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但恁麼薦取。
公於言下領旨。
天聖初公守四明。
以書币迎師補雪窦。
述語錄序雲。
夫指菩提之妙明。
假言說之方便。
立宗分祖多成勝負之争。
執相滞名罕契圓常之理(雲雲)(五燈會元)。
李沆 沆。
字太初。
鹹平初拜相。
谥文靖。
深通釋典。
尤厭榮利。
嘗言土木甲兵之事後皆有驗。
王旦歎曰。
李文靖真聖人也。
家人以所居第湫隘。
勸治之。
公曰。
身食厚祿時有橫賜。
計亦可治。
但念内典以此世界為缺陷。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
臨終右脅而逝。
時盛暑停屍七日。
室無穢氣。
人謂履踐之驗也(名臣言行錄)。
丁謂 謂。
字公言。
太宗朝登第。
後相真宗。
封晉國公。
杭僧省常與公卿大夫結淨行社。
公作詩雲。
已悟何須傍水雲。
未休終是利名身。
伊予冷笑陶彭澤。
卻作蓮花社外人(資監)。
有齋僧疏。
略曰。
佛垂徧知。
道育群生。
凡欲救於傾危。
必預形於景贶。
謂白衣幹祿。
叨冢宰之重權。
丹陛宣恩。
忝先皇之優渥。
補仲山之衮。
曲盡巧心。
和傳說之羹。
難調衆口。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
豈若盂羹之美。
特形歸命。
恭發精誠。
虔施白金充修淨供。
飯苾刍之高德。
答懶瓒之深慈。
冀保此行。
乞無他恙。
伏願天回南眷。
澤賜下臨。
免置邊夷。
白日并同於鬼趣。
賜歸中夏。
黃泉再感於天恩。
虔罄丹誠。
永依法力(雲卧紀談)。
王随 随。
河陽人。
相仁宗。
封章惠公。
慕裴休之為人。
以禦史中丞出鎮錢唐。
往興教寺谒小壽禅師。
機語契合。
為方外之友。
嘗谒首山念禅師得言外之旨。
自是履踐益深。
竟明大法。
與楊大年皆号參禅有得者。
【标】先是大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
随删去其繁為十五卷。
曰玉英集。
胡緻堂作序。
随臨終書偈曰。
畫堂燈已滅。
彈指向誰說。
去住本尋常。
春風掃殘雪(東都事略并普燈)。
呂公着 公着。
字晦叔。
夷簡之子。
熙甯中起知河南尹。
元佑中與溫公并相。
曆事四朝。
封申公。
谥正獻。
晚年多讀釋典。
益究禅理。
溫公不喜佛。
公每勸之曰。
佛學心術簡要。
掇其至要而識之。
大率以正心無念為宗。
溫公然之(言行錄)。
王安石 安石。
字介甫。
臨川人。
熙甯間拜相。
封荊公。
【标】後罷相歸建康。
奏施舊第為禅寺。
請沙門克文住持。
勑賜額曰報甯。
賜文号曰真淨。
公嘗參文。
文謂公曰。
日用是處力行之。
非則固止之。
不應以難易移其志。
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
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寶訓)。
公問張方平曰。
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
後絕無人。
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
豈為無人。
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何人。
方平曰。
馬祖一.汾湯無業.雪峰存.岩頭奯.丹霞然.雲門偃。
王公意未解。
方平曰。
儒門淡薄。
收拾不住。
皆歸釋氏。
公欣然歎服。
後以語張商英。
商英撫幾賞之曰。
至哉此論也(武庫)。
熙甯間公行青苗法。
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
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
雱卒。
公亦罷相。
宴閑中一如夢寐。
見一使領雱荷鐵枷号泣公前。
謂獲譴由行青苗法。
公問使者乞解脫。
使曰建寺齋僧可免。
由是舍宅建寺為薦冥福(言行錄)。
熙甯八年公複相。
一日奏事退。
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
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從善。
豈小補哉(編年)。
司馬光 光。
字君實。
陝州夏縣人。
元佑初拜相。
贈太師。
封溫公。
谥文正。
号涑水先生。
嘗作解禅偈。
其序曰。
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
信如文中子之言。
則佛之心可知矣。
今之言禅者。
好為隐語以相迷。
大言以相勝。
使學者伥伥然益入於迷妄。
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
作禅偈六首。
若其果然。
則雖中國行矣。
其一曰。
忿怒如烈火。
利欲如铦鋒。
終朝常戚戚。
是名阿鼻獄。
其二曰。
顔回安陋巷。
孟轲養浩然。
富貴如浮雲。
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
孝道通神明。
忠信行蠻陌。
積善來百祥。
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
言為百世師。
行為天下法。
久久不可掩。
是名不壞身。
其五曰。
仁人之安宅。
義人之正路。
行之誠且久。
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
道意修一身。
功德被萬物。
為賢為大聖。
是名佛菩薩。
公嘗書心經以贈僧。
複題其後。
略曰。
退之排佛而稱大颠外形骸以理自勝。
要自胸中無滞礙。
由是觀之。
於佛不為無得。
