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像。
智者知是土。
凡人謂像生。
像本不生滅。
路亦無新故。
【标】公聞之有省。
由是慕道甚力。
專念阿彌陀佛期生淨土。
晨香夜坐未嘗少懈。
每願曰。
願我常精進。
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
廣度諸含識。
每見一切人則勸以念佛。
誓結十萬人緣同生淨土。
陳如如居士贊曰。
知公瞻氣大如天。
願結西方十萬緣。
不為一身求活計。
大家齊上渡頭船。
公以使相鎮魏府。
時元禅師居天缽寺。
一日言别。
公曰。
師老矣。
複何往。
師曰入滅去。
公語其子及甫曰。
元公道韻深密。
言笑有味。
非常僧也。
往候之。
果已坐化(寶鑒)。
蘇洵 詢。
字明允。
号老泉。
眉山人。
初舉進士不中。
至浔陽登廬山谒讷禅師問法。
得其旨。
嘉佑中。
歐陽修上其所着權書論衡等二十二篇于朝。
召試舍人院。
除校書郎。
【标】嘗撰彭州圓覺院記。
略曰。
人之居乎此也。
必有樂乎此也。
居而不樂。
不樂而不去。
是其心且不能馭其形。
而況能以馭他人哉。
自唐以來。
士大夫争以排釋老為言。
故其徒之求知於吾士大夫之間者。
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吾士大夫。
而吾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
靈徹文暢之徒。
以自絕於其教也。
嗚呼。
歸爾父母。
複爾室家。
而後吾許爾以叛爾師。
父子之不歸。
室家之不複。
而師之叛是皆不可以一日立於天下。
予在京師。
彭州僧保聰求識予甚勤。
及至蜀。
聞其自京師歸。
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
凡若幹年。
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一日為予道其先師之事。
與其院之所以得名者。
請予為記。
予嘉聰之不以叛其師。
故為之記曰。
彭州龍興寺僧平潤講圓覺經。
因以名其院。
院始弊不葺。
潤之來。
始得隙地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於聰。
合其鄰之僧屋若幹於其院以成之。
是為記(本集)。
周惇頤 惇頤。
字茂叔。
号濂溪。
舂陵人。
熙甯中除提刑。
谥元公。
舂陵有水曰濂溪。
故号濂溪。
後居廬山。
樂其幽勝。
築室亦以濂名溪。
不忘本也。
【标】時佛印寓鸾溪。
公谒見。
相與講道。
問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禅門何謂無心是道。
師曰疑則别參。
公曰。
參則不無。
畢竟以何為道。
師曰。
滿目青山一任看。
公有省。
一日忽見窗前草生。
乃曰。
與自家意思一般。
以偈呈師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
以融境會豁幽潛。
草深窗外松當道。
盡日令人看不厭。
師和雲。
大道體寬無不在。
何拘動植與蜚潛。
行觀坐看了無礙。
色見聲求心自厭。
由是命師作青松社主。
追媲白蓮故事(資鑒)。
公傳太極圖於穆修。
修傳於種放。
放傳於陳搏。
此其學之一師也。
蓋搏師麻衣。
今正易心法是搏注。
麻衣涯公之傳。
東林總公廣之也。
總公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
雲性理之學寔起於東林.涯總二師。
總以授周子。
故劉後村詩雲。
濂溪學得自高僧。
後虞伯生亦曰。
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公行狀并性學指要)。
公題留衣亭曰。
退之自謂如夫子。
原道深排釋氏非。
不識大颠何似者。
數書珍重更留衣(性理群書)。
程颢 頤 颢。
字伯淳。
河南人。
谥明道。
神宗朝為監察禦史。
裡行嘗曰。
佛說光明變現。
初莫測其旨。
近看華嚴論。
恰說得分曉。
盡是約喻應機破惑名之為光。
心垢解脫名之為明。
隻是喻自心光明。
便能教化得人光照無盡。
世界隻在聖人一心之明。
所以諸經之先皆說放光一事(雲蓋寺石刻)。
公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
乃語學者曰。
凡看經書必當如此。
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
