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關燈
兒面。

    撥盡寒垆一夜灰。

    有僧憐且奇之。

    給其食。

    彌月又盡。

    乃令說居房廊。

    随僧粥飯。

    遂得安心讀書。

    獲薦。

    僧複備裝遣之。

    竟魁多士。

    後執政十年。

    郊祀俸給皆不請。

    帝問其故。

    對以私恩未報。

    帝诘之。

    以實對。

    帝曰。

    僧中有若人耶。

    以恩俸與寄食之寺。

    以酬宿德。

    公嘗晨興禮佛祝曰。

    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

    公之侄夷簡。

    簡之子公着。

    并封申公。

    皆知敬佛法。

    公居政府。

    焚疏請言法華齋。

    翼日言至坐公堂上。

    公将出。

    心思當拜不當拜。

    言大呼曰。

    呂老子快出來。

    拜亦得不拜亦得。

    公大驚。

    遽出拜之。

    齋畢。

    問未來休咎。

    言索筆書毫州二字。

    及罷相。

    知亳州。

    始悟前谶(武庫)。

     王旦 旦。

    字子明。

    大名莘人也。

    相真宗。

    谥文正。

    【标】淳化二年杭州昭慶寺僧省常刺血書華嚴淨行品。

    結社修淨業。

    旦為之首。

    參政蘇易。

    簡一百三十二人。

    一時士大夫皆稱淨行社弟子。

    比丘預者千衆。

    人謂廬山蓮社莫如此日之盛也。

    天禧元年九月旦薨。

    先一日囑翰林楊億曰。

    吾深厭勞生。

    願來世為僧。

    宴坐林間觀心為樂。

    幸於死後為我請大德施戒。

    剃發須。

    着三衣。

    火葬勿以金寶置棺内。

    億為諸孤議曰。

    公三公也。

    斂贈公[褒-保+公]豈可加於僧體。

    但以三衣置柩中。

    不藏寶玉(湘山野錄)。

     楊億 億。

    字大年。

    建州蒲城人。

    真宗朝拜正言。

    遷知制诰。

    谥文公。

    【标】景德初沙門道原進禅宗傳燈三十卷。

    诏億裁定頒行。

    億為序。

    嘗自叙師承本末曰。

    自雙林影滅。

    隻履西歸。

    中心浩然。

    罔知所旨。

    首蒙安公大師每垂誘導。

    又得雲門諒公旨趣。

    正與安公同轍。

    并自廬山歸宗雲居而來。

    皆法眼之流裔。

    去年假守茲郡。

    适會廣慧琏公。

    寔嗣南院念公。

    齋中務簡退食多暇。

    或坐邀而至。

    或命駕從之。

    請叩無方。

    蒙滞俱釋。

    半歲之後曠然弗疑。

    如忘忽記。

    如睡忽覺。

    平昔礙膺之物嚗然自落。

    積劫未明之事廓爾現前。

    固亦決擇之洞分。

    應接之無蹇矣。

    今繼紹之緣實屬於廣慧。

    而提激之自良出於鳌峰也。

    億臨終偈曰。

    漚生與漚滅。

    二法本來齊。

    欲識真歸趣。

    趙州東院西(僧寶傳并釋監)。

    億序清規。

    略曰。

    百丈大智禅師以禅宗肇自少室。

    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

    雖列别院。

    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

    於是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者。

    有可尊之德。

    号曰長老。

    處於方丈。

    同淨名之室。

    不立佛殿。

    唯樹法堂者。

    表佛祖親囑受。

    當代為尊也。

    所裒學衆無多少高下。

    盡入僧堂。

    設長連床。

    施椸架。

    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右脅吉祥睡者。

    以其坐禅既久偃息而已。

    具四威儀也。

    其阖院大衆朝參夕聚。

    長老上堂升座。

    主寺徒衆雁立側聆。

    賓主問酬激揚宗要者。

    示依法而住也。

    齋粥二時均遍。

    表法食雙運也。

    行普請法。

    上下均力。

    或有假号竊形混於清衆。

    緻喧擾之事。

    擯令出院者。

    貴安清衆也。

    或有所犯。

    即以拄杖杖之。

    集衆燒衣缽道具。

    遣逐從偏門而出者。

    示恥辱也。

    一不污清衆。

    二不毀僧形。

    三不擾公門。

    四不洩於外。

    四來同居聖凡孰辨。

    且如來應世尚有六群之黨。

    況今像末豈得全無。

    但見一僧有過便雷例譏诮。

    殊不知輕衆壞法其損甚大。

    且立法防奸不為賢士。

    然甯可有格而無犯。

    不可有犯而無教。

    大智禅師護法之益其大矣哉。

     呂夷簡 夷簡。

    字坦夫。

    其先來州人。

    後徙壽州。

    仁宗朝大拜在中書。

    二十年封許公。

    谥文靖。

    【标】嘗奉诏與宋绶續修法寶錄。

    自祥符四年至景佑三年。

    編成一百六十一卷。

    禦制序。

     範仲淹 仲淹。

    字希文。

    汝南人。

    慶曆中參大政。

    谥文正。

    慶曆初宣撫河東。

    寓宿寶德傳舍。

    獲故經一卷。

    名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

    藏經所未錄也。

    仲淹為之序。

    此頌文一尊者七首。

    皆悟本成佛之言也。

    餘讀之。

    一頌一悟。

    方知塵世有無邊聖法。

    大藏遺落其文。

    因以傳江陵沙門慧喆。

    俾行於世(鄭氏家集)。

    公守吳日。

    琅琊覺禅師谒之。

    留數日。

    公於言下知歸。

    與師偈曰。

    連朝共話釋疑團。

    豈為浮生半日閑。

    直欲與師閑到老。

    盡收識性入玄關(資監)。

     曾會 修撰曾會居士。

    幼與明覺同舍。

    及冠異途。

    天禧間公守池州。

    一日會於景德寺。

    公遂引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明覺。

    覺曰這個尚不與教乘合。

    況中庸.大學耶。

    學士要徑捷理會此事。

    乃彈指一下曰。