而所排者迹耳。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
公於言下領旨。
天聖初公守四明。
以書币迎師補雪窦。
述語錄序雲。
夫指菩提之妙明。
假言說之方便。
立宗分祖多成勝負之争。
執相滞名罕契圓常之理(雲雲)(五燈會元)。
李沆 沆。
字太初。
鹹平初拜相。
谥文靖。
深通釋典。
尤厭榮利。
嘗言土木甲兵之事後皆有驗。
王旦歎曰。
李文靖真聖人也。
家人以所居第湫隘。
勸治之。
公曰。
身食厚祿時有橫賜。
計亦可治。
但念内典以此世界為缺陷。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
臨終右脅而逝。
時盛暑停屍七日。
室無穢氣。
人謂履踐之驗也(名臣言行錄)。
丁謂 謂。
字公言。
太宗朝登第。
後相真宗。
封晉國公。
杭僧省常與公卿大夫結淨行社。
公作詩雲。
已悟何須傍水雲。
未休終是利名身。
伊予冷笑陶彭澤。
卻作蓮花社外人(資監)。
有齋僧疏。
略曰。
佛垂徧知。
道育群生。
凡欲救於傾危。
必預形於景贶。
謂白衣幹祿。
叨冢宰之重權。
丹陛宣恩。
忝先皇之優渥。
補仲山之衮。
曲盡巧心。
和傳說之羹。
難調衆口。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
豈若盂羹之美。
特形歸命。
恭發精誠。
虔施白金充修淨供。
飯苾刍之高德。
答懶瓒之深慈。
冀保此行。
乞無他恙。
伏願天回南眷。
澤賜下臨。
免置邊夷。
白日并同於鬼趣。
賜歸中夏。
黃泉再感於天恩。
虔罄丹誠。
永依法力(雲卧紀談)。
王随 随。
河陽人。
相仁宗。
封章惠公。
慕裴休之為人。
以禦史中丞出鎮錢唐。
往興教寺谒小壽禅師。
機語契合。
為方外之友。
嘗谒首山念禅師得言外之旨。
自是履踐益深。
竟明大法。
與楊大年皆号參禅有得者。
【标】先是大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
随删去其繁為十五卷。
曰玉英集。
胡緻堂作序。
随臨終書偈曰。
畫堂燈已滅。
彈指向誰說。
去住本尋常。
春風掃殘雪(東都事略并普燈)。
呂公着 公着。
字晦叔。
夷簡之子。
熙甯中起知河南尹。
元佑中與溫公并相。
曆事四朝。
封申公。
谥正獻。
晚年多讀釋典。
益究禅理。
溫公不喜佛。
公每勸之曰。
佛學心術簡要。
掇其至要而識之。
大率以正心無念為宗。
溫公然之(言行錄)。
王安石 安石。
字介甫。
臨川人。
熙甯間拜相。
封荊公。
【标】後罷相歸建康。
奏施舊第為禅寺。
請沙門克文住持。
勑賜額曰報甯。
賜文号曰真淨。
公嘗參文。
文謂公曰。
日用是處力行之。
非則固止之。
不應以難易移其志。
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
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寶訓)。
公問張方平曰。
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
後絕無人。
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
豈為無人。
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何人。
方平曰。
馬祖一.汾湯無業.雪峰存.岩頭奯.丹霞然.雲門偃。
王公意未解。
方平曰。
儒門淡薄。
收拾不住。
皆歸釋氏。
公欣然歎服。
後以語張商英。
商英撫幾賞之曰。
至哉此論也(武庫)。
熙甯間公行青苗法。
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
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
雱卒。
公亦罷相。
宴閑中一如夢寐。
見一使領雱荷鐵枷号泣公前。
謂獲譴由行青苗法。
公問使者乞解脫。
使曰建寺齋僧可免。
由是舍宅建寺為薦冥福(言行錄)。
熙甯八年公複相。
一日奏事退。
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
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從善。
豈小補哉(編年)。
司馬光 光。
字君實。
陝州夏縣人。
元佑初拜相。
贈太師。
封溫公。
谥文正。
号涑水先生。
嘗作解禅偈。
其序曰。
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
信如文中子之言。
則佛之心可知矣。
今之言禅者。
好為隐語以相迷。
大言以相勝。
使學者伥伥然益入於迷妄。
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
作禅偈六首。
若其果然。
則雖中國行矣。
其一曰。
忿怒如烈火。
利欲如铦鋒。
終朝常戚戚。
是名阿鼻獄。
其二曰。
顔回安陋巷。
孟轲養浩然。
富貴如浮雲。
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
孝道通神明。
忠信行蠻陌。
積善來百祥。
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
言為百世師。
行為天下法。
久久不可掩。
是名不壞身。
其五曰。
仁人之安宅。
義人之正路。
行之誠且久。
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
道意修一身。
功德被萬物。
為賢為大聖。
是名佛菩薩。
公嘗書心經以贈僧。
複題其後。
略曰。
退之排佛而稱大颠外形骸以理自勝。
要自胸中無滞礙。
由是觀之。
於佛不為無得。
而所排者迹耳。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