如何存主得(性學旨要)。
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
偶見衆入堂。
周旋步武威儀濟濟。
伐鼓考鐘外内肅靜。
一坐一起并準清規。
公歎曰。
三代禮樂盡在是矣(弘益紀聞)。
弟頤。
字正叔。
号伊川。
元豐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
入侍經筵。
嘗緻書於靈源清禅師叩問禅要。
師答書略曰。
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
雖未一奉目擊之歡。
聞公留心此道甚久。
天下大宗匠曆叩殆遍。
乃猶以鄙人未見為不足。
頃年間有者師言公見處。
今覽法要。
後序深觀。
信入真實不虛也(靈源語錄)。
蘇轼 轼。
字子瞻。
号東坡居士。
元佑初除翰林遷内翰。
谥文忠。
初參東林總禅師。
與論無情話有省。
遂獻投機偈雲。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标】公谪黃州。
佛印住廬山。
歸宗為方外交。
及佛印移住金山。
公獲釋知杭州。
過金山值印入室。
公竟造之。
師曰此無坐處。
公曰暫借和尚四大作禅床。
師曰。
有一轉語。
若答得。
當如所請。
若拟議。
即留所系玉帶。
公即置帶幾上。
師曰。
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内翰欲於何處坐。
【标】公果拟議。
師呼侍者曰。
收取玉帶。
永鎮山門。
乃以衲裙為報。
公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
故與雲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真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公之子迨四歲不能行。
及來杭。
請辨才法師為迨落發摩頂。
數日即能行。
公賦詩為謝。
有雲。
師來為摩頂。
起步趂奔鹿。
紹聖間谪惠州。
韶陽南華寺重辨。
師請公書柳宗元所撰六祖碑。
複題其後雲。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於中
智者知是土。
凡人謂像生。
像本不生滅。
路亦無新故。
【标】公聞之有省。
由是慕道甚力。
專念阿彌陀佛期生淨土。
晨香夜坐未嘗少懈。
每願曰。
願我常精進。
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
廣度諸含識。
每見一切人則勸以念佛。
誓結十萬人緣同生淨土。
陳如如居士贊曰。
知公瞻氣大如天。
願結西方十萬緣。
不為一身求活計。
大家齊上渡頭船。
公以使相鎮魏府。
時元禅師居天缽寺。
一日言别。
公曰。
師老矣。
複何往。
師曰入滅去。
公語其子及甫曰。
元公道韻深密。
言笑有味。
非常僧也。
往候之。
果已坐化(寶鑒)。
蘇洵 詢。
字明允。
号老泉。
眉山人。
初舉進士不中。
至浔陽登廬山谒讷禅師問法。
得其旨。
嘉佑中。
歐陽修上其所着權書論衡等二十二篇于朝。
召試舍人院。
除校書郎。
【标】嘗撰彭州圓覺院記。
略曰。
人之居乎此也。
必有樂乎此也。
居而不樂。
不樂而不去。
是其心且不能馭其形。
而況能以馭他人哉。
自唐以來。
士大夫争以排釋老為言。
故其徒之求知於吾士大夫之間者。
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吾士大夫。
而吾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
靈徹文暢之徒。
以自絕於其教也。
嗚呼。
歸爾父母。
複爾室家。
而後吾許爾以叛爾師。
父子之不歸。
室家之不複。
而師之叛是皆不可以一日立於天下。
予在京師。
彭州僧保聰求識予甚勤。
及至蜀。
聞其自京師歸。
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
凡若幹年。
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一日為予道其先師之事。
與其院之所以得名者。
請予為記。
予嘉聰之不以叛其師。
故為之記曰。
彭州龍興寺僧平潤講圓覺經。
因以名其院。
院始弊不葺。
潤之來。
始得隙地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於聰。
