上藍順禅師咨以心法。
順示楞嚴經中畜鼻因緣有省。
呈偈曰。
中年聞道覺前非。
邂逅相逢老順師。
畜鼻竟參真面目。
掉頭不受别鉗錘。
枯藤破衲師何事。
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
一杯甘露滑如饴。
佛印住金山。
子由谒見。
先以偈獻曰。
粗沙施佛佛欣受。
怪石供僧僧不嫌。
空手遠來還要否。
更無一物可增添。
師答曰。
空手持來放下難。
三賢十聖聚頭看。
此般供養能歆享。
木馬泥牛亦喜歡。
【标】子由撰廬山栖賢僧堂記。
略曰。
栖賢據山之上遊。
右倚石壁。
左俯流泉。
石壁之趾僧堂在焉。
長老智遷以六十年瓦敗木朽。
其徒慧遷力而新之。
求道者來得飲食宴處之樂而無外擾。
皆二遷之力而不懈也。
夫士居塵垢之中。
紛纭之變。
日遘於前而中心未始忘道。
而況深山之崖。
野水之垠。
有堂以居。
有食以飽。
是非寵辱不接於心耳。
而忽焉不省也。
何哉。
孔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夫驅骛乎世故而不聞大道。
雖勞沒齒。
吾知其無以死也。
苟一日聞道。
雖則死無餘事矣。
【标】又撰三教論曰。
易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
道之以禮樂。
齊之以刑政。
道行於其間而民莫知也。
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
孔子至以龍比之。
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
其道與老子相出入。
皆易所謂形而上者。
而漢之士大夫不能明也。
魏晉以後略知之矣。
好之[廿/馬]者則欲施之於世。
疾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
二者皆非也。
佛老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
佛老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
皆失之矣。
姚秦興區區一隅。
招延缁素譯經談妙。
至者數千人。
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
梁武江南佛事。
前世所未嘗見。
至舍身為奴隸。
父子皆陷於侯景。
議者觀秦梁之敗。
則以佛法不足賴矣。
後魏太武深信崔浩。
浩不信佛。
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
既滅佛法。
而浩亦以非罪赤族。
唐武宗求長生。
狥道士之私。
夷佛滅僧。
不期年而以丹毒遽崩。
議者觀魏唐之禍。
則以佛法為不可忤矣。
二者皆見其一偏耳。
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說也。
自有天地而有此道矣。
古之君子以之治氣養心。
其高不可嬰。
其潔不可溷。
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
聖人所以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用此道也。
道之於物。
無所不在。
而尚可非乎。
誠以形器治天下。
道之以禮樂。
齊之以刑政。
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
不亦周孔之遺意也哉(本集傳燈)。
楊傑 傑。
字次公。
無為人也。
号無為子。
官至尚書主客郎中提點兩淛刑獄事。
【标】嘗曆參諸名宿。
晚從天衣懷禅師遊。
懷每引龐居士機語令妍究深造。
後奉祠泰山。
一日聞雞鳴。
睹日如盤湧。
忽大悟。
傑以淨土之道為自信。
繪丈六阿彌陀佛随身觀念。
壽終之時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嘗為褒禅師慧空禅院輪藏記。
略曰。
法界本無衆生。
衆生緣乎妄見。
如來本無言教。
言教為乎有情。
妄見者衆生之病。
言教者如來之藥。
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
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
此如來不得已而言。
賢知不得已而述也。
故阿難陀集而為經。
優波羅結而為律。
諸菩薩衍而為論。
經律論雖分乎三藏。
戒
必記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
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
勝妙獨出。
以房融筆授故也。
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南華今無石刻。
重辨師謂。
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如子厚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子合。
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常誦之。
【标】公在惠州。
被命遷儋耳。
南行之日攜阿彌陀佛一軸。
人問其故。
公曰此往生西方公據也。
公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卒於毗陵。
時錢濟明侍旁曰。
公平日學佛。
此日如何。
公曰此語亦不受。
又徑山惟琳長老問疾雲。
固先生履踐至此。
更須着力。
公應聲曰。
着力即差。
語絕而逝(本集.統紀)。
公母程氏卒。
以簪珥遺物命工畫阿彌陀佛像追薦冥福。
以偈贊曰。
佛以大圓覺。
充滿十方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一念便有餘。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别。
願我先父母。