合其鄰之僧屋若幹於其院以成之。
是為記(本集)。
周惇頤 惇頤。
字茂叔。
号濂溪。
舂陵人。
熙甯中除提刑。
谥元公。
舂陵有水曰濂溪。
故号濂溪。
後居廬山。
樂其幽勝。
築室亦以濂名溪。
不忘本也。
【标】時佛印寓鸾溪。
公谒見。
相與講道。
問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禅門何謂無心是道。
師曰疑則别參。
公曰。
參則不無。
畢竟以何為道。
師曰。
滿目青山一任看。
公有省。
一日忽見窗前草生。
乃曰。
與自家意思一般。
以偈呈師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
以融境會豁幽潛。
草深窗外松當道。
盡日令人看不厭。
師和雲。
大道體寬無不在。
何拘動植與蜚潛。
行觀坐看了無礙。
色見聲求心自厭。
由是命師作青松社主。
追媲白蓮故事(資鑒)。
公傳太極圖於穆修。
修傳於種放。
放傳於陳搏。
此其學之一師也。
蓋搏師麻衣。
今正易心法是搏注。
麻衣涯公之傳。
東林總公廣之也。
總公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
雲性理之學寔起於東林.涯總二師。
總以授周子。
故劉後村詩雲。
濂溪學得自高僧。
後虞伯生亦曰。
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公行狀并性學指要)。
公題留衣亭曰。
退之自謂如夫子。
原道深排釋氏非。
不識大颠何似者。
數書珍重更留衣(性理群書)。
程颢 頤 颢。
字伯淳。
河南人。
谥明道。
神宗朝為監察禦史。
裡行嘗曰。
佛說光明變現。
初莫測其旨。
近看華嚴論。
恰說得分曉。
盡是約喻應機破惑名之為光。
心垢解脫名之為明。
隻是喻自心光明。
便能教化得人光照無盡。
世界隻在聖人一心之明。
所以諸經之先皆說放光一事(雲蓋寺石刻)。
公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
乃語學者曰。
凡看經書必當如此。
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
如何存主得(性學旨要)。
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
偶見衆入堂。
周旋步武威儀濟濟。
伐鼓考鐘外内肅靜。
一坐一起并準清規。
公歎曰。
三代禮樂盡在是矣(弘益紀聞)。
弟頤。
字正叔。
号伊川。
元豐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
入侍經筵。
嘗緻書於靈源清禅師叩問禅要。
師答書略曰。
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
雖未一奉目擊之歡。
聞公留心此道甚久。
天下大宗匠曆叩殆遍。
乃猶以鄙人未見為不足。
頃年間有者師言公見處。
今覽法要。
後序深觀。
信入真實不虛也(靈源語錄)。
蘇轼 轼。
字子瞻。
号東坡居士。
元佑初除翰林遷内翰。
谥文忠。
初參東林總禅師。
與論無情話有省。
遂獻投機偈雲。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标】公谪黃州。
佛印住廬山。
歸宗為方外交。
及佛印移住金山。
公獲釋知杭州。
過金山值印入室。
公竟造之。
師曰此無坐處。
公曰暫借和尚四大作禅床。
師曰。
有一轉語。
若答得。
當如所請。
若拟議。
即留所系玉帶。
公即置帶幾上。
師曰。
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内翰欲於何處坐。
【标】公果拟議。
師呼侍者曰。
收取玉帶。
永鎮山門。
乃以衲裙為報。
公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
故與雲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真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公之子迨四歲不能行。
及來杭。
請辨才法師為迨落發摩頂。
數日即能行。
公賦詩為謝。
有雲。
師來為摩頂。
起步趂奔鹿。
紹聖間谪惠州。
韶陽南華寺重辨。
師請公書柳宗元所撰六祖碑。
複題其後雲。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