及一切衆生。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去亦無來。
【标】公書楞伽經後雲。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
故謂之佛語心品。
達磨以付二祖曰。
吾觀震旦所有經教。
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祖祖相授以為心法。
如醫之難經。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後世達者神而明之。
如盤走珠如珠走盤。
無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
非愚無知則狂而已。
樂全先生張公安道。
以廣大心得清淨覺。
慶曆中嘗為滁州。
至一僧舍偶見此經。
恍如舊物。
手迹宛然。
悲喜太息。
從是悟入。
轼遊於公之門三十年矣。
公以為可教者。
乃授此經。
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
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
印施有盡。
若書而刻之則無盡。
轼乃為書而刻之(經後)。
蘇轍 轍。
字子由。
号栾城先生。
又号東軒長老。
元佑初起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門下侍郎。
嘗谒上藍順禅師咨以心法。
順示楞嚴經中畜鼻因緣有省。
呈偈曰。
中年聞道覺前非。
邂逅相逢老順師。
畜鼻竟參真面目。
掉頭不受别鉗錘。
枯藤破衲師何事。
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
一杯甘露滑如饴。
佛印住金山。
子由谒見。
先以偈獻曰。
粗沙施佛佛欣受。
怪石供僧僧不嫌。
空手遠來還要否。
更無一物可增添。
師答曰。
空手持來放下難。
三賢十聖聚頭看。
此般供養能歆享。
木馬泥牛亦喜歡。
【标】子由撰廬山栖賢僧堂記。
略曰。
栖賢據山之上遊。
右倚石壁。
左俯流泉。
石壁之趾僧堂在焉。
長老智遷以六十年瓦敗木朽。
其徒慧遷力而新之。
求道者來得飲食宴處之樂而無外擾。
皆二遷之力而不懈也。
夫士居塵垢之中。
紛纭之變。
日遘於前而中心未始忘道。
而況深山之崖。
野水之垠。
有堂以居。
有食以飽。
是非寵辱不接於心耳。
而忽焉不省也。
何哉。
孔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夫驅骛乎世故而不聞大道。
雖勞沒齒。
吾知其無以死也。
苟一日聞道。
雖則死無餘事矣。
【标】又撰三教論曰。
易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
道之以禮樂。
齊之以刑政。
道行於其間而民莫知也。
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
孔子至以龍比之。
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
其道與老子相出入。
皆易所謂形而上者。
而漢之士大夫不能明也。
魏晉以後略知之矣。
好之[廿/馬]者則欲施之於世。
疾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
二者皆非也。
佛老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
佛老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
皆失之矣。
姚秦興區區一隅。
招延缁素譯經談妙。
至者數千人。
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
梁武江南佛事。
前世所未嘗見。
至舍身為奴隸。
父子皆陷於侯景。
議者觀秦梁之敗。
則以佛法不足賴矣。
後魏太武深信崔浩。
浩不信佛。
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
既滅佛法。
而浩亦以非罪赤族。
唐武宗求長生。
狥道士之私。
夷佛滅僧。
不期年而以丹毒遽崩。
議者觀魏唐之禍。
則以佛法為不可忤矣。
二者皆見其一偏耳。
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說也。
自有天地而有此道矣。
古之君子以之治氣養心。
其高不可嬰。
其潔不可溷。
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
聖人所以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用此道也。
道之於物。
無所不在。
而尚可非乎。
誠以形器治天下。
道之以禮樂。
齊之以刑政。
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
不亦周孔之遺意也哉(本集傳燈)。
楊傑 傑。
字次公。
無為人也。
号無為子。
官至尚書主客郎中提點兩淛刑獄事。
【标】嘗曆參諸名宿。
晚從天衣懷禅師遊。
懷每引龐居士機語令妍究深造。
後奉祠泰山。
一日聞雞鳴。
睹日如盤湧。
忽大悟。
傑以淨土之道為自信。
繪丈六阿彌陀佛随身觀念。
壽終之時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嘗為褒禅師慧空禅院輪藏記。
略曰。
法界本無衆生。
衆生緣乎妄見。
如來本無言教。
言教為乎有情。
妄見者衆生之病。
言教者如來之藥。
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
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
此如來不得已而言。
賢知不得已而述也。
故阿難陀集而為經。
優波羅結而為律。
諸菩薩衍而為論。
經律論雖分乎三藏。
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